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带着仓库到大明 >

第1596章

带着仓库到大明-第1596章

小说: 带着仓库到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水师,去看看这个世界有多大,然后回来告诉大家。”

    “伯爷,咱们都怕做军户呢!”

    人群后面有人喊了一声,王昌目露凶光的喝问道:“谁说的?谁说的这话?特么的!军户户籍现在都差不多要全部放开了,以后想进来还进不了了!”

    这货的作风有些粗暴,不过在这等地方斯文就是给自己挖坑。

    方醒说道:“没错,以后大明的军队依旧会执行征募的法子,但都不会是终生制,会根据当前的局势来判定年限,比如说大明四处都没了对手,那么服役的年限就会越来越短,所以大家对此不必担心。”

    于是人人都露出了欢喜之色,方醒继续说道:“本伯来此,第一件事就是关注教育,娃娃们能不能有地方学习,这是本伯这一次巡查的要务。”

    叹息声连成了片,孩子们依旧好奇而欢喜的在打量着方醒,而大人们却都在忧愁。

 第2507章 娘,要过年了

    教育为先,这是朱元璋的期望,他也是这么做的,所以社学才会一直传承了下来。

    只是社学就是个无底洞,加之管理不善,所以有些颓废。直至朱瞻基登基后,社学才重新焕发了精神,成为大明基层教育的重点单位。

    而盖州卫的社学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在最后一位先生回家养老之后,这里就成了文化的荒漠。

    “社会要重新办起来!”

    方醒的语气很坚定,让那些百姓多了憧憬。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是千百年来的观念,只要这个观念存在,百姓对子女的教育就不会不重视。

    “伯爷,那些先生都是文曲星,怕是不肯来呢!”

    “是啊,那些先生都金贵着呢,咱们这里穷乡僻壤的,没啥好东西,连闺女都丑,谁愿意来啊!”

    “胡说!”

    方醒板着脸冲着先前没要他糖果的那个小女娃招手。

    小女娃害羞加害怕,就不敢过来。

    “去去去!伯爷叫你呢!”

    她的母亲笑眯眯的把孩子推了过来,看那模样分明就是恨不能把闺女送给方醒做丫头。

    女娃怯生生的被推了过来,方醒为了人心,也顾不得美丑,就指指女娃道:“看看这闺女,和本伯的闺女一般的招人疼爱。以后谁敢说咱盖州的闺女不美,打!”

    “好!”

    这话接地气,而且还把自家的闺女拿来比较,一下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这孩子被伯爷夸了,有福气啊!”

    于是无数目光都盯着了女娃,有人就问女娃的母亲,想结个娃娃亲。

    “别弄这些啊!”

    方醒告诫道:“孩子们还小,现在看着合适,可长大了不喜欢咋整?难道要强行拉在一起?所以还是大些再说。”

    王昌也说道:“现在都吃得饱了,用不着担心闺女把家里吃穷了,别吝啬啊!就为了那点饭食把亲闺女往外推,那是畜生呢!”

    于是一阵哄笑,这个概念就算是植入了这些人的脑海中。

    “还有就是娃娃们的学习,本伯回京后会向陛下建言,增派各等读书人到这些偏僻的地方来,多多益善。”

    随后方醒又看了百姓家中的情况,特别是存粮。

    “伯爷,最多的就是土豆。以前对岸送粮都是大米,现在都送土豆,咱们不要了,自己种,比对岸的还甜,还糯。”

    土豆的泛滥程度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如今各种基于土豆开发出来的新食物多不胜数。

    方醒解释了一下这几年减少了南粮北运的道理,然后就进城。

    “现在可还有人来袭扰?”

    一个火锅架着,锅里煮的是鹿肉和狍子肉。

    野生的肉食多半腥味重,所以用的是麻辣锅底。

    王昌陪着方醒吃饭,闻言放下筷子道:“伯爷,朝鲜那边以前会有袭扰,不过划为布政使司后,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上书朝中,随后就清理了一次原先的边境地带,后来就安稳了。”

    “那些流浪的部族呢?”

    “都被清剿干净了,如今从这里到奴儿干都司都畅通无阻。”

    方醒算是完成了例行任务,然后写了奏章,叫人按照渠道送上去。

    随后他又去了原先建州女真的地方,再后来又去了镇北城。

    ……

    在哈密建城和屯兵之后,兴和如今已经成了安全的后方,人口日增,城里已经住不下了,和北平城一样的向外扩张。

    这里已经不再是第一线,随着太平日子的延续,各种各样的人都在往这里汇集。

    人一多,各行各业都繁茂了起来。

    而且这里就在边墙外,算是桥头堡般的作用,所以出塞的大多选择在这里。

    除去行商之外,在这里定居的人越来越多。

    而蒋迪就是其中一人。

    作为唯一一个主动要求来这里教书的学生,哪怕再年轻,可蒋迪依旧受到了从百姓到官员们的尊敬。

    宽敞的教室里,下面坐着三十多个学生。

    蒋迪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算式,回身道:“都好生记着,还要学会举一反三的应用。这些算式在假期作业里都有,做不出来肯定就没用心听课,过完年回来就该罚!”

    下面的学生们最小的大约有八九岁,最大的看着已经快成年了。

    所有人都埋头在划重点,这些教科书都是官府提供的,不要钱,可丢失了却没地方补,只能自己去买,或是抄写。

    蒋迪见学生们认真,就微微一笑,然后走下讲台,看向外面。

    透过玻璃窗,能模糊看到对面屋檐上的积雪。

    他伸手在玻璃窗上写画着,在密布水汽的玻璃上面留下了一行文字。

    稍后他回到讲台上,开始讲解数学题。

    “……要学好数学,那样就算是没有前程,依旧可以去为自己谋生。”

    蒋迪用这段话来作为这个学期的结束语。

    放学了。

    放假了!

    学生们欢喜的收拢自己的课本和笔墨,然后争先恐后的往外跑。

    一个学生走到玻璃窗下面,抬头看着那行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马上就要过年了,城中很热闹。

    “蒋先生,来我家吃饭吧。”

    街上行人不少,而且汉人和鞑靼部的混杂在一起,却很是和谐。

    有学生的家人做生意,见到蒋迪过来,就热情的邀请他来家里吃饭。

    蒋迪拱手笑道:“多谢了,在下家中还有些事,就不叨扰了。”

    等他走后,那卖香料的男子才叹道:“是个好人啊!只是为啥要来这里教书呢?”

    正在挑选香料的一个老顾客说道:“人家蒋先生是主动要求来兴和的,学问好,人品好,长得也好,可惜家中没合适的闺女,不然非得要找媒婆去提亲不可。”

    男子说道:“是啊!蒋先生这等学问,其实也可以试试在咱们这里做小吏嘛,等以后有人赏识,那可就是一路青云喽!”

    ……

    其实在去年就有人向上面推荐了蒋迪,作为富有主动精神的年轻人,让他在兴和扎下根来,这是所有人都乐于见到的。

    只是蒋迪却选择了继续教书,并且是儒学和科学一起教授的路子,然后被有些人所厌恶,于是难免有些不好听的话传出来。

    “我从不想当官。”

    蒋迪的住处很宽敞,在城中已经住不下的情况下,重视教育的传统得到了尊崇。

    他需要自己做饭,并照顾好自己。

    但是他从不缺乏这些能力。

    在决定转去学科学后,他就和父亲闹翻了。

    虽然父亲很平庸,很胆小,但是蒋迪必须要感谢他。

    哪怕是再娶,又有了儿子,父亲依旧在照顾着他,从读书到来兴和的路费都是他出的。

    蒋迪记得那个早晨的对话。

    “这个家很小,为父已经尽量的让你感到自在了。”

    “爹,以后我会照顾自己。”

    “那……记得要写信回来,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外面不好,那就回来吧。”

    他至今仍然记得父亲当时有些窘迫的模样,仿佛不知道怎么和他说话才好。

    但是他知道那个家已经不是自己的了,继母和弟弟在,他的处境尴尬,所以及早出来大家都能各自松一口气。

    他换了衣裳,然后走进书房。

    书房很简陋,就是一个简易的书架和桌椅。

    他走到墙壁边上,伸手抚摸着那件已经开始变色的小衣服。

    “娘,要过年了……”

 第2508章 记得她,但是别记得太多

    初一要祭祖,所以大清早城中就烟雾缭绕着。

    街上的行人少了许多,蒋迪背着一个小包袱缓步向城门方向走去。

    纸钱从来都不是富贵钱,大抵都是用廉价纸张做的。

    行走在城中,能看到烟雾从各家各户冒出来,味道有些刺鼻。

    自从前年城中因为祭祖差点闹出火灾来之后,在初一这一天城中就多了巡查的军士。

    “蒋先生又出城啊!”

    蒋迪微笑拱手道:“是,出城有事。”

    蒋迪一路打着招呼,在快到城门口时遇到了兴和指挥使王冀。

    他觉得自己只是和王冀见过一面,对方应该忘记了自己这个人,于是只是往边上靠了靠。

    错身而过时,王冀突然皱眉,然后转身问道:“你是……蒋迪?”

    蒋迪没想到他居然记得自己,回身拱手道:“在下正是,见过大人。”

    王冀微微抬头,用审视的目光看着他,说道:“可想来军中?”

    蒋迪不去做小吏,那么军中倒是需要不少如他这等有学识的人。

    蒋迪微笑着说道:“多谢大人厚爱,只是军中多有拘束,在下却是不去的。”

    这个拒绝有些僵硬,甚至还带着些许顶撞。

    王冀摇摇头道:“又是一个眼高手低,看不起武人的蠢货!”

    他转身离去,蒋迪看着他的背影,说道:“武人无能。”

    他缓缓出了城,然后朝着远处的京观走去。

    每年的现在外面都很冷清,连阿台部都不会过来。

    去年初一时,阿台部一个喝多了的牧民冲进了一个正在祭祖的人家,引发了大冲突,所以从今年开始,但凡祭祀的时日,两边都要尊重对方的习俗。

    天空很蓝,但温度很低。

    京观已经在这里矗立不少年了,每年都有人来这里祭拜,却不是祭拜这些被封在里面的尸骸,而是祈求庇护。

    而他们祈求的对象就是那块京观石。

    那只狭长的眼睛依旧在冷冷的看着这个世界。

    蒋迪走到石碑前,打开包袱,然后取出一瓶酒,还有酒杯香烛等祭祀的物品。

    “娘,过年了,孩儿来看你。”

    “去年孩儿教了一年的书,那些学生都很聪明……”

    “有人给孩儿说媒了,只是孩儿想再等两年……”

    蒋迪低声说着话,香烛烟雾缭绕。

    那只狭长的眼睛在烟雾中仿佛多了些温柔。

    “怎么会有人,是我眼花了吗?”

    “谁?”

    蒋迪回身,就见到身后站着几个男子。

    当先的男子满面风尘,看向那石碑的目光深沉。

    “您是……”

    蒋迪渐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