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带着仓库到大明 >

第1512章

带着仓库到大明-第1512章

小说: 带着仓库到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微微叹息,好似在惋惜着什么。

    “可百姓才将吃饱啊!”

    朱瞻基面色凝重的道:“天气冷了,过年了,他们是否能穿暖?孩子们能否吃的起一颗饴糖?家中的女人能否去做一件新衣?林林总总,朕细细思之,夜不能眠。”

    “陛下仁慈,天下之幸也!”

    杨荣带头喊道,群臣纷纷躬身赞美。

    朱瞻基神色肃穆的道:“这不是假话,朕如此艰难,但不敢奢求诸卿也这般,毕竟太过辛苦。”

    此刻再蠢的人也觉得不对劲了!

    群臣缓缓抬头,就见到皇帝站在上面,阳光渐渐垂下,照在他的身上。

    其状煌煌!

    煌煌中的皇帝朗声道:“要天下人来奉养朕,朕深感惶然不安,所以朕时刻都记着百姓的疾苦。”

    这是反击来了!

    从百姓那里开始反击。

    从百姓那里开始重新积蓄力量。

    后面会是什么?

    “宣德五年,朕登基的时日不短了啊!可每每自省却觉着于天下无益,于百姓无益。”

    一个官员可能是想到了些什么,就准备出班。

    方醒也想到了什么,却是更具体的。

    朱瞻基冷笑着盯住了那个想出班的官员,那人心中惊惶,竟跪在了地上。朱瞻基的目光扫过,继续说道:“朕想了许久,今日凌晨起来时,突然觉得那些思虑都是虚伪的搪塞,所以朕决意,宣德五年,天下减征粮税一成!”

    呃!

    方醒听到了磨牙齿的声音,这是愕然。

    咳咳咳!

    一阵剧烈的咳嗽声传来,方醒侧身看了一眼,就见到有人忍不住咳嗽了起来。

    免粮税一成,还是全天下。

    方醒知道这些人的愕然和不知所措都是为了民心而来。

    这道旨意一出,加上一些渠道的宣传,皇帝在此次南北清理中受损的形象将会迅速被修补,威望将会不断攀升。

    大家此时才知道皇帝为何不直接处置了那些有结党嫌疑的臣子。

    你们结的党能有几人?

    朕结的这个党是天下!

    当天下百姓都是朕这边的人,任你再多的官吏也只会成为蝼蚁,不堪一击!

    金幼孜此刻才注意到了在边上记录的那个官员,一个他不认识的官员。

    从大朝会开始那人就在记录着,不时还修改,可见是想一字不易。

    记录的那么详细干嘛?

    瞬息金幼孜就想到了邸报。

    这是一场反击!

    这个反击将会席卷天下!

    大朝会散了,有人失魂落魄,有人惶然不安,有人欢欣鼓舞,有人在沉吟着……

    方醒嘴角含笑,脚步缓慢。

    马苏和李二毛没过来,而是拖在了后面。

    徐景昌已经先跑了,皇帝稳住了局势,他自然又可以继续逍遥,等皇帝再需要时他就出来当那只被杀的鸡好了。

    方醒在想着先前朱瞻基给自己的那个眼神,所以出了皇城就赶回了家中。

    “爹!”

    他最心爱的小棉袄正在大门外等着。

    方醒一把抱起无忧,吩咐人去找黄钟在书房见面,然后大步进了主宅。

    到了书房之后,他让无忧自己和两条大狗玩,然后开始写信。

    信是写给济南的王裳,内容很简单,就是要他马上组织那些工匠开始加班,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把最新的一期见明报印制出来。

    而这一期见明报的内容就一个,那就是皇帝刚在大朝会上的表态,要一字不易。

    这时门外黄钟来了,方醒说道:“伯律辛苦一下,我这里写完之后你马上叫人快马送去济南王裳处,另外你根据此事写一篇文章,阐述一番陛下爱民的心思。”

    黄钟还在发蒙,方醒已经写好了书信,然后开始单独记录今日朱瞻基的讲话。

    他一路上都在回忆,所以还都记得。

    等记录完了之后,他把书信和记录都交给了黄钟,然后看了自己的宝贝女儿一眼,就忍不住笑了。

    无忧正拿着一支毛笔给两条大狗画眉毛,嘴里还嘀咕着,要它们乖一些,不然明天就不给它们画了。

    大虫和小虫虽然并排着坐在她的身前,可那神色分明就是生无可恋的意思,狗眼里全是苍凉。

 第2382章 来自于皇帝的考教

    无忧缓缓抬头,委屈的对方醒说道:“爹,没墨了。”

    方醒蹲下来看了看,然后用手在两条大狗的眉间弄了一下,说道:“无忧的手艺不错,大虫和小虫都变漂亮了。”

    两条大狗瞬间委屈加倍,就用脑门去蹭方醒的手,只想让他劝劝小主人,好歹放自己哥俩一回。

    “真的?”

    无忧觉得自己的化妆失败了,方醒莞尔道:“当然是真的,好了,今日宫中大概会有小朋友来,你可要当好小主人。”

    “真的吗爹?”

    “大概吧。”

    方醒只是估计,但把握很大。

    “爹!”

    外面又进来了欢欢,方醒见黄钟在皱眉看着那份讲话记录,就过去一把抱起了欢欢,带着孩子们去了外面。

    庄上的田地里依旧有残雪,两条大狗冲过去,不时低头嗅嗅,大虫还咬了一口雪,有滋有味的咀嚼起来。

    无忧带着欢欢在边上寻找宝物,可现在的地里啥都没有,两个孩子就找了枯枝来挖土。

    方醒就在边上看着,也不阻拦。

    直至一骑冲了过来,方醒才露出了微笑。

    ……

    过年对皇帝来说并非是什么好事,到处都要花钱,整个帝国几乎都陷入了瘫痪状态。

    唯一的好事大抵就是可以适当休息。

    方醒带着一家老小都出来了,马车都有两辆。

    国内承平日久,那些禁令也在渐渐松动,甚至有人在提出要效仿前朝,取消夜禁。可群臣就当做是犬吠,呵斥一番了事。

    取消了夜禁,首先就得增加夜间看守巡查的军队,这倒是问题不大,可一旦出了问题,那谁来背锅?

    谨守祖制在方醒看来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在于懒政,不想担责任。

    马车进了城,里面已经有人在等着了。

    “黄先生过年好啊!”

    方醒一本正经的给朱瞻基拱手问好。

    他身后是土豆和平安,两个孩子路上被叮嘱过,都拱手向‘黄先生’问好。

    朱瞻基的身后站着一个女人,那女人牵着个男孩,身边站着个女孩,却是胡善祥母子三人。

    这大抵是胡善祥难得的轻松时光吧,方醒拱拱手,然后回身对张淑慧说道:“我们走前面,你们在后面注意看着孩子,有事招呼。”

    张淑慧点点头,带着无忧和小白,还有莫愁和欢欢去了胡善祥那边。

    “端端!”

    “无忧!”

    两个小女娃终究是忍不住欢喜,一见面就握着手,低声的欢呼起来。

    方醒和朱瞻基走在前方,身后是两个儿子。

    朱瞻基看了一眼土豆和平安,问道:“早上朕刚决定今年的粮税减征一成,你们二人以为如何?”

    土豆看了方醒一眼,他想知道这是来自于皇帝的问话,还是来自于长辈的考教。

    方醒和朱瞻基相对一笑,然后莞尔道:“问话就回答,哪有那么多讲究。”

    四人缓缓而行,身后的女眷和孩子在宫中侍卫和家丁们的保护下在看着左右两边的商铺,两个女娃突然欢呼一声,然后就央求着去看看那家卖面具的商铺。

    一行人都跟着进去,只留下方醒和朱瞻基,还有两个孩子在外面。

    土豆低声道:“小子以为降低粮税只可一时,不可长久。”

    “哦!说来听听。”

    土豆和平安也算是朱瞻基看着长大的,所以多了些亲切,态度自然不一样。

    土豆说道:“大明如今占地极广,家父说过南海那些地方也是一年三熟的气候,所以粮食未来不会成为大明的问题,那么小子就顺着想了大明的问题在哪……”

    他又看了方醒一眼,朱瞻基不禁笑道:“你以前胆子挺大的,现在怎么变小了?”

    土豆赧然道:“小子觉得大明未来最大的问题还是怎么让百姓更有钱,有了钱百姓就敢花销,那些商人就能赚钱,然后商人又去采买,那些工坊就会招募更多的工匠,那些工匠得了钱钞之后,又能去采买米粮肉食。只要日子越来越好,以前那些有钱人才能买的东西,以后百姓多半也能卖,那样大明就不得了了。”

    这是循环论,越循环越富裕。一旦中间被堵塞了,经济自然也会跟着肠梗堵。

    朱瞻基微笑着看向平安。

    平安刚才在边上一直在发呆,这时才慢腾腾的说道:“小子觉得大明还是要先把外面的对手都打趴下了,然后再慢慢的收拾国内的事。”

    两个读书人刚才一直在边上听着,也没人驱赶他们。此刻听到这里时就再也忍不住了,其中一人说道:“此言差矣,在下以为大明现在最大的问题却是内患,内患不除,再多的钱钞也只是过眼烟云。”

    另一个读书人也皱眉道:“当今大明虽说百姓的日子不错,可教化却不能拉下,否则世风日下,这繁盛能持续多久?”

    土豆一听就不安逸了,说道:“内患是有,而且不少,可终究不能因噎废食吧?当今陛下不是在一一去清理那些内患吗?”

    那读书人冷笑道:“急切了!急匆匆的对士绅动手,却忘了要先把根基打牢。”

    土豆不理他,平安对另一个读书人说道:“陛下一直在拨钱给社学呢!可据说现在的社学到死不活的,地方官也不管,只是挂着个名头。反而私塾现在多了不少。”

    两个读书人都是十七八岁的模样,大抵平时也经常指点江山,类似于后世口炮键盘侠之列。

    “社学能有什么用?要大兴县学、府学才是,包括国子监,多招些学生。等这些学生下去之后,一人带十人百人,这天下终究有大同的一日!”

    扯淡!

    方醒本来心情不错,觉得这两个口炮至少还有些谱,等听到这里时,兴趣全都消散了。

    朱瞻基却还在兴趣盎然的听着。

    平安本来话不多,可里面传来了无忧和端端欢喜的声音,就不耐烦的道:“天下终究是百姓的天下,既然说教化,那就得从百姓那里去寻摸,什么县学、府学,多弄些实在的社学,让百姓的孩子都能读书,那才是教化。”

    土豆也没心思陪他们扯淡了,说道:“教化教化,肯定是教化天下,而不是一群人,那算是什么教化?让天下人都读得起书,这话好像是陛下说的吧,这才是教化。”

    那两个读书人都只是冷笑,其中一个说道:“百姓能吃饱就不错了,难道他们还能担得起读书的耗费?”

    土豆叹息道:“陛下才将减免了大明今年一成的粮税。”

    呃!

    这是最新的消息,此刻才将散播出来,所以这两人还不知道。

    “这个……不会吧!”

    一个读书人觉得这决定有些不可思议,他狐疑的道:“你是哪家的?胡言乱语,妖言惑众,若是虚假,到时候那些农户闹腾起来,你家十颗脑袋都不够砍的。”

    见土豆被人威胁,平安的面色一下就冷了,说道:“都传开了,你等还在这坐井观天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