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天国不太平 >

第931章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931章

小说: 这个天国不太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些数量看起来规模巨大,人员众多,但实力却还是无法同以前冯云山亲自设立的外贸局下南洋公司、东洋公司、北洋公司等朝廷官办的贸易公司以及后来的二马公司这种巨头相比。如今,这几大巨头商业或者实业公司,总资产已经超50亿圣元。

    而中华帝国的对外贸易方面,则更是喜人。冯云山清楚,内部贸易是国家经济的根基,最为重要,但表面上的成效和对于国家财富的积累,却没有外贸来得明显。

    按照内阁委员伍崇耀的禀报,中华帝国对外贸易的各类商品货物之中,从满清时期以及中华帝国成立之初的茶叶、生丝、土布、瓷器以及其他的土特产等,如今已经变为各类棉布、茶叶、烟草、丝绸、圣油、日杂用品、糖、橡胶、军火武器、瓷器、其他工业制品和农产品等。

    当初帝国成立之初的时候,靠最大出口产值项目的茶叶这一块,能盈利不到3千万圣元已经觉得是巨大的惊喜,可如今,去年茶叶一项便盈利超过5千万圣元,但这还无法排到第一位了,而是退居第二位,以前考进口的棉布,则迅速崛起,成为出口第一位的货物,去年一年单单从各类棉布的出口上面,便出口总值达4。5亿圣元,盈利近2。2亿圣元。

    最让冯云山惊奇的竟然是烟草。当初他尝试性地在吕宋岛和锡兰岛上种植烟草,没想到才几年过去,便迎来收获,在农业部简直推广到印度之后,再收购烟叶进行加工,制成烟草,并放入一些孟加拉和缅甸产的鴉片混入其中,没想到竟然在欧洲和南美一带收到强烈的欢迎。如今的烟草业虽然产值比茶叶还小上许多,但利润十分惊人了,不像茶叶,如今只有一倍左右的利润,而烟草竟然直接有四五倍的利润,也就是说,像去年的烟草出口产值虽然才5千万圣元,但利润便有4千2百万圣元之多,这个比例之高,不由得不让农业部和商务部都大力发展烟草业,简直暴利啊。

 第1342章 帝国的成就

    除此之外,圣油这一块也异军突起,成为中华帝国出产的主要外贸商品之一。

    如今的欧洲,尤其是像北欧和沙俄等地,对于这圣油的需求十分巨大。随着圣油慢慢地普及开来,欧洲地区对于使用圣油为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且,因为圣油的出产几乎全部被中华帝国所控制,圣油的市场价格和供应,也因此全部被中华帝国圣油总公司所垄断。这简直是独门生意,只要圣油的价格还低于鲸油的价格,便根本不愁销路。

    其他的丝绸和农副产品这些,中华帝国一直保持出口状态,不同的是,随着众多的缫丝厂的投产,江南四川一带的生丝,不再大规模出口,而是改为成品丝线或丝绸布匹再行出口。瓷器亦是如此,瓷器的出口量和出口单价逐年上升,这让欧洲的商人们很是受伤,他们的利润低了很多,于是在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国等地开始也发展起了瓷器业,但遗憾的是,不知道为何,意大利那边的瓷窑经常发生崩塌甚至炸窑等事故,即便是出产一些瓷器,也还是品质低劣,无法与东方的瓷器相媲美。

    不过,最让冯云山吃惊的中华帝国出口货物之中,还是日用品这些。冯云山也没想到,成立工业部轻工业司之后,中华帝国的轻工业会发展如此地迅速。当然,其中的最大头的纺织工业不说,整个帝国外贸出口中,货值最大的便是棉布类的纺织品。除了外贸之外,更重头的其实还是内销。毕竟,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其实还是在帝国内部。别看帝国一年出口4。5亿圣元的各类棉布等,利润也达到将近一半的2。2亿圣元,但实际上,最为盈利的,还是内销这里。

    从商务部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整个帝国,单单内销中华帝国的大陆本土,棉布、麻布、丝绸等纺织品的货物值便超过13亿圣元,其中单纯的利润便达到将近5亿圣元,只不过这些利润不单单是给各大纺织厂赚去了,还有各级商贩、中间环节。

    而日用品这一块,虽然每一种单一品类的货物,货值不多,却架不住种类繁多。

    肥皂、毛巾、胶鞋、酒类、白糖、五金、纸张、蜡烛、鞭炮、雨伞、家具、修鞋机、圣肥、油墨涂料、酱油香精、火柴、玻璃等等,无一不供。特别是白糖这种,经过改进制糖工艺,加上南方广泛的甘蔗种植,红糖白糖的生产已经不是单纯地家庭小作坊式,而是或者成为大型制糖厂,或者虽然是小作坊,但数十户上百户的联村窜寨凑在一起联合经营,规模巨大产量很高,让帝国内部的百姓和国外的民众甘之若饴。

    而商务部除了外贸局下的三大外贸公司对外销售之外,各省、府乃至县都纷纷设立供销社,乡镇甚至村寨又实行代销制度,供销社下面的代销店数量密密麻麻,布置成网,将整个销售网络和体系完好地铺设了起来,触角遍布整个帝国的各处角落,只要有超过千人的地方,几乎就有商务部下辖的代销店,这样一来,这种日用品的销售便几乎一有货便销售一空,各府、县的供销社都出现货物供不应求的现象。

    若不是为了培养欧洲等日用品市场,养成欧洲人使用日用品的习惯,商务部都很想将所有的日用品直接在本土销售完毕。但事实上这样做也是对的。如今的中华帝国,因为日用品的热销,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这种工厂生产日用品,已然涌起一大批日用品厂,这些五金件、日用品杂货等的产量也呈现几何级数地增加,畅销帝国内外。尤其是在帝国内部和帝国掌控下的属国和势力范围里面,更是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象。但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国外之地,特别是欧洲等,他们的日用品等市场几乎被中华帝国所垄断,再加上战乱的影响,欧洲的经济更是严重受阻,虽然不至于大面积负增长,但增速比之前明显降低了许多,甚至对于英国和沙俄这样的国家,不但工业,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都明显地出现负增长。

    而重工业方面,更是早早就超越了英国,如今中华帝国已经毫无悬念地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最关键的是,中华帝国的军事工业,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最为强大的一国。从十多年前,依靠从欧洲购买武器、购买机器机床加工武器的一方,到如今不但能自主制造各类武器军火,还凭借冯云山的超时代创造出精良而优越的武器,完全领先于这个时代,无论是克虏伯大炮还是毛瑟步枪,都成为中华帝国强大起来的根本保证。

    不但如此,如今的帝国还在大力发展海军力量,在疯狂的金钱投入之下,建造了一大批最新型的铁甲舰,还有不断更新的潜艇,并且,如今,冯云山暗地里指示着圣京机器制造总局开始研发蒸汽坦克,虽然笨重难以真正用以作战,但内燃机已经开始推出,只要等内燃机完全投用起来,将蒸汽坦克中的蒸汽机置换,便成了陆战无敌的坦克,足以碾压一切敌军。

    而随着重工业、轻工业的发展,以及商业贸易的大为推广,中华帝国内部不但资本家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起来,就连大资本家的财富也显著增长,而且,因为这些工厂众多,雇佣的民众也越来越多,惠及的人群也越发多了起来,让很大一部分人只凭借做工,便能养活一大家子人,而这样一来,一大批乡民,特别是城郊的乡农,纷纷放弃种田耕作,转而进城成为产业工人。

    正所谓民富国强,对于这种情况,冯云山很是乐于见到这一幕的。根据李鸿章掌握的数据,整个帝国的私人工厂主或者厂矿主,便已经超过二十万人,而其中资产超过10万圣元的,便超过一万人。也就是说,单单这部分最为有钱的资本家们拥有的财富,便已经超过10亿圣元以上。

 第1343章 帝国的几大阶层

    而事实上,如今的中华帝国,经过这短短数年的发展,便如同其他朝代一样,社会阶层慢慢开始也有了一定的划分。

    阶层的划分,正如同后世的革命导师列宁所说的那样,重要标准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次是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次是分配方式。而不同于后世所说的直接简单地划分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种,依照冯云山的看法,如今的中华帝国帝国有了更多的社会阶层。

    首先便是以自己为首的这帮原太平圣国的利益集团,中华帝国的权利核心阶层。而这些,是以至少一省巡抚或是各部部长之类的官员,按照冯云山的设置,这些阶层事实上不但位高权重,而且俸禄极高,还有一些列投资的机会,比如二马公司,便是自己以及这些官员们为股东的谋取钱财的工具。而冯云山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自然是套用高薪养廉的那一套,但又不能完全的高薪养廉,而是以主要对外投资以及殖民海外为主的二马公司,利用对外的飞速扩张来赚取利润,为帝国供养这帮官僚阶层,避免出现大规模的腐败。

    而且,这样一来,利用二马公司这个超级巨无霸般的海外公司这个平台,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共同的利益集团,其实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高官别的官员,甚至县、乡镇都有不少官吏投资二马公司,每年都可以从二马公司赚取红利。而事实上,因为二马公司的巨额汇报率,更多的人纷纷不愿领取利润,反而要追加投资,造成二马公司一次次地扩股发展。

    这是最顶级的阶层。正因为有这样的利益在,整个帝国的官员,至少大部分人都极为拥护冯云山的统治,而这股形成的巨大合力,又将二马公司推向一个急速扩张超速发展的境地,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便成为比当初的荷兰或者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更为庞大的商业帝国。

    其次,第二级阶层便是原来满清遗留下来倒向中华帝国的地方乡绅和商贾们。事实上,如今随着帝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商贸易业的极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乡绅和商贾们,纷纷与时俱进,开始改头换面变成新兴的资本家们了,也就是资本产业阶级。

    这其实分为两种人群,一种是各地的中小乡绅,因为在中华帝国成立之前或是成立之初,便投靠了帝国,因此他们得以幸存下来。这帮人在土改政策的时候主动捐献了或是半强迫地售卖了大部分的田产,得到一笔财富,加上自家历代积累的钱财,在帝国成立之后又开始私下承包田地,雇人种田赚取中间的租谷等差价。不过,在圣肥的持续应用以及地方农民教习所的培训之下,中华帝国各地的农业逐年获得增收,粮食价格逐渐降低造成种田根本难以盈利,因此,越来越多的这些地方乡绅,其实也就是后世说的小地主们,纷纷改行,加入商业、工业、采矿业甚至交通运输业乃至工程承包业等新兴行业之中,因为他们有资本,又有人缘和本地官场的优势,加上正好适逢帝国大发展的这一历史时刻,从事的生意很少有亏本的,逐渐体会到非农业的利润好处,越来越多的资产都投入到工商业之中,因此,在财富堆积效应之下,这一阶层越来越多,最后竟然变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而另外一种,则是各地原本就是大型商贾的官绅们。就像湘北澧州的蒋家,在发现中华帝国即将夺得天下的时候便立刻投降,捐献了小半财富给帝国,成为合法的大商人,并且在朝廷招商之初便积极参与,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