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1332章

大明1617-第1332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蓟辽是战区,也是机遇。

    袁崇焕干的不错,从七品到三品才用了几年?

    很多人会敬佩袁的能耐和羡慕他的机遇,但也有相当多的妄人只是眼红。他们既不了解辽西将门的瓜葛和镇压这些军头的难处,也不知道什么是镇边的威望和德行,更不知道具体的行伍之事,也没有在辽西一呆几年的耐性,他们只是眼红辽西可以捞取的大功,对袁崇焕从七品到三品重臣荣任封疆的羡慕压倒了一切顾忌和疑虑,很多阉党成员,不是替自己谋辽东巡抚,就是受人请托替某个有机会的人来谋夺这个位子。

    甚至辽西的战功,也是有相当多的人在其中捞好处,最大头的肯定是魏忠贤和他的心腹们要拿走,那些攀附在阉党四周,留在京城捞好处的人也能捞着肉吃,而在辽西辛苦搏杀的人,要得什么功劳,获什么赏赐,还得看京师里的大人物们搏杀之后的结果……辛苦卖命打仗,人家得最大头的战功,别人吃肉你喝汤,拿赏赐得看大人物们的心情,相当的荒唐,却又是无比的真实。

    这样的环境下,军头们怎么可能不捞?不能封爵,赏赐不公,地位不显,名声不佳,再不捞实际的好处,是不是傻?

    历史上也确实是如此,宁锦战后朝廷很多大员感觉对东虏又获得了优势,有了大炮之后就不惧东虏来攻,最坏的局面也能守住锦州宁远到山海关一线,不会再出现如天启六年元月时那样的惨败局面,这一下真是王八翻潭,什么样的货色都冲了上来。

    袁崇焕这一次的胜利还是相当出色的,比之死守宁远放弃大量辎重城堡的所谓宁远大捷要扎实的多。

    天启六年元月的胜利只是一系列惨败中的唯一亮点,后金兵既没有损兵折将,也没有什么汗王被大炮轰伤的事,只是一时受挫。

    而宁锦大捷确实是相当值得称道的胜利,明军分守两城,两座城池无失,比起当年后金兵连克沈阳和辽阳的过往,再比起广宁一役,不管怎样的袁黑也不要忘了这一点:大规模的会战中,明军对后金的胜利,哪怕是守城的胜利,都是在袁崇焕一个人手里获得的。

    别人的失败有原因,袁崇焕的胜利是假胜利,这种完全为黑而黑的观点其实站不住脚,宁远之战的胜利确实有可挑剔的地方,宁锦大捷的意义是完全抹杀不掉的。

    明军从萨尔浒之战时起,一路惨败,多少文官和将领死在对东虏的沙场之上。多少坚固的城池被一鼓而下,一直到了宁远才有变数,而到了宁锦大捷时,才又出现了一支敢在城外与八旗军野战的明军。

    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只能说袁崇焕确实有过人之处,虽然宁锦之后满桂和袁翻了脸,离开了辽西到了宣大,但赵率教和左辅朱梅金国奇何国纲还有祖大寿之辈都在辽西,可谓兵强马壮,崇祯二年皇太极绕道辽西赴蓟镇,首先就说明一点,在当时来说,女真人并不愿去碰辽西,也不敢去碰辽西了。

    到袁被杀,辽镇和东江一团混乱时,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役,彻底又打断了刚复起的辽西军镇,从此明军一方没有进取心,只能枯守锦州和宁远到山海关的这一小片地盘,而八旗也知道辽西打不下来,双方一直到十四年围锦州时才又爆发大战,结果还是惨败告终。

    袁的成功,有偶然的地方,肯定也有必然的地方。一味的说袁好运道,说别的因素,这也是不怎么讲理的行为,为什么好运道都落在袁的身上,不曾落在别的经略督师或巡抚们的头上呢?

    听到李烟客的话,在座的人都知道事态相当严重了。

    退则是被王之臣之流抢走功劳,巡抚一职不保。

    进则任蓟辽总督,把一顶天底下最大的黑锅背到自己的头上来,一旦朝廷与和记真的翻脸,爆发大战,蓟镇现在的这鸟德性怎么可能守的住?蓟镇也铸炮了,三屯营蓟州还有几个重要的边口都会陆续安上大炮,可是光有炮没有人有什么用?不要说和记也有炮,没有强兵守着,光有炮就无敌了?宁远当初有近三万人,加上十一门重炮,差点儿还是叫八旗兵把城墙给撞裂了,和记要是打蓟镇,只要是一年之内,准保能破城而入!

    ………………………………

    今天这个就不做两章发了,直接一章五千字。

 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 筹划

    “据我在京师听到的消息……”李烟客从京师刚过来,他也是交游满天下的人,当下幽幽的道:“现在大伙儿都怕沾锅,以前是一个往辽西送过粮的督粮郎中也敢在功劳里分一份。现在大家都怕沾上蓟镇的麻烦,能躲则躲,这倒是一件好事,没有人再和咱们争功劳了!”

    众人都是摇头,脸上都是苦笑不迭的神情。

    没有和记和蓟镇,怕是京师的这些人一窝蜂一样的冲上来抢功。

    有了蓟镇与和记,这帮家伙又都是忙不迭的往后缩……这他娘的算什么事啊!

    “你怎不早说?”邓桢和李烟客相识最早,瞪眼问他。

    李烟客苦笑道:“就算是这样,你觉得咱们会怎么选?”

    众人都歪头看着袁崇焕,接着就知道了李烟客的意思了……眼前的这位主就是不碰南墙不回头的强梁人物,性格就是这样的性格,哪怕明知道前方是刀山火海,以袁崇焕的性格又怎么可能退避?

    人格魅力就是这样,有的时候是历史大势决定人的命运,有的时候则是人自身的性格决定其的命运沉浮……袁如果不是这样的性格,他不会匹马出关,不会妄言可以平辽,也不会在关键时刻站在宁远城头……如果他不妄杀军吏,不在将领中挑事生非,他也没有办法在辽西镇住这些悍将。

    袁蛮子,这个称号名至实归,其在辽西的经营策略肯定有很多瑕疵,甚至是对祖大寿等大将的纵容,但只要此人在,辽西就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文官压不住,武将自行其事,各做打算的一团散沙。

    就拿大凌河一役来说,如果不是张春这样的陌生的文官来领军,换了袁崇焕调度安排,结果又会如何?

    历史不容假设,袁的为人行事有很多荒唐不经的地方,也有很多黑暗的地方,但不可否认其性格中的这种进取心,还有蛮霸性格带来的好处……

    袁崇焕是一定会迎难而上,绝对不会因为畏惧而退缩!

    他想的当然是独占辽西,甚至能久任此职,并且传及子孙。

    其实很多人攻讦别人时老是拿私欲说事,但真正推动历史的就是私欲。可能有些人天生的光明正大,完全抛弃了个人和家族的利益,但这样的人才有几个?历史反而不是这类人推动的……真正推动历史前行的,就是表面光明之下的私心和利欲。

    如果不是和记的出现,袁崇焕在天启年间的仕途差不多就是到头了。

    魏忠贤对袁没有好印象,天启皇帝也没有,因为袁确实也好吹牛皮,在平辽诸事上也是把鼓擂的震天响,天启皇帝对此相当不耐烦,御笔批复时曾经加以痛斥。

    比起吹牛这事来,袁万万不是毛文龙的对手,但袁吃亏在是文官,大明朝廷对一个吹牛的总兵是很容忍的,因为诸镇总兵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德性,别的总兵不在塘报里吹牛多半是不识字,毛文龙识得文墨,喜欢在塘报里吹嘘几句就由得他去吹牛好了,反正验算战功靠的是首级,吹破法螺也没有用。

    而袁是文官身份,文官好为大言就会给人相当轻浮的印象,虽然袁确实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不过猛吹牛皮和滥杀将佐是他两个极大的弊端,容易给人相当不好的印象。

    到宁锦大捷之后,朝廷上下弹冠相庆,大家把这一场大功瓜分的干干净净。魏忠贤算第一功,魏良卿等人也跟着计功,大家都升了官晋了爵,袁崇焕这个辽西的主事人在立功名单上排八十六位,勋阶升一级,另外朝廷赏了三十两白银……

    所以说明亡之时,士大夫各有打算也真是活该,袁崇焕遭遇这样的不平待遇,为他鸣不平的人当然很多。

    其中有真心实意的,也不乏有人想把他挑起来和阉党干的。

    一心要夺蓟辽督师位子 ,时任兵部右侍郎主持部务的霍维华就是其中一个,霍维华替袁崇焕向皇帝报不平,结果被天启亲口批评为:不晓事。

    然后袁崇焕只能辞职,立了大功反而被撵走,这一下风评都站在了袁一边,到几个月后,崇祯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请袁回来,平台召见,以蓟辽督师一职相赠,并且赐尚方剑,将辽事委托给了赫赫大名受了委屈的大功臣,至此袁算是完成了所图谋需要的一切,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位置坐稳,所谓议和就是最深层的考虑,议和之后大明和后金会开始长期的对峙状态,朝廷不可能再轻易的更替边帅,特别是议和是由袁崇焕一手主导而成,为了保持对后金的彼此安稳和信任,袁崇焕也非得长期在职不可。

    怎料天不与人算,议和一直拖拖拉拉的没有办成,而在崇祯二年时皇太极一翻脸进了关,突破空荡荡的蓟镇,袁崇焕慌乱之下率兵急援,先是失了赵率教这员大将,再下来宣大军惨败,京营兵却打的不错,辽镇兵野战也打的不错,却是已经没有办法挽回在皇帝心里的失分了。

    而且蓟镇也是袁的防区,皇太极进来的太容易,袁的一些举措也相当的诡异,不能不叫人怀疑是袁故意放皇太极进来,以敲打一下那些抱残守缺,抱着前宋故例不放的那些人坚持不肯议和,京师这么被围一次,可能议和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很多……

    没有人能真的知道袁崇焕是什么想法,千里驰援后又有很多错漏,引起了原本气量就不大的崇祯帝的猜忌,加上辽西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入,朝廷早就相当忌惮了,还有杀毛文龙的事,议和,卖粮资敌,崇祯原本就是一个多疑的性子,加上满桂挟怨的指摘,袁崇焕之死说纯粹是冤枉恐怕也没有那么悲情……蓟镇原本就是他的防区,仅凭这一条要他的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过崇祯杀他肯定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很多猜忌堆积到了一起,所以迫不及待的要了袁的命,并且是凌迟处死。

    崇祯当时二十还不到,行事真的是太过操切,阵前杀大将太轻率了,祖大寿直接带兵走人,崇祯又忙不迭的请孙承宗写信召回,然后就再也没有办法节制辽镇,打那之后,辽镇就开始了半藩镇化的进程……所以说一样的事,不同的皇帝就能有不同的处置,袁崇焕一个文官,难道还真的怕他造反自立?就算战后从容再收拾,就凭蓟镇被破口而入,明旨诏令逮拿进京审问后再杀,岂不更堂皇正大?对杀毛之事,崇祯开始说是自己的意思,后来又甩锅,之前就寒了东江将士的心,其后又得罪了辽镇一帮军头,所以说这个中二少年当皇帝,胸襟城府不要说和他祖父比,就是比他的木匠兄长也是差的太远了……

    摆在袁崇焕面前的就是这样的局面,退就辞官,进则把所有的担子都挑起来,退还能不失富家翁,进则风险重重,可能成为阳明先生之后文官封爵的第一人,世镇蓟辽的大家族的开创者,最不济也能官加尚书,加太子太傅,太子太师,死后追赠太保,勋阶品级都能到一品……

    两个选择,一进一退,人生荣辱可能都在一念之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