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1304章

大明1617-第1304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过霍老爷。”一个营兵把总见到匆匆跟随赶路的霍维华,屈膝行了一礼。

    “你不是英国公府的门政?原来你还是营兵把总!”霍维华一见其人,大为惊奇。

    那把总笑了笑,说道:“我家世代在英国公府看门,到下官这里已经是第三代。全城戒严,京营兵上城驻守,我家国公将府里很多京营的人都派上城来了。”

    “原来如此。”霍维华知道京师的戚里勋旧人家多用京营营兵,不仅是看门护院,而且还做洒扫之类的贱役,甚至这些权贵之家开的生意买卖,也是叫这些人去效力。

    按成祖之制,勋旧和大臣人家可以用京营元随,每家每户都有一定的员额,就象是秀才可以免除两人的身丁赋和三十亩的田赋一样,属于赐给臣下的一种特权。

    “英国公府,有多少三大营兵?”

    “这,没有细数过。”把总凝神想了半响,说道:“总有二三百人吧。”

    “都来了?”

    “那倒没有,来了五六十人吧,有不少在城外的庄子上,一时也赶不来。”

    霍维华点了点头,他自己的两个长随也是京营兵,还是成国公送给他的,霍维华当然笑纳。用营兵当长随,不仅有人可用,还省了自己开发月饷钱。

    至于用营兵多的,还可以冒领军饷,节省开销,同时用这些营兵去创造利润,各家勋旧都有占役,占的越多,便宜越大,几百人的军饷加上其节省的开销,每年就有好几千两的额外收入,甚至还远远不止。

    也怪不得这些勋旧人家,哪一家都是家资百万。

    不仅有占役,还有军械军需等收入,也是被戚里勋旧们还有太监瓜分去了。

    再加上畿辅百里左右的良田都被分掉,茶引和盐引的好处各家也都有,这些人家算是真正的与国同休了……

    霍维华看看四周,忍不住道:“城上城下的京营兵,都和你们差不多?”

    把总点点头,说道:“差不多吧,原本均是各府里效力。后来圣旨叫上城驻守,人数不足,各家都凑了人出来。”

    “你们都没有进过营,操练过没有?”

    把总咧嘴一笑,说道:“霍老爷说笑了,咱从成人就在国公府里效力,开门关门在行的很。大营在哪儿,可是摸不清楚。倒是有些兵进过营,也就是去背粮食,关饷的时候去一次就得啦。大家都是京城里混的,打头碰脸的,谁和谁较真……”

    霍维华苦笑一声,不再和这把总闲扯,听多了见多了,只有一肚皮的闷气罢了。

    下城之后,又在附近遇着一队刚应募的喇虎,正在城角下骚扰住户,两边差点打起来,这一下惹得霍维华大怒,要出帖子叫五城兵马司来拿人,一群喇虎见惹怒了大官,当下也是吓了个半死,众人赶紧四散而逃,只留下原地北风呼啸。

    “不知道卢某人在阳和练兵练的如何?”霍维华气的肝疼,但自己底气也不硬,回头想想,身边的人似乎没有不占役营兵的。

    现在三大营兵一共十来万人,怕是有大半人是平时被占役使用,剩下的多是被看不上的老弱,能扛枪上城的不足万人……

    到东便门附近时,看到大股的披甲四卫营和勇士营的将士,有御马监的太监带着人督促驻守,这使霍维华稍稍定心,城中好歹有一支象样的武装,再加上陆续上城装样子的三大营兵,只要不使敌兵轻易迫近城门,总归不会轻易陷落。

    霍维华这样的官员当然不愿大明亡国,和记他已经了解至深,知道这是一个相当有朝气的组织,其成员有能力,组织有效率,做事有章法……但霍维华认为张瀚不是成功的政治人物,自古以来成大事的都不拘小节,要脸厚心黑,张瀚为了名声自愿回到草原,这一手在霍维华看来就是烂棋。

    名声能值几个钱,现在隐忍一时,继续足兵足饷,打造兵甲收罗战马,俟有十几二十万强兵,直冲过来便是,退隐这一出,除了博一时名声,不知道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值得如此……

    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哪怕智算高明,成为魏忠贤的左膀右臂般的谋主,霍维华仍然是想不明白张瀚所图,还有和记的总体打算……

    从城上下来,霍维华知道魏忠贤直接回府邸去了,应该是回去等消息。

    哪怕城门关闭,只要有蓟镇或别的军镇急报,仍然会把人用吊蓝拉上来,急报会直送兵部提塘官那里,兵部接到的同时,魏忠贤差不多也会接到各镇的急报。

    虽然只是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但魏忠贤已经号九千岁,内阁和六部还有察院都仰其鼻息。阉党成为一家独大的势力,魏忠贤等于是司礼太监加内阁首辅兼任六部堂官和都察院都御史,在天启六年到七年间,成为国朝三百年来权势最大的一位太监,说是九千岁也并不算太过份。

    毕竟张居正当年还要受制于清议和冯保,而魏忠贤却是把敌党扫除干净,内廷和外朝俱掌握在手了。

    国政大事,可以在魏宅私邸一言而决,甚至天启六年继续杀周顺昌和高攀龙,亦是在魏宅下的决断……

    霍维华没有着急过去,他知道厂公现在正是气头上,但过一阵子,对外事不清楚的惶恐就会压住厂公心头的火气,所以他不急着现在过去触霉头,还是再待一阵子。

    何况他急着要见一个人,约好了就在霍宅见面。

    等霍维华换上家居袍服,舒舒服服坐着喝茶时,身量高大,看起来孔武有力,有赳赳武夫之感的高起潜被下人带进书房。

    “高公公请坐。”

    霍维华随意一指,请高起潜在自己对面坐下。

    “霍大人驾前,哪有在下的坐处。”高起潜十分恭谨,并不肯落座。

    “你不坐也罢了。”高起潜现在只是六品奉御,霍维华倒也不是很将他放在眼里。当下说道:“过一会我还要去厂公府邸,就不和你多闹虚文耽搁时间了。”

    “霍大人劳苦了。”高起潜低眉顺眼的道:“我们王爷现在还没有多少体己银子,现在有什么花销使费,等将来再说吧。”

    “这是王爷的原话?”霍维华坐正身子,盯着高起潜看。

    “是原话。”高起潜道:“霍大人算是简在王爷心腹了,有什么事,看将来罢。”

    这话说的几近谋逆,信王毕竟还只是个亲藩,皇帝才二十出头,也不能就说再生不出皇子。但皇帝体弱,子嗣上近乎不太可能也是共识,信王的地位越来越高,几近储君亦是事实。

    霍维华点了点头,一脸欣慰的道:“若是这样,本官便值了。请上复王爷,霍某为国谋事,非为私利。”

    面对信王的话,霍维华的话肯定相当的对胃口,高起潜笑着应了下来,也是叫霍维华放心的意思。

    霍维华以指击桌,笃笃响声中沉吟着道:“这一次替信王殿下针对和记,只能说是一次试探。现在看来,和记上下居然罔顾张瀚安危,悍然犯边。此事只能到此为止,不能再试探下去了。若和记大军打进来,朝廷定然全力出手,无须我们再试探。如和记与朝廷彼此隐忍,那么朝廷就不会容许再生事端……你上复信王殿下,两边都需要时间,急燥不得。”

    高起潜一脸深沉的点头,脸上情不自禁的露出惋惜的神色。

 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借银

    魏忠贤这里是霍维华配合,地方上是黑云龙等人,出手前就考虑过会引发什么后果,但万万没有想到和记居然以大军犯边,这般决绝的态度使得霍维华果断后撤,话语里相当明显,这次的浑水他是不肯再趟下去了。

    “明白了。”高起潜道:“一定以原话上奏王爷。”

    “你也要小心。”霍维华一脸关切的道:“和记在京师有不少细作,其能耐不小。”

    高起潜自信的道:“莫说以咱的身份是信王近侍,不信他们敢怎样。就算真过来三五人,也不是咱的对手。”

    霍维华知道高起潜曾经入选过魏忠贤主持的内操,象样的练过一些兵器。不过太监伤过身体,他不相信眼前这高壮太监真的有什么过人的本事,不过话已经说到了,也就不必多提。

    高起潜的底气不仅是自己,也不止是信王,他身后站着诸多有能量的大人物,他们眼红于和记的财力,一心要吃下这口肥肉。哪怕是冒着与和记开战的风险也是在所不惜,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他们是不可能放手的。

    只是这事既然闹这么大,暂时可能真的要退却,但只要信王心意坚定,这场子迟早能扳回来。和霍维华一样,高起潜也不会将这些话明说出来,大家心照不宣。

    ……

    高起潜回到信王府的时候,王承恩刚顺着梯子从一处殿阁的顶端爬下来。

    一群王府宦官提着丝料宫灯在一侧照亮,信王坐在檐下椅子上,穿着熟罗红袍,四团龙的金丝在灯火之下熠熠生辉。

    由于在关注王承恩,信王没注意到高起潜已经回来了,这个少年亲王心思很重,还算俊秀的白脸上满是阴郁之色,他的下巴很尖,还没有生出胡须,放在后世就是一个刚升高二的学生而已……

    少年的信王坚毅而忧郁,总是心事重重的模样。

    这一次和记大军出现在蓟镇,蓟镇到宣大和京师一路戒严,信王也因此茶饭不思。他没有进宫去见皇兄,近来天启也感觉到皇弟与自己在很多事情上看法不同,皇帝倒没有生气,总是耐心向信王解释,但信王有些害怕皇兄瞧出太多东西,他心底里的情绪和想法要是叫皇兄知道,怕是立刻要把他撵出京去。

    兄弟二人自幼在东宫一起长大,东宫疏于管理,天启的母亲王才人早逝,崇祯的母亲刘选侍则是被太子发怒之后处死,兄弟二人都是少年丧母,两人虽不缺吃食,但严重缺乏关爱。崇祯是自己咬牙硬忍的脾气,天启则寄情于客氏和木匠活,在东宫生活时,兄弟二人的感情并不坏,到光宗逝世之后,天启自觉自己是长兄,有照顾兄弟的责任,对信王也是相当的照顾……

    然而兄弟二人其实却是渐行渐远,天启宽厚大度,而崇祯猜忌急燥,兄弟二人同出一父而非一母,性格也是大相径庭……

    “看到什么没有?”王承恩一下来,信王就起身走过去,急着发问。

    王承恩道:“黑漆漆的,奴婢看不清。但看到崇文门到东便门一带灯火通明,显是有不少兵马驻守。”

    东便门和崇文门一带面对通州到三屯营的大道,这一两天内大量的蓟镇绅民逃难,从通州一路抵京师脚下,信王这两日别的事不关心,只关注城门方向的动静,当然更关心兵部的塘报,看蓟镇有什么新的消息传过来。

    不过到今日天黑前为止,蓟镇只说还在调兵,汇报的相当详细,信王对外镇之事丝毫不通,不知道调动的就是各府城驻扎的营兵,毫无战斗力可言,他只看到这一处调兵两万,由某参将率领,兵备道为监军,顿时就觉得相当振奋。

    再看到各处都在调集兵马时,信王心里就更是笃定了一些,蓟镇就能调集十万大军,和记兵马也不过十万。

    就算边军不及商团军精锐敢战,但依靠山势和长城,还有那么多城堡城池,防守总是能守的住的……

    京师当然更加要紧,四卫营和勇士营,还有三大营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