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779章

大明1617-第779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家的车队,打上和裕升的旗号,不仅不必担心沿途税卡和胥吏喇虎敲诈,也不必担心小股的土匪强梁,那些人也知道和裕升不是好惹的,尽可以去抢别人,不必来捋和裕升的虎须。

    史家原本打和裕升的旗号,所费不多,近来无法再用,连续数次都被敲诈,还需多雇打行的人跟随车队,以防被抢……这样费用上去一倍还多,却也不敢不用。

    这还罢了,到了京城才发觉原本合作的几家大商行已经不再与史从斌合作,当然人家不会那么直接粗暴,只是将价格提上去好几成,另外也不回购史从斌带来的货,上两次的货,史从斌费了几倍力气才出脱,算算成本,不仅没有赚钱,反而赔出去不少。

    史家的货,只好不再去京城出,而绕道临清去出,临清的竟争更加激烈,本钱厚利钱薄,而且山东响马闹的厉害,路上更加的不安全。

    此次到昌平来,主要是想看看是否能在京城周边出售祥符带过来的土产货物,顺道于昌平一带打听一下布匹的行市……现在史从斌已经在京城买不到便宜的布匹了,他家的存货眼看就要出空,而天气渐冷,卖布的出货量最大的时节就是冬天,夏秋时人们可以穿的薄些破些,只要能遮体便可将就,到了秋冬时如果不做袄服就很难撑的下去,再俭省的人,一旦袄服破损到无可修补,也就只能买布量衣,另外小孩子年年都长,也不一定旧衣服都适合,只要日子过的下去,寒冬将至,也是得做身新衣服的,另外这些年棉花产量增加,冬季又一年比一年冷,棉布和棉花的需求量都是大增。

    史从斌深知布匹生意越来越好做,但货源不足他也没有办法,临清那边有布,但价格反比京师要高些,京师吸纳的量大,而且都是大宗交易,竟争也激烈,价格反是比临清这样的中转城市要低不少,比之开封祥符更是低的多了,所以纵然是路途艰难,成本增加,史从斌也想再找稳定的货源供货,就算少赚些,也比手头无货可卖要好的多。

    可惜在昌平数日,连跑了多家大的商号都是没有结果,可能是昌平距离京师太近,和裕升对祥符史家的禁令也传达到了这里……自上次的事后,史从斌对这样的结果也是很能接受,既然做了那样的事,被人反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三兄,这是和裕升的分号?”

    史从斌带出来的帮手堂弟史从德颇有几分呆气,毕竟是有童生的身份,经过县试和府试,奈何道试死活不过,蹉跎至今穷困潦倒,只能跟着史从斌出来学做生意,一年好歹能弄回家几十两银子,以童生的身份很难就馆,就算能当个塾师也是乡村塾师,一年封个六两的红包就算不错的出息了。

    “正是。”史从斌心中忧愁的很,进货的货源没着落,出货也难,这样再折腾两回就只能彻底放弃,日后只能在河南京近做一些小买卖,那利润如何能与此前相比,可恨自己耳根子软,一时不合听了侄儿史可法的劝说,出头露面与和裕升为难,却忘了商人固然要依赖家族,亦不可不与官府周旋,然而在商言商,坏别的商行信誉也就等于坏了自己的信誉,从一个祥符数一数二的大布商,落到如今这般田地,其实也怨不得自己。

    不过眼前和裕升的分号倒是颇有一些热闹可看,有很多正打算出城的士绅和商人都围在和裕升的分号之前,听着那个分号的掌柜在大声宣讲着什么……

 第九百六十五 保险

    “咱们和裕升已经正式推出保险业务,此前帐局是替众人收带转递银两,比如在济南府存一百两,到京师交纳费用之后,凭银票又取一百两,这帐局已经行了五年余,诸位可曾听过有一起未曾兑换的例子?前两个月,有人造出谣言说我和裕升银本不足,导致京师各处都有挤兑风潮,从京师到张家口堡,再到大同,东至永平府,山海关,宁远,再到保定,真定,入河南府开封,再于临清,济南,各处地方均有挤兑之事,结果旬月下来,我们兑出去八十多万两银子……”

    这时传来嗡嗡的议论声,多半都是对这个掌柜的话表示赞赏……事情确实是明摆着的,事实比口头宣扬要有力的多,在场的富绅商人多半也是参与过挤兑的,结果有多少兑多少,和裕升每日的银子都无比充足。

    后来消息传开来,京师各处南到山东和开封,到处都有挤兑风潮,几十个府县到处都在抢兑,和裕升每日大开帐局之门,从早到晚一直不停的给人兑换,结果整月时间兑出去八十余万两白银,帐局可谓为之一空,到最后人们才渐渐明白,定然是无端谣言害人,而所有人也是感慨惊叹……和裕升到底有多少家底啊,这么短的时间八十多万全数兑光,要说帐局时刻存着八十万,那是绝无可能的事,大家都是商人,将本求利,不可能放着银子不用,但用银的同时又能时刻拿出八十万两救急……纵然是朝廷,在嘉靖年间一年收入尚且不到二百万现银,就算万历年间,一年收入也就三百万,而到了万历末期和天启年间,加征田赋商税以供辽饷,朝廷收入才达到七百万以上的规模,而此时一个商家,转手之间就是能拿出八十万两存银,可见其财力之富,恐怕不在朝廷之下。

    到八月之后,到处都有这种传言,汪文言设这个局的时候,只是想小小的给和裕升添一下堵,倒未必想借由此时能真的弄倒和裕升,但他也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事不仅没有成功,反而是替和裕升大大的扬了次名,到八月之后,和裕升帐局存银有了一个井喷般的爆发,据田季堂估算,年尾进货储货的高峰期时,帐局储银可达百万以上。

    张瀚自当初设这个帐局,用意就是拿来当成中国银行业的开端,可惜开局十分不顺,这时候毕竟是隆万开海之后不久,商品经济虽然发达,但汇兑业连萌芽也不算,不能提唐宋时的飞票飞钱故例,相隔已久,已经没有人记得。大明此时连钱庄也没有,当然更不必提山西人借着皇商身份弄出来的行之全国的票号,自然也没有什么银票,所谓钱庄,只是兑换铜钱的所在,还有银铺,那是把碎银熔成整银,或是拿整银兑换碎银或是铜钱的地方。时人对金融业毫无概念,帐局一开始十分艰难,后来是和裕升把帐局和骡马行的物流业,还有镖行捆绑在一起,这才把帐局生意在大同宣府一带推开来,等到了京师等地又是花了好几年时间经营,一年加起来,在十几个府州和几十个县,存银不过七八十万,这规模,相对比京师等处的贸易规模,简直连个零头也不到,要是在江南,那就更加搞笑了,几个富户士绅买船出海,最少也得十来万的本钱,和裕升的帐局生意,在江南也就是一条街的士绅富户就可以弄的出来了。

    好在经过挤兑一役,这名头倒是真立起来了,乐观一些的估计,明年帐局如果能收进二百万银子,在北方贸易额度里也算不小了,那时军司掌握的现银要多些,腾挪起来就方便许多……这也是隆万大开海了,要是在国初洪武年间,全天下的金银都叫蒙古人收罗的差不多了,连朱元璋手头都没有几两银子,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又叫永乐折腾出去不少……还好现在隆万开海,民间的储银量比起国初不知道涨了多少,商品经济的流动性也增加了,不然的话还真是贫瘠之地,就算张瀚比陶朱公还厉害,恐怕也没法在那时候的大明做成现在这般规模的生意买卖了。

    “此番的保险业务,和帐局生意相似,但其实并不相同。近年来,流民和匪盗渐多,不少商家遭遇损失,纵是没有匪盗,还有喇虎,小偷,胥吏,衙差帮闲,税关税吏,乡间大户,豪绅并浮滑乡民,一路下来,真是艰难困苦,可谓一路险阻。有鉴于此,我们和裕升便推出保险业务,不论是否由我们的骡马行运货,只要验过货值,投保过后,不论是何等原因,是税关敲诈,胥吏和大户盘剥,遭遇土匪强盗,喇虎小偷,或是水患,火灾,不论何等原因,只要货物损失,我和裕升便可替诸位保值,照价给付赔偿……”

    史从斌听到这里,心念一动,立刻对堂弟史从德道:“玄扈,你现在即刻去城中几家大布行,将前几日我看过还没有定下来的货物,统统与我定下来。”

    “然而他们要价太高啊……”

    “少废话!”史从斌怒道:“照我的吩咐去做事便可,哪有这么多的啰嗦!”

    “是,是……三兄勿怒。”

    史从德很少见史从斌这般失态,当下急急去了。

    那边和裕升的掌柜已经开始替诸人解答疑难,待各人问了一气之后,才又笑着道:“各位以为很玄,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事情,其实简单的很哪……比如北虏在侧,现在风声鹤唳局面甚为紧张,如果有商行要运货出城,或是有外来客商要带货离开京畿一带,只要投保给我们,再于和裕升的骡马行运货出城,则抵达目的地之前的所有安全事宜都是由我们负责,一旦出现损失,哪怕是叫北虏抢了,我们和裕升也是照价赔付的……”

    “哪有这般好事。”一个富商听了半天,此时大摇其头,说道:“自有信史以来,从未有商家这么做,也从未有人做成过这样的事情……掌柜别恼,我没有信不过和裕升的意思,然而,毕竟这事太虚幻了!”

    “对,我也是这般想的。”

    “总得过千两乃至数千,上万两的货物才值得一保吧?若一城保十余家,数十城便是几百家,一年来往货物其价几何?近来,地方上颇不太平,一年劫上几十家,怕是和裕升要赔不胜赔,哪有这样的道理啊。”

    “诚然,就算和裕升能赔几次,恐怕旁人也不忍心。就是我吧,几千银子的货,叫贼人劫了固然心疼的紧,但若连累别的商家赔累我的损失,于心何忍呢?”

    “对!自家遭难,不能叫别人赔补损失啊。”

    有人不信,有人难信,也有人就算信也感觉事有不妥……

    掌柜听了,笑着道:“信或不信,总之只要有人投保试试便知。另外,诸位不要有疑虑,我们既然请人投保,当然是收费的,既然赚钱,当然要照赔不误。”

    “怕是不妥呢。”还有有人摇头道:“一赔就几千上万,能赚多少啊,我看和裕升的张东主在这件事情上考虑不周。”

    众人无不点头,感觉张瀚这事做的太悬了……

    掌柜却是笑而不语,其实和裕升内部原本也有疑虑,后来军司召开了一次分司会议,很简单的解释了一下数学模型,于是众人才明白,就算偶有赔付,只要投保的人多了,所赚仍然大大超出所得,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概率学的问题而已。

    可惜大明此时,懂得这些的人实在太少,就算掌柜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也有一些商人信任和裕升,相信和裕升的实力和做事的风格,然而还是踌躇不前,害怕会招致一个不好的名声,确实,如果真的有什么意外,叫别的商家赔付自己成千上万两的银子,固然自己可以减免损失,但名声上的损失还有良心上的不安,那可是花银子也买不回来的。

    可能后人不太相信,以大明当时,固然有叫人恨的愿意生食其肉的亲藩,勋贵,太监,也有恶毒狠心的胥吏,虎狼一样的衙役,为富不仁欺压乡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