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天国不太平 >

第472章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472章

小说: 这个天国不太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培养吧,直接命其为官,好像有些不妥。自己不能太过心急了。嘿,这是丁宝桢,也算是个人物了。原来竟然也在贵州,给这个贵州巡抚蒋蔚远当幕僚啊。嗯,此人可倒是可用。”冯云山顺着看了下去,一边心中默默地思索着。

    咦,还有这么多人!袁甲三,此人是个可用之人。马新贻,嗯,好像也听说过,应该是个人物。张树声、董凤高、潘鼎新、吴长庆,嗯,这几人原来都是安幑团练头目,难怪日后成了淮军之人,如今都归顺帝国,算他们识趣,只是,怎么没见了刘铭传?

    冯云山记得淮军将领最知名的,应该是刘铭传才是,对了,还有那个叫丁汝昌的,都没见了,到时自己要好好问问。

    只可惜,自己虽然对晚清的历史比较熟悉,但这么多的人名,终归是记不住,以李鸿章为首的一干淮军将领,还是很多给忘记了。

    倒不是冯云山就一定喜欢用这些名人,实在是如今整个中华帝国太欠缺能治理地方的官员和人才了。这些满清的降臣,说起来,冯云山使用他们还要被那些讨虏军将士埋怨呢。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那些将士,连识字的都不多,最近一年虽然在军中开展夜校识字,但毕竟没有这些降臣有学识,还有地方治理经验。

    治理地方,可不是只有忠心便成的了,而且,这些读书人出身的官吏,虽说有些贪墨和毛病,但这个时代,不像后世那般毫无原则和底线,他们的心思至少还是想着百姓,即便是为了他身后的名声,也想好好当官,为民造福。有这份心思,便够了。

    这些未来的天下名臣,届时,都归了朕,归了帝国,就不愁没人帮自己治理天下了。想到这,冯云山便有种犹如当初的唐太宗举行科举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感慨来。

 第687 章 另类科举

    冯云山接着往下看去,却是最早一批的从湖广归顺的湘军将领,以及湘楚文人。

    曾国荃、曾国葆、曾国华三兄弟都归顺了!这三人都是能干事之人,冯云山听说自己的老对头曾国藩,在自尽之前,料到满清必然要灭亡,便给他的这帮兄弟和手下留了条退路,要求他们都归顺了圣国,如今便是中华帝国的降臣,算是比较早的一帮归顺之人了。

    对于这三人,冯云山清楚他们不可能还如历史上那般耀眼了,特别是曾国荃,在历史上也算是一员悍将,但那是因为其兄长将优势兵力与作战的军事资源都集中在他身上所致,如今自己不可能给他多大的照顾,一切,都要靠他自己。

    湘军的这份降臣名字有些多。再往后,便是刘蓉、李元度、塔齐布、周凤山、杨载福、邹寿璋、刘坤一、罗信南、罗信东、唐训方等一干人等。

    说到这刘蓉,他如今算得上是曾国藩一系的领头之人了。他本是曾国藩的好友,当初连曾国藩也敬佩他,尊重他的意见,如今曾国藩一去,他便成了做主之人,即便是曾国荃,也乖乖听他的话。原本他是不愿意为官,只想呆在湘乡老家,安静地做一个富家翁,但一来曾国藩死去,整个曾氏集团无人领头,无奈之下,他只能挑起重担;二来,他的好友左宗棠和金兰兄弟郭嵩焘均去信给他,邀请他加入中华帝国,为冯云山服务。无奈之下,他只能作为主事之人,带领这帮曾国藩的班底,投靠中华帝国。

    而罗信南又是刘蓉和左宗棠的好友,一直见识非凡,自然知道满清不行了,劝说刘蓉投靠中华帝国,他也出力了,否则,那刘蓉心灰意冷之下,还想着隐居呢。

    至于李元度和周凤山,都是曾国藩的密友,想跟随曾国藩作出一番功绩,一方面说是听从曾国藩临死前的嘱咐,另方面他们也都明白只有归顺帝国才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都归顺了。而这邹寿璋却是江忠源和江忠义的表亲,刘坤一是刘长佑的族叔,更是早就想投靠冯云山。

    而后面,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名单,却是罗泽南以及他的弟子们。

    罗泽南、王錱、蒋益澧、刘腾鸿、杨昌濬、钟近衡、刘松山、刘腾鸿、王开化、刘典、李杏春。可惜那个李续宜,因其兄长李续宾当初惨死讨虏军手中,不愿归顺,宁肯守着在湘乡老家中务农。

    不过,有罗泽南这一人,冯云山便欣喜若狂。这罗泽南,简直就是妖逆般的存在啊。不说如今这个时代,便是自古以来的历史人物中,他也能算得上是一个近乎圣人般的人物,至于后世,更加出不了这般的理学宗师。

    虽然这般的儒家理气之学,对于冯云山来说,并不是他所推崇的,但用来规范官员的道德和为人臣子的忠心,却是再好不过。就拿罗泽南来说吧,他将他所学的理学,发展到实际运用之中,以身守则,对于个人修心养性方面,几乎没有瑕疵,尤其是对行军打仗方面,因为罗泽南的存在,整个军队的思想教育和军队纪律,治理得严谨无比。

    他的弟子,几乎都成了湘军悍将,以书生起家,打起仗来异常勇敢,加之又是同乡族人为兵,部众也乐于与其共生死,部队的凝聚力,和军队素质训练得比这个时代的军队要高出一个层次。而且,这些弟子出身的将领,视维护他的理学思想、封建伦理道德为己任,带兵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从而战力强悍。

    要不是罗泽南早死,冯云山相信,这湘军还真不至于像后期攻破天京城时的那般军纪败坏。

    而北京城攻破,直接俘虏了大批留在京城的满清官员,加上直隶、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归附,这些地方的满清降臣也是一大批,这次都来到圣京,接受内务部统一的培训洗脑。冯云山仔细地看了看名单,准备挑出自己熟悉的人进行依次召见。

    工部尚书彭蕴章、四川按察使胡林翼、太常寺卿唐鉴、直隶按察使吴廷栋、顺天府尹谭廷襄、天津知府钱炘和、顺天治中石赞清、仓场侍郎崇纶、湖北巡抚青麟、兖州镇总兵富新、安幑巡抚福济、凤阳府知府张维翰、户部主事阎敬铭、河北镇总兵乐善、工部郎中文祥、翰林院庶子沈桂芬、御史毛昶熙等等,后面一长串的人物名字,冯云山已经没兴趣仔细看下去。这些降臣,有贪官也有清官,有能真正为民干事的也有官场老油条,但人物太多,冯云山对这些人并不熟悉,不好判断好坏,只能由着他们,还是让帝国内阁和司法部、内务部他们对他们进行甄别和监督。

    不过,其中的几人,冯云山还是有些印象。

    彭蕴章不消说,工部汉尚书兼军机大臣,说是原本跟随咸丰逃至热河,后借故想离开,主动请缨返回北京,半路便归顺讨虏军了。

    那胡林翼更是号称满清湘军的中兴四大名臣,连历史上的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人也是他所推荐而受重用,而且胡林翼虽然出身官宦世家,捐了个知府,但他却认为自己正途出身,曾官清要,捐纳为官已让他蒙羞,所以宁愿到边远之地的贵州出任,治民安府为要务,以区别于那些贪官,而后,他确实为官多年却一袖清风。他以自己的严于律己的品行,在湘军之中协调各派系矛盾,成为一名中坚人物。此人,冯云山肯定是要大用,但因其在满清官府为官多年,已经定型,因此,必须要对其加以磨砺和笼络才行。

    至于其他的类似糊北巡抚青麟这样的人物,给个闲职,充个场面便可。对于吴廷栋、张维翰,可用,但其思想与自己冲突,在未能扭转过来之前,只能给他们一个治理州府的机会,想要让自己重用,还是不够。

    倒是对于眼下名声不显,官位低微的沈桂芬、毛昶熙这两人,冯云山却有些印象,这两人时候来的满清重臣,一个是洋务派再中央的主要组织者,一个是光绪朝的总策划和智囊,都是才识过人,思想也超越这个时代,能跟上世界上的形势,能堪大用。

    而对于阎敬铭,冯云山记得历史上称其为官清廉耿介,是清代乃至自古以来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有“救时宰相”之称。此人严正无私,“为吏胥所畏”,又善于理财,为满清一朝混乱与糟糕的财政革除积弊,挽救了满清的命。这人正是财税部的最好人选,不过,如今周胜富做的也还不错,先让此人给他打下手,却是妥当。

    冯云山都想着直接给他安排差事了。

    两天之后,圣京城内的原江宁府学内,迎来了数百位满清投降的官员,却是冯云山安排在召见他们之前,进行一次类似于科举一样的考试。

    沈桂芬看了一眼面前的稍显稚嫩的面孔,这是一个年轻的读书人,摇摇头,叹道:“想不到,我沈某人中进士八年了,添为陕甘学政,一向给别人考试,如今又要重新当回考生,进行一次科考。真是可笑可叹啊。”

    那读书人却正是张之洞,含笑不语,少年老成的模样,让沈桂芬不禁为之一叹。

    他们两人却是一个号子里,算得上是同年了。

    考卷发了下来,却并无试《四书》、《五经》上面的内容,而是直接冠以二道策论。

    “‘论历朝历代以来土地兼并,详细说明原因析及解决方略’。这,这是什么题,竟如此直白,都不用点题破题了,而且,这似乎圣人之书上也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啊!”沈桂芬结果试题一看,傻眼了,不过,他熟读经书历史,又在地方干过几任,也算知道民间疾苦,一下便明白过来,口中喃喃地道:“莫非新朝是想拿地方乡绅和地主开刀,想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只是这未免心太大了,自古以来,从未有哪朝能解决土地兼并,任谁也不可能!”

    说完,沈桂芬想起一些书上的说法,又结合自己的了解,心中有了些想法。再看第二题,却是“试比较满清与西洋的差距,帝国该当如何避免成为第二个满清。”

    沈桂芬心中咯噔一声,这题目太泛了。这要是真写出去,只怕自己很多也不清楚。

    一旁的张之洞却也是眉头紧锁,太怪异了这题目出的。完全不是寻常的八股取士的考题,但这题目,虽然文字直白浅显,但真正要问的内容,却又直中要害。张之洞虽然年纪尚幼,对土地兼并的危害已看在眼中,他也曾经为此问题忧心不已,但左思右想,反复思量和求教,仍毫无办法,想着这世上怕是永远没有办法解决这土地问题了。

    只有后面的第二题,满清与西洋的差距,实在是太多了。张之洞忽地明白,帝国显然是想走效仿西洋的老路,难怪,前阵子听说魏源魏先生被帝国邀请出山,出任了钦差前往黄河流域治理河道,原来如此!

    要说早年林则徐林大人组织编写的《四洲志》,张之洞便看过,而魏源先生写的《海国图志》更是让他大吃一惊,他没想到,除了四书五经,还有这等学问,世界之大,出乎他的意料。西洋诸国,完全不是以前自己所想的蛮夷,而是变得强大。帝国此举,莫非就是要选拔官员,为效仿西洋诸国、推行西洋诸学做准备么?

    一时间,沈桂芬和张之洞两人略一思索,便龙飞凤舞地奋笔疾书起来。

    不得不说,这帮降臣还算是优中选优,推选的都是比较有学识的,上百位降臣都纷纷书写起来。

    罗泽南单独在一个号房内。

    说来奇怪,罗泽南尽管治学一辈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