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天国不太平 >

第309章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309章

小说: 这个天国不太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垂阒莺拖妹帕降卣峄踉础F渲泄阒莞侵饕骋字亍

    而广州厦门两地的海关关税也是随之大规模增长,尤其是广州,这半年不到,王府便获得关税超过百万两银子。再加上厦门和福州两地的茶叶和瓷器等关税,王府财税部副部长周胜坤笑得嘴都合不拢。

    左宗棠知道圣王是在开玩笑,他摇摇头道:“圣王,钱财乃是身外之物,军队才是一切的基础。如今圣国的疆土越来越宽,中华讨虏军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想要更多兵力全面进攻满清,趁其兵力缺乏之际,一举推翻满清,圣国是时候要扩军了。”

    冯云山点点头,示意左宗棠继续说下去。

    “圣王,我们讨虏军目前的兵力情况是这样:甲等师共10师,合计105000人,由于战争减员以及原本就没满编,按照满编人数应该要达到115000人,尚缺编近万人;乙等师共7师,合计74000人,超编四千人。合计甲乙师这野战军共179000人。”

    “警备军原本28个旅,后来陆续增加到32个,即甲(乙)一旅至甲(乙)四旅的常备机动部队,甲(乙)九旅至甲(乙)二十旅这个常驻地方的警备部队。一共168000人。”

    “如今虽然各路战线拉开,师级的野战军也不大够用,幸好清妖战斗力低下,一战击溃,否则,若是碰到数万人的攻城战,兵员便显得极为不够了。圣王,最关键的是地方警备军,已经严重不够。按照满清少兵的配置,都是一个州府,配置三四千人的兵力。而如今我圣国,所占州府已经近百州府,可按照我圣国讨虏军的警备军驻兵兵力配置,平均一个旅的兵力,要驻守三到四个州府,已经大大超出驻守的范围。而且,甲等旅和乙等旅相差不大,只是人数区别,总参谋部分析认为,应予合兵,不分甲乙,直接以数字以及驻守地方来区分命名为好。”

    冯云山一听,有了几分兴趣,按照左宗棠说的,这不正是后世的地方驻兵,叫某某军区吗?便道:“哦,季高举例说说看。这个甲乙旅不分后,如何命名,以及如何分工为好?”

    左宗棠见冯云山问起,精神一振:“圣王,以廣东为例。韶州府因为矿产很多,又是交通要道,由甲十八旅驻守;而旁边的连州和连山厅地处偏僻,仅有乙十五旅的二个团驻守。如此一来,不如整合一起。将甲十八旅、乙十五旅以及廣东境内的其他五个旅,合并为一个旅团,命名为廣东旅团,下辖第一旅,第二旅……第七旅。这样方便调动,相互支援。”

    冯云山点点头,这个主意还真的不错,遂道:“很好!本王也认同这个意见。不过,这个旅团的叫法,本王不大喜欢,换个名称,便叫军区吧,意为这支军队的区域。”

    “军区?!”左宗棠嘴里念道,“嗯,这个提法,确实比旅团的叫法高明很多。‘廣东军区’,即意味着是驻守廣东的军队管辖区域。简单直观,一目了然,圣王果然高明!”

    左宗棠闪过一丝狡黠,笑道:“既如此,圣王,莫如这样:廣东省为最先占领的,便为1号军区,所有部队,编号为101旅至107旅;廣西为第二个大部分都占领的,编为201旅至206旅。不过,这样,即使日后廣西要增加地方警备部队,也不会影响其他军区的军队编号,直接冠以207旅,210旅即可。”

    “好你个季高,不知不觉,本王便中了你的圈套。也罢,本王便答应你扩军的建议了。不过,这旅一级的地方警备部队,每个省级军区,原则上在7…8个左右,最多不可超过10个旅,每个旅都定编为包含三个主力步兵团和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加上直属的警卫连和侦查连,合计编制五千人左右。”冯云山笑着答应下来,不过,对每个省的地方驻守部队也提出了人数限制,限定在四、五万人以内,避免兵员太多,日后的兵饷负担不起。

    若是四处铁路畅通,交通发达运兵快速了,其实也不用这么多的驻兵了,只是,如今还不大可能。

    “至于野战部队的甲等、乙等师,仍旧沿用下去。如今连甲等师的枪炮都还未能配齐,分为甲等乙等主战部队还是很有必要的。甲十师暂且不扩军,先将乙等师再扩编3个师,组建乙八师、乙九师连个步兵师,将彭玉麟的那个内河水师扩编,组建为乙十师。这样圣国便有甲乙五十、甲乙十师等4个水师了。”

    “圣王英明!宗棠这就让总参谋部发令组建。”左宗棠大喜。

    “兵饷的事情,目前还不突出,但再过几年,便会大规模需要银两了!你们总参谋部后勤处,还需要和财税部好好谋划下。还有武器问题,也要跟工务部以及兵工厂、机器厂以及克虏伯钢铁公司联系好,督促他们多生产些火器,供应部队。当然,本王也会跟伍崇曜讲,让他多采购些洋人的枪炮。”冯云山提醒左宗棠道,如今中华讨虏军的总参谋部,已经基本都交与左宗棠了,不过,偶尔还是要提醒一下。

    火器问题,主要受限于产量,随着时间的积累,将士们手中的新式火枪也会越来越普及。冯云山主要担心的还是兵饷。

    尽管,在冯云山的设计中,参照后世,中华讨虏军也分为义务兵和志愿兵。而冯云山以义务兵的名义,规定不予支付兵饷,但又在新入伍时,发放其家庭三两白银的补贴,家庭的田税减半、田亩多分一人等政策,用以激励家庭对参军的支持。

    而为了将来打算,保证百战老兵的稳定,留住老兵,同时也为如今在役的义务新兵画个饼,吸引他们:冯云山规定在四年义务兵后,可以转为志愿兵,每月便至少可以享有一两白银的兵饷。

    这样一来,至少在这四年义务兵期间,王府都不用支付兵饷了。

    这样一年下来,至少可以节约近400万两的兵饷。这无疑是比满清朝廷负担要轻松得多。当然,不能跟太平天国比,他们不但军队没有任何兵饷,连官员也不用俸禄。

    不过,有了志愿兵每月至少一两的兵饷这个大画饼,加上入伍时的3两银子安家费,讨虏军的将士都丝毫不觉得亏了,反而个个用命,其实不为别的,是为那一家人的田税减免一半,还有那能多分一份田地的好处。

    左宗棠和冯云山聊起准备抓紧对浙茳用兵,尽快平定浙茳。

    冯云山又吩咐左宗棠牵头总参谋部将地方守备旅的改编整合之事做好。

    两人商谈了个多小时,左宗棠这才离去。

 第448章 荣维善和席宝田参军(上)

    荣维善最近碰到个大喜事,做梦都笑。只能说,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荣维善是糊南永州府东安县狮子铺人氏。虽然才十四岁,但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丁,已经俨然是一家之主。

    荣家原本一家五口。荣父从北边逃荒,到了偏僻的狮子铺后,安下家来,娶了荣母,两人男耕女织,辛苦劳作,几年下来也积下了一亩多水田的家产,生下荣维善和另外一对儿女,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倒也其乐融融。

    但三年多前,荣维善十岁的时候,狮子铺和邻乡永丰甸,因为抢水,发生了严重的械斗事件,荣父和三名村里人一起被打伤,在家卧床二个月后便去世。

    家中遭遇灭顶之灾。为了给荣父抓药,好不容易挣来的一亩水田,也变卖掉了,荣父去世后也是草草安葬。自那以后,荣家便一贫如洗。

    荣母为了拉扯大荣维善和他妹妹,不但白天租种邻村大户人家席老爷家的二亩水田,晚上还织布赚些零用钱,日夜操劳。

    荣维善也不再上私塾,十岁便下田种地,小小肩膀便扛起家庭重担。

    但就算是如此,荣家也经常是断粮,幸好,邻村的席老爷家倒是好心,经常故意少收点田租,荣维善再带着弟妹一道四处挖写野菜充饥,倒也勉强不至于饿死。

    荣维善还清楚地记得,大半年前的那段经历,让他毕生难忘。

    大半年前,由于太过劳累,加上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织布时间太长,荣母眼睛突然看不清楚了,这下,整个荣家更是天塌了。

    荣维善还记得当时,家中仅剩半抓米了,荣维善自己快两天都只是喝些野菜汤水,但见弟弟妹妹饿得哭个不停,荣母也饿得嘴皮发青,眼睛看不见还摸着纺车织布,便硬着头皮将半抓米混着野菜都煮了粥。

    看弟弟妹妹吃得香,而他和荣母两人饿得头昏眼花,想到下一顿就没着落,一家都得饿死,荣维善便心如刀绞。

    第二天一早,荣维善便手持一把尖刀,准备前往镇上抢些米粮来,尚未出村,便被村长叫住。

    原来,今天有镇公所的人下乡来了。

    “镇公所?”从未离开过村子,没什么见识的荣维善当时还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是镇里的官老爷们!以前大清国叫里正,如今换了朝代,叫大圣国了。”村长看样子也没比荣维善好到哪里去,都是从未出过远门,消息闭塞。

    不过,这回他倒是有些清楚:“镇上前些日子就设了镇公所,我们狮子铺太过偏僻,如今镇公所的人才来。听说是要摸清村里的情况,重新分田地。维善,你们家里困难,呆会也跟镇公所的老爷们提提,说不定会有好处。”

    村长几句话,将荣维善劝回了家,将信将疑地在家等待着。

    一个时辰后,村长派人来通知,每家每户的户主,去村里祠堂聚会,镇公所有大事要宣布。

    荣维善交代弟弟妹妹照看好荣母,忍住饿,来到村祠堂。却见五十余名身着灰色统一制服装束的士兵将整个祠堂守住,煞是威风。

    除此以外,还有头系红头包巾的几名镇公所的人,在村长的陪同下,在同每家每户了解情况。

    轮到荣维善,一名面相和蔼的书生模样,据说是副镇长的人,向村长了解他家的情况后,对他道:“小兄弟,苦了你了!放心,你家的事情,便是我们大家的事情。圣王教导我们,要关爱百姓,我们镇公所是百姓的镇公所。王班长,你安排人弄从我们带来的牛车上取袋米和半袋白面,呆会一起送到小兄弟家中。”

    虽然寥寥的一句话,已经让荣维善心中如同惊雷般。他简直难以置信,镇公所的人,会如此对待他。

    荣维善虽然从未出过村子,但也已经懂事,心中清楚,这三年来,家中一直饥一顿饿一顿的,但除了村里人偶尔接济一点点,从未听说过镇上的谁来帮助过他们家。没想到,这新成立的镇公所,竟然有这般好心?

    他满腹怀疑,一步步走回家中,却正好碰见弟弟妹妹欢欣雀跃地围在灶房,看着两名身着灰色统一军服的士兵,在煮着面团。

    “大哥,你才回来啦?”嘴快的妹妹上前拉住荣维善的手,叽叽喳喳地说了起来:“这两位恩公说是圣国的士兵,说要保护圣国的百姓,大哥,我们就是圣国的百姓吗?”

    荣维善只觉得鼻子有些发酸,眼睛有些湿润了,他摸摸还不大懂事的妹妹头顶,轻笑道:“嗯,我们就是圣国的百姓。”

    看着灶房里空空的米缸旁边,放着一整袋白米,还有半袋白面,他没想到,这帮士兵和镇公所的人,办事如此之快,短短功夫便将米面送到家中来了。

    荣母从隔壁堂屋摸着门框,也来到灶房:“是老大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