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灭明 >

第807章

灭明-第807章

小说: 灭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

    朱由检摆摆手,左良玉的事情,他不想在听,他早就知道左良玉一向不听朝廷摆布,怪不得張縉彥,便道:“给左良玉传令,别搞什么计划了,只要他赶至京师,朕立即给他发放军饷!”

    “皇上,这……”

    朱由检知道張縉彥是担心银子的事,轻轻摇了摇头,嘴唇翕动了几下,终于没有说出来,过了一小会,方道:“黄得功呢,可以什么讯息传来?”

    “这个黄得功!”張縉彥咬了咬牙,道:“到目前为止,兵部没有收到他的任何讯息,也不知道有没有起兵……”担心朱由检发怒,忙补充道:“或许黄得功传来讯息,但讯息尚在途中,或者不慎丢失……”

    “白眼狼,都是白眼狼!”朱由检像是在咒骂,又像是喃喃自语,沉思了好一会,方道:“张爱卿,如此说来,除了唐通一路按时抵达居庸关,其余四路勤王大军,并没有一兵一卒赶至京师?”

    这是显而易见的,连孩童都懂得这个道理,朱由检只是要向張縉彥确认一下。

    張縉彥知道朱由检心中不好受,也不多言,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朱由检的眼中显出一丝绝望,沉默良久,忽地道:“京师的三大营有多少兵马?”

    張縉彥拱了拱手,道:“据臣所知,三大营有十万士兵,兵部一直是按照这个编制下发军饷的……”

    “别说这些没用的,说实话,”朱由检打断了張縉彥的话,怒道:“京师三大营现在还有多少可战的士兵?”

    “三万!”張縉彥明知道朱由检会生气,却不能不说实话,流贼眼看着便要来到京师,如果今日不趁着机会向朱由检交个底,到时候就是自己的责任,“真正的精锐,只有三万,还有两三万老弱,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

    “朕用十万人的军饷,只养了三万可战之兵?”朱由检出离愤怒,反而冷静下来,他扫了張縉彥一眼,冷冷地道:“从今日起,只按照实际人数下发军饷,另外,让王承恩提督京营!”

    “臣遵旨!”張縉彥口中虽然答应,但心里却是非常反感,军队吃空饷的事,已经延续了上百年,里面的水#很深,岂能说断就断?

    再说王承恩不过一太监,无论他对皇上如何忠心,总归不懂军事,让他提督京师三大营,搞不好又是一个“土木之变”!

    但这样的话语,他是绝对不敢说出口的,眼下战事不利,如果皇上向自己问计……

    “张爱卿,流寇眼看着便要接近居庸关,为免不测,京师也要做好准备,”朱由检还真向張縉彥问策,“依张爱卿看,京师要做哪些住准备?此时整顿三大营,还来得及吗?”

    “皇上,这……”張縉彥支吾很久,愣是一句完整的话都没有说出来,心中却是暗骂:这个时候,还能有什么办法?居庸关的唐通,绝对无法阻止流寇,你不是安排王承恩提督京营吗,这时候问我,我能有什么办法?

    朱由检无力地摆摆手,让張縉彥先回去,張縉彥忙告辞出去,出了乾清宫,方才松了一口气。

    各路勤王之师,一路都未抵达京师,皇上没有责罚,已经是万幸之事了……

    不知道皇上这次为何转了性子!

    朱由检虽然让王承恩提督京营,但心中确实没底,張縉彥是指望不上了,沉思片刻,他召见了首辅魏藻德。

    魏藻德也听说了天命军直驱居庸关的事,心中早已对大明不报幻想,如果不是按资历轮到他出任首辅,他实在不想担任首辅,或许是大明最后一任首辅——亡国的首辅!

    得到朱由检的召见,他胆战心惊,一路走来,实在没想好说辞,额头上不禁冒出细密的汗珠。

    看到乾清宫朱红色的大门,方才有了主意,唯有如此,方能蒙混过关……

    这样想着,心中终于轻松起来。

    朱由检看到魏藻德气宇轩昂的样子,还以为他有什么好主意,不等魏藻德行礼,忙道:“天命军接近居庸关,魏爱卿有可有什么对策?只要你有,朕就算砸锅卖铁也要给你办成!”

    “皇上……!”魏藻德只说了两个字,却是趴在地上以头叩地,再也不肯起来,他已经打定了主意,无论皇上如何问计,他绝对不能回答。

    没有主意算不上死罪。

    朱由检见魏藻德趴在地上一言不发,心中生出厌恶之情,一脚踢翻了身后的龙椅,口中骂道:“果然是泥菩萨首辅……”

 第959章 秘密会谈

    三月十五日,李信的独立营破了边墙,赶到居庸关外,刚刚抵达居庸关不久的唐通,已经在各门布置好了,虽然不知道能抵御多久,但他不愿有负圣恩。全本小说网https://。

    李信让士兵们在西、北方向上扎下营帐,他亲率两个团的士兵来到城下,想要试着攻城,即便不能破城,也要刺探城内的兵力部署。

    他实在没想到的是,天命军刚刚来到城下,西城门便打开了。

    李信知道,机不可失,无论是明军还是汉清局人,只要城门大开,先抢占城门再说,自从天命军进入山西以来,主动打开城门的事,已经发生过多起,早已见怪不怪。

    等到两个团的士兵入了居庸关城,李信方才知道,原来打开城门的是监军太监杜之秩。

    唐通原本还想据险而守,但天命军已经入了城,官兵已经失去了地利,遂解兵投降,将关城拱手交给李信。

    天命军的大军赶到居庸关的时候,独立营已经休息了一日,李信将关内的事情交接给李自成,自己又率独立营向昌平挺进。

    李自成得知是杜之秩献关,心中不觉暗笑,朱由检让最信任的太监在各地监军,没想到却是太监出卖了他,宣府的杜勋、居庸关的杜之秩……

    如果杜之秩不是太监,真想让他出任文官。

    李自成留下一个团的士兵,让原宁夏总兵官官抚民镇守居庸关,自己带着唐通和大军,沿着管道南下,直奔昌平。

    出了居庸关,前面已经是一片坦途,再也没有险要的关隘。

    回想出兵山西以来,除了周遇吉在代州、宁武关制造了一点麻烦,其余州县、军镇等,基本上没有战斗,便是做为先锋的独立营,也没遇上多少大规模的战斗。

    难道这就是大势?

    大明的确气数已尽,否则这一路之上,为何没有多少尽忠之人?居庸关一失,京师已经失去了屏障,加上南路大军已经逼近,现在的京师,差不多就是一座孤城了。

    无论京师的城墙如何厚实,一座孤城,还能持久吗?

    李自成对前方不远处的京师,已经充满着渴望,只要拿下京师,大明就算完了。

    此时南路大军已经抵达保定,随同大学士李建泰出征的郭中杰打开城门,保定被破,知府何复被俘,李建泰自杀未遂,也被天命军擒获。

    不出李自成所料,昌平虽是皇陵所在,但战斗并不激烈,明军被李信部独立营一击即溃,驻守的总兵官李守鑅被部下所杀。

    李自成的大军也是长驱直入,于十六日过了昌平,抵达沙河,此时独立营的游骑已经到达京师城外。

    京师内外忽然流传起古怪的谣言,说是“李公子”到了,要给穷人每人发五两银子,于是京师百姓的态度变成了“望贼如望岁”。

    十七日,南北两路天命军先后抵达京师,包围了京师各门,士兵们一面扎营,一面开始用山地炮轰城。

    此时朱由检方才知道昌平已经失手,他一面大骂兵部尚书張縉彥,一面让王承恩组织文武上城头,全力守御京师。

    但城外的三大营多已溃散,城头上的守兵不过两万,这些士兵已经八个月没有领到军饷,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几乎连刀枪

    (本章未完,请翻页)

    都拿不住,他们躺到城头上,只能充作人数,“鞭一人起,一人复卧”。

    王承恩不敢欺瞒,只得如实汇报朱由检。

    朱由检也没什么好办法,思索良久,只得将前段时间的捐饷拿出来,凡是上城头御敌的士兵,每日都有五钱银子的饭钱。

    人手不够,一时无法募兵,朱由检便将宫中的三千太监组织起来,整编为勇卫营,由司礼太监曹化淳掌管,镇守宣武门等。

    午饭之后,天命军对各内外各座城门展开了猛攻,李自成亲率第六营,用火炮猛攻城西的西直门、阜成门,其余各营,也是尽可能使用山地跑、步枪等优势火器。

    到了此时,朱由检方才相信,京师必不可守,然而到了这种绝境,他却没有了后手,只是派出小太监不断往个城门打探讯息。

    各座城头传回的讯息,让朱由检的心底更加发冷,才半日时间,坚固的城墙便已摇摇欲坠,京师简直连小县城都不如。

    朱由检拊胸顿足,仰天长叹:“内外诸臣误朕!误朕……”通宵达旦,只是长叹。

    十八日上午,襄城伯李国桢求见朱由检,被小太监张殷所阻,李国桢一把推开张殷,怒喝道:“都什么时候了,还要摆这种臭架子!”

    张殷见李国桢气势汹汹,遂不敢上前,里面的朱由检听到声音,忙起身问道:“是谁?可有城头的讯息传来?”见是李国桢,顿时吃了一惊,“襄城伯不带着士兵守城,来乾清宫做什么?”

    “皇上,西直门已经被流贼攻破,京师守不住了,”李国桢喘着粗气,稍稍停顿片刻,又道:“皇上快走,臣护卫皇上出城!”

    朱由检顿时惊呆了,良久放喃喃地道:“为什么会守不住,守城的士兵呢?这才一两日的时间……”

    “守城的士兵早就散了,”李国桢大声道:“现在不走,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朱由检的眼神霎时空洞起来,踱了两部步,道:“朕不走,朕丢了天下,无颜见列祖列宗,还有什么颜面苟活于世?”

    “皇上……”

    朱由检摆摆手,让李国桢下去,李国桢向朱由检叩了头,“臣必定死战护卫京师,护卫皇上,”起身后又道:“人在城在!”随即猛地转过身,向宫外跑去。

    朱由检沉思片刻,道:“笔墨伺候,朕要再下一次罪己诏!”

    “奴才遵旨!”张殷忙取来纸笔。

    朱由检略一思索,在白纸上奋笔疾书:

    “朕嗣守鸿绪十有七年,深念上帝涉降之威,祖宗托付之重……朕为民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为朕赤子,不得而襁褓之,坐令秦豫丘墟,江楚腥秽,贻羞宗社,致疚黔黎,罪非朕躬,谁任其责?所以使民罹难锋镝,蹈水火,堇量以壑,骸积成丘,皆朕之过也。使民输驺挽栗,居送行赉,加赋多无艺之征,预征有称贷之苦,又朕之过也。使民室如悬磐,田卒污莱,望烟火而无门,号泣风而绝命,又朕之过也。使民日月告凶,旱潦存至,师旅所处,疫蔓为殃,上干天地之和,下丛室家之怨,又朕之过也。至于任大臣而不法,用小臣而不廉,言官前鼠而议不清,武将骄懦而功不举,皆朕抚驭失宜……忠君爱国,人有同心,雪耻除凶,谁无公愤!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朕以藐躬,上承祖宗之丕业,下临亿兆于万方,十有七载于兹。政不加修,祸乱日至。抑圣人在下位欤?至于天怒,积怨民心,赤子沦为盗贼,良田化为榛莽;陵寝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