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灭明 >

第170章

灭明-第170章

小说: 灭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才天主的一个警告,让李自成转了思绪,既然这两个小婢暂时不能多想,那想想高桂英她们,这总是天经地义的事吧。

    家的几个妻妾,李自成最喜欢的是孙梦洁,她是带露的白色芍药,纯洁、典雅、得体又有主见,常常惹人怜惜,见了忍不住想亲一口,却又不忍过度摧残,陈秋蝶肌肤娇嫩,有着大小姐的底色,娇媚、慵懒而又略显任性,却又不似大小姐般矜持,总是瞪着两汪如泓的眸子,永远喋喋不休的样子,倒像是被微风掀起一角的万朵绿叶做衬托的睡莲。

    高桂英原本是山间的野菊花,胜在清素,又有几分自然地野性美,现在做为正妻,越来越端庄,倒是向牡丹靠拢,不过,她出生并不高贵,又在军营生活了一年多,牡丹的富贵之气,只是有些若有若无的影子,最多也一朵牡丹的花蕾。

    而宋玉莲,李自成倒是没想她是什么花,一定要找一个相称的,棉花更合适,温暖、贴心、会照顾人,如果不是身份的转变,洁净白皙肤若凝脂的脸蛋,永远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倒像是深山里一尘不染的百合,不过,现在不同了,婢子的身份,已经深深地印入了她的血液与骨髓……

    小梅和小兰已经将李自成的半身洗净,但木桶较深,李自成坐在桶底,热水几乎淹到颈脖,她们的小手却是够不到最下面。

    两个小婢对视一眼,小梅点点头,乖巧地褪了衣裤,钻入桶内的热水。

    李自成虽然一直闭着双眼,却也能感受到小梅的入水,便道:“小兰也进来吧!”

    小兰面一红,幸好大人没有看到,她犹豫片刻,终于还是一咬牙,慢慢褪了衣裤,跨入木桶,将身子缩在温水。

    她低着头从李自成的右侧向下擦拭到了腹股沟的位置,再不敢向下,而是向右一偏,转向大腿的方向。

    小梅在左边擦拭,到了紧要处,迟疑了一下,却是将李自成最为隐私的部位,擦拭得干干净净,尽管她小兰老练成熟一些,却也不免呼吸沉重起来。

    李自成张开双肩,分别按住她们的柔嫩的双肩,“小梅、小兰,你们辛苦了,休息一会吧!”

    “这是婢子应尽的本份,婢子不累……”小梅话未说完,却发现李自成的大手,已经从她的前方滑下,直至胸前……

    她身子一震,却不敢反抗,心又喜又羞,大人平日似乎都不正眼看她一眼,今日却是……她干脆闭双目,靠在李自成的肩头,任大人施为。

    李自成的双手分别拨弄着小梅与小兰的棉桃,发觉陈秋蝶的还小还硬,也没了兴致,把玩了几下,忽地睁开眼,道:“小梅、小兰,晚饭怕是好了,我们赶紧起身吧!”

    “是,大人!”

    小梅微微有些失望,不过,这是第一次,只要大人对她的身子有兴致,迟早都会有机会,小兰却是明显的面色一松,慌不迭逃出木桶。

    小兰正准备擦干身子给自己穿衣,却被小梅用眼神止住,没办法,只得羞羞答答与小梅一道,光着身子先合力将李自成搀扶出木桶,她几乎闭着双目用棉巾将李自成的身子擦干,又换清爽的衣服,方才背过身收拾自己的身子,穿好短衫短裙,再罩一件长袖衫裙。

    两个俏丽的婢子,随在李自成的身后,回到厅堂,宋玉莲果然已经将晚饭准备妥当,只等着李自成享用了。

    当日晚间,李自成为兑现“陪伴六个晚的”诺言,弥补因蒙古人入侵打断的时间,继续留宿在高桂英的房。

 第206章 烦劳

    第二天起床后,李自成立即让何小米去请梁成,自己则来到操训场小跑了几圈,直弄得身子微微发汗方才回到后衙的家。(全本小说网,https://。)

    刚吃过早饭,梁成已经来到后衙的书房,李自成三步并两步来到书房,“成,来得真早,差点连早饭都来不及!”

    “不是自成你急招,我哪敢来得这么早?成天忙得头昏眼花的,”梁成哈哈一笑,“听说自成在三角城打了漂亮的骑兵战,蒙古人几乎被全歼,怎么样,没累坏吧?”

    “没有,没有,不过几百里路而已,”李自成在主位落座,让何小米茶,“成是个大忙人,我也直说了,次给你的数百陕西流民,现在怎么样了?”

    “他们呀,”梁成顿时头痛,“现在早过了春耕的季节,只能让他们开垦一些土地,留待秋季耕种,”顿了顿,又道:“自成,真不知你是怎么想的,这些流民,卫里还要用粮食养着,陕西那么多流民,我们养得起吗?”

    “能养一些算一些吧,其余的流民,眼不见为净,”李自成悠悠地道:“其实,也不算白养他们,立功不是从他们当募了士兵吗?他们现在垦了多少土地?”

    “他们被安置在西宁周围的河口、东升、望溪三个庄子,庄子周边的土地,差不多都开垦出来了,应该不四十亩。”

    “这是他们的用处,”李自成笑道:“二喜从江南带回了一批农作物的种子,亩产能达到两千斤,正好让他们下种和管理。”

    “两千斤?这么多?”梁成的嘴巴顿时像是进食的河马,双目似两盏黑夜燃烧的灯笼,“自成,这是什么作物?可靠吗?”

    西宁地处边陲,土地贫瘠,雨水稀少,粮食产出向来不高,以小麦计算,每亩能有两石的收成,是非常不错了,大约是两百斤稍多点,而这些作物竟然达到两千斤,足足是小麦的十倍,如果不是李自成已经创造过一个个的迹,打死梁成他也不信。

    即便此话出自李自成之口,他还是有些不信,因为他从未听说过江南有什么作物,能有如此的产量。

    “哈哈,这才是开始,种植技术可能不过关,产量可能无法达到最大,不过,一千斤绝对不成问题,”李自成低头品着茶水,直接忽略了梁成有些夸张的表情,“这些都是粗粮,不得白面馒头,但对于百姓来说,至少可以糊口,不至于饿死。”

    李自成曾经在小说看过,陕西连着数年大旱,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灾民饥不择食,在饿极了的情况下,不仅卖儿卖女、易子而食,更有一些百姓,将燕雀啄食的红泥吞下,指望着红泥里面的少许营养,但红泥却是不能消化,亦不能正常排出体外,最后腹胀而死。

    与红泥、树皮、草根相,红薯、土豆、玉米这些农作物,营养价值的确不大米、小麦,但主要主成分还是淀粉,能保障人体所需的养份,仅仅是为了活命,应该不成问题。

    这些作物原产于美洲,被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带入南洋一带,刚刚开始传入大明的沿海地区,它们不仅产量高得惊人,而且种植技术和对土地的要求非常低,无需良田,是种植在山间地头土旮旯,也能获得丰收。

    最为重要的是,这些作物对淡水的要求也是不高,非常适合西宁这种山多、水少、地形又不平整的区域,是发生大旱的陕西高原,哪怕只要在栽培季节有一丁点的水分,作物也会开花结果,也许产量要打些折扣,但至少不会让老百姓饿殍遍地。

    “大人,现在已经过了春耕季节,还能耕种吗?”

    “应该可以!”李自成并不知道这些农作物的确切耕种时间,但看到土豆表皮发出的新芽,再说,红薯、玉米的成熟期,都是在夏秋季,估计差不多,但为防万一,每样作物,都留下少许,万一种下去的种子、块茎不能开花结果,至少下次可以重来,不用让任二喜再跑趟江南。

    李自成的目标,当然不会这么早给百姓当做粮食,而是无限扩大种子的数量,有个一两年时间,可以分发给百姓了。

    梁成点点头,忽地想到一个问题,“自成,既然这些都是农作物,万一被百姓偷吃了,怎么办?”

    “成,这看你的了,”李自成哈哈大笑,“百姓并没有见过这些作物,只要你不告诉他们这是作物,他们敢吃吗?当然,你得给他们发放足够的粮食,如果他们饿极了,连红泥都会吃,何况这些作物……”

    “自成,我明白了,”梁成讪讪一笑,“我会告诉百姓,这些都是军用品,卫里用粮食养着他们,让他们给卫里做些活计,也是应该的……”

    两人相视而笑,有时候,谎言是必要的,看你的动机和目的。

    这些作物,是任二喜花了数月的时间,千辛万苦从江南罗到的,百姓可不管这么多,他们要是知道这是粮食,不被偷吃了才怪,生存,是每一名百姓的权利。

    不是不让百姓食用,李自成运回这些作物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百姓,但必须留下种子,只有种子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能作为粮食在市场流通,最终进入百姓的餐桌。

    百姓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些作物,没有基本的栽培技术,还需要任二喜亲自传授技术,李自成原本准备给任二喜放几天假,看来只能等到栽培之后了,为了补偿任二喜,李自成预备给他计份军功,先发放一些饷银,将来再奖励几张战功月票。

    梁成拿起一个发了芽的土豆,四处翻看着,随后讪笑道:“大人,这样的作物,产量真的能达到两千斤?”

    “这个成不用怀疑,二喜在江南的时候,那是亲眼见过,”李自成想起后世的“烤山芋”、“牛肉烧土豆”、“玉米糊”等各式名菜,特别是风靡大江南北的风味小吃——“薯片”,不觉笑道:“成,等到收获季节,这些作物的种子多了,我请你吃一顿这些作物的大餐!”

    “自成,这个还是等到收获季节再说吧,”梁成将桌散落的红薯、土豆收拾好,“趁着午饭之前,我赶紧将这些种子分发下去,让百姓们抓紧时间耕种!”

    梁成离开官衙,带着种子和衙役,亲自去了河口、东升、望溪三个村庄,指导百姓耕种。

    李自成却又在书房会见了穆青山。

    “草民叩见大人!”虽然是李自成的未来岳父,但穆青山在李自成的面前,梁成拘谨多了,连坐都不敢。

    “穆东主不用多礼,起来说话!”让自己的老丈人向自己下跪,怎么说也不合适,李自成忙将他搀扶起来,按在对面的木椅,又让何小米奉茶水。

    穆青山勉强半个屁股落座,却是拱手道:“草民恭贺大人在三角城全歼蒙古骑兵!”

    李自成捧着茶盏,轻轻道:“也不算全歼,蒙古人虽然死伤惨重,他们的头领还是逃跑了!”

    穆青山却是心潮起伏,似乎来到那个跌宕起伏的战场,他是商人,只想闷声发大财,原本对战争没什么兴趣,那里并没有他最看重的银子。

    但听说李自成亲临三角城,击溃了入侵的蒙古骑兵,俘获了大量的战马,他隐隐意识到什么,明军击溃蒙古骑兵,自从永乐北伐之后,再也不曾听说过。

    年纪青青的李自成,到底是如何做到的?起初得到这样的讯息,他还不敢完全相信,“话经三张嘴,长城也长腿”,传言未必是实,但亲眼看到李自成轻描淡写的样子,这样的传言,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但李自成不愿多谈,他也不敢再问,反正这个年轻人的身,有着太多的怪异,他曾经暗探究过,但一无所获,也许一辈子都难以窥的个秘密。

    李自成含笑问道:“穆东主,次从西安购买的生铁,下一批何时能抵达西宁?”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