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天国不太平 >

第474章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474章

小说: 这个天国不太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麟和福济还好,不是很清楚这缫丝场的变化带来什么,只是觉得从这执事的嘴里说出来,这蒸汽机除了吵点,好像还不错。

    而对缫丝有些熟悉的崇纶,却是脸色大变:他被这蒸汽缫丝机所带来的变化给吓倒了!别人不清楚,他是最为清楚不过了。这原本没人只能管最多八条丝口,因为投用这套蒸汽缫丝机,变成每人可管六十来条,这便相当于增加了七八倍的效率,原本要雇请八个人,如今请一个人就够了,足足能省出六七个人的工钱下来,这得节省多少费用?

    而且,这还只是一台缫丝机的作用,若是一个缫丝场,再多几台,又得节省多少人工费?其他的旧法缫丝,哪里还能争得过着投用新式缫丝机的缫丝场?这一年下来,该获利多少?要知道,丝织业主要开支本就是蚕茧的原料成本和雇请的人工费用成本,这等于是人工的雇请费基本都省了下来成为利润。

    这时,那名执事从缫丝机的尾部摸出一把生丝,道:“此新法所缫之丝,粗细均匀,丝色洁净,弹性较大,因此,若售卖给东南亚或洋人,售价也较手工缫丝高出三分之一。而且出丝率高出很多,雇请的织工可为原本的十分之一,还不需数年的熟练织工,只需简单培训十余天便可从事。因此,陛下亲口下旨,要求圣京织造局全面引入推广此种蒸汽缫丝机。”

    “不但如此!除了这缫丝厂之外,圣京织造局还将原本老式的生丝生织成丝织品的丝织厂进行了改造,同样引入蒸汽提花织布机。”执事有些自豪地将众人引入旁边同样轰隆作响的另一处工场,介绍道:“这里便是圣京织造局的丝织厂。”

    众人跟随这名执事,鱼贯而入,进入一处宽敞无比的大殿内。

    殿内一侧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十台旧式木架织机,殿中间和另一侧,却放着几台漆黑发亮的铁疙瘩,正是前面见过的蒸汽机,其中一台正在轰隆开动着,嗡嗡地作响。

    崇纶和青麟、福济三人也进入殿内。

    崇纶已经对这充满噪声的地方没那么排斥,如今在他看来,这轰隆巨响的机器,就代表着利润和银子。虽然不是他掌管着织造局,但长期以来掌管仓场的经历,让他不自觉地成为守财奴。

    刚进入这丝织厂,那满面自豪的执事又开始了介绍起这些织机来:“众位大人,请看!”他指着那几十台旧式木架织机,道:“这些木架织机,原本自明代以来就一直使用,到如今几百年来,一带都仍在使用。这一架织机要两名织工操作,一名织匠,一名学徒,织匠在下面进行梭织,徒弟坐在织机顶上提拉通丝线,费时费力。织一匹五丈长的绸缎,两名织工要费时近半月之久。”

    说完,带着众人绕过了嗡嗡作响的蒸汽机,来到另一侧的一台复杂繁琐的新式织布机旁,道:“各位大人请看,这便是我们新从广州运来的新式蒸汽提花织布机,虽然还是仿造法兰西的贾卡尔式提花织布机,但所有配件,包括连蒸汽机在内,都是原圣国第一机器厂生产的。它不但使用的人工大为减少,仅仅只需一人照看机器便可,效率更是比旧式的木架织机五倍之多。同样生产一匹五丈长的绸缎,只需三天不到的时间,便可织成,而且,所织的绸缎更为致密结实,而且因为是机器制作,所织花纹更为精美、整齐。这种绸缎,所售价格比旧式木织机要高出二成有余。”

    见众人有些惊住了,这执事仿佛要更加触动众人的神经,进一步解释道:“原本的一台旧式的木架织机,二名织工一起一月织成100尺上好的云锦缎子,卖给上海的洋人,售价十两银子,扣除生丝和燃料、机器损耗,一共能有近三两银子的利润,除去雇请织工和其他杂工的工钱,利润最多为一两银子。”

    “而采用这种新式蒸汽提花织布机,机器钱虽然贵了一些,但只需一名织工操作,一月下来可织成500尺上好的云锦缎子,卖给洋人的售价可达十二两,扣除生丝和燃料、机器损耗成本,一共能有近八十两银子的利润,除去雇请织工和其他杂工的工钱,利润至少也能有七十五六两银子以上。一台这种新式蒸汽提花织布机一月便能有七十五两银子的利润,一百多台机器,每月便能有近万两银子的利润,一年便是十万两!陛下说年底时,我圣京织造局要达到一千台以上的这种新式蒸汽提花织布机,算下来,一年光这云锦缎子的利润便能达到八十万两!若是加上生丝的收益远比这提花织布要多得多,光我圣京织造局一年下来,二百万两的利润是轻而易举之事!”

    听到这执事的话,众满清降臣都惊呆了!他们万万没想到,就这么个所谓的圣京织造局,也就是原本大清的江宁织造衙门,竟然能赚取这么多的银两!当初,这大清的江宁织造府,可是还要每年朝廷倒贴数万、十数万银子供养着啊。

    这新式洋人的机器,真的如此奇特,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众人不由对那轰隆作响的机器感兴趣起来,连带着刺耳的轰隆声也没那么让人讨厌了!

    崇纶更是满眼放光地看着那台轰轰响个不停的蒸汽机,在他看来,这台黑乎乎地铁疙瘩,已经不是机器,而是一个会下金蛋的母鸡啊!这嗡嗡作响的机器轰鸣声,就是银子入库碰撞的悦耳声音。

    崇纶心中充满惋惜:大清若是早十年能有这样的机器,何至于连兵饷都发不出,又何至于连火炮火枪都用不上啊,也就更加不会像今天这样,没几年功夫便被这粤贼打败,连江山都失去了!

    只是,连自己这样堂堂的原本的大清大员,正黄旗人,都看不到也接触不到这种先进的机器设备,更何况那天天呆在深宫的大清皇帝?而且,根据崇纶对大清皇帝和那些王公贵族的了解,就算知道这些机器的好处,也不大会让他们使用。

    那么高的烟囱,那些王公老爷们必定会说破坏风水了,而这些男女织工混杂着,必然会说有伤风化,崇纶心头想象着,最终只能苦笑着得出结论,即便是知道有这机器,大清也不会允许如此这般的投用。

    也只有这粤贼才会这么大胆,直接不顾世俗的风言风语,推广这洋人传过来的机器。想到这,崇纶不由对那从未见过的帝国皇帝,原本的粤贼酋头,心生敬佩起来!

    一个贼头,怎么就有如此肚量,如此见识,如此魄力,将这西洋机器引入华夏,并且手下还都支持!

    而到这时,他也终于明白,这位帝国的皇帝,为何让他们这些满清的降臣来参观这个圣京织造局了。这是给他们在上课,让他们开眼界啊!

 第689 章 接见与授官

    与崇纶相隔不远的李鸿章和兄长李瀚章,随着同行的刘坤一闲聊着。

    自从武昌城被讨虏军攻破后,无路可去的李鸿章便跟随曾国藩一帮家乡子弟亲朋一起投降了圣国。

    经过二个月的无所事事之后,他本以为会与其他的普通满清降官一样,就在湖北武昌府就近安排个打杂的闲职,做做幕僚一般替圣国官员出出主意,要慢慢地等待出头机会。可没想到,没过多久,驻扎在武昌府城的讨虏军将领,甲七师师长彭玉麟和副师长林始发不知从哪里得知他是安幑人士,便将他要了去,充任甲七师师部参谋,随同甲七师前往菏南和安幑一带攻城掠地。

    李鸿章想着这天下看样子也终究要全部归圣国所有,自己想要做一番事业,光宗耀祖,除了选择投靠圣国外,别无它途。既然投靠了圣国,便好好立功,早日出头吧。经过他这两个月的暗中观察与了解,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那位圣王是真的想要招纳读书人!

    而且,他注意到,这贼兵叛军出身的圣国,根本就没几个读书人,因此才会对读书人如此渴求。大概那位圣王也意识到,想要治理好这天下,唯有掌握和依靠读书人才行。而自己,正是圣国急需的读书人,又有满清官府地方官员的任职经历,正是对方招募的重点。

    于是,李鸿章打起精神,满怀希望地跟随彭玉麟前往北方作战前线。

    还真别说,他这一去还真就立了大功,不但一路行军参谋,协助安排布置好后勤保障等闲杂事务,还一眼认出了假扮普通清兵想要逃跑的满清大员、左都御史袁甲三。

    不但如此,李鸿章还向师长彭玉麟献策,派兵前往不远的袁甲三老家,将他的老母亲、兄长和子侄血亲请来,成功将袁甲三劝降。

    于是,立下大功的李鸿章,不但得到彭玉麟的重视,将自己被俘虏的兄弟全部解救出一期投靠了圣国,还被彭玉麟推荐,至中华帝国的国都圣京,接受帝国皇帝的召见。

    就这样,李鸿章和兄长李瀚章,一同来到了圣京。

    他本以为到圣京,也就是走走过场,最多被皇帝召见勉励一番,然后被派往地方,安安份份地当一名知府或者运气好点当名道员了事。却没想到,此番来圣京,竟然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样。

    先是搞个另类的科举,考试了一番,李鸿章没想到自己老老实实写出自己的所知所想,竟然被选为探花。他立刻意识到,这帝国的皇帝,还真的完全与满清的皇帝不一样了。

    通过这次的考题,李鸿章大概猜到一些端倪。而等他和其他官员被安排进入圣京织造局参观,看到那些西洋机器,听到那名执事所介绍的,新式西洋机器与旧式纺织机比较之后,他更加断定,这是帝国皇帝特意的安排。

    其目的,便是让他们这些官员长见识,同时也是考察他们,给他们启示:帝国需要的,是发展基础工业,兴办实业的官员,而这途径,便是学习洋务、开展洋务,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兴办工厂。

    不过,回想起刚才看见的那一幕幕,尽管李鸿章已经提前有了心理准备,还是不禁为之惊叹不已,实在是太过震惊了!

    这仿制的洋人机器,实在是性能惊人!他知道,洋人的机器设备五花八门,这回皇帝命人组织他们看的,只是织造局里面的新式缫丝机和新式提花织机。可单单这两样,便能彻底将一个连年亏损的织造衙门变成年盈利二百万两银子的工场,李鸿章不由得惊叹这西洋机器对于这个丝织业巨大的影响力。

    这还只是江宁一带的丝织,换了整个江南,整个华夏,又该如何?还有棉麻织布!单单从衣服这块,便得对整个华夏带来多大的冲击?若是再加上各行各业,这西洋机器对华夏的冲击,得是多么的惊人和恐怖?

    李鸿章突然又觉得庆幸!若是没有帝国的皇帝,怕是到现在,这些洋人的机器还在华夏国土之外,不断地生产各类低成本高利润的物件,再推销到华夏来,赚取华夏的财富。换了原本的满清,李鸿章不敢想象下去了。

    难怪满清朝廷坚持不肯放开通商口岸,坚持多年也不肯与西洋列强重新修订合约,若不是这样坚持,怕是用不了几年,整个满清国土都已被洋人的产品侵占了。不过,尽管如此,以朝廷的软弱,和满清皇帝以及满蒙王公贵族们的死要面子、实际懦弱怕事的性子,应该撑不了多久,只怕洋人再随便找个借口再发动一次战争便会屈服,到时候,只怕整个华夏铺天盖地地都是洋人的产品了。

    而且,若还是像以前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