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644章

大明1617-第644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算,最多在半年至一年内的时间就会执行,但要想真正把宁远到锦州连成一条完整的战线,大凌河堡的重修就是势在必行之事。

    从援助十三山的事来看,辽镇完全能对付小规模的后金兵力,并且与之交战不落下锋,而吸取了辽阳和沈阳还有广宁的教训后,辽西的将领们对固守城池也有较大的信心,现在连祖大寿在内的大多数辽镇将领都对未来的战局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了,特别是宁远城已经放置了新铸成的红夷大炮,将来的锦州诸城和各堡也会放置火炮,诸将都是认为,有了强大的运输能力和大型火炮,建虏就算八旗全至,也多半会在坚固的城防之下撞的头破血流,十三山防守的奇迹,未尝不会发生在锦州或是宁远城下!

    在这种大背景下,孙承宗向朝廷报捷的文书迟了好些天才拜发,就是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在这一份报捷文书中孙阁部老大人几乎是提出了未来一两年内的整体战略考量,不仅是辽西的动作,还有天津巡抚李邦华,登莱巡抚袁可立,东江镇总兵毛文龙,方方面面都是考虑到了,这份报捷文书,等于是一份重新权衡考虑过的整个大战略变化的再次陈述,在奏折中,孙承宗再三强调了强化运输能力的重要性,除了再增添一个水师营外,孙承宗打算拨款六十万之巨,再成立三个车营,全部由仿制和裕升的四**马车来构成,每个营都有过千两大车,孙承宗打算以车营,壁垒,水师,辽西的锦州和大凌河至广宁和十三山的整条战线来推进,天津、东江、登莱三方配合,争取在两年之内,把后金限制在辽东一隅之地,两年之后,则是从海上收复辽南的时机到来。

    在塘马向京城出发时,沿途已经是大量的和裕升的车队在撤退了。

    经过了短短两三天的调整和休息,和裕升的辎兵和工兵们修复了大量受损的马车,购买更换了一批挽马,淘汰的马就地发卖,然后把剩余的粮食交割辽镇,同时核算了自己的费用和开销,几天之内,孙承宗的案头就有了和裕升全面的详细的战事经过和费用开销的报告,林林总总,十分详细。

    从这一点来说,孙承宗的感觉是十分震惊。

    不要说军镇的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军头们了,就算是大明那些充斥着两榜进士和举人秀才文吏的衙门里头,哪个衙门的主官敢拍着胸脯说几天内能做到和裕升这种程度?

    到这个时候,孙承守才隐隐感觉到和裕升这个商人建立的势力与他过往见识和经历的一切不同的地方,但他的感受也就只到此为止了,在孙承宗复核了帐单,并表示会照价给付之后,和裕升的车队开始撤离了。

    在从十三山驿到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再到宁远,一路上的道路上络绎不绝都是车队和行走的人群,由于车队数量过多,虽然有一些损耗,超过百辆大车损坏后被取下零件放弃了主部件,还是有超过一千四百辆大车从十三山一路逶迤向山海关的方向进发,由于过了宁远到山海关只有一条大型官道,这一条官道两侧的人们这些天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的车马往着关门的方向进发,一路上驻军很多,但几乎没有哪支军队的将领会那么不开眼的去认真核查这支车队……谁都知道,这一次十三山战事和裕升的车马立下了多大的功劳!

    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七月的天在很多地方还是十分炎热,但在关外的辽东大地上早晚间已经颇有些凉意,到了这种雨水不断的日子,更是叫人感觉秋意十分明显,有些入秋时的萧瑟之感了。

    官道上满是水渍和泥坑,哪怕是这么一条重要的道路也不曾认真修葺过,孙承宗是一个很能干的官僚,是大明官僚集团中少有的干练之才,但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象修桥补路这些事,在王朝的盛时还容易做些,到大明末年这种时候,已经是修个黄河都是地方和工部户部无限扯皮的循环,更不必提辽镇单独的力量去做这样的事了。

    蓟辽督师手中的银钱虽多,但每笔帐都要对上交代,象是拿二十万给姚宗文这种人去募兵,这种开销没有问题,虽然姚宗文到最后也没有聚到一支象样的兵马,银子也打了水漂。宁前道袁崇焕似乎也有这方面的问题,辽饷是一块大饼,大家都虎视眈眈的拿刀等着切一块下来,彼此分润,在这上头较真的人定然会死无葬身之地,哪怕是孙承宗也只能尽量把钱花在重要的地方,对底下这些分大饼的人则是睁眼闭眼,毕竟老孙头心里也是明白,水至清则无鱼,这种事,就算皇帝来了也没有办法的……

    在官道上,和裕升的三百多辆大车逶迤向前,高大的车后轮溅起了不少泥水。

    一些辎兵沿着车队两侧走着,他们时不时的要帮大车翻越泥坑,或是提醒车辆小心地面湿滑,注意道路宽度。

    辎兵们身上披着油衣,每人要连续走两个时辰,不过他们并不太累,因为每个人都是彻底轻装,连火铳都没有背负在身上,就这么两手空空的行走而已。

    这种程度的劳累,在这些经历过艰苦训练,又刚刚在前线狠打了一仗的辎兵们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看到塘马没有?”

    副队官张仲明对身边的几个军官们道:“背插红旗,是去京师报捷去了。”

    中队长李宏浚道:“今天才去?已经走的很晚了。”

    副中队长马阳道:“咱们的帐报上去,人家总要复核,趁着报捷顺道报帐,上头高兴了不会说话。”

    张仲明用讥讽的语气道:“瞧瞧,咱们打了胜仗,辽镇上下高兴的跟什么似的,咱们也就是实报实销,没落个啥好处,他们倒是弹冠相庆……”

    马阳道:“孙阁部倒不是那样的人。”

    李宏浚也道:“仲明太刻薄了,咱们的好处就是救援了十三山上的兄弟,你就当辽镇给咱们打下手不就得了。”

    “这说的也是。”张仲明哈哈大笑起来。

    军官们脸上都露出微笑,各人都是心情很好的样子。

    辎兵们也差不多,由于不在战区,士兵在执行任务时只要按令执行,也并不禁止他们谈天说话,在军官们聊天的同时,也传来阵阵士兵们的说笑声响。

    “停车,放饭了!”

    听到炊兵的叫喊,一辆辆大车慢慢停了下来。

    这是接近东关驿的地方,前头就是广宁中后所,再往前是高岭驿,然后就可以看到关门了。

    “入关之后,车队就要分开啦。”张仲明打开一个牛肉罐头,里头是大块的牛肉和黄豆,罐头煮的很粘稠,最上层有一层明胶层,一股浓郁的香味弥漫开来。

    每人都是一个罐头,然后有人吃蒸的很软的白面馒头,就着罐头吃,也有人喜欢用铁盒蒸些高粱米饭吃,京师到山海关这里,面食当然还是主流,不过北方人吃米饭就象是南方人吃包子一样,算是偶然吃一些新鲜花样,通州大仓里尽有南方送到北边的稻米,想吃的话,比在大同可是方便多了。

    各人都是站在车厢边上吃,车厢一壁被掀起来了,可以挡住雨水,叫大家吃饭的时候从容一些。

    轮换休息的辎兵和军官则是盘腿坐在车上吃,他们也在车厢里不停的说笑着,气氛十分的轻松。

    车队在过通州后就会分散,辎兵主力已经接到命令直接回大同休整。这也是和裕升的传统了,打过大仗苦战过后的部队有权力得到休整和放松的时间,士兵和军官都会分批放假回家,他们可能是带着奖励和勋章回家去的。

    就算是因为轮换会导致一些兵力不足的问题,张瀚在这一点上也是十分坚持的。

    可能也正因为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和裕升才能成为今日的和裕升。

 第七百九十八章 商讨

    “你们看……”

    嘴巴和眼睛都闲不住的张仲明停了筷子,眼神瞟向不远处。

    军官们都看了过去,众人都停下了筷子。

    四周官道和旷野里到处都有行走的人群,雨虽然不大,但长时间的淋在身上会把衣服淋湿透了,然后秋意寒气会侵袭到人体内,感冒是小事,发烧甚至伤寒都是要人命的事情。不光是淋雨,这些人还完全没有安置的地方……辽镇官员并不是有意虐待这些从十三山上救下来的百姓,而是他们已经习惯了眼前的场景,在一年多前,当时最少有数十万难民扶老携幼的逃难至此,放眼过去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道路上到处都是经受不了苦难死去的百姓的尸体,相比之下,眼前的情形又算得了什么,不仅不会触动老爷们的愁肠,反而还会感觉到脉脉温情呢。

    已经有一些壮丁和他们的家人在宁远被安置了,代价当然就是划为军户军籍,充为满桂和祖大寿等实权将领的佃农,宁远城外开垦的荒地很多,未来还会开垦更多的荒地,对人力的需求当然是多多益善,只是满桂等人根本没有能力一下子安置这么多百姓,所以在安置了几千人之后,还是有相当多的难民被要求继续向前,陆续在宁远和广宁中后所再到关门一带,逐渐安置。

    所有的一切还在陆续准备之中,至于住处当然要难民们自己设法,官府给他们划定区域叫他们盖些棚子,然后定期施粥,给他们地块开垦,自己设法扛活打短工甚至乞讨,在入冬前一定要有住处和取暖的木柴,再储备一些粮食,做不到这些的……也就只能等死。

    在辎兵们吃饭的时候,可能是这些难民闻到了香味,不过他们强忍着没有过来,人要脸树要皮,这些辎兵把他们从十三山一路运了几百里安全的地方,从大山里把他们救出来,山上还有他们的亲人邻居和朋友,又是这些人一路运粮食上去,听说为了保护粮食还和建虏打了一仗,也是真的拼了命,死了不少人……这样的情形下,难民们又怎么可能跑过来找自己的恩人乞讨吃食呢。

    小孩子们在雨水里被冻的瑟瑟发抖,脚上,腿上,身上到处都是湿污和烂泥,脸被冻的铁青,上下牙齿不停的打着寒战,老人们则是哆哆嗦嗦,两眼昏花,不少老人已经只是在用惯性行走了,很难说清楚他们会在什么时候倒下去。

    妇人和男子们还好,但他们的负担也重,妇人脸上满是忧色,既忧心长辈会倒下,也忧心小孩子会挺不过去……男子们则担心到地方之后的诸多为难的事情,他们多半是两手空空,想安下身来,并且熬过这一冬,那真是千难万难的事情。

    一个妇人抱着孩子走过来,她脸上满是为难之色,但还是走了过来。

    几个军官都看到孩子脸色通红,显然是在发烧。

    妇人脸上满是水迹,不清楚是雨水还是泪水,她操着广宁那边的口音道:“各位军爷,按说不该来烦难军爷了,但这孩子一直淋雨,身上又热……”

    张仲明也不等长官指示,一下子就把孩子接了过来,嘴里道:“大嫂子,别客气了,人心都是肉长的,咱们也不是朝廷的兵,没那么多讲究……”

    李宏浚瞪眼看了张仲明一眼,这厮就是有名的满嘴胡咧咧,尽放大炮,和裕升确实不是正经的兵,可论起规矩来,哪一点不比朝廷要严格的多?

    张仲明脸上有些讪讪的,他小声道:“先叫军医给孩子治病,咋样?”

    “还能咋样?”李宏浚想了想,说道:“这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