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313章

大明1617-第313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十万石粮,收粮的成本平均在四钱左右,近来粮价上涨可能会涨到五钱多些,算上运送的成本,抵达草原北境时是七钱到八钱之间,和裕升的售价一律是二两一石,利润是一倍多些。

    也有些蒙古人不服,他们当初在马市一样能买到四五钱一石的粮,曾经多多少少有不少台吉替牧民抗议,但和裕升方面的态度就是绝不让步,没有一倍以上的利润,辛辛苦苦的弄这些走私的事做什么?

    常威在草原上也是向那些台吉指出,牧民自己买粮也要有损耗,要千里迢迢的到马市贸易,折算起来粮价也并不便宜,现在和裕升送货上门,马市又关闭,这个粮价已经是很合理。

    蒙古人手中当然没有多少现银,除了买奢侈品的台吉们,牧民们多半是用毛皮和马、牛、羊等草原上的特产来折银贸易。

    “咱们直至九月底,共买各种毛皮六十五万张,马七万匹,牛三万头,羊十五万,其余各种货物折银十五万。”田季堂紧接着道:“毛皮和牛羊最好卖,几乎出光,马卖的少,现在已经出脱了六成,还有四成在手里,年前一定出脱干净。”

    李国助在一边听着,只觉得心砰砰直跳。

    这个时候,他才知道张瀚叫他过来旁听的用意,这是很明白无语的告诉自己和裕升的底牌到底有多雄厚!

    老实说,如果不是各人在说话时还不断的拿出详细的数字来比对,李国助几乎认为这是张瀚故意安排的会议,然后将事实的数字夸大十倍……皮货这东西在南洋是极硬极硬的硬通货,有多少出多少,是丝毫不带含糊的好货,几乎就是等价于黄金白银。

    颜思齐在台湾的部下,除了种地的之外就是捕鱼打猎,打猎也主要是打鹿皮,这东西制好了汇集一批就出手,西班牙人,荷兰人,葡萄牙人,抢着要。

    倭国人也要,而且数量极大。

    在崇祯年间,荷兰人因为在台湾的殖民获得了大量的鹿皮,一年的贸易量达到了破天荒的十五万张鹿皮!

    就算是一年一百五十万张,这鹿皮肯定也是卖的掉!

    皮货,牛羊,马,在内地也都是好货,在海外更是有庞大的利润空间,光是听到这里,李国助就已经觉得值得来这么一次了!

    “随着第一次往辽东商道的开通,明年,也就是天启二年,粮食和布匹的出货量最少要准备翻一倍。”田季堂最后道:“财务局的预估是这样,具体情形还要看下面几个月的数字。”

    李遇春皱眉道:“粮食翻一倍,就是说一年最少二百万石,真要这么多?”

    “应该是要。”常威道:“北边的漠北蒙古,粮食和布匹的需求量就没有漠南蒙古大,往东去的各部,又比西边的需求大。北虏的各部,东边的部落人明显大过西边,而且加一个要打仗的东虏,他们对粮食的需求更大。东虏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二十万人的小部族,他们还得负责辽东辽中辽南三百万汉民的需求。”

    张瀚微微摇头,常威等人的判断还是在把东虏当成人类的基础上……事实上天启二年大灾,努儿哈赤就开始一反初衷,开始抢掠汉人,不过还不算太严重,只是强迫汉人供养女真,到了天启五年,六年两年连续的大灾,灾害不止辽东,还蔓延到蒙古,大明的九边,大批的人饿死,到那时努儿哈赤干脆就是明抢汉人的粮食,没有存粮的汉人全被斩杀,有粮的也编丁入庄,全部辽东汉人成了女真人的包衣奴才,供养他们的女真主人。

    就算这样,辽东的粮价也节节攀升,达到了八两一石的高峰。

    杨秋这时插嘴道:“辽镇那边的粮价,也达到了一石一两二钱。”

    孙敬亭道:“朝廷一直往辽镇转运粮食,怎么粮价还这么高?”

    “运费啊。”李慎明道:“上月看邸抄,内地往辽镇运粮,往返一二千里,每石粮至辽东运输亦需加一两,比咱们的运费高多了。因为害怕军镇缺粮,朝廷催逼甚严,地方官并主事官员又催逼民夫,毙于路途之中的民夫颇多,人们视往辽东为畏途,这粮价不仅是高,还带着血。”

    田季堂这时又道:“去年京运辽镇山海各处银超过三百万,大量驻军所需加上民夫耗费,再加上逃难难民所需,银多粮少,物价当然急速上扬。”

    这一下所有人都点头,这是最简单的经济问题!

    朝廷在辽东投了大量的银两来养活镇军,白银涌入,而因为战乱和灾害,当地的粮食收成却是减产,这只能造成物价节节攀升,甚至远远超过正常值。

    现在大同和陕西等处也是有灾害,但粮价最多五钱,并没有抵达峰值,辽镇却是已经一两二钱,并且还在攀升之中。

    马超人一直在旁听,他的眉头皱的很紧,一时有些没跟上这些人的思路,马超人看看左右的孙安乐和马化先,发现他们也有些懵懂。

    “利润只会越来越大,打!”常威终于一拳头打在桌上,人显得有些肆意狂放。

    有人欣赏,也有人皱眉,常威已经成了张瀚手中的一柄利刃,放手给他做的事都做的很好。

    “要加大骑兵投入。”王长福和梁兴对视了一眼,也道:“步兵全员列装燧发枪的事再拖拖,把资源向骑兵倾斜。”

    “具体还是要有一个方略。”张瀚道:“还是要分清主次,打和拉要分清。军情先上,侍从,参谋,军政各司协助,各部根据具体的情报,拟一个计划来。”

    “还有件事。”李东学道:“近来晋王府过来加设了三个税卡,一条飞狐径,一条井径,还有几家藩王也各设了一个卡子,代王府原本没有在官道设卡,近来也加了两个税卡,若非有郑军门在,恐怕各地的官员,大户,也会有想设卡的。”

    “这事没辙。”张瀚揉揉眉心,说道:“暂时还只能忍耐。”

    孙敬亭冷笑道:“这些吃不饱的狗,给根骨头只会想第二根。”

    马超人等人这时才隐隐明白过来,适才报给他们的数字,其中蕴含着巨量的利润,而且这利润只会越来越高,走私出去,所得都转化为看的见拿的着的利润,在内地做生意,因为和裕升已经树大招风,惹不起的还是不敢惹,惹的起的就是这些亲藩,看样子和裕升是要把资源越发向口外倾斜了。

    想到此节马超人有些不安和隐隐的担心,但这一点念头很快被压下去了。

    听话风,今年光是口外的利润就最少有百万两,明年可能更多。

    按天成商会的和马超人所占的股本比例,最少也是好几万两银子的分红!

    马超人家族以前的几千亩地和一个粮食商行,一年的纯收入不会超过两千,这在地主兼举人中已经算是高收入,可是和眼前的这个分红比例相比,实在是相差不可以道理计。

    这么高的利润在眼前,马超人也不多想,直接道:“我们天成商会,自然是尾随大人,不管做何决断均是追随到底。”

    马化先开口迟了些,心中一阵后悔,赶紧也道:“灵丘商会也是追随大人。”

    孙安乐没有说话,以他的身份来列席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张瀚站起身来,笑着道:“今日会议就先到此,等有了具体的方案,再知会到各部门和各地的商会。大家利害相关,荣辱与共吧。”

    “是,大人。”

    所有人都站起身来,一起躬身答应着。

    人们陆续出去,张瀚身边只留下李慎明和常威两人。

    张瀚向李国助道:“这位李遵路李兄是我的至交好友,是我大明的举人,另一位叫常威,是我的表弟,现在也很能帮我的手。”

    其实孙敬亭也该留下,不过军令司要出去忙碌,加上孙安乐一行人也要招待,张瀚叫孙敬亭去负责这些事去了。

 第三百八十六章 十八芝

    “原来是李兄,常老弟。”

    李国助明白这两人是张瀚的心腹,没有什么避忌,当下施了一礼,李慎明和常威两人还礼。

    “大公子来自何处,所为何来,我也向遵路兄和常威说过。”张瀚说话的方式也是开门见山,和他熟悉的人早就习惯,李国助倒也没有什么不适,毕竟他们这种海商侨居海外,大明内地的礼节和规矩过于繁琐反而叫他们不适应。

    张瀚接着道:“大公子此来足见诚意,多余的话也不必说太多,我们先定下一个大的宗旨,就是两家可以继续合作,甚至是盟好的关系。”

    此情此景李国助也无法推脱,如果是他未曾见一路和裕升的分店和车队,未曾见李庄的军队,也未曾参与刚刚的会议,可能他还要考虑一下,现在却是慨然道:“张大人这么说,在下荣幸之至。”

    “叫我文澜即可。”张瀚笑着说了一句。

    李国助沉吟片刻,又道:“那我也不客气了……文澜兄,你在北地有这么大的局面,我刚听了听,估算你一年的收益怕是有百万两以上吧?”

    张瀚笑了笑,摇头道:“远不止此数了。”

    “啊?”李国助张了张嘴,有些惊愕。

    李旦也算是特别厉害的一个人物了,啸聚数万人于海外,控制千艘船只,成为日本和南洋都有名的人物,李家现在的资财也不过就数百万,多半屯藏于笨港十寨之中,结果眼前这个年轻人,虽不是白手起家,也几乎是自己赚取身家,不论以前张瀚有多少家底,现在居然已经到达一年百万甚至还不止的地步了吗?

    这一瞬,李国助几乎失神。

    “今年我们的粮食布匹杂货就能赚百万,当然还要扣去一定的费用和分红,不过我还是能到手大半,然后我的骡马行在大同宣府山西畿辅一带已经有六十多个分店,涵盖四十多个州府县卫,千万以上的人口,现在不止是大商家,中小商家也会凑起本来雇佣和裕升的车马,我们早期投入已经开始获取回报,骡马行这一块一年也有二十多万的进益。然后就是帐局,一年四十万收益是有的,最赚钱的还是生铁与铁器,光是给尊家的那三船铁器,一来一回就赚了近四十万。”

    张瀚说起这些数字时,态度也就是说一堆数字,没有欢喜也没有太多的得意,当然有一些自豪,也在适度之内。

    李国助越听越是心惊,向北走私,骡马行,帐局,铁器,这几块看来是和裕升赚钱的大头,铁器到底赚多少张瀚没细说,但随便想想也会有好几十万,这几样加起来,已经是二百万两出头,只多不少。

    “当然我们投入也大。”张瀚对李国助又道:“大公子来的时候应该看到了,我们正在大量雇佣人手,这就是投入,到明年年底可能要招募数万人之多,衣食住行,学知识技术,都是先期投入,光是这一样就得砸二十万两银子下去。”

    “这么多……”李国助苦笑道:“这银子够养十万兵马了。”

    张瀚哈哈一笑,说道:“说是皇帝不差饿兵,其实我大明的皇帝抠门的很。我是买卖人,信奉有出才有入,我舍不得出,就不会有入。不对人好,不叫大伙都赚着钱,人家凭什么实心实意的给我卖力气?”

    “有道理。”李国助道:“光是这一番话,我就不虚此行了。”

    “我要冒昧问一问。”李国助下定决心,问道:“文澜兄在这里好大基业,铁器雇船发卖,我们李家来多少吃下多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