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1117章

大明1617-第1117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和记很多人的想法来说,不如逼迫林丹汗往东,不管是打科尔沁还是和女真人打起来都是叫人高兴的事,乐见其成。

    在与女真人打起来之前,叫林丹汗消耗一下对方的实力也是好的。

    不过张瀚已经失去了耐心,天启六年努儿哈赤会离世,张瀚最重视的对手皇太极走上了舞台,对这人怎么小心防范也不为过。

    张瀚肯定不会带着和记杀向辽东,留着辽东会牵扯大明大量的力量,不主动进攻大明不代表现在不可以去谋划将来,但张瀚也不会养虎遗患,先把自己这边的战略态式尽可能的更加优化,整个草原和广宁连为一体,皇太极就算是天命在身也破不了这个局,他要是有本事带八旗兵一路突进杀过来,张瀚也认了。

    张瀚有能力做到他想的一切,既然真的考虑清楚了就决定去做,没有人能影响或左右他的决定,眼下的这一场战事,终于按张瀚的想法开始了。

    ……

    “给老子跟上,落后的倒数三个,晚上一人五皮鞭。”

    又一次剃光了胡须的张献忠意气风发,有一种相当独特的军人气质。他骑马在这支骑兵队伍的最左侧,不停的给所有人打着气,同时威胁那些因为长途骑行而感觉疲惫,动作越来越慢,甚至想放慢马速休息一段时间的骑兵们。

    和外行想的不同,骑马也是体力活,并且相当的消耗着人们的体能。

    两腿和腰部要不断的发力,跟着马的上下起伏而动作,手部也要不停的有所动作,一天的马骑下来,总会叫人觉得腰酸腿疼,十分的疲惫。

    只有蒙古人早就习惯了在马背上的生活,他们骑马的动作不是用娴熟来形容,而是上升为一种艺术。

    他们能节省每一分力气,甚至能在马背上睡觉,这对汉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能成为猎骑兵和枪骑兵的商团军人以前好歹有些骑术底子,不然的话无法胜任长途奔袭转战的劳苦,也不能照料好自己的战马。

    而眼前的是龙骑兵的将士们,他们只在这一年多时间分批进行骑术锻炼,对他们的要求也不如枪骑兵和猎骑兵那样严格,他们只要能控马前行和赶路就可以了。

    照料战马也是不小的学问,对这些此前没有骑过马和照料过战马的人来说,这同样要消耗掉不小的精力。

    唯一叫人觉得欣慰和庆幸的就是这些龙骑兵们都是意志坚定身体素质极佳的棒小伙子们,他们的体能都是长期的艰苦训练打下的底子,另外就是有每天的肉食和蛋类使他们的身体机能比这个时代的同龄人更强健和有韧性。

    长途的艰苦行军最多叫他们的意志有所松动,士气也有些低迷,但在张献忠这样有经验的连级军士长兼侍从武官的带动下,士气根本没有机会低落。

    张献忠用的是讲笑话,说荤段子,另外加上威胁等诸多办法。

    有的士官和军官带队喜欢一片肃穆的赶路,只能马蹄踏地和战马的嘶鸣声,别的声响一律不准发出。

    张献忠所带的这支军队也有他自己明显的风格,不羁散漫,但犀利如刀,在赶路上丝毫不比任何一支友军差,甚至还强出许多。

    在和记商团军全体动员的时刻,张献忠和几支小规模部队也是从旧中都一带的驻扎地奉命北上了。

    在总指挥部缓慢前移的时候,多支小股的骑兵队伍已经穿过喀喇沁故地,向着安固里淖的东北方向行军。

    从后世的二连浩特区域到外蒙就有千里之远,还要经过外蒙的戈壁区,还好有路。

    骑兵们先是在各屯堡和军堡间的大道上赶路,速度很快,一天最少要走百里以上。

    他们的战马吃的相当肥壮,就算这样在安固里淖仍然全员换马,军令司早就有指令给这边的驻军,尽管他们也要奉命东进,仍然替这些小分队准备了足够多的战马和充份的给养。

    进入戈壁区域后继续往东北方向,大约五六百里之后就看到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河流淌着。

    芦苇和水草叫所有人精神一振,当然更叫人高兴的是不远处就有崇山峻岭和茂密的森林,已经是仲春时节,森林里绿意明显,有不少树木已经抽出新枝嫩芽,看起来绿意拂人。

    在张献忠等人的督促下,这支三百多人的骑兵队伍继续向前赶路,到傍晚时分才在大河边上停住。

    所有人下马先照料自己的战马,然后把马栓好,军官们派出游哨戒备,没有随行的炊兵,战兵们自己升起篝火,从河里打水烧开,就着热水吃着干粮当晚饭。

    张献忠没有先吃东西,他坐在河边将军靴脱掉,把两支臭脚浸在河水里搓洗着。

    不少人都这样做,虽然不是步行,但每个人都知道晚上泡脚对恢复疲劳很有帮助,最好是用热水泡,不过疲惫的人们没有人想再去烧热水泡脚了,于是有样学样,将脚泡在不那么冷的河水里,叫流速很快的河水恢复自己身上的疲乏。

    “老子当年从陕北到四川,从四川到甘肃,京畿一带到永平,再到保定,十年时间走了几千里路,过了上百个州府县城,感觉咱们大明已经太大了,结果他娘的这蒙古地界更大,真是他娘的遭瘟受罪啊。”

    四周传来一阵哄笑声。

    张献忠不拘言笑的风格早就被人所知,这个从张瀚身边出来的军士长没有丝毫架子,也从来不当自己的身份是天子近臣。

    尽管很多人都知道张瀚对这个粗货很喜欢,在却图南城回青城的路上没事就和这粗胚子聊天,经常被老张逗的哈哈大笑,张瀚身边的人和事总会受到关注,后来果然张献忠被留用了一段时间,一般侍从武官都是德才智兼备的人杰,比如张世雄和李贵等人,张献忠却是大字不识几个的粗货,其被留用被人视为异数。

    过了没多久张献忠就被派了出来,但侍从武官的身份还保留着,算是一次外派任务,这使得军官们对老张有了几分忌惮。

    这种天子近臣拿着尚方剑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感觉并不好,还好张献忠没有架子,也不干涉上层,只用好了自己军士长的身份,其果然也是一个相当称职的军士长……这并不奇怪,能在猎骑兵做到军士长的岂是凡俗之辈?

    不管是战场经验还是对士兵们的管理,节奏的掌控,哪怕是休息时间也是这样以身作则,这令得军官们几乎无所事事,只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就行了。

    一个优秀的军士长能叫军官无事可做,这话不知道是商团军哪个高层说的,但从张献忠这一类优秀军士长的表现来看,显然是此言不虚。

    笑声中张献忠还是一本正经的道:“这么大的地盘,咱们和记都得吃下来,就为了张大人也得这么干!”

    “这是当然。”一个士兵理所当然的道:“咱当兵吃粮,都是为了张大人。”

    “兄弟是陕北人?”

    “神木堡的!”

    “老子是定边的。”

    “这咱早知道了。”神木堡的陕北兵笑道:“你在军中是名人啊,定边的,咱们陕北过来的你混的算好了。”

    “什么混不混的。”张献忠拍了这个神木的兵一巴掌,亲热的笑道:“老子运道好,在猎骑兵立了功,升的快。”

    神木兵不以为然的道:“也是你有本事,别人都服,咱也服你。”

    …………………………………………………………

    多谢赤金走龙,还有各位投票打赏的朋友们,真的感谢。

    每天都会打开书页看看,看到你们的支持,心里的感觉就会不同,多谢大家了。

 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远程

    张献忠这一次得意的笑起来,他没有再和这个乡党多说,陕北兵人数不是很多,多半是跑到晋北的穷苦流民中选出来的,一般的陕北流民都是拖家带口跑出来的,有不少人都打着逃荒完事了再回家种地的想法。

    后来发觉在晋北当佃农更舒服,旱涝保收,不少家庭选择留下来。后来李庄一带的地不够种,渐渐的募集人上草原开荒,陕北家庭也是主力。

    愿意当兵的陕北人不多,毕竟这个时代乡土观念特别严重,要当兵也是当秦兵,不少人不愿干这个生计,图安稳是一回事,不愿在异地当兵又是另一回事。

    后来才知道和记的兵能退伍,不象大明边军进去了就一辈子出不来,这才有不少陕北籍的愿意入伍从军。

    重要的就是他们知道了和记的薪饷待遇特别的高,高到了令人特别心动的地步,这个神木来的兵估计就是在高薪饷的吸引下从屯堡报名参军,两年不到的时间转成了战兵。

    张献忠眯着眼看着四周,远处数里外就有哨骑,不担心被突然袭击。

    而且这里是克鲁伦河的中游了,越过前方的山峦就进入了大宁地界,也就是后世的赤峰地区,也是察哈尔人的地盘和牧场。

    顺着山脉一路向北就是奴儿干都司的西北区域了,一直抵白令海峡。

    这里原本在百年之后会出现俄罗斯人的身影,一个接一个的定居点出现,然后吞食东北部的黑龙江流域,一直到南下与清朝的领土接壤为止。

    现在当然不会有俄罗斯人,这里一半是巴尔虎人,一半是从林各部的地盘,漠北蒙古人不太会到这里来,察哈尔人同样也不会过来。

    就算察哈尔人是蒙古共主,在划分了地盘和牧场后也不能随意干涉别的部落的运作和日常的放牧,林丹汗不得人心主要就是他一心想在草原上恢复集权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南朝只得一个皇帝,而草原上却各行其是。

    对这种一团散沙式的部落联盟林丹汗感觉不满,他想要改变,可惜他又没有其祖先成吉思汗的才能,甚至连达延汗,俺答汗,包括他的祖父图门汗的水平都不如,只如野猪般的四处乱拱,时间越久,失分越多,现在克鲁伦河两岸对察哈尔人已经是敌对状态,在买卖城成立之后,不少部落选择了和漠北三汗一样的立场,也就是与和记站在一边。

    更为不同的就是那些林间部落,他们比巴尔虎人更加的激进。

    张献忠的脑海里当然不会浮现出这么多的东西,他只是看了看地理和地形,借着红通通的落日把四周的地理环境熟悉了一下。

    如果可能的话他还会在一会儿骑马巡视一下,对四周的环境更加了解才能放心。

    这种习惯在历史上帮助张献忠多次逃脱陷井,在很多次险恶的战事中明军都未曾伤及他的皮毛,甚至在玛瑙山一战中他的妻妾都被俘了,但张献忠本人安然无事。

    这样一个折腾了十几个年头的有经验的统帅,居然在对清军的第一战中就被箭矢射死了,令人真的感慨可能冥冥中真的有所谓的天命。

    这支队伍的人也多半吃完了晚饭,他们的晚饭其实很不错,有羊肉干和牛肉干,结实的麦饼咬起来也不是太费力,加上一些罐头食品用来当佐味的美食,另外还有烧开的热水,一个士兵不可能要求太多了。

    这些兵多半是穷苦出身,陕北兵在此之前过的相当的困苦,很多人从出生到死去都没吃过纯粹的精粮做成的食品,他们的人生只有酸菜和杂粮饼子,就这已经算是不错的酬劳,饥饿反客为主,一直盘恒不去,贫穷和疾病如影随行,所以这些人悍不畏死,因为他们的人生毫无指望,当杂粮饼子窝窝头都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