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239章

大明1617-第239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草原上运生铁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草原上缺铁,张瀚绝不会提供上等精铁,普通的生铁是无妨的,反正以蒙古人的冶炼水平想炼出好的精铁也很难,生铁尽管拿去用,想卖到辽东打造更多更好的兵器和铠甲,这种可能性太小了。

    另一个原因也就是刘吉叫李国宾过来看的成果……大量的铁器放在车厢里头,几十个精壮汉子在还有些寒冷的春风里头,脱了上衣,打着赤膊正在奋力的下货。

    “全是精铁所制。”刘吉笑呵呵的道:“小刀,小铁锅,汤铁锅,铁锄,铁铲,铁勺,各色各种的铁锅,茶壶,面盆,酒杯……应有尽有,眼前这二十来车,全部都是各色铁器。”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啊!”

    一般商家的执行力和效率肯定是远超朝廷官府的,商人言利,没效率就没利润,但效率再高也没有这么高法的,说声海贸,整船的货就备好了,说声要开辟京师精铁市场,和李国宾谈的时候李国宾还不觉得这灵丘铁有多大前途,因为毕竟距离较远,不及闽铁可以一路海运再转漕运,但底下的发展就叫李国宾大跌眼镜,和裕升用强悍的物流能力抢下了最大的一块市场,在年前张瀚还花了极少的银子买了遵化的一座废铁场,已经在勘探铁矿和准备重修高炉……以灵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只要有合适的铁场,继续往北方辐射和抢占市场是必然之事。

    再下来就是眼前这些货物,精铁和生铁抢占的还是原料市场,更大的市场就摆在眼前。

    民间用品,大量的铁器缺乏,虽不说是前元时几家用一把菜刀那么窘迫,但铁具严重不足也是大明民间的现状之一,铁器贵而不耐用,工部产的铁锹就是价低质差的代表。

    李国宾眼前的这些器物,全部都是精工细作的民用物品。

    他拿起一柄铁锹,试了一下。

    “趁手吧?”刘吉笑道:“把做的好,镶的结实,刀口就不必多说了,上好的精铁打磨出来的。”

    李国宾没说话,将铁锹放在地上,用力铲了一下。

    “真是好钢口,好锋利!”

    一锹一下去,一下子就是铲起一铲子的土,锋锐的钢口如同利刃一样,将土块轻松削穿。

    李国宾脸上是满满的震惊之色,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眼前事实。

    刘吉面露狡黠的笑容,他当然已经试过了,李国宾的反应在他的预料之中。

    其实怪不得李国宾,就算他这样见多识广的人,也很难想信,一柄铁锹的钢口可以锋利到如此的地步。

    “并没有点钢啊?”

    当时的上等戚刀是要“点钢”的,就是在精铁的武器上加上钢水制成的锋刃,这样可以使兵器更加锋利,也更为坚固。

    不过这铁锹就是精铁所制,并没有加上钢,李国宾仔细看了看,确实就是精铁,但打磨的特别好,所以比一般的铁锹要锋利的多。

    “这成本得上去多少?”

    刘吉笑道:“不愧是李先生啊,不过不怕和你说,成本很低,比起那些粗制滥造的铁锹还要低一些。”

    “这是为什么?”

    “李庄有水力击捶,有轧辊机,水力带动,用的人力不多,十二个时辰机器都不带停的,哪个铁匠铺子能这样?地方大,机器多,流水线,师傅们是计件拿钱,还有质量标准,军政司管的很严,所以做出来的又快又好,做的越多本钱就越小。”

    李国宾沉思道:“工部所出铁锹一把五分银,一柄木锹便得三分,民间的铁锹贵过铁锄,铁锄一柄一钱二,咱们这柄,少说也得一钱五。”

    李国宾说的就是大宗的批发价,这铁锹在民间最小的摊贩卖到百姓手中,估计到一钱八或是两钱,以质量来算这价格还算是很低了。

    “销量会很好。”李国宾转头对跟着自己的小厮道:“请马东主王东主他们晚上吃酒。”

    他又对刘吉道:“每样我都带样品过去。”

    刘吉得意的道:“李先生你得加把劲,我这里已经直接被订了好几车货出去了。”

    李国宾笑道:“我一柄便是几万柄锄,几万口锅,你这店若要赶上我,还得过几年。”

    刘吉不觉气闷起来,和裕升在京师还是名头不显,而且商业脉落这东西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搭起来的,他虽然努力,还是得在李国宾后头奋力追赶。

    “等会,”刘吉叫住打算离开的李国宾,指着一辆车道:“这里还有一车硬货,先生得看看这车货怎么出?”

    ……

    天黑之色,李国宾在城东的一座大酒楼请了一桌客人,他的客人都是大商家,而且多半是和铁业有关的巨商,按说以他的能耐,单独请人肯定没问题,若是以前想请这么一大桌客还是有些困难。

    毕竟同行之间会有竟争,商业上的事情也需要保密。

    李国宾能邀集到这么多人,主要是他现在隐隐是和裕升在京师的代表人物,虽然各家商行能直接去和裕升,不过生意人就是这样,他们感觉李国宾更高端些,自然情愿和李国宾打交道,好过去找刘吉。

    按张瀚的说法,这算是一次营销订货会。

    效果自然是极好。

    不论是锄,还是铁锹,炉,杯,锅,都是精铁所制,质量堪称上乘。

    以前也不是没有这一类的货色,但所有人都知道,和裕升的出品在质量上十分稳定,拿出来的样品是什么样,底下的商品源源不断的过来,还是和样品保持相当一致的品质。

    大量的精制铁器,价格比起普通的货色几乎相当,并没有高出多少,这就很难得可贵。

    酒没喝到一半,李国宾的订货就超过十万两银子,而且几乎是各家抢着要。

    价格上当然也是按李国宾的订价,几乎没有打什么折扣。

    这种订货会的好处就在这里,私下一家家的接触,大费唇舌,讨价侃价在所难免,这样的产品展示加上当场订货,几乎杜绝了砍价的空间。

    当然也可以不订货,不过很多大商人担心别家进了货会冲击自己的下游市场,抢占生意份额,好货当前,这几乎是一定的事,在这种担忧的心理下,几乎没有人会撑的住劲。

    李国宾也十分得意,以前他有一定的地位,但还需要捧着商家来做事,现在几乎人人都得讨好他,人们都明白这些铁器的价值所在,整个北方市场最少几百万的份额,可能几年之内就全是和裕升的天下,这时候抢得一步先机,实在是太重要了。

    “张东主真是天授之才啊。”一个穿五福衫的胖商人捻须而笑,眼中闪烁精光:“什么时候李先生带在下去山西一趟吧,我想当面见一见张东主。”

    “在下也愿有此一行。”

    “如果去,我当然也得算一份子。”

    “当然都有机会。”李国宾说道:“近来张东主有些麻烦,还是得等风头过去再说。”

    “你说的是不是近来闹的沸沸扬扬的韩畦被弹劾一事?”胖商人笑道:“在下消息还算灵通,韩畦以巡抚之尊出手对付一个商人,又加上无稽的罪名,这事也算引起山西同乡的共愤。御史群起弹劾,我看这事很快就可以摆平。”

    “也是未必。”另一个大商家道:“张东主虽然实力强劲,甚至使得御史为他出头,但韩畦上任不久,我看朝廷一时也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就替换他,就算张东主使韩畦狼狈,一时脱身,日后还是免不掉的麻烦。”

    “可恶啊。”有人道:“张东主是吾辈楷模,出货又快,质量高价格低,若是叫韩畦使坏叫咱们失了这样的货源,想想也很不甘。”

    众人七嘴八舌,一时也并无太多主意。

 第二百九十五章 硬货

    李国宾心里有数,这些大商人都有几十万的股本,在人眼里都是肥肉,在几十年前锦衣卫势盛时,京城商人经常被安上通贼或通匪的罪名抓起来,点灯熬油,不把财富吐的差不多绝脱不了身。

    现在的商人却是不同以往,江南一带经商之风日盛,京师商人的财富也与日俱增,钱多了自然要找靠山,不是公侯就是亲藩,要么就是太监,也有和文官过往甚密的。眼前这伙商人里,和朝中各党的中坚能说上话的就有很多,只是人家最多从和裕升买货,说几句表达善意的话也罢了,指望真出心出力帮着张瀚平事,那也是没有可能的事。

    “对了,”李国宾对众人道:“在下这里还有一些硬货,各位看看可能出脱多少?”

    他示意一声,外间的伴当取了几个包裹进来。

    各商家的好奇心被吊起来,众人都坐不住,一个个站起身来看。

    “刀?”

    “鸟铳?”

    “剑?”

    眼前确实是“硬货”,模制完整的戚刀,也有柳叶刀,纹眉刀,还有几种形制不一的宝剑,还有做工异常精良,拿在手里就叫人感觉受不释手的鸟铳。

    “这些货,刀和剑都好办,在下就能吃进不少。朝廷亦不禁刀剑买卖,不过民间用的不多,恐怕销的不如铁锹一类的物品好,要差一些。”胖商人叫秦子华,也是手眼通天的人物,他一边说一边沉吟着道:“质量太好,比工部所出不知道强多少倍。我见了都爱不释手,何况是武人之辈,就算是附庸风雅的秀才文士,恐怕也是识货的,这宝剑,若是剑鞘上加些功夫,一柄卖上几十金亦非不可能。总之,这刀剑之类,我先订货一千把,价格当然是由和裕升定,我相信和裕升。”

    秦子华这么光棍,李国宾当然也格外客气,说道:“秦东主是先订货的,价格自然会优惠一些。”

    这就是说明秦子华比别的商号要便宜些,秦子华并不在意这点小钱,但觉得很有面子,当下微微一笑,面露喜色。

    “工部肯定不会采买。”另一个叫蒋星明的商人说道:“工部在制造兵器上大有猫腻,油水甚高,买原料没有问题,叫他们采买现成的,那是绝对不会干的。”

    工部一年出产的大头是火器,大量的火器不知道造了多少,光是辽镇放在辽阳城的佛郎机和各种盏口炮一类的大铳就有一千多门,九边加起来的数字就很惊人了,加上鸟铳和各色火器,刀剑和长枪,还有重头戏就是铠甲,铠甲不大好“注水”,质量再差也得镶嵌铁片,不象规定四十斤制的鸟铳,用料不到一半就铸成,火炮一门报上去两千斤铁料,其实用料只有四成左右,大量的铁料和工钱被贪污,工部的官员全被吊死肯定没有一个冤枉的,这些事是人近皆知的现实。

    “若张东主有九边的关系,卖到各军镇的将领手中最为合算。”有人出主意道:“各军镇的营兵用的兵器都是工部造,或是军镇自卫所收上来的粗制滥造的东西,不过他们的家丁是要用好货的,除了自己能打造一些,多半当然只能靠买。”

    “各地都会有相应的铺子。”另一人道:“有些家丁会自己订制合手的兵器,那只是少数,多半还是指望将领下发。另外军镇也会有拨款购买军械的银子,将领也会象征性的买一些。和裕升的出货量我知道是很大的,若是走通这些门路,货物自然就全出去了。”

    李国宾对这些事倒真的不是很内行,这时他隐隐知道找军镇卖兵器是条好路子,张瀚的兵器是打算谁都卖的,只有最高精尖的新式燧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