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1158章

大明1617-第1158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告诉他们。”李从业内心有些轻蔑,但还是很用很客气的口吻道:“此次盟会之后,诸部应以我和记为主,和记会以山川或河流,或远近来确定各部的驻所,一律以堡或站为名,持印信的卫所指挥,日后就是各堡防守官或各站补给官,和记会给他们一样的银印和赏赐,但他们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不付出,光凭一次拜礼就想拿好处,这是办不到的事情了。”

    那木错和巴儿虎等人听到这样的话,并不感觉意外。

    这是和记一直以来的态度,从未改变过。

    想得到就得有付出,和记的首脑不是大明天子,甚至也不象传闻中任何一朝的开国天子。和记的信条就是契约,你效忠我,这很好,但你得拿出我需要的东西,或是物资,或是人力,用这些来获取我的认可。

    和记的认可也代表很多东西,不是光给一个印信了事,适当的粮食,布匹,药材,各种工具,这些东西对这些生活相当困难的部族来说远比官职管用。

    张瀚的宗旨也就是这样,并不刻意扶持,但双方各取所需,和记会得到认可和效忠,还有土地和人民,化为实际就是土地和管用的丁口。

    可以修路造桥,日常守备,耕战之道不过如此。

    等恢复驿站和道路,这些效忠的部落也得到粮食和农具,他们的生活变好,和记的商业体系进入,又是新一轮的各取所需。

    和记会赚到钱,这些部落的生产所出与当地的特产被运出来,然后和记运来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各种文明的出产在贸易过程中得到交流,然后转化为利润。

    哪怕是向来重农轻商的中国,也是知道商业可以促进有无,张瀚和他的和记当然更明白这一点。

    对漠北的降服和统治之所以这么顺利,最要紧的原因当然就是这一套理念的实施。

    双方都有所得,而不是一方获益,一方吃亏。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在强盛时一定会经营边远区域,就象唐经营的最广,远到北庭,西域,也征服辽东,不管东西南北均是着力经营,在这种经营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异族的臣服和名义上的土地。

    除了派唐军屯田之外,这种新征服的土地不会给中原王朝反馈回财富,表面的尊重和臣服不会给中原王朝带来任何好处,商道的畅通也只是民间的繁荣,王朝在这样的过程中一定是赔本的买卖。

    最多就是巩固了边防,这也是王朝兴旺期一定会出征周边异族的最要紧的原因。

    你不打他,他便打你。

    打赢了无非就是安稳几十年,然后中原王朝国力衰退,逐渐收缩,退让,那些曾经臣服和蜷缩一团的异族又会重新张牙舞爪,再次扑过来侵犯边境,重新陷入新一轮的循环。

    所以黑格尔说过中国历史没有什么好看的,不管是内部的王朝轮回几乎是相同的模式,就连对外战争也是几乎一样的目标和轮回。

    王朝更迭和名臣将相还有开国天子的传奇,无非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循环,在秦始皇之后,几乎都是相同的模式。

    不同之处就是在于在这种对抗和循环中汉民族开始退化,从宋之后开始无力反击异族的侵袭,大明开国几十年强盛过,这和汉唐相同,但大明又亡国给异族,这看似偶然,其实是华夏文明退化的明显特征。在明亡之前,疆土就已经大幅度的缩水了,对西域没有真正掌控过,也从未真正掌控过草原,对辽东一度扩张,但几十年后就大幅度后退,只保留辽镇而已,也失去了安南和缅甸,真正掌控的只有云南,而云南恰恰不是集权制下的扩张,是黔国公府世镇云南带来的收益,集权制下的封建,一个偶然事件促成的丰硕结果。

    自宋时士大夫就失去了对外扩张的所有动力,边功不足夸耀,甚至会被诟病,因为每一轮的扩张无非就是拿中原的国力去干赔本的买卖,消耗的是内地人民的血汗,如果是边境的汉民还会希望有强悍的武力,免受异族的侵袭,而更多的人则认为只要稳守疆域就好,对外扩张毫无意义,只会劳民伤财而已。

    这种论调的杰出代表就是司马光,然后是烧掉大明宝船图纸的大明士大夫。

    农耕民族文明的内核就是保守的,从进取到僵化也是必然之路,没有好处的征服只是满足帝王的虚荣心,司马光和大明士大夫的行为看似可笑,其实也有其道理。

    和记的扩张就绝不会只图虚名而不要实利,人力,物力,土地,然后通过贸易转化为财富。

    这些部落现在穷的连颗铁钉都找不到,但他们有人力和土地,也有皮毛和人参,他们付出人力和物产,获得粮食和农具,等他们发展起来了,又可以继续提供更多的物产,把人力转化为财富。

    而和记则把各地的物资互通有无,从中赚取更多的利益,再继续扶持更多的小部族,把更多的人力利用起来,转化更多的财富。

    这是持续获得的发展方式,异族和更多的土地则代表更多的财富,而不是拖累和负担。

    这才是正确的兼并方式,说白了就是更温和的殖民方式。

    张瀚不会用血腥的方式来掠夺,而是采用了现在的方式,更容易被部下们接受,更温和一些,所以也就更加容易。

    当然对不服从的势力,和记的商团军就是张瀚手中的利剑,敢于尝试者,他也不介意用利剑挥砍过去!

 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贡土

    几个蕃骑千户纷纷策马而去,向着那些聚集在一起的各族首领宣扬李从业的话。

    各处的队伍一阵骚动,接着是一阵寂静。

    商团军的人并不着急,只是冷眼看着这些大小部落的首领们。

    这一次赶过来参加会盟,这些部落的人除了带上印信,还有不少首领带着自己部落最强的武装护卫。

    这些护卫都持着骨制箭头的弓箭,可怜的装着铁矛尖的长杆木矛,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在正经的军人眼里,无非就是一群可怜的平民而已。

    大约一刻钟的时间过后,各部的骚动终于停止了。

    李从业冷眼看着,一个部落首领缓步向前方走来,走出几十步后,看了看李从业的方向,又再一次向李从业这边走过来。

    “不要管他。”

    几个龙骑兵想去阻止,李从业伸手右掌,按住了将士们的躁动。

    “尊贵的大人,我是阿木伦河上游的阿伦卫的指挥,从千里之外而来,我们带着诚意而来……我们愿意臣服于上国的军威,从此成为张瀚大人麾下的武士。我们愿为战马,驼负张大人东驱西走;愿为他手中之箭,替他征讨不服;我们部落的丁口,愿为大人所用。只盼大人怜惜我们部落贫弱,不至于使我们部落的勇士无法抚育他们在部落中的妻儿,使我们部落的老人,能够在冬季有一口温暖的吃食,除了这些,我们还敢奢求什么呢?印信,封号,都是身外之物,只要和记愿意接纳我们,使我们能和克鲁伦河两岸的那些部落那样,得到工具和粮食,我们愿意付出我们的所有。”

    李从业静静听完,感受到这个部落首领的无奈和坚持,他点了点头,大声道:“木伦卫的头人请放心,我们和记的张大人勇武而仁德,对各部抚育如对他的爱子,各部之间,不论大小都会得到公平的对待,我们会给诸位应有的一切!”

    这时四周隐隐传来欢呼声,在这一片广袤的草原边际是山脉的余脉和密林,密林深处被风掠过,似乎也在传来呼喊声一样。

    夏天的风是那么凉爽,吹在人的身上又是叫人那么愉快,长过人膝的野草和星罗密布的花卉也似乎在摇摆起舞一样,各部的人几十人或几百人的聚集在一起,在商团军的南侧是人数最多的科尔沁人,他们扛着纛,持着苏鲁锭,心思复杂的注视着眼前的这一切。

    这些部族,在科尔沁人最强的时候也没有这么恭顺,时降时叛,科尔沁人有自己的牧场,也不会主动向这些密林深处的部族找麻烦,只是有时候会沿河深入,去这些部落勒索上好的东珠,叫他们进贡猎鹰与美人,这并不常见,蒙古人不象契丹人那样建立了草原帝国,也没有辽金盛时那么多的驰道和驿站,对北方的密林和河流深处的这些部族没有太强的约束力,派出去的使者都不一定能安全的回到部落之中,更不要提如眼前和记这样,几乎附近千里之内的部族头人们都赶了过来,毕恭毕敬的向和记输诚投效,这是科尔沁人从未见过的事。他们的心情相当复杂,感觉到了一点和以往完全不同的东西,不管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都从未得到这些山林和河流里部落这样毫无保留的效忠,这种情形,似乎只在二百多年前的大明初立奴儿干都司时发生过,当时沿河部落也苦于辽金和蒙元之治久矣,对中原王朝的出现都欢欣鼓舞,现在事隔二百多年,仿佛比当年还要辉煌的一幕又出现了。

    头人和各个部落绝不止眼前这一点,更多的人往科尔沁草原而来,他们沿河而下,很多人才接近农安站地方,那里原本就是几条大江和河流的交汇之处,也是故辽金驿站和驰道的中心点,各处部族的涌向科尔沁,不少部落的必经之处都在农安站。

    和记已经确定会盟点在农安站了,大量的兵马和部族中人一起往农安站而去。

    科尔沁人还知道,几十个蒙古部落的大汗和台吉们正在向巴林白城附近而去,那时有和记修筑的受降城,一旦察哈尔人战败,杀死或俘虏了林丹汗,就要在受降城举行全蒙古部族的受降典礼。

    那象征着整个蒙古被汉儿征服,从此不要再谈往昔的风光,曾经蒙古人很强,差点儿征服整个世界,但那些挟弓矢而战的先祖们已经早就化为黄土而去,现在的后人们已经失去了一切。等察哈尔人被征服,从未有过的情形就会出现在草原上,汉儿真正成了草原之主,这是自中国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科尔沁人一想起来,也有痛彻心扉之感。

    “这是我们部落的土。”阿伦卫的头人跪在李从业的战马之前,从怀中掏出封着的草袋,内里装满了黑土。

    “很好,你们的忠诚我看到了。”

    李从业声音有些颤抖,他翻身下马,亲自接过了草袋。

    将草袋放在鼻前闻了闻,一役青草和泥土混杂的味道传来,李从业将手一举,对张献忠等人道:“看到没有,包茅贡土,这一片土地,又归我汉家所有了!”

    “万岁!”

    张献忠先叫喊了起来,他的心中满是豪情,心跳的快要蹦出来一样,能在这样的大事中前后奔走,贡献了自己的心力和智慧,将来史书上必定会留下他浓墨重彩的一笔,男儿一世,真的是值了!

    其余的参谋军官和猎骑兵们,跟着南下的第三团的龙骑兵们,所有人都振臂呼喊起来。

    蕃骑们也跟着叫喊起来,各部的首领与族人们也都一样,最后连科尔沁人也是跟着一起呼喊起来了。

    从林中无数的飞鸟惊飞,在半空中飞舞着,似也有走兽发出吼声,嘶鸣不绝。

    更多的部族首领眼中露出羡慕和嫉妒的神采,看着那个得了大采头的木伦卫的头人,不出意外的话,和记肯定会在北上的时候首先考虑依靠那个木伦卫的力量,率先表现出实际忠心的头人,必定能为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