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955章

我要做皇帝-第955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能消灭匈奴一个万骑,胜过击败匈奴十个万骑!”

    诸将听了,也都是热血沸腾。

    武将们,最喜欢的,当然永远是歼灭战。

    击溃敌人,再怎么强,也最多斩首一两千。

    但若能歼灭一支敌人,那么,这些敌人的首级,就一个都跑不掉!

    马邑之战为何让全天下的武人都在流口水?

    还不就是,它是一场恢弘的歼灭战!

    车骑将军义纵统帅汉军主力精锐,潜伏武州山脉之中,等待匈奴主力进入武州塞后,忽然抢占武州塞。

    于是,匈奴人就被包围在了马邑城下。

    句注军和飞狐军,再从南方逆推过来,与马邑守军呼应。

    匈奴折兰部族为了打开包围圈,于是,在汉军的胸甲面前,撞得头破血流。

    这一战的前后经过,以及战争过程的细节。

    这两年,早就被长安的丞相府和少府,编成了小册子,发放给了司马以上军官,甚至入选了武苑的教科书。

    诸将因此也都非常清楚。

    现在,大家所面临的局面。

    跟马邑之战不同,此番高阙之战,汉军基本上不具备包围、歼灭匈奴主力的能力。

    辽阔的草原和秦人留下的交通网络,使得匈奴人哪怕打不过,也可以撤退。

    对骑兵来说,见势不妙,远遁千里,根本不是什么事!

    当初,匈奴集合其全国之力,拦截乌孙残部,拦截了一年多,也没有全歼掉!

    更远一些,月氏人在战败后,西迁数千里。

    匈奴骑兵,照样拿他们没辙。

    这些战例都说明了,对骑兵来说,打不过敌人,但一定可以跑的过敌人!

    草原这么大,匈奴人只要想跑,汉军哪怕是跑死战马,也不一定能追的上。

    况且,对骑兵来说,追击敌人,是大忌!

    汉军自己就有过演练和推演。

    在骑兵的运动战之中,追击方很容易就会被人埋伏。

    所以,这场战争中,作为主动进攻方,汉军将不止面对气候和陌生的环境以及敌国境内,这三个麻烦。

    汉军更将在这片辽阔的大草原上,跟敌人玩躲猫猫。

    汉军有自信,可以击败一切匈奴骑兵。

    但却没有自信,可以消灭他们。

    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古老的寓言,总是有道理的。

    好在,中国的战争史足够丰富,中国人的战争经验,也足够多。

    兵法和历史上的战例,有无数的例子,可以为现在的军人提供灵感。

    匈奴人打不过就可以跑?

    是的!

    这是事实!

    但总有些地方,匈奴人是无法放弃,也不敢放弃的。

    高阙,就是这样一个匈奴人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必守之地。

    放弃高阙,就等于放弃河间地以及阴山。

    同样的道理。

    在高阙之前的河阴、鸿鹄塞等地,也是匈奴人不敢轻易放弃之地。

    就像当年秦赵在长平的拉锯。

    秦赵双方,可有一个,敢于放弃该地的?

    想到这里,诸将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河阴,确实是匈奴人绝对不会放弃的一个要点。

    只要汉军兵临河阴,那么,梓岭和高阙的匈奴人,肯定要派兵来救。

    这就给了汉军留下了机会!

    就像,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

    那么,那里是汉军的桂陵?

    郅都站起身来,审视着地图,然后,他看到了在河阴的上方的宜梁。

    宜梁,是秦县名,现在已经废弃了,成为了匈奴的牧场。

    此地,地势相对崎岖,大河从宜梁的左侧流过,在其右侧,就是著名的秦九原郡故城。

    无论是高阙来的匈奴援兵还是梓岭过来的援军,都必须走宜梁。

    “这是天然的战场!”郅都立刻就决定了,自己的桂陵。

    “诸将听令:各校尉、司马,回营后,须将河阴、宜梁等地的地理、地图,详细的告知诸队率、诸什长,晓瑜全军,日夜操练!”郅都下令道:“我军将准时于,汉元德六年冬十月已丑日,率先出塞,至乙未日必须抵达河阴,此乃军令!”

    “诺!”诸将都是轰然应诺,情绪激动。

    因为,他们终于知道了,自己,将成为首先出塞的汉军先头部队!

    道理很简单,已丑,就是初一。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千零三十二节 磨刀霍霍(1)

    兴乐塞。

    一只人造的木鸟,迎风招展,木鸟身上装饰着的羽毛,在寒风之中微微抖动。

    两个伣官瞪大了眼睛,注视着木鸟的羽毛变化。

    不停的提笔记录羽毛的抖动速度和方向变化。

    当这两个伣官停下笔,立刻就有两个官吏上前,接过他们的报告。

    然后,这些记录的文字被送到了兴乐塞中的一个军帐内。

    一位天官接过了这些报告,然后,他将这些报告与其他的文字综合到一起,写成一个简报,交给身边的一个随从,嘱托道:“立即送往程都尉处!”

    半刻钟后,这封简报抵达了程不识案头。

    “都尉,此乃天官所报之今日天象……”

    程不识接过这封简报,看了一眼。

    只见其上写道:下官杨寿敬拜虎贲都尉程公足下:今日风向东南,风力乙级,气温负一刻又三分之一,阳光晴朗,湿度甲上,预计后旬将无雨雪。

    毫无疑问,这是一封简单的原始的有关天气的报告以及预测。

    这不奇怪。

    中国是农耕民族为主的帝国。

    在中国,再没有比农耕更重要的事情。

    每年春天,天子亲耕籍田,三公九卿皆佐天子之后,以为天下榜样。

    而早在远古的时代,在夏后氏主政之时,古老的诸夏先民,就已经开始摸索和探索,对宇宙天文以及气候变迁的研究。

    春秋之中,尚书之上,有关气候变化、星辰变化和天象的文字,是占据最多篇幅的。

    及殷商兴盛,成汤的统治者,一方面敬畏着天神和天地。

    一方面,却开始着手准备记录和记载他们所遇到的一切气候变化。

    物候这个名词,首次出现在了中国的史书上。

    深埋地底的甲骨文里,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卜旬’。

    商人将天干地支,列为纪年纪日之法。

    六十甲子一轮回。

    与后世不同,商人习惯将十,作为一个轮回。

    一次天干地支轮回,在日历上表现出六个不同的交替。

    而商人,将每十天称为旬。

    卜旬者,既是根据现有的气象资料,以及龟甲所展示的迹象,来推测下一个十天的天气变化。

    殷商的统治者,当然无法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征服气象,掌握天地变化。

    但,他们将他们的这些努力和研究,铭刻在青铜之上,写在龟甲之中。

    跨越漫长的殷商和西周。

    时间走到了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

    对天气的记录和物候的研究,终于达到了古典时代的巅峰。

    一部《吕氏春秋》,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地理以及人文,集于一体。

    其中,有关指导农业生产的原始气象学,已经初露端倪。

    甚至,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分类。

    而当历史走到今天,站在先人们的肩膀上,依托于温度计、伣学以及对空气湿度的探寻。

    今天的诸夏人民,虽然依然无法准确预测明天的气候。

    但是,却已经大体估算出在现有条件下的明日气象。

    尤其是伣官和温度计的出现,大大增强了汉家对气候变迁的观测能力和预测能力。

    所谓伣,是最近一二十年兴起的一种新兴的学问。

    伣者,从人,意为一个瞪大了眼睛观察天地的人。

    最初的伣者,起源于古老的殷商时代。

    诗经就有记载:大邦有子,伣天之妹。

    以此形容文王赢取殷商公主的喜庆之情。

    而在今天,伣者成为了汉家观察风向和测定风速的官员。

    他们广泛活跃在楼船衙门的舰船上,为舰船规避风暴,指引路线。

    同时也活跃在汉家各大粮仓,为百姓的生产生活提供指导。

    汉之伣学的兴盛和兴起,源于当今天子的易学博士日者司马季主。

    司马季主非常喜欢观测天地,自然也喜欢观察风向、湿度以及降雨变化。

    正是在他的提倡下,汉家伣学蓬勃发展。

    并出现了专门的伣器。

    如铜凤凰、铜孔雀等伣器,纷纷出现。

    最后,墨家也掺了一脚,推出了今日汉家军用的测风器——伣木鸟。

    这是一种很简单,也很实用的器具。

    使得观测者可以通过木鸟身上的羽毛抖动变化和方向来观测风向和风力。

    于是,在现在,今天的汉家虽然很难知道明天的气候。

    但大家至少能知道今天的气候了。

    风力、湿度、温度,三者合一,再结合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记录下来的气候变迁资料,物候变化记录,大致就可以预测未来数日的大概气象。

    虽然,不一定准确,而且,还有着许多方面的功课和学问要补全。

    但至少,汉人有猜测明天的权力了。

    这很重要!

    尤其是在现在。

    汉军要出塞,首先面对的就是天气这个敌人。

    反正,程不识是不敢想象自己统帅的军队刚刚出塞,就面对暴雪的可怕场景。

    所以,汉军不仅仅在兴乐塞有观测和预测天气的部门。

    实际上,整条长城的战线上,都密布了无数诸如此类的观测部门。

    虽然有些地方,就一两个人,甚至是军人兼职的。

    但,大大小小数十个观测站的数据,汇总到一起后,却已经能对未来的气候条件,做出一个大体的判断和预测。

    程不识看完报告,让人留下一份副本。

    然后,将正本交给一个侍从官,嘱托道:“送去云中城的车骑将军莫府!”

    ……………………………………

    此时此刻,在云中城之中。

    一个庞大的前敌指挥所,已经搭建而成。

    当然,汉家对这个指挥所的称呼是‘莫府’。

    莫府者,幕府也!

    是当今世界最庞大最精密的战争机器!

    这是诞生在战国大世最激烈的秦赵争霸时期,由廉颇草创,最终经由白起发扬光大的强大机构。

    一个莫府之内,常常云集幕僚、文人、参谋以及各种军官、文官。

    群贤共策,群策群力,将战争,从一个人指挥,变成了群体指挥。

    发展到现在,汉家的莫府在经历了马邑之战的锤炼后,变得更加科学。

    莫府内部,甚至出现了专业化。

    负责后勤的中军候司马,负责道路的中军佐军候,以及负责支应粮草,分配补给的中军参赞纷纷出现。

    甚至,还有专门的推演战争的参谋团,号为‘录事参军’的武苑学子团。

    整个莫府,上下官吏加起来,几近千人。

    他们构成了汉军进攻和指挥的大脑。

    而义纵和他的亲信将官们,则是这个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

    “少府命人送来的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