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904章

大明1617-第904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线的不二法宝,几乎就是在一瞬之间,整个战场都响起了强烈的崩崩声响。

    秃头在交战的最后时刻还不忘向左翼叫道:“老任,靠你啦,要顶住!”

    二百多步之外的任穆听到了,扭头笑道:“放心吧,我老任做事没尿过坑!”

    秃头又大声叫道:“弓手,刀牌,组小阵向前,遏敌游锋!”

    前头的将领早就在等着,一听军令,立刻挥动军旗,鼓声同时响起。

    “虎!”

    四百多人一起以脚跺地,齐声高呼。

    “喝!”

    对面的女真人也是几乎同一时间低吼起来。

    双方一个用戚继光的鸳鸯阵,一个是李成梁的标准打法,两位大明嘉靖到万历年间的最强统帅,一个是一代抗倭名将,一个是万历年间唯一因军功封爵的镇辽大帅,各有成功之道,两军相遇,在很多细节方面几乎是一脉相承……李成梁的步兵战法同样出自大明边军,只是不如戚继光的细腻多变,而其出色的骑兵战法,被建州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演化为步战之法,攻击之锋锐,也是令人相当的敬畏。

    两边加起来还不到两千人的队伍已经进入了交战状态,在这里东边不到二百里处就是有名的刘梃将军和萨尔浒之役两万明军的殒命之所,在此时此刻,这两千人不到的队伍交战时,声威居然已经超过了当年数万人的大战。

    皇太极是当日战场的经历者,他的感觉最为可信。当日解决杜松和北路军后,放着李如柏的那路兵马不管,八旗主力往南伏击刘梃,旗帜招展,号角声声时,伏兵大出,刘梃号称刘大刀,挥舞着数十斤重的大刀在马上奋战,须发皆白的老将军怒吼奋战,然而还是眼睁睁看着自己所率儿郎被优势兵力吃掉,溃败的明军跑的漫山遍野都是,被骑马的女真人不停的在背后捅死和射死,刘梃拼命叫喊,劝这些儿郎回来奋战,可惜并没有人听他的,直到最后,刘梃与自己的亲信将领一起奋战到底,尽皆殒命沙场。

    皇太极尊重刘老将军那样的勇者,但并不把刘梃的指挥看在眼里,一路上耽搁时间很久,而且部队分散脱节,指挥失灵,部伍不整,只靠着一两千的内丁和精锐来打仗,这样的明军实在太多,不管是杜松还是刘梃都是一样的打法,这种打法对蒙古人还行,对同样精于阵战之法的后金兵就不够看了。

    眼前又是一支强悍的明军,很象样子的对手呵……皇太极脸上露出笑意,眼中居然有一些疯狂的色彩,后人只当皇太极是算无遗策的帝王,其实他首先是一个女真战士,然后才是贝勒,大汗,皇帝。

    明军游兵也出阵了,他们原本就在主阵外十几二十步距离,当女真游兵迫近百步范围时,明军游兵以小队形式从四角向前迫近。

    这是改版的鸳鸯小阵,一个队官,两个刀牌,呈三角形态突前,三人均举一人高的大盾,护卫身后的四个弓手,由于只是阵前对射,并没有准备长枪手和镗手,如果女真人不顾一切冲过来,由三角刀牌手负责将突前的死兵挡住,弓手则急速后退。

    军靴在光秃秃的山脚泥地上踩过,由于多天没有下雨,地面十分干燥,游兵们踩出了大片的烟尘。

    相隔进入百步之内时,仿佛连对方甲衣抖动的哗哗声响都能听的到,也能看到对面闪烁的银甲光芒。

    对面看过来应该也是有一样的感觉,每个商团军的游兵都是戴着头盔,铁面具也放了下来,还有保护脖子的顿项,大片铁片保护着胸前和背后的要害,这是扎甲,中间心口部份还有护心镜,对心脏要害加一重保护。

    腹间则是牛皮革带,中间也加了一大块铁镜,这是对柔软的腹部加了一层保护。

    在腿部则是甲裙保护,小腿到大腿间加了护胫,然后下面才是军靴,每个游兵都是武装到了牙齿,身上的具甲装束重达五十斤以上,每个人都好象是标准的铁人,仅从装备来看,对面攻过来的女真游兵显然是相当的吃惊,甚至有不少女真游兵发出惊呼声,这些游兵都是各牛录抽出来的马甲,距离白甲一步之遥,他们也是久经战场的战士,年龄在三十左右,他们都有双重甲胄,有几个披铁甲,多半是绵甲和锁甲,他们步伐从容而轻捷,象一群在战场上游移着的狸猫,这是长期训练和锻炼加实战练出来的步法,他们绝对不会在同一个点停留超过十秒,在战场上,移动的游兵才能尽可能的保障自己的安全,步伐不灵活游走不坚决的早就被淘汰了。

    但这些女真游兵真的很少见到这样重甲装束的明军,最少在他们眼里都是东江明军。

    一个个铁人般的将士摆出小型的掩护加攻击阵列,女真人看到了,感觉十分愤怒。

 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游兵

    这帮家伙除了藏在铁面具后的眼珠子之外,浑身上下没有暴露的地方了,这样还要一个三角小阵来掩护?

    就算堂而皇之的对射,这些明军也吃不了太大的亏吧?

    女真游兵并不知道,这种阵式是经过测算的。

    百步之内,披再厚的甲,重箭对人体还是有一定伤害,会把甲叶打崩,然后穿透很短的距离,看起来不致命,但在打崩甲叶穿透人体的同时,冲击力会对人体内脏或骨骼造成伤害,如果是八十步到六十步,重箭带来的伤害会更大,这个时代的清弓是全球的弓类王者,什么英国长弓根本不能和清弓比,势大力沉,准头其准,每个弓手最少都要十五个力,而蒙古骑弓都是普遍不到十个力,在射程和威力上,两者都相差一倍左右。

    箭矢带着嗡嗡声,向着这边飞过来了。

    “小心,八十步轻箭还射。”

    三角形的阵法最前的持盾人是小队队长,一般以步兵队的队官担任,他的经验相当丰富,带着小队在山脚利用灌木和零星的树木来向前移动,在进入百步之后,女真人迅速仰射重箭过来,在这个时候这些小队的队长并不下令立刻还射,而是以盾牌掩护,继续前行。

    每个弓手都是商团军中的宝贝,事实上也只有十二团有成建制的弓手编制,在别的部队,可能有一些会射箭的商团军将士,但零散不成规模,军司也没有编成弓手部队的打算……整营的火铳手,威力不在弓箭之下,还要编成弓手,岂不是脱裤子放屁?在宽甸这里,由于辽民中擅长弓箭的将士相当的多,有大规模编练的基础,另一条则是山地步兵经常要快速移动和在山林里潜藏,弓箭比火铳易于在山林中杀敌,并且能达到隐蔽的目的,所以十二团的火铳手编制比别的团要少,而每个步兵营里都有成建制的弓手编制。

    在对手已经射箭的前提下,这边并没有立刻还射,而是继续前行,这也是无奈的选择,虽然十二团的弓手都是辽民猎户或军户,原本有很强的弓术底子,比如百步设靶,十中七八,普通人从零开始要练三个月到半年,而这些辽民原本就有这样的底子。

    甚至猎户出身的辽民,百步外移动的走兽,十中五六,这样的箭术就已经很强了,固定靶则是十射十中,能射移动靶的,固定靶射不中才是奇怪。

    但他们的射术和女真人比,相差的距离还是有些大,尽管这些辽民入伍后就一直在高营养伙食的支持下强化了体能和每天都加练射术,但这种东西是要好多年的时间加上实战的锤炼才会真正进步,十二团的弓手们身上的进度条才走到一半,而对面的女真人的进度条早就涮满了,两边的差距还是有些大,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装备防护的优势,走到八十步内再还射,把握大些,可以将装备的优势利用到最大。

    尘土飞扬中,在两边将士的喊杀声中,双方的游兵线也是越来越近了。不停的可以听到沉重的脚步声,铁甲叶片的哗哗声,双方将士沉重的呼吸声,快速移动时的沙沙声,还有弓弦震响时的崩崩声响,箭矢在破空飞掠时的嗡嗡声响……游兵们沉重的呼吸着,脚步却无比轻盈,他们根本无暇顾及那些鼓励和支持的呐喊声,也无法关注对面野兽般的叫喊,第一波箭矢已经落下来了,劲距离劲射的重箭十分凶狠,而且准头奇准,每个十二团的游兵都是尽可能的加速游动,就算这样,也有好几个人身上中箭,盾牌上更是插了好几支箭。

    三角阵形中,李方站在队长的右侧,他的盾牌上中箭最多,三支重箭先后被他挡住,每次中箭,他握盾牌的手都会剧震一下,要用尽全力才能把盾牌继续高持,他的虎口都震裂了,这样劲力的重箭呼啸而至,虽然全身重甲,仍然有相当的几率中箭受伤。

    “这帮畜生啊。”

    在移动中,喜欢说话的李方还是忍不住叫骂道:“已经是第三轮重箭了吧。”

    对面的女真游兵线有四十人左右,全部在射箭,在最短时间内已经抛射过来超过百支重箭,大量的箭矢基本上都落在这边的游兵阵中,不论是盾牌上还是头顶的铁盔,或是肩膀,胸前,脚下,到处都插着箭矢。

    就算穿着重甲,还是有好几个游兵负了重伤,被赶过来的医护兵从战场上拖了下去,在拖拽痕迹之后,杂草和泥土之上,是一条条令人触目惊心的血痕。

    “好了,还击!”

    负责指挥的是一个副连级指挥,经历过小黑河之战与榆林之战,还有十三山战事也参加过,经验相当丰富,在过了八十步,在七十步和六十步之间时,商团兵的弓手们终于也开始还射了。

    由于距近很近,再加上迟迟未还射,女真人的游兵不可避免的有些懈怠,他们确实也有相当的理由藐视对面的明军,在他们的印象中,在游锋对战时明军基本上就是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被他们的劲箭射的抬不起头,几轮过后就崩溃后撤,将大阵阵脚交给他们来骚扰,往往游兵们在明军大阵骚扰几回,就会使大片的火铳没有组织性的随意打放,空耗一两轮,阵地上看似打的热闹,其实毫无用处,连女真人的本阵影子还没见到,等主阵一动,侧翼一切,明军火铳手就会把枪一扔,大叫败了败了,然后就是一副兵败如山倒的模样……好熟悉的场景,好熟悉的剧本。

    但今天的一切都涮新了对面女真游兵的记忆,明军并没有丝毫崩溃的迹象,而且他们的弓手也开始还击。由于有盾手的掩护加上自身防护力出色,另外连续多轮重箭抛射对臂力的影响很大,再射三轮女真射手就会手臂酸软,只能改为用力较小的平射,轻箭对重甲步兵的威胁几乎就是毫无威胁,十二团的游兵把脸都用铁面具挡住了,对面根本毫无机会。

    “射,瞄准了射!”

    副连级指挥在阵线上游走着,不停的指挥自己这一方开始还射,同样的他也是手中持弓,在整条阵线都射出箭矢的时候,这个尽职的前锋军官也将弓箭拉满,用标准的蒙古射法,将自己的箭矢射了出去。

    不得不说,在近距离冷兵器游兵对阵上,弓箭的效果其实比火铳要好的多。

    火铳适合团战,保持的阵列越完整,火铳齐射击发的效果就越好。滑膛枪时代想获得最佳射击效果,齐射和保持兵线完整是必须的,也是经过千百回的战争得出来的经验,而眼下的游兵乱斗,几乎每一边都在不停的晃动游走,几十支火铳想打齐射,基本上也就是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