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 >

第190章

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第190章

小说: 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岔口有个驴车搭客的点,附近村子的人就在这里搭车。

    但袁家村到南城村,两头都要走一段路。

    一天来回走两趟就要大半天时间。

    还好丁石头他们坐的是马车,又不用半路截客,因此跑得还算快,在落日西临时,总算回了村。

    村子里炊烟四起,田里也还有人正忙着割稻。

    丁家这次护卫都走了,只有三姐妹在家里,不过两个启蒙班正常上学,白天还是很热闹。

    葡萄园里虽然没有“长工”们看守,但村里少年自觉担起了看守的职责,到也赶跑了好几个想要顺一挂葡萄走的妇人。

    郑四虎和张继发更绝,直接在整队时教导那些小学童们,葡萄虽然好吃,但不是自家的东西,还是丁老大家用来赚钱之物,岂能被人偷吃?

    偷吃是不对的,是坏人。不但自己不能偷,也要提醒家里人不要做小偷,还要多帮老大家盯着些,不要让人偷。

    一连串小偷的概念灌输下来,天真纯良的孩子们个个认真点头,不但自己望着葡萄园满满的葡萄流口水而不起贪心,也真是在家里时时提醒着。

    有了这样的叮嘱,有知礼识趣的人家,也会警告家里起了心的那些妇人,不要让孩子在塾学丢脸,以后被同窗嘲笑。

    想吃葡萄,山上野葡萄又不是没有摘的,自己找去便是。

    妇人们一开始看着那成挂饱满的葡萄确实诱人心动,但被家里男人这么一提醒也反应过来。

    对呀,想吃山上找去,山上无主之物只要找得到就能摘,何必去招惹丁家呢。

    虽说丁石头他们只出去了两、三天,但家里就着葡萄一事,却是发生了不少事。

    丁石头他们回家时塾学已放学了,但张忠、周全他们立刻过来报告这两天的事。

    丁石头听了不由抚额,她到是忘了还有这个问题要防备。

    毕竟以前她不种葡萄,村里人也是上山摘野葡萄,而且中秋之前就已经有人摘野葡萄吃了。

    而她家的葡萄是有人看护的,一直以来也没人打主意,谁知道才出门几天就发生了这些事情。

    张忠和周全离开之后,丁石头想了想,决定明天就开始摘葡萄,并且是送到城里去,交给叶柏的人来酿酒。

    叶柏的人可能没记下酿法,但是秦夜他们可以过去帮忙。

    葡萄酒为了保持新鲜度,一般是当天现摘现酿。

正文卷 第671章 将葡萄运走

    若她选择在家里酿酒,家里本来进进出出的人就多,就算可以躲在屋里做,但一天摘下几筐葡萄,难保别人不会来问卖哪儿去,有没有好价钱什么的。

    毕竟山里葡萄摘得多的人家,也会把葡萄背进城去卖钱的。

    既然有人打主意了,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前考虑周祥。

    大家听了也觉得这样稳妥,而叶柏那儿已经准备了橡木桶和十斤装的大瓦坛子。

    这时代的酿酒技术不发达。

    除了上贡的葡萄美酒比较精致,从西域运来卖得昂贵的葡萄酒经过一路奔波,酒液难免不够清澈。

    而丁石头也没办法创造更好的条件,最后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先用瓦坛顶上,等酒液渐醇时,再转移到橡木酒桶中储存。

    在这过程中也将葡萄碎皮等残渣滤干净,让纯净的酒浆封藏在橡木桶中,再存入放了冰块的地窖里。

    地窖早在庄子里挖好了。

    不过这个庄子不是丁石头名下的两座,而是有赵府一干仆役还有林管家他们的那座。

    甚至,为了更便利地优先储藏,叶柏把改成叶宅的那座小宅子又挖起了地道。

    而且地道就在当初丁石头挖通去赵府的那个屋里,不过不是狭长往隔壁去的那种,而是往叶宅另一处屋子延伸,并且扩大了面积。

    地窖不深,条件有限,因此冬天做的冰经过夏天难免有些消融。

    但丁石头却提供了一个据说是民间土方的办法。

    叶柏最先做出来,欢喜得不得了,这个夏天就在富贵楼用上了。

    这个夏天当别人酒楼冰块不够用而热得需要人打扇时,富贵楼就因为储存了大量冰块而生意兴隆,也在杭城站稳了脚跟。

    夏天有冰、还有一系列冰镇甜品。

    再加上菜肴确实美味,哪个爱吃爱享受的人不愿意去?

    叶柏说,明年可以去别处开富贵楼分号了。

    做生意固守一家再赚钱也是有限的,只有不断拓展分铺,才能真正成为有钱人。

    丁石头对叶柏和陈拾的生意能力很满意,只有李坎和韩逸青在默默望天。

    他们都是有品级的官哪!

    他们都是亲王属官哪!

    他们都是有月俸有职权的哪!

    可是亲王自己,听着媳妇儿看帐本、数钱那个欢喜的笑声,他也十分满足了。

    瞧这温柔乡呆的……

    第二天清早,露水未收时,护卫们就去摘葡萄了,丁石头也扶着赵简去凑热闹。

    为了不损坏葡萄,早就请陈福量打了许多把枝剪。

    枝剪与一般剪刀不同,是专门用来剪花、剪树枝的。

    现在用来剪葡萄最合适。

    之前陈拾来过中秋,除了运机器走,也带走了五十把枝剪。

    庄子里的葡萄主要由该地附近的枫岭村在维护。

    白杨村和东湖村主要还是种红薯,红薯要在下个月挖收。

    所以现在庄子里正在忙摘葡萄的事。

    而南城村种的葡萄不多,为了避免把葡萄运走反而增加损耗,因此就近酿酒。

    一开始不想搞出太大动静,因此不但赶清早摘,还立刻就装箩筐往城里送。

    露水未干,数量也不多,就是两马车装满就走。

正文卷 第672章 现在有条件了

    就算赶早来挑水的人,也只注意到长工们又在葡萄园里干活了,到是没注意摘了多少。

    毕竟摘下来也没往家里搁,就是来上学的学童们,都不知道架上的葡萄变少了。

    如此每天摘一些,而不是集中运送,让叶柏那边忙不过来。

    而这边绿叶苍翠,若不细看,谁会发现竟起了大变化?

    丁石头和赵简摘回来的葡萄,则是收在屋里,到中午时再两人一起来酿酒,也不要别人帮忙,纯粹是把这事当做乐子。

    如今的赵简可比一年前更加熟练做事,今年洗葡萄、揉碎葡萄更让他充满了期待。

    去年的两坛葡萄酒毁在大火里了,意义不一样,难免有些遗憾。

    丁点和江虎子、刘学贵是等刘学华定亲之后第二天才去找陈拾的。

    他们把书箱都背上了,因为好几天回不来,不能疏忽了读书的事。

    然后在庄上一边等陈拾忙收葡萄的事,一边接手那边的塾学,把杨诚和李德善替回家忙秋收的事。

    等杨诚和李德善回田庄,陈拾也安置得差不多了,就带着他们往小田庄上去。

    既然是收粮,这时候是秋天尾声,正是卖粮的时候。

    一般有经验的粮商若不压价,就在田里把粮价谈好,收粮就拖走。

    但也有粮商想压压价,就一直在田边晃悠,却只是观望着。

    像田庄种了那么多粮,也会有粮商来问价,谈得拢直接卖。

    但田庄不差钱,因此价钱往往不好压,除非愿意,不然田庄都有自己长期合作的粮商。

    因此很少有零散粮商来田庄收粮,收不起。

    佃户给田庄种粮再一起分利,自然比别的村子里要安稳得多。

    然而,今年田庄换了东家,竟然反过来向附近村子收粮,到是让村子里的人惊讶了一把。

    而且那三个少年人又来了,竟然说想在庄上办塾学,问各家可有学童去读书,而且像他们一样大的少年一样可以去读书。

    再把束修说了说,又拿其他村塾的束修做了比较,确实听得大家很心动。

    就如丁石头之前担心的问题,如果只说他们的束修价格,别人肯定觉得贵。

    但若对比了别家,比价而沽才能沽出价值。

    因此,村里少年能不能读书还没下文,但家有适龄学童的都报了名。

    要确定读书人数才好开塾,因此现在就要报上名来,并且经过村长和耆老的证明才行。

    也就是说,在询问了大家意向之后,报名整理名单的事,就交给村长他们来做。

    身为一村之管理,孩子读书的事一直都是他们的责任,只是没有条件,才不作想头。

    现在有条件了,哪能不积极推动一下呢。

    而且田庄来收粮,价钱比田边转着的那些粮商的价都要好,因此大家对换了东家的田庄印象都十分好。

    至于全是佃户的村子,那更不用说了,粮在地里只管割,按收价分成直接付钱。

    因此,最先响应读书的,就是佃户村,就连少年们都跃跃欲试,在家闹着要读书。

    那些人家一边拗不过,一边也确实心动了,便数了数积攒,答应下来。

正文卷 第673章 王翠花说亲了

    陈拾带着人直接收了附近六个村子的粮,累得不行。

    但六个村子都或多或少有人要报名读书,也算完成了石头老大的任务。

    因为束修大降,赵简要求满百人以上才能开塾,丁石头的要求是,必须达到四个班标准。

    如果人数不够,就往第七个村、第八个村去找。

    但现在各村还在整理名单,这不是随口报个名就可以写上名字的,而是交给村长和耆老们挨家去问、去谈,最后确定意愿也确定交得起这个束修,才能报名的。

    古代人尤其是农村人,多是纯朴守信之人。

    他们书念得不多,花花肠子也没那么多,加上读书又是一件神圣之事,自然没人敢随便糊弄。

    因此在六村的粮食收完后,陈拾为了稳妥,还真是继续去第七个村子、第八个村子继续收粮了。

    这两个村子要穿过几个田畈还要绕过一片树林,确实远得多。

    但农家孩子吃得苦,早些出发,还是可以上学,并不是说要花大半天时间在路上。

    而丁石头早就算过,只要脚程在一个小时内,都可以来读书。

    毕竟上学时间是从早八点开始,就算是下雨天也亮了。

    中午十一点放学,回去十二点,可不正是中饭时间嘛。

    下午两点到四点,一天五个小时,比上班时间还少,若是这么轻松的时间都赶不上,那就没办法了。

    也因此那天她让丁点他们算算脚程,初步预估了距离。

    在各村口头表示想读书意愿时,丁点他们三人也暗中粗略数了一下,各村均数会有二十人以上。

    算上八个村子,算上实际反悔的情况,四个班应该是勉强可成的。

    八月的最后一天,上午忽听村里一阵鞭炮响,没多久就有学童来报信,王翠花说亲了。

    丁石头正在小厅上给赵简做新袍子,听见几个孩子叽叽喳喳跑进来说这事,不由笑了起来。

    “王家总算可以安心了。”

    丁石头拿了蜜饯分给学童们吃,让他们别只顾着玩,功课还是要做的,就把他们打发走了。

    “今年说亲的人不少,要不要给丁点也说一个?”

    赵简站在书桌前写字,等学童们离开后,突然扭头笑“看”着炕边方向。

    “哈哈,还别说,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