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848章

大明1617-第848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敬亭道:“这个我也知道,只是感觉文宣上应该加大些力度,不然的话,战死将士怕还是不免被人议论,杀虏而死和因为寻找木头而死,我担心的是死去将士还会落个不好的名声。”

    “这个顾虑很是。”张瀚立刻道:“这事叫张永安和吴伯与他们去做,对台湾的重要性先和这些文宣人员沟通好了,然后令他们切实做一些宣传的文案,务必要将这件事宣传好。不能叫前方将士辛苦之余还不被理解。”

    李慎明也用欣赏的眼神看了孙敬亭一眼,他还以为孙敬亭迂腐不能理解,现在看来是自己想低了这位一直搭伙计的同伴。

    “到这里我就不送了。”李慎明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啊,此行文澜和孝征要辛苦了。”

    “我出门你看家,也是很辛苦的。”张瀚笑道:“又不是留下来当甩手掌柜,你也要小心节劳,别等我回来时遵路兄反而病倒了。”

    “我没那么娇贵。”李慎明没好气的说一声,接着便是和众人拱手告别。

    所有人拱手还礼,张瀚夹动马匹,人们开始跟随他一起向前飞驰而行。

    这一次出行之前,张瀚去了旧云内和铜矿,巡行了几处囤积棉花的大型仓储区,看了几处农田屯庄,然后多半时间都是呆在青城里头。

    杨柳终于又盼到了一个儿子,张瀚在二十来岁年纪时已经有了三个儿子,若在后世怕是要愁死人,在此时却是引发整个和记上下的欢喜狂潮,常氏也高兴的很,舅舅常进全买了一百多两银子的鞭炮,放了整整一天一夜才放完,整个青城都笼罩在一股呛鼻的硝烟硫磺味道之中。

    有了这三个儿子,什么继承问题都是迎刃而解了,这一下再也没有人担心张瀚后继无人的问题,说来也真是叫张瀚哭笑不得。

    等给儿子办了满月酒,张瀚决心带着大量随员出发北上,目标就是库伦。

    此时草原上的天气也真正转为和暖,到处都是一片青绿,草已经长出来半掌高,到处都是赶着牧群转场的牧人们,张瀚在此时决定出行,因为从青城到安固里淖的道路在年后彻底修好贯通,然后从安固里淖穿越戈壁和草原区,直抵库伦的道路也几乎要合龙完成,夯土官道修筑起来技术难度并不大,难的就是道路实在太遥远,光是从安固里淖抵达库伦就是一千五百多里,到戈壁和草原地貌夹杂的赛音山达也是五百多里,一路上军司是采用大辆的车队携带工具和人员,还有大量的牛马充当畜力,沿途赶着北上,在每隔三十里到六十里的地方就设立补给点和兵站,沿途驻军驱赶消灭马贼和狼群,保障安全,然后是数万辎兵和民夫沿几百里的地方开始分段筑路,从去年春天开始的工程一直未停,哪怕是在与察哈尔人的战争期间,筑路修堡工程也是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军政与军需部门一直在通力合作,李东学和莫宗通等人一直主抓这个工程,战争和严冬都没有使工程完全中止,在最冷的大雪天,工人们除了过年期间休息外,其余时间还是力所能及的做一些杂活,包括修筑越冬房舍,烧制窑砖,修筑军堡兵站补给点,修补损坏车辆等等。

    这么浩大的跨度近两千里的工程,投入的资金超过二百万两白银,就算如此也是得益于和记逆天的运输能力,这可以说是一个跨时代的工程,最少是领先了近二百年的时间。

    甚至在修路之初,很多人都持悲观的态度,很多人认为要花费数百万的巨资加上十万以上的民夫和辎兵,再加上最少三四年的时间,这条通往北方的贸易道路才能畅通。

    而事实却是一年时间,道路就已经修好,并且可以来回通行了。

    随行人员主要是侍从和军令加军政军需等各司中层,高层人员只有孙敬亭一个跟随,有足足一个中队的塘马跟着队伍一起北上,随时可以传递军令,孙敬亭主要是协助张瀚把买卖城的规模和行军司架构固定起来,那边已经有莫宗通在主持,那是和李东学曾经是和记双壁的强悍人物,相信也不会有太多的麻烦和不足叫张瀚跑过去挑毛病。

    春风和暖,太阳也并不很晒,远方的山峦已经从雪白又变回了绿色,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碧绿,天空一片纯净的蔚蓝色,几乎看不到一点云彩,一队队牧民从远方经过,骑马赶着马群或是羊群,也有少量的牛群被驱赶着往新的茂盛草场赶去,当看到张瀚和大队骑兵还有车队过来时,这些牧人也没有迅速逃走,只是骑马立在原地,取下头顶上的帽子,远远的向张瀚这边鞠躬行礼。

    张瀚身后是挚着丈六高红旗的旗手,其实按张瀚现在的地位,又是天高皇帝远,完全可以用更多的旗帜和仪卫来鄣显地位,不过对下头人的提议张瀚都是拒绝了,现在的和记还很需要质朴不文,就算以后张瀚拟定礼节的时候也是以朴实无华为主,不会把那些浮华无用的东西来凸显自己的地位。

    就算是这杆红旗也是最近刚加上的,面临与异族的会盟,这方面要加强一下,张瀚也是勉强同意。

    身边的特勤护卫们全部是外穿着军袍,内穿锁甲,衣袍鲜明,手中兵器闪亮,骑马的动作都是整齐划一,充满着协调感,有一种威武霸气的韵律感。

    然后是大量穿着官吏服饰的随员,随同北上的辎兵……千余人的队伍在草原上已经是大股的人流了,加上过百辆大型四轮马车,这支队伍想不引人注意也难。

    张瀚偶尔会把目光投注在自己身边或身后。

    身边是孙敬亭等高级和中层官吏,还有蒋义等中高层的将领,他们都是满脸的意气风发,脸庞上充满着自信。

    特勤护卫们也是一样,众人脸上都是有一股昂扬之气,没有那种明军特有的麻木,颓丧和常年被饥饿还有欺凌羞辱折磨的特有的麻木感。

    包括辎兵,车夫,文吏,几乎都是有一种特殊的气质。

    这种气质很容易使和记的人走到哪里都引人瞩目,这也是孙承宗和毛文龙这些大佬都开始关注和记的原因所在。

    这么一支斗志昂扬,内部异常团体,又有丰厚财力和强悍武力的团体,未来发展谁敢预期?

    南方的俞咨皋等将领,还有福建的地方势力,也是很容易就选择了与和记合作,毕竟这些人都并不愚蠢,很多东西都会看在眼里。

    张瀚有一种自豪感,来到这个世界八年了,他从一个少年到青年,又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更有了自己一手创造的庞大势力,一切都在改变之中,并且按照自己所设想的那样在改变着,这种感觉,真的非常美妙。

    还有什么,比叫一个从蛮荒走向文明,又从昌盛繁华走向没落僵化的老大民族,重新焕发生机,重新强大起来的事情更叫人激动的呢?

    ……

    “张瀚五天前过了赛音山达?”

    马多夫匆匆走进房间,拿着一份书信,递给了佩特林。

    这两人因为在与明国建立贸易通道的事情上立了大功,所以买卖城的一切事宜都是由他们主持,莫斯科方面没有派过来新的总督,而是直接任命这两人为总督和贸易特使。

    这是沙皇给予的最高信任和无上荣光,两人都一心想着把事情做好。

    这是一座方圆七里左右的城池,一切规制和建筑风格算是中西参半,既有俄罗斯人的尖顶洋葱头式的建筑,也有西式棱堡式的小规模的内城,被俄罗斯人称为仓储区,其实地方很大,不仅储存货物,也供文职人员加军人还有商人们驻防和居住,占了整座城近半的地方。

    另一半就是纯粹的中式风格,居民区是以小型四合院为主建成了一条条街区,仓储区以石筑建筑为主,另外就是有针对居民的生活商业区,一应店铺和游乐设施走有,其实时间久了,只要有活力的城市会自发产生这些,和记的工作只是把这个过程给提前了一些而已。

 第一千五十章 新城

    另外也是有军营医和小型的医院和学校,毕竟考虑驻军和商人可能会在这城市里一住好几年,如果带着家人一起前来,可能就面临医疗和教育的问题,这一点来说肯定比俄罗斯人强多了,俄国人就算有家人前来,多半也是来打下手或是最多接受家庭教育。

    双方的间隔就是用一条最宽阔的商业大街来隔开,三里长的长街宽可容八辆大车对面而行,位于正处于城池正中,也是大明城市中鼓楼街和衙前街的位置,原本是官府和学宫加上钟鼓楼的所在,现在则是被设计成中俄双方交易的贸易大道,宽阔的大道两边是无数家店铺商行,其中最大的就是和记与俄方的官方贸易店铺,不仅是针对两家的贸易,当然也接受中方和俄方的民间贸易参加进来。

    张瀚已经令人早早通知过俄罗斯一方,中国民间的大同和张家口一带的无数商人已经接到了通知,有些人怀疑和畏惧,直接就拒绝了,也有人感觉自身规模不够,对北上两千里做生意感觉成本负担太重,正在观望之中。有一些机灵的中小商户已经组成了一个个合作的大商行,甚至是向和记学学,也是成立了一个个公司来运作北上的事情。

    更多的中大型商户,特别是张家口和京师商人最为积极,他们本金够,嗅觉灵敏,第一时间感觉到了庞大的商机,他们的消息灵通,知道和记已经在修路,并且沿途有和记的大型马车负责运输,运输费用相当于从京师到南京,其实距离没那么远,但京师到南京有漕运,马车陆运只是配合,所以北上库伦这种纯粹的陆路线路,加上是在草原戈壁沙漠等不毛之地开出来的路线,收费高一些商人们当然也能够理解。

    另外就是要交纳一些税赋,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当然这税赋不是进入草原就征收,和记给所有商人一个相当长的缓冲期,头三个月不抽税,等三个月缓冲期过去,能立住脚留下来的就是按贸易额来抽取赋税,商税额度要比大明高的多,不过把大明钞关税,牙行税,门摊税,各种类似和买摊派一类的事都算上,还得加上贿赂地方官府,还有亲藩大户们私下设立的税卡,这一类的费用都加起来,其实是比和记要高的多,和记虽然说收税,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说多少就是多少,不需要贿赂任何人,另外保障沿途的安全,不管是货物还是人员都是能得到和记的保护,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如果和记没有这种承诺,这些商人不管商机多大,也是不会轻易进入冒险的。

    从大同偏关到京师,这是一条曲折的从西往东的线路,长达千多里的地域和裕升最少通知道了五六千家够规模的中等以上规模的商家,说是够规模,就是最少有过万两的本钱,能够派出人员和携带大量货物到买卖城或是沿北上道路去贸易,那种全部身家千多两的商人,在内地也是有一个象样的店铺,雇着掌柜和好几个伙计,但这种规模是没有资格北上的,就算是有万两以上规模的商家,也是多半要与人合作,只有马超文和王达通那样身家几十万的巨商,才可以自己运作,并且早早就通过捐款的形式与和裕升达成了更进一步合作的基础,在几个月前,这些大商人向和记捐赠的时候,有不少巨商和其家族都是在观望,到了这种时候,商道已经开通,陆续已经有商队北上试探风色,很多大商家开始后悔,他们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