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1330章

大明1617-第1330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大明对辽西的持续支持,这一仗打完之后明军的心气会起来……

    皇太极摇摇头,把种种对自己一方不利的推测一律打消掉!

    他始终坚信,大明一方不是铁板一块,其颟顸老大,已经是王朝末世,这等存在就是容易自己犯罪,只要做好后金的内功,等待时机……

    是的,就是要等待时机!

    皇太极的目光似乎穿透眼前的宁远和远方的山海关,越过明国的京城和大片的土地,一直穿梭到更西处的一个小型军堡之中。

    是的,新平堡,张瀚曾经多次提起过那个地方。在辽东时,张瀚与皇太极经常见面,皇太极生于万历二十年,和张瀚见面时是二十九岁不到,当时的张瀚才十六七岁,在皇太极眼里就是个嘴上没毛的小孩子,如果不是起了千金买马骨的心思,要拿张瀚当一个标志,吸引更多的汉商前来,恐怕皇太极也不会有什么兴趣去理会那个异想天开的汉人少年。

    一晃九年多时光过去了,皇太极年近四旬,身体尚属康健,而且成了后金的大汗,张瀚的成却更是令人感觉目眩神迷,从一个小商家的东主,一跃成为万里草原之主,百万蒙古人在他脚下匍匐称臣,这是皇太极都不敢相信和去想象的成就。

    女真人经营了十几年,到和记在草原用兵之前也就是征服了科尔沁,对距离征服察哈尔和漠北各部,土默特各部,喀喇沁各部还有较为遥远的距离。皇太极自己都不敢相信也不敢去想象,他打跨林丹汗之后,各部就争先恐后的都来归顺了。

    蒙古人是虚弱了,可是真的叫人想象不到已经虚弱到如此地步。皇太极只带着数千女真兵进入草原,超过十万人的各部首领跑来与他会盟,各部都听他的号令,接受约束,后来更是设立盟旗,女真人彻底在草原上建立了牢固的统治。

    这种功业,皇太极现在不敢想,更不愿去想。

    因为女真人已经没有机会了,张瀚已经在科尔沁地方大筑军堡和城池,这是零星跑出来的科尔沁牧人的情报,相当的可信。

    大量的精锐兵马驻守,还有十三山天险,义州卫城已经修复,从沈阳到科尔沁草原的东南端只有几十里,但到广宁要四百余里,从沈阳集结各旗兵马也要月余时间,再走四百多里到广宁,再从广宁去格勒珠尔根城,单程就六百里以上的距离,还要攻击各城城池和防备十三山驻军,再去科尔沁攻打有大军驻守的坚城,就算和记兵马没有蒙古人吹嘘的那样精锐,但和记兵马有大量重型火炮也是事实。女真人在宁远和锦州已经吃了火炮的大亏,没有可能再去科尔沁草原领教更猛烈的轰击了。

    直接点说就是没戏了,草原防线已经建立起来,北方的密林,科尔沁草原,十三山和义州卫,这已经成了一个牢固的整体,后金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可能于短时间内把科尔沁盟友从和记的魔爪下拯救出来了。

    这一次攻打辽西不顺,朝鲜已经成了唯一的选择,可以打下来,顺道打一下东江,获得一些钱粮和丁口补充,挽回辽西战事不顺而损失的威望……皇太极只有这一个选择,而且再不容有失。

 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 赋诗

    “虏骑退后了。”

    “其汗纛也退了,看来是真的退兵了。”

    一群幕僚脸上露出欢喜之色,在城头上纷纷向袁崇焕作揖拱手,程本直率先,众人齐道:“恭喜东翁,此番又获大功一件!”

    “恭喜大人!”

    周文郁从蓟镇回来之后就郁郁不欢,此时看着八旗兵退走,皇太极的纛旗在几里外也相当显眼,可是他仍是没有什么可感觉高兴的。

    在众人贺喜的时候,周文郁也跟着一起叉手行礼。

    城墙上还有浓密的硝烟味道,刚刚虏骑迫近的时候火炮接连开火,每颗炮弹都重十来斤,在喷溅的火舌之中炮弹飞啸而出,重重的打在敌人骑阵和步兵阵列之间,在火炮的轰击之下,敌阵因此相当的混乱,阵列一乱,对明军的威胁就明显的减小,祖大寿和尤世禄打的很相当的坚决,将领意志坚定,部下也愿效死力,在城外野战居然打的女真人相当的狼狈,自从萨尔浒之后,明军还是头一回在超过万人的战斗中战胜了女真人!

    虽然算打赢,可赢的还不是很彻底,女真人只是遇挫,更重要的是忌惮城头上的火炮,他们不敢过于迫近,但还是把战场控制住了,明军斩首不多,算是相当遗憾的事情了。

    大明就是以斩首记功,这一条是祖宗留下来的制度,虽不能说绝对公平,也是相对比较合理的记功办法。

    但军纪废驰之后一切都会走了样子,用假首级,买首级,或是用汉军或包衣的首级充建虏首级,甚至是杀害自己一方的百姓来冒充,所谓杀良冒功也是这样来的。

    但对东虏的战事中,兵部验看首级相当严格,冒功不易,明军又屡次战败,到目前为止,能成功送上斩首的也就是一直和东虏在野战的东江镇有首级送上,就算如此,兵部也指责毛文龙多次拿旗丁和汉军的首级充数,甚至将汉人包衣俘虏当真夷押送京师,一路舟车劳顿,兴师动众,殊为不智。

    由此可知东虏首级有多么难得可贵,虽然大半的战场被女真人给打扫干净了,但在刚才短兵相接的激烈战事中,明军也一样大有斩首,一颗颗首级被争先恐后的斩了下来,有一群将士为了斩首,对近在咫尺的敌军都不管不顾了……

    一颗首级最少二十两赏银,朝廷向来是很吝啬的,只有在首级赏功的赏银上十分大方,银子送到京师,验看过后赏银就会拨付下来,一钱银子也不会少的。

    “东翁此次立下大功。”一个幕僚笑吟吟的道:“朝廷当不吝厚赏啊。”

    袁崇焕自己内心也是一动,但仔细想想,这一次斩首数字不多,虏骑受挫不重,且并没有出名的大奴酋被杀或被俘,没有首级就算号称杀了哪个大贝勒朝廷也不会认可。所以此次估计封赏不会太重,想要封爵,或是世镇辽西,现在的这功劳还不够。

    当下袁崇焕只是微微一笑,轻轻摇了摇头,神色淡然的道:“为国效力,为生民百姓的平安,本官所为是为生民,为朝廷为天子,自身荣辱倒不是很放在心上。”

    那个幕僚有些讪讪的,恨不得抽自己一耳光。

    这么多将士在旁边,袁崇焕和几个得力的幕僚都穿着明甲,按着剑站在城头,要是真的东虏杀过来,各人都得浴血奋战,这个时候,提什么功劳和前程的事,真是糊涂!

    “我有诗一首。”幕僚李烟客接了话过去,众人都松了口气。李烟客与袁崇焕年龄相仿,志趣相投,都是任侠豪胆的一流人物。与邓桢和梁稷程本直等人不同,袁崇焕有军务大事愿和他商量,李烟客的诗写的尤其好,所以有些应酬用的诗文也常请李烟客代笔。

    与袁崇焕一样,李烟客也是披甲按剑,赳赳武夫的形象相当显眼,他微微一笑,朗声道:“不意书生能脱剑,远携荡子去从军。心飞辽海千山月,气结胡天万里云。”

    “甚好!”袁崇焕击节赞叹,说道:“烟客兄好诗,可惜此处无酒,否则当浮一大白。”

    “此诗就是送于元素兄的。”李烟客与袁崇焕不以官职或东翁之类的称呼相称,而一直称字号甚至兄弟,前一阵李烟客在蓟镇和宣大一带游历,历时近一年,所以近来辽镇这边的情形有些隔膜,不过其与袁崇焕交情甚深,此诗就是写来送袁崇焕的,早就写成,今天在宁远城头,当着尸横遍野的沙场,用这样一首诗送袁崇焕,也是再贴切不过了。

    “我们到城楼里去休息。”袁崇焕披着重甲站了良久,也是疲惫了,此时精神倒是相当的亢奋,而且他看的出来幕僚们都有心事,所以含笑一伸手,叫一群幕僚跟着自己到南门的城楼里去休息。

    待袁天相等人将城楼包围了,外人不得擅入的时候,袁崇焕脱了甲胄,换了文官的大红官袍,神色疲惫的坐在椅中,他的精神还是很亢奋,但黑脸一沉,一般人也看不出来他的心思到底是怎样,幕僚们也纷纷落座,只有武职官身份的周文郁不曾坐下,站在袁崇焕的右手下方侍立着。

    “文郁你也坐下。”袁崇焕含笑道:“其实我也是拿你与诸先生一样看待的。”

    周文郁面露感动之色,拱一拱手,说道:“多谢老大人,卑职正有话想说。”

    “但说不妨。”

    “此番大胜,大人声威更上一层,诚为可喜可贺之事。然而其实与大局无补……”

    这话说的很重,也委实大胆,如果有外人在场,袁崇焕肯定会很不高兴,甚至会斥责这个一向善于察颜观色,能出主意,也习惯说好听话的部属。

    但袁崇焕知道周文郁忠心耿耿,此前周文郁跟着孙承宗,后来转到袁崇焕门下,就一门心思替袁崇焕谋划未来。

    镇辽这事不容易,朝廷前后换了十几任经略和巡抚了,在任时间最久,最受信任的就是老孙头。但老孙头长于理政,对军务上确实不怎么在行,而且公允的说,老孙头也不是胆气很壮的人。

    袁崇焕守住宁远,从宁前道到巡抚,这一次宁锦大捷按说会前程大好,周文郁却是完全悲观的看法,袁崇焕并没有着急,他等着这个心思灵动的心腹再说下去。

    周文郁的脸色很苍白,这时人们才注意到他的精气神都很差。很多幕僚会意的点点头,自从蓟镇之行以后,回到辽西的周文郁差不多就一直是这德性……没有受伤,更没有什么挫折,可是周文郁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神态,一点儿也不象以前意气风发的模样。

    “和记。”周文郁道:“卑职在蓟镇亲见,以前一直没有机会和老大人细说。这一次东虏再来犯境,以卑职之见,来犯的若是和记兵马,我们没有机会取胜。”

    程本直有些不悦,说道:“周兄何乃自抑若此?以本人看,祖将军一心要保宁远的家业,其内丁彪悍精锐,甲胄也全,论大炮,我们的红夷大炮重数千斤,炮子十余斤重。据闻和记的大炮不过千多斤重,炮子四五斤重,不超过八斤。诚然,和记兵精锐强悍,我所亲见。然而辽西大军,祖、赵、满,诸将都愿效死力,内丁也一样精锐。前几天我见过杨二,他在大孤堡驻守,直言现在的辽西兵差不多也和十三山的兵差不多了,就是杨二带的兵,我看也未必比内丁强多少……”

    程本直的话不尽不实,杨二带的人确实就是那么回事了,比祖大寿等人的内丁恐怕还不如。在山下,给养充分,和记的内部调理的相当出色,整个体系都催人上进。军训司也有军官在山丁训练,所以杨二的部下也相当精锐和出色。

    到辽西这边,顶个守备名头,部下千多人已经离开三百多,剩下七百多人和袁崇焕拨过去的几百马步,杨二领着的这些人拿的就是普通的辽镇兵的军饷,也没有人来过问军训的事,完全没有计划,全凭自觉。辽镇兵的军纪一向很差,不禁赌禁烟酒,找女人更不在话下。当官的还有几分在十三山上培养出来的自觉,士兵就普遍都放了羊,几个月下来就荒疏的不成样子了。

    也就是杨二恩结部下,大家还隔几日操练一回,装备也过的去,比起普通的营兵要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