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1062章

大明1617-第1062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战术和打法,应该是比打土默特人还轻松,最少肯定不会如眼前的战场一样激烈。

    不得不说,套部还算是给商团军找了一点麻烦,近二百人的阵亡数字令将领们无比心疼,当然若是叫大明那边知道了定然会骂这些将领矫情,二百人不到的阵亡数字换取的战果是整个套部和鄂尔多斯部的灭亡,收复了汉唐四郡为主的河套地区,沃野千里,重归汉家之手。

    获得了这个荣誉的张瀚,付出的代价只是三十万两白银加上二百不到的将士阵亡,如果换了尤世禄或是陈洪范,这两个大明总兵怕是睡着都会笑醒吧。

    当然张瀚也肯定不止付出这些,那些背后的辛劳和堪比大明岁入的军费,这才是真正的胜利的来源。

    “还是快点打东虏吧。”一个军官忍不住道:“打北虏已经打腻歪了,北虏啊,太不堪打了。”

    “机会很快就到了。”张瀚微笑着看向四周,一座座佛寺现在空空荡荡,风呼啸而过,吹动大殿的殿门,发出吱呀的响声,似乎在宣告一个民族的终亡。

    是的,卫拉特人严格来说只是游牧民族的一支,他们并非正经的蒙古人。

    漠北的喀尔喀人降服了,套部服了,土默特人服了,喀喇沁人也臣服了,还有察哈尔人,翁牛特人,巴林人,奈曼,敖汉,科尔沁,这些东边的部落都衰弱不堪,他们有一多半臣服了女真人,失去了独立的地位,还有察哈尔人正是张瀚要去攻打的目标,在商团军的打击下,察哈尔人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了。

    从血脉上来说,蒙古人还会传承下去,张瀚可不是那种会搞种族灭绝的疯子,虽然和蒙古人有三百年的血仇,蒙古灭宋时杀戮极惨,最少有超过两千万人北方和南方汉人被屠杀。然后在其百年不到的殖民史上汉人也饱受欺凌,地位等于骡马。在和大明二百多年的对峙之中,蒙古人对边境附近的汉人来说也是噩梦,杀戮和抢掠是家常便饭,任何一个九边附近的家族提起家史,总会有血泪在其中。

    但做到现在这样的地步也够了,该惩罚的也惩罚了,蒙古人的死伤也相当的惨重。光是这一次的复套之役套部和鄂尔多斯最少死了一万人以上,伤者也不计其数。

    被俘虏的丁口还会被押到和记控制的各个区域服劳役,还会把妇孺迁走。

    他们失去了所有的草场和尊严,死伤惨重,做为报复来说,虽然不及屠族来的爽快,以张瀚看来,也足够了。

    终究汉人是一个宽容和仁慈为主的文明传承,可能在商人统治时期所有的外族都只配被拿来祭天,可后来终究还是有成周,有笔削春秋的圣哲,这个文明,“仁”已经深入每个人的内心,无法更改了。

    只是宽仁不是烂好人,该罚则罚,该惩则惩,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张瀚突然心起一个念头,然后就再也按不住。

    他对所有人道:“有没有人想去大河边走一走,看一看?”

    张瀚没有等人应答,他脑海中已经呈现出一画绝美的画面,几字型的黄河带着黄河滚滚而至,河水不停的冲涮着沿岸的泥沙,有的地方是黄沙与低矮灌木形成的河岸,有的地方则是绿意盎然,大河两岸到处是草地和灌木形成的低矮从林。

    从周王朝开始,这一片地方就是三面冲塞为地利,一面面敌的地理条件特别优秀,水文环境十分出色的肥沃之土,在落入蒙古人之手以前,这里是四郡所在,不知道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哪怕是在后世,这里也被称为西北粮仓,西至宁夏卫,再经过旧丰州,再过旧东胜卫,再到山西的平虏卫,环两千里,大河三面环之,各种支流水系滋润着这一大片土地。只是在张瀚之前,包括土默川这个前套的外延在内都是为蒙古人所有,旧丰州,东胜卫,都是被大明曾经占领又放弃的地方,黄河从这些地方流淌而过,千年如一日,不停的滋润着这里的土地,黄河百害,唯利一套,这句八个字的话语传承了千年,也是充分说明了一切。

    现在这里终于被打下来了,所有的外敌被肃清,张瀚面色平静,可是内心也是无比的激荡。

    当然,还有旧北庭都护府的地方,还有安西,还有奴儿干都司……

    张瀚想着,可能在自己有生之年都要为这些东西而努力了,不过既然有了现在的一切,难道自己会愿意放弃?

    摇头一笑,张瀚先迈步向前,底下所有的将领们慌忙跟了上来,护卫们也是赶紧跟随,几百骑从白城子出来,往着大河方向而去,这时押送火落赤的骑队正好经过,头发花白的老台吉被捆绑着放在马上,只要有两条腿是自由的,哪怕捆的如粽子一样这个老蒙古人也能在马上轻松的控马而行,火落赤已经是一副认命的模样,神情居然还有一点悠然,但当他看到大量的武官簇拥着一个高大的汉人青年经过时,还是忍不住动容了。

    “这就是你们的张大人吧?”老蒙古人忍不住向押送他的士兵询问着,尽管他自己已经几乎确定了。

    “当然是了。”士兵盯着张瀚看了好一会儿,就算在军中也不是经常能遇到这位最高的统帅,普通的士兵视张瀚如神,遇到了当然会盯着看一会儿。

    士兵用自豪的口吻对火落赤道:“这就是我们的大人,战无不胜,天下无敌的名将!”

    火落赤很想反驳,他也很吃紧这小兵的用词,很明显也是读过书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他低头看了一眼自己胸前的绳索,突然闭口不语。

    倒是另一个俘虏开口道:“你们张大人去哪儿?”

    “去看黄河。”一个军官答道:“去看我们的黄河,巡视我们的河套。”

    ……

    眼前的河边冒出了一点绿意,也就是河水滋润的地方绿草会冒出来比较快,一点点带绿色的草尖从湿润的泥土里早早冒出头来。

    与此同时,柳叶还完全没有发芽的意思,柳条还是光秃秃的。

    不仅是柳条,各种树木都完全是只有稀疏的枝条。

    土地是黄色为主,只有少量的黑色。

    到处是山峦,有时候对面的人都能看的清脸,但想要过去就得绕道几十里的山路。

    很少有地方是平坦的,到处是山谷。

    事实上有树有河的地方就算是风景优美的,在陕北的高原上行走时,多半都是光秃秃的黄色山脉。

    没有绿意,到处都是荒芜的农田,去年大荒,陕北这里的人大量逃荒,到现在还是十室九空。

    因为天气尚且寒冷,还没有到可以返乡耕作的时候。

    也有可能有不少人都在路上,毕竟很多人逃在了关中或是大同一带,路途遥远,返乡耕作在路上可能就要走两三个月的时间。

    尽管回来之后可能还是收成有限,甚至难以果腹,但多半的人还是会回来的。

    身上一袭红袍的洪承畴策马而行,身边是几十个长随伴当和幕僚随员们。

    (本章完)

 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榆林

    洪承畴从晋北到陕北,打算到榆林和各个军堡看一看。如果要把陕西都司和行都司的地盘都走一下,用时最少得超过三个月。由于他的职掌范围主要是在陕北,所以洪承畴只打算在陕北附近的十几个卫所和几十个军堡间走一下看一下,然后再去西安,最后回榆林上任。

    从上任提学不过两年,然后任陕西督道参议,再转延绥兵备,距离巡抚只差一阶,洪承畴不仅显示出了他的能力,也显示出他在本科进士中的超强人脉。

    在朝任官的人,没有能力很难上升,没有人脉也很难有快速的上升通道。

    如果一个人又有能力,又长袖善舞,把各种人脉运用得当,其上升就不可阻止了。

    洪承畴在中年时就做到了三边总督,后来以兵部尚书加衔转任蓟辽总督,可以说是大明疆臣第一人,如果不是遇到了更强力的皇太极和强悍的八旗兵,洪承畴的仕途之路肯定不会是以疆臣而结束。

    就算是在大同,在和记的强势压迫之下,洪承畴还是做到了自己的份内所有的事,最少在表面上无可挑剔,然后他转任陕西,也是和同僚和上司相处的很好,展现出了很好的风仪和能力,再转任延绥兵备时,人人都知道这个来自南方的官员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了。

    在上任途中,洪承畴看到的全部是凄惨的场面。

    到处是绝收的土地和十室九空的村落。

    只有一些实在走不动路的老人会留在村落里,他们几乎都是在垂死的状态,就算不远处的镇子上有赈济这些人也走不动了。

    不出意外的话等逃荒的人回到家里,这些号称留下来看家的老人多半会变成一具具的尸体。

    洪承畴知道这也是常态,官府和大乡绅们会把这些事处理好,村落和集镇中总有壮丁会留下来,会把这些事处理好的。

    在经过一些集镇的时候,到处都有皇帝赈灾的榜文,一些大户和官府一起配合在施粥,这样使逃荒的人数急剧下降。

    这也叫洪承畴感觉不错,不管朝廷的赈济有多少被经手的官员和吏员们瓜分了,或是被大户们也参与进来分一杯羹,最少还是有相当多的赈济落在了百姓的手中和肚皮里头。

    有这些赈济就是一种指望,在最困难的时候人们也会想起皇帝会有赈济,会有官府牵头和大户一起设立粥棚,或是发下杂粮,种子等物资,给人们重新安身立命的资本。

    这很不错,人心里一旦还有指望,哪怕是最困难的局面也只有少数的人会去冒险,比如土匪的数量确实增加了,但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守着家乡的土地和房舍继续安稳的生活下去,只要还有指望。

    “这里是吴堡,过了河就是鄂尔多斯地界。”一个长于山川地理的幕僚用马鞭指着对面道:“那边就是河套,看那边还有沙地和山丘,但往前走一走就是青城一带的土默川大平原。往西走更是河套平原,整个方圆近二千里山丘不多,只有少量沙地,多半都是肥沃的良田土地。北虏的套部和鄂尔多斯部都在那边放牧。从河水往东是神木和府谷和山西地界了。榆林,就是这些地方的中心,镇守着套部和鄂尔多斯,也和大同镇协守着俺答汗和他的青城,也是土默特本部。”

    幕僚是榆林本地人,是一个年近五十的生员,这么多年他走过无数的地方,当然也领略过相当的风土人情,人的性格应该沉稳了,但谈起榆林的作用和地位时还是有些激动和自豪。

    不管怎样,这座不大的镇城在二百多年的岁月里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而且现在榆林的将门世家也仍然是忠义传家,不管是尤家还是贺家,或是张家,都有人在各镇当着总兵和不同级别的将领,榆林人有理由骄傲和自豪。

    当然幕僚此时还不知道,在十几年后李自成进兵的路线上,各地纷纷投降,各总兵驻守的城池没有人能够坚守哪怕一天,只有榆林城在尤家和贺家的率领下,本城子弟纷纷上城驻守,死守不降,哪怕李自成给出再优厚的条件和待遇榆林将门和百姓们也是誓死不降。

    这是一个百年军镇的骄傲与坚守,不管大明怎样,榆林的将门用自己满门的性命回报了这个自己一直效忠着的国家和朝廷。

    “嗯,可是现在土默川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