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1433章

大明1617-第1433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两眼血红,夜不能寐,九边的压力已经叫他喘不过气来,更要命的,不怎么放在心上的粮价已经快把他击跨了。

    皇帝深恨曹化淳的东厂和锦衣卫,在粮价节节攀升的时候未能及时把真实的情况反馈上来。

    到文官大举上奏,言明京师和北方各处的惨状时,已经是积重难返。

    而现在还不得处理厂卫的时候,还得靠他们每天把新的情况汇报上来,然后结合文官奏报,以防再被此辈欺骗。

    由于压力太大,崇祯今天很早的时候就到皇极殿给祖先上香,他并不后悔,和记这些举措都是说明在这些年来发展的太厉害,深伏于大明肌体之内,渐成大害。由于怀着这种心思,在路过父皇神像前,崇祯还驻留一下,略微观看片刻,但路过天启兄长的画像和神主时,崇祯只瞪眼看了一下,心想:“大明天下就是你弄坏的,不知道你见到列祖列宗时,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在皇极殿内,崇祯不肯吃饭,急坏了周后和很多太监,众人聚集在殿门的房间里,都是长吁短叹。

    很多人在暗暗流泪,他们都是信王潜邸的宦官,进宫才几个月,才刚了很少的钱财,并没有积聚深厚的家底。

    现在的这模样,大明真的是亡国在即,所有人都想不通,为什么事情会发展到如今这步田地?

    几个月前,虽然有东虏与和记两大威胁,最少大明内部一片祥和,对外也并没有太多困难,东虏困守辽西,两次惨败证明打不通辽西防守,不足为惧了。

    而和记张瀚自愿回新平堡,朝廷明里暗里上了多道枷锁,又以大义相困,张瀚只能坐在新平堡当犯人,没有办法回到草原,等于是把蛟龙困在浅水里。

    在中枢有魏忠贤当家,也是越来越娴熟老练,最少中枢的财政收入年年增加,地方上也一片安静。

    结果好了,新君上位,先是撵走和杀了魏忠贤等人,朝堂中枢大乱。

    然后逼反张瀚,北方几千里地方面临和记威胁,朝廷这点岁入根本不够全面防御,处处漏风。

    对内,和记商行消失,整个北方的物价飞涨,百姓出行不便,商家无法经营买卖,当然都是怨气从生。

    然后就是流贼出陕,直入中原腹地,现在又杀到山东。

    到现在粮价飞涨,到处都是在饿死人,山东,河南有十几万的流贼,河北各处也是到处都有百姓揭竿造反,烽火处处,已经是标准的末世景像,几乎人人都觉得大明要完蛋了。

    如果是经过多年的变化,大家心理上也能接受,可是,可是这才几个月啊……

    皇帝吃不下饭,这帮奴才就更吃不下了,堵心堵的太难受了。

    等崇祯接到最新的消息时,不仅皇帝两眼发红,连报信的太监们也都急红了眼。

    “皇爷,”王德化也顾不得装傻了,尖着嗓子道:“须得赶紧派官兵进剿,漕运断了可就不得了啊,现在京师人心河北人心都是靠漕船提着哪。”

    漕运就是大明的主动脉,一年几百万石的粮食,大量的物资,民间的粮食贸易,都是仰赖漕运,依靠京杭大运河。

    大明只有这一条大血管,就是沿运河的漕运,人员往来,物资往来,南北交流,都是依赖运河。

    大明没有大量的陆运机动力量,道路太差,官道破旧毁损,无人养护,也没有大量的官用的四轮大车。

    这个时代,荷兰等西欧国家因为国力的强盛,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可能就有几万辆四轮大车,用条件较好的道路和大量的四轮大车,完全能够实行几百里乃至上千里范围的快速机动。

    但大明没有这种条件,没有够标准的道路,没有大量的大车,说句难听的,连统一调度指挥后勤的体系都没有建立起来。

    这样的文明国度,也怪不得被两三万披甲的蛮族给灭国。

    漕运一断,北方就全完蛋,这一点不仅有识之士知道和清楚,就算是在深宫里的太监也是相当清楚和明白的事情。

    崇祯的脸色已经从血红色变成惨白,他哑着嗓子问道:“现在京师粮价是多少,朕要听实话,实话!”

    皇帝的声音有若咆哮,若是以往定叫众人胆战心惊,可是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害怕了,皇帝的强权是建立在稳固的王朝之上,也是要给所有人希望,给大家富贵,可是眼前的这位少年天子,已经没有什么能拿的出手的东西了。

    曹化淳看看王德化和王承恩等人,各人的脸色均是不好看。

    大家都是五钱左右买进大量粮食,后来囤积最贵时也不超过一两,然后以二两多到三两的价大量抛售,大赚特赚,当然都是兴高采烈。

    他们都是掌权不久,饿的狠了,所以哪怕知道粮食是国之重器,重利的诱惑之下,谁又能忍的住?

    哪怕是忠心耿耿的王承恩,不也是在其中掺了一脚?

    但各家粮食抛的差不多了,粮价却是不跌反涨,短短几天下跌之后,又是飞扬直上,现在粮价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高价,各家又陆续买回来不少,然后迫于压力再抛,看着不对又再买,现在是抛也不敢抛,买又不能买,已经是风箱里的老鼠,左右受气了。

    整个京师的权贵,只要参与炒粮的,几乎都陷在这种两难的境遇之中。

    所有人都知道粮价不能这么涨了,已经到了危及社稷的时候,他们要赚钱,可是也不希望自己寄存的这颗大树倒下,他们是蛀虫不假,如果大树倒下了,那他们也就完了。

    但现在就算是所有权贵把存粮全抛光,仍然杯水车薪,而且他们也不敢不买粮,这场风波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如果再来个和记大军围城,饿死几十万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不把粮食抓在手里,不管是勋贵还是太监,或是文武官员,这些权贵们已经不敢再希图获利,只希望在风波平定之前,能够保全性命就不错了。

    得到肯定的示意之后,曹化淳低头回应道:“回皇爷,京师粮价,昨晚已经涨到二十两一石了。”

    崇祯如被雷击一般,脸色紫涨着,半天都说不出什么话来。

    “前所未闻之事,竟然发生在本朝。祖宗若知……神明若知……朕真是无脸见列祖列宗了。”

    十七岁的皇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一瞬间,他对所有的一切都产生了强烈的怀疑。皇帝扫视四周,几十个有名位的太监或前或后的站在大殿内外,四处寂寂无声,只有风吹过殿阁时发出的涮涮响声。

    在这一刻,崇祯对自己的能力,驭下的本领,还有见识都产生了颠覆性的怀疑。

    皇帝下意识的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曹化淳一脸悲愤的道:“都是和记在搞鬼!”

    “和记在搞鬼朕知道。”崇祯皇帝一脸不解的道:“可是为什么山东,河南,乃至南直的士绅大户也都在帮着逆贼囤粮?”

    这也是毋庸置疑之事,在流贼抵临清之前,漕运未断,但只有少量的漕船北上,大量的粮船在江南,河南,淮安一线就被各处的士绅和大商人们买下来了。

    几百万石的私粮一粒米也没有能北上,全部被就地消化。

    湖广的商人还是在卖粮,湖广年年丰收,是大明末期最大的粮仓,如果私粮北上,对缓解各地的粮荒也是有极大帮助,不会使粮价到现在的这种令人恐惧的高价。

    在场的都不是蠢人,这样的高粮价再持续十几二十天,京师的人得饿死一多半,但别以为剩下的能活下来,在饿死之前,全城的百姓都会起来造反,还不知道有多少权贵之家要面临灭门之祸。

    有很多话曹化淳都不敢直说,现在不仅是晚上没有人敢出门,白天没事的时候也是没有人敢出门了。

    曹化淳等人出宫往来,最少都得带几十个全副武装的护卫,否则也无法保证他们的安全。

    京师每天都有骚动,都有抢掠富户的事情发生,斗殴,谋杀,大规模的械斗,抢掠商行,粮店,这些事都成了日常。

    由于秩序混乱,已经没有办法每天收尸送出城,大街小巷和居民的家里到处都有饿死或被杀死的尸体。

    现在天气还算寒冷,再过半个月以上,天气回暖,怕是满城都是尸臭了。

    这样的情形,想想都是令人浑身战栗。

 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和议

    “皇爷……”一个司礼太监走近过来,怀中抱着一摞奏折,这是崇祯定下的规矩,不管他多忙,也不管在何处,每天内阁转进来的奏折都需要他亲自批阅,绝不假手他人。

    内阁的票拟经常不符合皇帝的心意,或者皇帝要故作神秘和展现权术,经常有内阁票拟调任的官员,皇帝随心所欲的将官职变更。

    某个年富力强的原本要去某处任兵备道,结果被改任某省的提学,而某个以学术闻名的老臣,却被派到事务繁多的地方任兵备。

    或是将二甲进士派去荒远之处当知县,三甲进士则调作清要之处任职。

    这些随意的改动相当荒唐,多半是皇帝随心所欲的展现手腕和威权,以向臣下显示帝心难测。但这种做法并没有给皇帝带来多大的好处,反而是使人觉得皇帝过于随意的使用权力,刚愎自用。

    崇祯匆匆自皇极殿出来,他想要的答案不会有回答,在此之前,不管是文官还是太监,都是对权贵囤粮的事含糊以应,最多以人心慌乱来回复,崇祯并不相信,但要叫他接受满天下的富人和士绅都已经心向和记,甘作反贼,这也是皇帝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情。

    各奏本都无非是请兵请饷,崇祯看了一会只感觉心烦意乱。

    来自辽西的奏折令崇祯眼前一亮,袁崇焕表示已经派了得力人员去东虏地界,东虏也有回信过来,皇太极议和的诚意很足,现在的要价就是正式保有辽中辽东辽南之地,两国以此定约立界,此后休兵罢战。

    唯一叫袁崇焕不敢决断的就是皇太极要求每年皇明赐给二十万石粮,十万两银,对大明来说这根本是小数字,给辽镇的钱粮也远不止此数,只是如果答应了就会有被人联想到北宋和南宋的岁币耻辱,这是袁崇焕不敢自专和犹豫的地方。

    崇祯也是皱眉看着,以他想做中兴之主的盼望来说,对东虏的条件是绝对不可以答应,不仅是岁币,还有割地之事,亦是绝不能允准的耻辱。

    一旦和议达成,所谓的中兴之业也就不复存在了。

    但袁崇焕所言也是有理,当下大敌当前,且成因不在皇帝,而是在万历和天启年间,皇帝本人无需对此负责。

    在此时期,对东虏的委曲求全不会有损令名,只会使后人感觉新君登基之后的诸般不易。

    和议一旦达成,大明放弃的不过是早就失去的土地,每年给的物资和银两也只是极小的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辽西最少能抽出六万披坚执锐的精锐,以这六万人为核心,袁崇焕可以建立起以蓟镇边墙为第一道,三屯营,遵化,蓟州为第二道防线,保定,京师,天津为第三条防线的纵深防御阵地,兵马人数如果加上东江镇的三万劲兵,精锐就有十万人,配合原本的蓟镇兵马,兵力可达十五六万人之多。

    这是可以拉出来打仗的野战之师,纵然不及和记火器精良,训练有素,可以用城防和红夷大炮来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