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带着仓库到大明 >

第238章

带着仓库到大明-第238章

小说: 带着仓库到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金急忙上去喊道:“伯爷说了,都起来,赶紧起来。”

    方醒不想表现出太过惊世骇俗,所以只得面无表情的站在那里。

    等人都起来后,方醒站在一张桌子上,拿着个喇叭喊道:“父老们,今日召集大家到这里,是我方醒有个发财的主意给大家。”

    下面的渔民们都面面相觑的,大多是歪着脑袋,显然并不相信方醒的话。

    这年头的官府难道会这般的大方?有发财的机会都不要,还介绍给我等小民。

    这不是在忽悠人吗!

    方醒也看到了这些表情,他自我介绍道:“我叫方醒,大明的兴和伯,这一点没人敢作假。”

    方醒看到这些渔民只是装出了惶恐的表情,心中一叹,就跳下来,走到一口土灶的边上,吩咐道:“烧火。”

    事先联系好的一家渔民马上就开始忙活了:烧火,架锅,然后从屋里拿出了几条大海鱼来。

    这是带鱼,还有几条当地人说的‘花驴’,外形看着和马鲛鱼差不多的鱼类。

    方醒接过一条‘花驴’,大声的道:“这些鱼,如果弄成鱼干,能不能保证送到金陵,或是北方而不腐烂?如果能,那就做,本伯在这里许个诺,做出来卖不出去的,就到京城找方家庄,我方某没二话,给钱!”

    看到大家半信半疑的,方醒道:“若是不信,可以先送一小批过去,我这里先给钱!”

    “老七,给钱。”

    辛老七那张憨实的脸一出来,马上就赢得了不少人的信任。

    几个家丁抬着大箩筐出来了,等走近后,那些渔民看到居然都是一串串的铜钱,不禁眼睛都瞪圆了。

    方醒嘴角紧抿,抓过还在看书的徐方达,一把扯掉他手里的书,喝道:“别一股脑的就想着书本,仔细看着,回去有问题要问你。”

    徐方达念念不舍的看了方醒手中的书一眼,然后揉揉眼睛,注视着大家的举止。

    在看到几箩筐的铜钱后,渔民们都在窃窃私语。

    “这兴和伯看来不像是骗咱们的吧?”

    “看来不像,咱们只要跑一趟就行了,第二趟按照买卖的规矩,兴和伯也得付定钱。”

    “……”

 第397章 诱导和罐头

    看到那些渔民们都围拢过来,方醒指着那口锅说道:“今日我请了这家人来给大家试试做鱼肉罐头,大家都看仔细了。”

    这家人马上就展示了一次红烧鱼肉的手艺,不过盐放的不少,对此方醒也只能是无奈。

    在这种没有杀菌灭活之类手段的今天,只能用这种比较原始的方式来延长保存时间。

    切成大段大段的鱼肉被大火烧好,然后又改成小火慢慢的炖。

    方醒趁着这个时间就解说道:“红烧费材料,不过海鱼腥味大,若是不红烧,那些买家不爱吃。大家也可以出出主意,都试一试,看看哪一种方法能去掉海鱼的腥味。”

    “盐要多放一点。”

    方醒继续说道:“这能让鱼肉延缓腐烂,其次就是把鱼肉多煮煮,最好是让鱼骨头都酥透了。”

    这边在说,那些渔民都聚精会神的听着。

    徐庆看着这一幕,心中也有了些猜测,就拉过徐方达,低声说道:“你老师这是想照顾为父的生意呢!”

    徐家在台州府也算得上是中等商家,只是后来徐方达进学后,徐庆就把生意转到了别人的身上挂着。

    作为积年的生意人,徐庆马上就看出了这里面的商机。

    “你老师果然是个厚道人啊!”

    听到这话,徐方达点头道:“老师是好人,这段时间处理事情都带着我,说是让我不要变成个书呆子,那样他会把我逐出师门。”

    徐庆喜道:“果然是文曲星下凡,你老师此举正是为父想做的啊!”

    这一年多以来,徐方达就像是疯魔了般的在看那本数学第一册,然后整天在江边写写画画,别人都说老徐家出了个疯子。

    那时候的徐方达谁的话都不听,把一家人愁的不行。

    徐方达赧然道:“老师说我的性子适合去做研究,可也不能变成书呆子,还要强健体魄,观察世事。”

    徐庆欣慰的道:“那为父就看看有什么能为兴和伯分忧的,也算是一番谢意吧。”

    这时方醒已经拿起了一个陶罐,展示道:“大家都注意了,这个陶罐里面一定要清洗干净,然后用滚水煮或是蒸,再把弄好的鱼肉装进去。”

    “记住了,一定要趁热装,然后就是密封。”方醒把陶罐和盖子放进边上的滚水里煮。

    “伯爷,是不是用石灰桐油和白麻絮捣烂给坛子边上封起来啊?”

    一个手脚粗糙的中年男子问道。

    方醒点头道:“正是这个意思,不过一定要多试几次,免得做多了烂掉。”

    方醒也是没招了,所以才想出这个办法来。

    等了一会儿后,灶头那里直接就提前起锅了。

    “来来来,大家都注意看看。”

    方醒嘴角含笑的招呼着。

    等那家人生疏的完成了整个封装过程后,那些渔民的脸上都浮现了不大情愿的神色。

    “太麻烦了!而且加盐的话,那可要费不少钱。”

    “就是,咱们哪有这般手艺,到时候弄出了差错,或是味道不好,那算谁的?”

    “捕鱼倒是好说,弄成鱼干也没问题,可就是弄成这样的我家怕是不成了。”

    “伯爷,小的只会打鱼,其它的怕是弄不好啊!”

    一个大胆的渔民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其他人都纷纷附和,表示自己弄不来这么麻烦的事情。

    “竟然这样?”

    方醒一脸的遗憾道:“那……”

    方醒的目光环视一周,在徐庆的身上略微停留了一下。

    “伯爷,要不徐某试试?”

    徐庆站出来,对着周围颔首道:“本人徐庆,估摸着在场的有人认识,要是信得过的话,徐某就和伯爷商量商量,看看用什么办法能把这事给解决了。”

    “是徐先生啊,认识,小的还给你家卖过鱼获呢!”

    方醒微微点头,然后说道:“既然如此,那咱们这样做行不行。”

    “徐先生负责收购大家的鱼获,此后和大家不相干。”

    那些渔民一听大喜,急忙就喧嚷道:“伯爷,这样再好不过了。”

    “以前不敢多打鱼,就是怕卖不掉都臭烂了,要是徐先生能收了去,咱们害怕什么呀!”

    “对,只是这钱不会拖吧?”

    一个看着有些精明的渔民问道。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方醒斩钉截铁的道,然后安抚着徐庆:“徐先生大可放心,你那边也是一样,货送到金陵或是北平,验货之后马上付钱。”

    徐庆含笑道:“伯爷这里徐某自然是信得过的。”

    接下来就是花钱,方醒让人把那几箩筐的铜钱都买了鱼干,在渔民们的欢呼声中,带着一身的鱼腥味回去了。

    回到营中,方醒和徐庆商量着以后的事。

    “先试着做一小批送到金陵去,由那边售卖,后续稳定后再大量制作。”

    方醒把地址给了徐庆,然后交代道:“主要是去腥,然后可以试着做做其它口味的,按照成本拉开价差。”

    徐庆惊讶的道:“伯爷怎地还懂这商贾之事?”

    方醒笑道:“世间万物皆有存在的道理,我在金陵开了家酒楼,倒是生意不错。”

    知道方醒也经商后,徐庆心中的最后一颗石头落地了,急忙就要去收购些鱼获回去试验。

    徐庆前脚才走,方醒就找来了徐方达和家丁们。

    “今日我的行事你可看出什么来了?”

    徐方达才到,方醒就出了个题目,让他发蒙的同时,也是在仔细思索。

    十月的天气显得很是适宜,就是干燥了些。

    方醒喝着菊花茶,示意方五和小刀也想想,至于辛老七,他不敢奢望。

    等了半饷,徐方达还是一脸的发蒙,显然没有结论。

    方五试探着说道:“老爷,您今日是有意的吗?”

    小刀也说道:“五哥说的对,老爷,小的也觉得今日您是故意的。”

    方醒看了一眼在憨笑的辛老七,点头道:“是故意的。”

    “你们都要记住了。”

    方醒告诫道:“百姓最为现实,一日三餐,生儿育女才是他们生活的重心,所以仅靠着许诺是无法驱动的。”

    徐方达迷惑的道:“老师,那以往官府役使百姓时,他们可是很老实的呀!”

    “那是威胁。”

    方醒淡淡的道:“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百姓若是不从,轻则破家,重则灭门,明白吗?”

    徐方达震惊之后就是默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第398章 人心趋利,苛捐杂税

    “伯爷,饭菜做好了,现在上吗?”

    这时门外探出个人来,方醒笑道:“多弄些来,今日大家一起吃。”

    此时家丁们的地位还不是明末时那么高,那时候的家丁和主将同吃,主将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

    只是到了战场上,这些优渥的待遇就需要用生命去保障。

    摆好饭菜后,方醒指着那些各种做法的鱼干道:“来,大家都尝尝,看看拿到内陆去有没有前途。”

    红烧带鱼,油煎跳跳鱼……

    看着大家都吃的酣畅淋漓,方醒就不管什么食不言的规矩,说道:“想要百姓信从你,强硬的方式不可持久,所以今日我先提出让他们自家做,然后统一收购,可后来你们都看到了。”

    小刀咽下一块带鱼,“老爷,您这是给他们设了陷阱啊!”

    “可以这么说。”

    方醒不讳言的道:“这种罐头对条件要求比较高,若是分散于各家各户去加工,最后出来的东西参差不齐,做不大,也做不好。”

    方五眼睛一亮,道:“老爷,那您就是先以利诱之,让他们心动之后,再用徐先生出场来收尾,正好让那些百姓心服口服。”

    方醒微微点头道:“不利诱,百姓就不会动心。不布局,没人会理会你,这就是人心。”

    徐方达懵懵懂懂的道:“可是老师,弟子怎么觉得还是那几箩筐的铜钱起的作用最大呢?”

    “正是如此。”方醒点头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没好处谁会听你忽悠!”

    看到几人在思考,方醒却在想着另一个问题。

    吃完饭,方醒回到书房写信,不但是写给家中,还有朱瞻基等人。

    在信中,方醒把倭寇的来历和沿海百姓的情况一一道来,最后一句是:若不肃清底层吏治,则倭寇不绝!

    在后面,方醒附上了地方所征收鱼课的内容。

    沿海地区的鱼课分为本色和折色,这几年由于战事的原因,本色较多,也就是鱼鳔之类的东西。

    可地方官府在征收了本色之余,还要求其它的杂税。

    杠解、水脚、耗羡……

    这些杂税加起来,渔民们真是苦不堪言,多有弃业者。甚至有铤而走险者,直接出海去寻倭寇,从渔民摇身一变,就当了海盗。

    “伯爷,这几年好在是本色课税,不然更苦啊!”

    大明的课税分本色和折色,本色就是你自身的产出,折色就是你得掏银子,或是去购买官府要求的东西纳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