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 >

第58章

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第58章

小说: 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石头又做了许多裹面粉的油炸香酥小鱼,给了两大碗陈六他们,获得一致好评,以后干活更加卖力细心。

    而陈六的积极态度也空前爆棚。

    只用了半天挖好敞屋和围墙的地基,用了两天把敞屋建好、盖了瓦。

    再用一天就把院子围墙、敞屋这边的隔墙、茅厕都修好了,剩下的修整小活儿都搁在第二天,再抽出一半人去铺地砖、抽四个人去挖水井。

    都是有经验的工匠,活儿互相配合,忙而不乱就完成了。

    但挖水井比建敞屋有难度多了,进度慢得多。

    主要是越往下面积不大,可容身的空间小,后期只能安排两个人慢慢挖,井口上方再安排两人运土、接应。

    丁石头去看过,陈六挖的还不是小井,而且井壁都处理得很仔细,上方还垒了青砖,到井口用了青石。

    虽不是大工程,却当作大工程在认真对待。

    丁石头清楚,虽说这也是自己爽快的处世之道博得了工匠们的好意,但他们能够在这里回报丁家,还是很让她感激。

    “六叔,明天三月十二了,我打算中午请大家吃饭,你看如何?”丁石头收验了新建设施,便征询陈六的意见。

    “也好,我昨天接了江夏村老秀才家的单子,打算明天去量地,有空。”陈六答应下来,却看向丁石头,透露一个消息。

正文卷 第212章 同行无好友

    “只怕是扩建村塾,今年又收了一批学童之后,听说都坐不下了,外村的孩子还得站着。”

    丁石头听了不由拧眉。

    虽说本村和外村有差别,但在束修上已经体现过了,没想到这老秀才如此不公平,竟让外村孩子站着上学。

    本来站着也无妨,但有人坐、有人站的场面上,对孩子的心里就会造成负责影响。

    做为教育工作者,长期如此是很不利于教育的。

    丁石头甚至生出扩建村塾多收学童的心情。她看不惯那种老秀才,没有中举不是没原因的。不过……

    “六叔可要替我开村塾的事保密呀,丁石第一回当夫子,还是先带咱们村的这几个学童试试就好了。”

    丁石头笑了笑说得轻松。

    她的意思是怕自己经验不够,让别的村知道南村城也开塾的消息就往这儿塞娃。

    但老江湖陈六,却听出了另一个意思。

    丁石的村塾还没正式开塾,可别让老秀才知道了,招来同行挤兑。

    同行无好友,这也是陈六做工匠二十年早就明白的道理。

    何况丁石的村塾束修那么便宜,收束修的方式也与老秀才不同,教学方式只怕也会有所不同,毕竟丁石塾未开就已将怎么教学童的计划公开了。

    全村都知道这村塾花多少钱能学多少东西,想学多久,只学什么,取决于各家自己。

    这就等于收费透明公开,让本来就供读书辛苦的农家人清楚明白,这钱也出得心甘。

    作为工头,陈六自然明白这其中的妙处,也对丁石头佩服得很。

    丁石头和陈六说定明天吃饭的事,立刻就去找江虎子筹备食材。

    家里米面不多了,最近没进城只能在杂货铺里买,如又平空变出来许多,难免让人生疑。

    肉直接在村里屠夫家定,这也是丁石头的世故老道。

    若平日吃肉从城里顺带买回来,问题不大不会得罪人,若是宴客又没进城采办其它物品,专程去买肉,就会让屠夫觉得,这是嫌我家贵两文钱哪?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你的无心之失得罪了谁,你自己都不知道,兴许就在哪一天的某个时刻,对方爆发,给你致命一刀。

    丁石头混迹市井能带着小弟妹们生存下来,自然是事事周全,深思熟虑过的。

    两文钱只是小钱,以后她还要在村里开塾赚钱呢,和村里人多做正面结交也是她的目标。

    屠夫是个五大三粗的年轻汉子,为人爽快,但他媳妇却是个精明厉害的笑面虎,嘴上甜,手里头却计较得很。

    丁石头通过前几回买肉就已明白。

    她在江虎子家盯到屠夫回家,立刻过去当面向屠夫订货,要十斤带皮五花肉、两整副猪下水、两根筒子骨。

    当场付清二百五十文钱,等着明天上午让小弟来拿货。

    屠夫吃四方饭,见一个少年人这般爽快,就想起陈六曾说过丁石的种种不凡,也起了结交之心,当场拍胸脯保证明天有好货。

    屠夫并不是每天在自家杀猪,一座村子也消耗不了这么多猪肉,都是在城里跟随大屠户的。

正文卷 第213章 宴请致谢

    每天清早去杀了猪,就没活儿了,带些猪肉回家,在家门口摆摊,既赚了杀猪钱,又做点小买卖。

    城里摆肉案的屠夫,也是一样,不过家住城里而分到了肉案生意。

    丁石头是从江虎子那儿知道这其中的门门道道,也不计较两文钱的差价,毕竟她也省了进城的时间。

    第二天早上,江虎子撒了两网,丁石头要了六条大小差别不大的大鱼,剩下的小鱼全要了。

    江虎子收了网回家,就背了箩筐出来吆喝少年们一起上山摘木耳去。

    丁石头则带着丁点和小福姐妹在家准备中饭。

    挖井的还在继续,陈六带了两个人去江夏村量地,其余没活儿的人就在工坊里干活,并没有闲着。

    丁石头把六条大鱼剖了做成鱼片,用买来的瓦盆装了,放在小灶上慢火炖着,差不多了再换瓦盆。

    东坡肉是早就答应做给大家吃的,昨天才会定下那么多带皮五花肉。

    陈六他们有二十来个人,大小少年们也有十几个,丁石头还请了村长和六个耆老,以及江虎子的爹、王木匠。

    虽说流水席是早就承诺的,但那是面对全村的,想在这地方站稳脚跟,关键的人还是要请到。

    代表村里的村长和耆老。

    代表村里势力的陈家,而陈家最有代表性的是陈六,因此当初他才敢那么嘲笑自家堂嫂,而陈江氏后来也不敢来闹事了。

    最后当然是代表村里新生力量的少年们。

    笼络了这三个方面的人,再加上开村塾获得的威望,丁石头以后都不需要对那些没事来添麻烦的妇人们假以颜色。

    当然,除了这个目的,主要还是感谢。

    宴请致谢才是她今天请吃饭的由头。没有这些人,新屋哪能这么快建好呢。

    连村长都没想到,丁家少年会在流水席之前先请了他们,就连王大耆老都夸,丁石不但懂事、知礼,还很会做人、识趣。

    但做为南城村的管理人,自然不能这么理所当然就去吃人家的席,会显得风气不好,因此村长和耆老一商量,各家出一斤酒。

    因此丁石头只准备了菜,没有准备酒,而江家也送了十斤装的一坛糯米酒。

    年后新酿的糯米酒俗称甜酒,度数不到十,糯米软软的,酒酿甜甜的,开坛香喷喷的,因而得名。

    丁石头没有拒绝收礼,不过立刻从江家买了十只这样的大瓦坛子,加上前不久订下的一把大锄、两把小锄、两把小栽锄,算是投桃报李吧。

    中午没到,少年们惦着吃饭的事,就早早下山了。

    江虎子知道丁家只买了一张八仙桌,旧的那张桌腿还塞了木块垫着呢,搁在厨房里也不好摆席。

    于是他便张罗着借来四张,加上丁家自己的桌子,一起摆到了敞屋里。

    敞屋是为开村塾而建,因而十分宽敞、透亮,屋檐也宽,台阶前还修了暗水沟,都用石板铺着,为的是以后雨雪天气门前不脏,避雨也方便。

    一般人家的屋子是不能挨到村道边上来的,村道是公共用地。

    但村塾不同,丁石头是贴着自家地面建的,屋檐宽就从半空中伸到了村道面积上。

正文卷 第214章 试探农家人的反应

    这种间接占地的方式,大家心里有数,却没人敢反对,不然屋檐收回去,将来淋着雨的还不是村童们自己?

    村长和耆老们早早就来了,将丁家屋前屋后都看了一遍。

    想着一个月前还是绝户的鬼屋、荒地,这会儿就旧貌换新颜,还建了村塾,可谓人气高涨,成为南城村以后的希望之地。

    老头们就很感慨,对丁石这个少年人也佩服得很。

    毕竟南城村的问题由来已来,结果丁石一来就打破了这僵局,他们都要视这少年人为福星了。

    等陈六他们回来,立刻就上菜,看着摆满一桌的菜,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村里摆流水席惯例都是四大碗,因为上菜量大,为了方便而菜式不多,份量却很足,因此惯称流水席四大碗。

    今天丁石头准备的碗也不小,却搭配了一桌。

    首先是最大碗的鱼片瓦锅,就是用瓦盆做成火锅,先用小灶煨熟,再用火盆煨着保温,做的是豆芽垫底的香辣火锅。

    这时候蔬菜不到旺季,能吃的新鲜时蔬不多,但豆芽却是随时才发出来的,只要家里有绿豆、黄豆,有人会发豆芽即能吃到。

    丁石头不会,但她跟空间交流了一下,空间大人给她弄了一端盆,足够今天配菜了。

    当然为了掩饰,她还是装模作样拿旧端盆在角落里搁着,上面蒙了一块砂布。

    除了占桌面的瓦盆,还有大海碗装的东坡肉,底下是鲜竹笋垫底,油汁浸入碗底,都被竹笋吃进,因而竹笋什么也不用做,就会变得很好吃。

    这是开水焯过的竹笋,少了一份粗糙气,加上东坡肉的鲜美肉汁浇着,根本不怕人嫌弃不搭。

    不知道有多少种调料卤过的肠片、肚片,正是下酒好菜,光是闻着就让人想喝一杯了。

    开水捞过晒干的白辣椒剪碎,看不出原来的模样,没人知道是什么,只知道很辣也很开胃。

    白辣椒配大葱一起爆炒的猪肝和腰花,份量不多但就算只是一小盘,也挡不住大家关注的目光。

    荠菜炒鸡蛋是做为素菜出场的,也有一大碗,相比前面四道就清淡了许多,汤是筒子骨炖豆腐汤,撒了些葱花就清清淡淡端上来了。

    当然不只这五菜一汤,还有上回江虎子在田畈里捞的小鱼。

    腌过之后就串起来挂到屋檐下晾着,如今去鱼头清洗之后,直接厚底油煎,起锅前加葱段和干辣椒圈儿入味。

    香喷喷、酥脆赏口,下酒是好菜。

    再有一个是油炒的芝麻土豆丸子。

    只不过丁石头早已将土豆变成了土豆粉,改了名称叫地薯粉。

    当然这时候大明朝还没有红薯,是丁石头准备接下来种植并传播出去的东西。

    也因此,她现在利用地薯这个名字为红薯开路,也通过这道辅食小吃试探农家人的反应。

    果然,最先吃完的就是外表酥脆、内里酥软的油炸土豆球。

    “这个好吃,是什么做的?”王大耆老夹着碗中最后一颗油炸土豆球看向正沿桌招呼客人的丁石头。

    这老头还真是敢问,一点也不客气。

正文卷 第215章 拉低了南城村的风气

    “这是下雨前在城里遇到一个走贩,说是卖的地薯粉,我看着不像面粉,还有点贵,只买了几斤回来尝尝。”

    “下雨天窝在家里,试了几回,发现只有油炸的好吃,摊的饼子都不如这么做好吃。”

    丁石头按计划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