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633章

大明1617-第633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承宗没有出声,调转马头直接走了。

    那个官员愕然,众人都跟着一起往前,等人走的差不多了,有人才对那官员道:“老兄真是马屁拍到马脚上了,阁部大人对十三山之事毫无办法,还是和裕升的人做好了这件事,你老兄这么奉迎,岂不是当面揭短,真是不知所谓啊。”

    ……

    代善回师的事,其实还是十三山的人通知了明军将领。否则的话,以明军的情报水准,恐怕要东虏十分接近了才会看到踪迹。

    数日之后,新的消息传来,果然代善等人已经十分接近,在草原上的路程已经接近义州卫了。

    “代善还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赵立德汇报了最新的情报后,忍不住讥讽了一句。

    众人都是点头……代善这一次真是大赢家。

    十三山是皇太极坚持要打,结果不如人意。而代善父子叔侄几个直接打跨了内喀尔喀五部,同时威逼了阿鲁科尔沁各部和科尔沁各部,还有巴林,敖汉,奈曼等部前来会盟。

    这些部落,原本对林丹汗的忠心就十分有限了,而林丹汗倒行逆施,在炒花战败之后不仅不伸手援手,还趁机兼并了不少内喀尔喀五部的牧民,此事过后,各部对林丹汗更加失望,离心力更强,加上代善等人率领强兵在侧,这一次的会盟,声势更大,而林丹汗完全无力阻止各部与后金会盟。

    搞定了炒花,又在草原上武装游行和会盟,耽搁了近两个月时间后,代善等人终于率出征兵马分批返回。

    杨二拿铁夹子夹起一块烧红的木炭,将嘴里的烟管点燃烧,问道:“代善知不知道十三山的事?”

    看到他熟练的动作,和裕升的一群不抽烟的齐涮涮摇头……

    成方答道:“不太清楚,不过我心里总是有些怀疑,代善的动作不紧不慢的,完全不象是心急来驰援的感觉。”

    “不管怎样,他的大军不能飞过来。”李平之第一次参加这种高层会议,不过他神采飞扬,丝毫不怯场。当下接话道:“我们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尽可能的多运粮食上山。”

    “李兄弟这话说的很对。”成方表示赞同。

    杨二喷了口烟,他对李平之这种读书出来的小白脸总有骨子里的轻视和怀疑。他淡淡的道:“我们山上的人不论战兵辅兵,全部下来搬运粮食,戒备防御西隘口的责任,就由辎兵来负责吧。”

    “敢不从命。”张春牛拱手一礼,将责任接了下来。

    ……

    “轰隆隆……”

    天空响起了炸雷声,接着银蛇翻舞,地面上狂风大作,一股泥腥气扑面而来。

    张春牛和几个副手在十三山人员的带领下,在原本的女真人的阵地上重新修筑防御阵地。

    这里是十三山的山脚,左右两侧俱有官道,一条通往沙岭和西平堡等处,一直抵达三叉河的边河的各种军堡和驿传。

    另一条就直达广宁城,再转向锦州等处,是连接各驿传直达辽西的大道。

    这里当然是必争之地,除了辎兵大队的七百多人外,还有一个中队的战兵铳手也被划给张春牛指挥,八百一十多人,加上五十多辆大车和车上的一些轻型火器来做守备。

    在两个中队的辎兵的协助下,辎兵们构筑了一条涵盖官道两侧的防御阵线,利用后金兵挖掘出来的壕沟,放上一些拒马和鹿角,设立了几个箭楼,木栅,一条简单的防线就建立了起来。

    在修筑过程中,大量的车马还是源源不断的赶过来,山上的人手全部动员,一部份卸车,一部份搬运。

    ………………………………

    紧赶慢赶还是没赶上这个月的全勤啊。

    带小儿子到医院挂水,这个点才回来,明天早七点还得起来送老大上学,当人家爸爸,容易吗?

 第七百八十四章 雷雨

    张春牛喝水的时候,看到山道上蜿蜒向上的人群,山上缺乏必要的工具,连独轮小车也只有几十辆,大量的粮包和其余的物资都是用人力搬抬上去。

    也幸亏山上别的都缺,就是不差人手。

    半山腰处,有人起头开始唱起号子,古朴悠扬的号子声渐渐引起了众人的应和,整条山道上都是激昂又舒缓的和声。

    十三山上所有人的心气毫无疑问的十分高昂,士气很高。

    如果不是士气高昂,在老弱下山时会有相当大的麻烦。

    在壮丁们搬抬粮食上山时,还有老弱在陆续下山。山道很窄,而且容易下山的在西隘口只有这么一条,要从东口下山,还得绕道十来里,路也不好走,不如就在西隘口这里挤。

    可能在后世这里没准修了盘山公路,汽车上下都很快捷,但在这个时候,官道只能容纳一辆大车的宽度,四周全是深涧密林,山道蜿蜒曲折,九曲十八弯,还有一些坡口十分陡峭,在这种接近原始生态的大山里,谈不上生活质量,完全就是生存。

    下山的路崎岖难行,也使得十天下来才走了不到两万人,如果是平原大道,山上这十万人一下子能跑的精光,十天时间,最少也能跑出几百里路了。

    原本的山民就是迫不得已才上山的,不然的话底下有大片的平原可住,何必上山受这种苦。

    老弱们互相搀扶着下山,等汇集到千人左右的时候,会有运人的大车将他们带走,一路到十三山驿西边,叫这些人少走些路。

    在那里他们还会和家人中的男丁汇合,大家再一起继续往辽西走。

    张春牛原本对这些辽东人谈不上有什么感情,这个时代的人就是这样,什么都是明国人或是华夏一族,这个是谈不上的,只有谈同乡之谊,还分大同乡和小同乡,外地人死就死了,只要不死在家门口,听了也就当成是一桩异闻趣事,比如前几年晋南和陕南都有大地震,死了十来万人,大家听了也就这么回事,只有妇人会念几声佛。

    这种心态,在张瀚有意的调教下早就有所变化,不过只有当远离故土,目睹和自己父母亲人一样的人经受的这些苦难时,张春牛才隐隐感觉到,张瀚当日所说的华夏一族,不分山西辽东,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道理。

    若是东虏得了关外全土,再攻向宣大,自己的家乡亲人也受此荼毒……张春牛摇了摇头,不再继续想下去了。

    远方传来一阵马蹄声,声音很急促,因为是身后传过来的,众人并没有太过担心,近来由于后金主力回撤,威胁很大,明军散在各地的骑兵几乎都回撤了,东虏的细作和哨探也有明显的增加,但总体来说威胁并不很大。

    一个白袍少年一马当先在前,形象十分拉风,辎兵和还在忙活的工兵都为之侧目。

    张春牛也看到了这白袍白马的少年,知道是副将祖大寿的外甥,近来跟着骑兵东奔西跑,这小子才十来岁,马术很强,体力也是过人,估计和鞑子一样,从小吃肉长大的,这年头普通百姓家的小子每天不说是吃糠咽菜,主食也肯定不可能是肉食和精粮,最多就是少量的精粮配杂粮,偶尔有少许肉食,象吴三桂这样体力和骑术的少年,一般百姓人家是不可能有的。

    “要下雨了。”吴三桂态度不是很倨傲,但也十分淡漠,他在马上向张春牛拱了拱手,说道:“在下与部下来张指挥这里避避雨,可否?”

    张春牛也神色冷淡的道:“吴小哥请随意。”

    吴三桂扁扁嘴,对这个称呼不太满意,但他知道和裕升的人是独立体系,人力和财力十分充足,运粮的事情上立了大功,上动天听,连孙老头也高看了一眼,不要说自己和吴家的势力,就算是舅舅祖大寿和祖家的势力人家也未必买帐。

    天空越发晦暗,有零星的雨滴落下来。

    吴三桂的长随赶紧在车队中间的雨棚里找了一块地方,用毡布围了一个小小的布幕,摆上拼接的桌椅,放上了一些水果一类的吃食。

    吴三桂大刺刺的坐下,一开始还象个样子,和祖大寿派出来跟随他的祖家家将聊着天,讨论了近来的战事,几句话过后,就开始猴急的吃起果子来。

    众人看的暗笑,到底还只是十来岁的少年,祖大寿和吴襄还是太心急了些。

    不过要是众人知道吴三桂三十不到就成了总兵,掌握了明末辽西武将集团最强悍的武装关宁兵,恐怕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大雨终于落了下来,山上山下都是一片骂声。

    粮包大半盖了油布,可上山的时候没有办法盖上,到了山上湿漉漉的粮包立刻得拆包,就算没法晒干也不能捂着。

    雨落之后山道路滑,搬抬时更费力了,淋上雨水的粮包也变重了。

    妇孺们在山脚下的还好,可以进入临时营区休息,那些在山道上艰难往下的就糟了,头顶大雨,脚下湿滑,这些人都是体能不好的老弱妇孺,看到他们在山道上艰难向下,不少人都把心悬了起来。

    一个辎兵中队长骂道:“狗日的老天,没事尽给咱找麻烦。”

    “下雨也是好事。”另一个辎兵军官道:“最少东虏不方便赶路,也不能跑来找咱们的麻烦了。”

    “这倒也是。”

    “不过夏天的雨可下不长,而且不必担心晒不干弓弦。”

    在雨天,和裕升的火器打放固然受到影响,不过东虏的利器弓箭更是无法使用,雨水会使弓弦受潮和开胶,到了雨天得把弓弦取下来,装在干燥的地方收藏好了,否则的话一张好弓也都废了。

    在雷雨声中,战斗工兵们继续加固着车营和壕沟,他们的军袍很快被湿透了。

    辎兵军官们对视一眼,一起摇了摇头。

    战斗工兵也是战兵,薪饷比辎兵高的多,不过这银子,还是不拿算了。

    ……

    “小心点,弓弦都塞到怀里,弄湿一点,就要你们的狗命。”

    分得拔什库粗暴的声音不断的在李明礼的耳边响着,把他的脑袋吵的嗡嗡直响,象是要炸了一样。

    从那晚偷袭失败,围困十三山的兵马就开始走背字。

    大量的明军不断的袭来,先是小规模的哨骑战,然后是成股的明军从四面八方突过来,到处都是前来偷袭的明军骑兵。

    明军的营兵孱弱不堪,完全就是炮灰,而将领们亲领的内丁亲兵们却并不比普通的八旗披甲差上多少,甚至颇有一些猛男级别的内丁,在武力值上不比白甲差多少。

    主持十三山大局的是抚顺额附李永芳,他的副手是断事官满达尔汉,李永芳曾经多次主持过后金的对外战事,这一场毫无疑问是最艰难的一次。

    攻打十三山不利,李永芳已经受到了最严厉的斥责,还好当时有硕托这个贝子在场,否则的话,这个锅李永芳真的不一定背的住。

    在受到老汗斥责之后,尽管受到了优势明军的攻击,李永芳还是坚持不退,每日都与明军的游骑交战,每天都有大量的汉军受伤或战死。

    汉军的死伤李永芳并不在意,他知道女真高层也不会太在意汉军的伤亡。

    依靠汉军的努力,李永芳好歹是维持住了东隘口到广宁旧城和义州卫的驻地,并没有被明军包围或是消灭,相比较双方的力量对比,他做的已经十分不错了。

    封得拔什库用的是满洲话,好在汉军们都听的懂,这些女真人因为战事不利而变得穷凶极恶,脾气十分暴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