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 >

第193章

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第193章

小说: 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江夏村的人便也觉颜面尽失,很是尴尬地保持了沉默,没有为秀才家争辩半句。

    丁石头勾唇微笑,一句都不多说了。

    刚才她就是故意的,目的也是让那桌爱说闲话的妇人听到,以后的事自然不必参与,就算夏家秀才事后来质问她,她也可以反驳。

    你自己不来做客还人情,还怪别人言说?

    当然丁石头敢这么明目张胆挑事,自然也是知道夏家三秀才乡试落榜,故意踩上一脚罢了。

    谁让他们以前那么嚣张,才考个秀才就以为自己了不得而目空一切呢。

    九九塾学一下出了这么多个童生,夏家要没有压力那肯定是假的。

    就仿佛一夜之间多了许多横空出世的小老虎,现在看着没什么杀伤力,但很快就能长成极具威胁的大老虎。

    而在这之前,江夏村塾的垄断也早已被南城村的九九塾学打破。

    丁石和赵晨夫妇,成为无数农家人心目中真正德性操守齐全的书香典范。

    大家都在议论、对比着两家塾学,没人知道丁石头心中真正的愉快之事。

    夏家没人考中举人,等下一期乡试得三年后了。

    也就是说这三年里,夏家没有进步空间,而九九塾学,却有两次院试机会。

    夏家的落榜,也给九九塾学争取了机会,说不定等这边真的出了秀才,夏家也还是秀才呢。

    哈哈哈……这才是丁石头心中最乐呵的地方。

    到时看夏家父子还怎么牛气哄哄。

正文卷 第681章 买间粮行

    老村长寿宴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每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

    江夏村塾也消停得很。

    尽管不利夏家名声的传言已经传回了村里,但夏家父子却好像突然失了傲骨一般,竟然没人上门找茬。

    对他们的反应,丁石头惊讶得很,但他们不出手,她也乐得悠闲。

    陈拾却快忙坏了,田庄和收来的粮食早就堆满仓,可接下来又要收红薯,到时堆哪里?

    最后只能来请示丁石头,干脆在杭城再开个粮行得了,还能增加人手过来干活呢。

    也多个落脚之处。

    敌人恐怕不会想到,他们不但没有离开杭城,还开了铺子做起了生意。

    陈拾请示的是丁石头,实则是在询问主子的意思。

    丁石头以为赵简只有这么多人,都是她见过的,却不知还有一批飞鹰卫潜在暗处。

    而且赵府那些人都养在城北的另一处田庄上呢。

    只不过那批人不能再送回杭城,也不能和赵简打上照面就是了。

    丁石头想着自己做粮行也不错,有专属的粮仓,还能多安排些人到杭城来,而不是一直藏身于那么远的田庄上。

    而且粮行也可以帮着消化那些红薯粉条,生意更好做。

    有她心动,赵简立刻就同意了。

    于是叶拾奉命在城里找新的适合开粮行的铺子。

    原本是想年前增开一家茶楼的,说了半年了,因为地方不好找,也想在不掏老本的情况下以酒楼的盈利去实现。

    因此这事一直拖着,结果茶楼没开成,先开粮行了。

    但这次恰好就有合适的地方。

    说合适是因为酒楼在城西南一条二街上,而粮行却在城南一条二街上,两家铺子从上方来看角度,呈三角之势,恰近两个角点。

    按理现在正是收粮之后卖新粮的好时机,不可能有粮行会在这时候抛卖的。

    但这家粮行的老板却是有名的孝子,虽然这里生意不错,他家却不是杭城人。

    家中父母年迈而老母又病重,孝子想着在外混得再好,家中高堂无儿长伴膝下便是不孝。

    思之再三,决定回老家开粮行去,既照顾了老父母,万一老父母百年之后还要守孝三年,若是仍守着这边粮行,难免不便。

    叶柏知道这事,还是为了帮陈拾寻找粮商转卖他们收来的粮食,结果就这么赶巧,几乎是连夜赶去把粮行以对方开的价买下了。

    富贵楼这一年在杭城颇有名气,赚多赚少,人家要买间粮行想必是没有问题,粮行老板也没多想,当场就收钱交契。

    而且粮行也是刚收了一些新粮上来,加上原来陈粮一起,新的按实收价、陈的按八折优惠,一起卖给了叶柏。

    这粮行老板也实在,见叶柏都没还价,自然也干脆,陈粮做八折,是很大优惠了。

    而粮行老板在签了买卖契约文书之后,第二天就一家人收拾了行李和重要物件,几辆马车热热闹闹走了。

    而且离开之前,粮行老板还贴心地将叶柏领着去附近几家铺子打了招呼,证明粮行已转手,以免以后产生什么纠纷。

正文卷 第682章 不是皇商

    粮行是由叶柏出头买下的,陈拾没有去管。

    到时陈拾会以田庄卖粮的身份和叶柏打交道,这样也能分散一些注意力。

    毕竟田庄种出来的东西太多了,最好是别让人发现粮行和田庄是一家的。

    必要时,他们可以将粮行再次转手换人。

    只要产业在自己手中,想怎么变就怎么变,现在前提是先买下来。

    因此,丁石头在家悠闲地做着秋天的厚袍、冬天的棉袄时,粮行已解决,收来的粮食有地方存放也能及时消化出去。

    粮食进了粮食就是叶柏的事了,陈拾继续安排挖红薯的事。

    而秦夜他们这些长工,在静悄悄收完葡萄之后,也开始挖红薯。

    有田庄大产量,南城村这十亩地并不打算都做红薯粉条,但也没拿去城里零卖。

    如今和平年代,虽然穷家人太多但也没有谁饿死了,因此,第一批红薯当然是用来赚钱,以及留种。

    在这个基本上,丁石头蒸了红薯当下午点心,让学童们每天吃一个。

    而且还做了红薯饭、刨了红薯丝做菜,把她能想到的吃法都试了一遍,这才开始做红薯块和红薯条。

    这不是当饭吃,而是可以当零嘴吃的做法。

    将红薯洗干净、去掉烂皮,上锅蒸熟、蒸软,捣烂,再用细纱布铺在盘箕中,用平底锅摊平摊薄变成红薯块,冷却之后放到盘箕中晾晒。

    还有一种方法,是用布包起来留一漏角,再挤到细纱布上,变成一条一条地晾晒。

    晒干之后收起来,就是生红薯零嘴,可以直接吃。或者下油热锅炒炸,变成干货。

    还可以在捣烂的过程里加上芝麻,到时吃起来更香。

    自然,这些东西做出来,除了自家可以消耗一部分,多的也能拿到粮行去卖。

    秉着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她希望粮行也能结合杂货铺的作用,增加一些适合在粮行和粮行一起卖的商品。

    比如刚才说的这些,比如酱制品、干制品、卤制品,甚至油盐酱醋等等。

    只要是跟吃有关的物品皆可合理铺货。

    而这些货,庄子里都可以产出。

    但现在还只是口头说说,没有实物铺货,不过光说也够让最近做生意很起劲头的叶柏和陈拾心动了。

    可惜他们不是皇商,不然以这些外面没有的东西打开行市,那赚头恐怕是赵王其他产业都比不上的。

    但他们忍住了,现在不方便提更远的计划,先将眼前的脚跟站稳吧。

    九月,所有人都在忙这些事情,但对农家来说,收秋已结束,转身又投入到耕作劳动中了。

    但九月二十是王翠花和宋二定亲的日子,王家人一大早赶着驴车都往宋家村去了。

    丁石头没有去关注宋家给了王家多少聘礼,但通过江荷花,却是知道了个大概,还有王家准备给王翠花的嫁妆。

    王家本是木匠,又嫁到同是木匠的宋家去,自然这陪嫁家俱是极精致且丰富的。

    除此还有金银头面各两套、布料、衣裳、棉被等几箱,还有陪嫁体己银子十二两。

    这在南城村恐怕都是头一筹了。

正文卷 第683章 夏秋菱生了

    就算是前年嫁过来的夏秋菱,恐怕在木制家具和体己银子上也没有这么多。

    王翠花的嫁妆透露出来后,村里议论的妇人自然多。

    都说王翠花还嫌木匠不好,也亏得她爹做木匠攒下了不少钱,她又是家里长女,两个弟弟年纪还不大,不然哪来这么体面丰厚的嫁妆?

    但王翠花自从那次丁石头带回赵简当天上门来惹过事,之后就再没有过来这边了,也很少在村里走动。

    显然王家对她实行了禁足管制。

    丁石头自然是乐得清静的,也不会主动去王家,平日有事情都是派丁点过去的。

    现在听说王翠花年内会出嫁,村里不少与王家有亲戚关系或者交好的人家,都陆续在送添妆。

    就连江袁氏都送了一块衣料子,算是厚礼了。

    但丁石头不为所动,没打算给王翠花任何添妆。

    到不是她小气,而是怕好心讨不了好谢,更不想重新掀起过去的矛盾。

    反正丁家没长辈,也不是王家亲戚,王家的王新发还是免费在复学班读书呢。

    所以她不欠王家什么,只要在王翠花出嫁时去喝出嫁酒再送个礼钱就行了。

    当秋风渐渐萧索充满凉意时,农家人终于忙完了秋播,空闲下来了。

    丁石头让丁点去找前不久刚带队回家的陈六,谈新塾学建校舍的事。

    有了大田庄校舍的经验,陈六看到图纸很快就把大概价钱报了上来,具体数目和材料消耗,则要去实地丈量才知道。

    约好沐休时让江虎子和刘学贵带他过去。

    而随着新校舍提上进程,所需新的课桌椅、字牌、沙盘等教学工具,也交给了王木匠。

    王木匠正忙着给女儿打陪嫁家具,一下接了这么多订单就忙不过来。

    可是他又不能把嫁妆家具交给女婿交去完成,最后就去了一趟宋家村。

    在宋家住了两天,把课桌椅的单交了一半给宋家来做,算是女儿还没进门,就先拉帮着女婿家了。

    对此宋家兄弟自然很感激,觉得这门亲事真是结对了,这王家岳父是真仁善仗义的,只要王翠花不是太不安份,宋家都会好好待她。

    丁石头自然不管王木匠怎么安排活计,只要明年开年塾学里不耽搁就行了。

    而新塾学明年要开,除了需要这些东西,当然还要书册。

    虽说束修少那么多,但丁石头还是决定提供手抄的书册,毕竟降束修不是因为生意,本心还是想帮别人一把。

    只有经历过贫寒困境的人,才能体会到那种无助低谷的感觉。

    如果有上学的机会,相信那些上不起学的人,还是很想抓住机会。

    不奢求能培养出多少走科举的人,只要三五年里能学到多一些字,多开阔一些思想眼界,不做一个无知的文盲。

    也是一种大福报。

    转眼到十月里,风声萧瑟、秋叶黄。

    丁石头拿着粮行送来的糯米学做糯米酒,忽然听到鞭炮响,很快传来好消息。

    夏秋菱生了。

    这天正是十月二十,沐休日。

    赵简和她都在厨房里蒸糯米、将洗干净的大瓦坛子晾到屋檐下,听到江荷花来报信顿时愣了愣,随即笑问:“是男宝宝还是女宝宝?”

正文卷 第684章 看月母子

    江家和村长家本来就是斜对门相隔不远。

    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