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653章

我要做皇帝-第653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有前例佐证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果断怂了。

    继续留在家乡,给地主士绅耕作,给朝廷纳税服役。

    但如今,一个个有关怀化富庶无比的传说,接踵而来。

    而且,有图有真相!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朗朗上口而又脍炙人口的歌谣,很快就勾起了无数人的憧憬。

    大家流着口水在心里幻想着,那个富庶的热土。

    许多人摸着扁扁的肚皮,想象着自己大口大口的吃着美味的野鸡,啃着肥美的狍子——今天晚上,自己只喝了半碗麦粥,没办法,家里有好几个孩子,都在长身体,要养活他们,殊为不易啊!

    要不要冒这个险,赌一把呢?

    有人犹豫不决,而有人则决心已定。

    尤其是那些家中的次子,还没有成家的青年们。

    一年到头,都在半饱半饿,甚至有时候,一天到晚,只能喝点稀粥,吃点豆子充饥。

    这样的日子,他们是不想过了。

    尤其是在看到了那些已经皱巴巴的白纸上的图画之后,他们更是心痒难耐。

    他们不由自主的将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以及希望,都倾注到了那个传说中富饶无比的肥沃热土,并将之看做了自己的理想国和天堂。

    自古以来,老百姓都是很好忽悠的。

    哪怕再夸张,再离奇的谎言,在这些生活困苦,整日劳累,几乎没有明天与未来的人眼中,都是可信的。

    不然,历史上也不会那么多人在一两句口号的煽动下,在那些不切实际的宗教谎言忽悠下揭竿而起。

    在这些对未来已经不抱希望的人眼里,任何美丽的理想国和传说,都值得一信。

    因为除此之外,他们已经没有精神寄托了。

    “反正朝廷会负责我一路上的吃住,到了地方,据说还会安排住处……”这些人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假如是朝廷负担路上的全部开销和到了地方后的食宿的话,那么,就不需要为路费发愁了。

    而这个问题的被解决,则进一步消除了百姓对远方未知世界的恐惧。

    “只是,起初几年,要给朝廷耕作,所得基本全部要上交……”

    但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他们在家乡,本来就没有什么积蓄。

    甚至每年还要倒欠地主的债务呢!

    现在去了怀化,开始几年给朝廷耕作,似乎也算不得什么了。

    于是,唯一的问题就变成了:我欠的那些债务怎么办?

    汉室,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不管是谁,都休想赖账!

    这个时候,朝廷宣布,屯垦移民所欠债务,可由官府具保,延后三年偿还。

    这个政策,顿时就冲垮了这些人的最后一丝担忧。

    在未来数年,无数关东的佃户和贫民,纷纷报名,前往怀化。

    以至于,很多地方的地主士绅手足无措,在慌乱过后,不得不急忙提高自己的佃户的待遇,减免债务、田租甚至有些人一下子就从铁公鸡变成了慷慨的‘大善人’,逢年过节,还会发给佃户衣物、酒肉,以此来稳住这些自己的长期饭票。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现在,刘彻还不清楚,他做的这个试探带来的影响。

    对现在的刘彻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无疑是南越王赵佗的入朝。

    要借助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南越从一个********的割据政权,变成一个在法律和外交军事上受长安控制的地方势力。

    最好将之慢慢变成一个类似过去长沙国那样的异姓诸侯国。

    而怎么实现这个目标,无疑,是对刘彻政治手腕和决断能力的一个考验。

    ps:  这两天仿佛不在状态啊,总感觉好像很疲惫很疲惫,容我调整一下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七百四十四节 赵佗入朝(1)

    元德三年夏五月二十七。

    南越王赵佗的朝觐队伍终于越过函谷关,进入了关中的地界。

    “一别经年,物是人非……”赵佗坐在宽大的马车之中,望着外面的山峦与人群,在心中感慨着。

    这是他阔别了七十年后,第一次回到这个熟悉的故国家园。

    虽然他是真定人,但十六岁后,就到了咸阳,为始皇帝侍从骑郎。

    关中于他而言,算的上是第二故乡了。

    对于此地,他的感情非常深厚。

    可惜……

    车帘之外的景象,已经跟记忆中的关中完全不同了。

    “也是,项羽入关,大造杀戒,关中残破,百姓离散……”赵佗在心里轻声叹息了一声。

    项羽当年在关中造成的杀戮,哪怕是他远在南越,也是有所耳闻。

    富丽堂皇的阿房宫被一把大火焚毁,旧时的秦都咸阳,更是被烧成一片白地,不知道多少老秦人死于乱兵的刀下。

    以至于,后来高帝刘邦迁都关中,只能被迫先在铄阳理政,数年后才迁入此时的长安未央宫和长乐宫。

    至于长安城的建立,那就更是要往后推,直到惠帝六年左右,长安城才算落成。

    在那之前,长安,只是一个乡邑,而非一个都市。

    因而,经历如此重大的历史转变,整个关中的城市与乡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故秦时的经济政治中心,现在,可能只是一片田园与农庄,而曾经的田园、山陵,此刻却已成了丰邑大都。

    恐怕,此刻关中,唯一没变的,大抵只有那永远奔流不息的渭水与灞水了。

    正感慨着故国变化,赵佗的眼睛。忽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事物。

    一条木制的轨道,在直道的一侧,延绵向前。

    这种轨道,赵佗再熟悉不过了。

    当年为了灭楚。大秦就铺设了数百里这样的轨道,来为大军输送给养。

    后来征服百越,数十万大军的给养和军械补充,通过一条条这样的轨道,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灵渠边上。然后通过运河转输岭南。

    他在南越独立割据后,也曾经想过修建一条类似的轨道,来加强对百越的控制。

    但,尝试过后,赵佗很悲哀的发现。

    想要建设和铺设一条这样的轨道,需要一个大一统的中央帝国来为它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需要一个拥有无数能干巧匠,并且能随时动员大量资源的少府,更需要一个扎根于商君思想之下,如同蜘蛛一般。能随时控制和监察地方乡亭情况的文官系统。

    简单的来说,想修建完成一条这样的轨道。

    它需要将秦帝国复活。

    让耕战思想和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作为国家的政策基石。

    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还得保证,这个政府拥有足够多的能动用的人力物力与资源。

    并且,统治者本身还得有极为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来推动轨道工程的建设。

    没有满足这些条件,这样的轨道是不可能修建完成的。

    哪怕勉强修建完成,也只是面子上好看而已。

    随便一个环节出了漏子,这条轨道,就要废弃。

    旁的不说。国家掌控能力不够,律法的震慑力不足的话,这些木制轨道,就很可能成为百姓们破坏的目标——比起去山林砍柴。轨道上的木轨显然更容易获取。

    “只是,汉在关中修建这样一条轨道,用意何在?”赵佗不免陷入了沉思。

    大秦修建轨道,只是为了征服世界。

    所以,大秦帝国从来没有在关中铺设过轨道。

    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关中也没有什么物资需要这样的轨道来运输。

    但赵佗却很惊讶的发现。这条汉朝修的轨道,非但没有闲置,反而非常繁忙。

    仅仅在半个时辰中,赵佗就看到了十几辆拉着满满一车物资的马车,沿着轨道,直趋函谷。

    “这是怎么回事?”赵佗叫来自己的心腹宦官问道。

    那宦官立刻就去询问护送使团前往长安的汉朝官员,没多久,他就回来禀报道:“陛……大王……,奴婢问过汉朝的官吏了,据说,这事物换作马车轨道,乃汉天子下令修建,目前汉朝共有两条,一条自长安通向萧关,另一条就是这条了,连接函谷与长安……”

    “恩,萧关那边确实需要一条轨道……”赵佗闻言点点头。

    如今不比秦时,大秦狂霸酷拽叼,打遍东南西北无敌手。

    汉室立鼎以来,就一直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

    数十年来,两国光是平城那个等级的大规模会战,就已经进行了三次之多。

    每次光是军队动员,就是几十万。

    因此,修建一条这样的轨道,关中驻军就可以立刻从长安部署到萧关,物资更可以立刻支援前线大军。

    这样一条轨道,胜过十万大军!

    但函谷…长安的轨道,却有什么好修的?

    赵佗记得很清楚,关中素来就是自给自足,甚至有余力接济关东的天府之国。

    在郑国渠的助力下,关中岁岁丰收,从未有过要想关东调粮的先例。

    而如今关东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威胁,国家不可能需要一条这样的轨道来运输军队和物资。

    但这条轨道看上去,却是很繁忙。

    那么问题来了,刘氏修建这样一条轨道,把那么多物资,运去函谷做什么?

    “去问问看,这条轨道的物资,都是要运去哪里的?”赵佗问道。

    没多久,那宦官又回来禀报道:“大王,奴婢已经问明白了,据说此条轨道乃关东大贾师氏出钱所修,中国天子为褒扬师氏,特别下诏,准许师氏,以此轨道谋利,方才大王所见的那些马车。皆是师氏名下的运输车队,乃是运输货物与商品,转输关东或者自关东运输货物入关的……”

    “师家啊……”赵佗点点头,雒阳师氏的富裕。他也早已有所耳闻了,旧年,师家的名下的商队和船队就不止来到过南越。

    以师家数千万的身家,修建这样一条轨道,确实是有那个财力的。

    但随即他愕然的看着那个宦官。一副不可思议的模样:“你是说,中国天子,准许一个商贾使用轨道来运输物资?”

    自秦以来,商贾的地位,就是无限低!

    当年,始皇帝甚至勒石宣告天下:上农除末。

    这末就是商贾、游侠、地痞无赖。

    秦长城和阿房宫还有始皇帝的帝陵,全部都是这些人的尸骨铺成的。

    以赵佗所知,刘氏虽然不似秦代,但对商贾,却也没有什么好脸色。

    什么时候。被视为末业的贾人也能使用轨道这样的军国重器了?

    更别说还拿来谋利?

    虽然久处南疆,赵佗对商贾的看法早已发生了改变。

    在南越,来自中国的商队,甚至就是南越王国发展和生存的必需品。

    没有这些商人带着中国先进的工具和器物来到,南越王国,很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握全局,国王的命令,甚至连番禹城也出不了。

    但有了这些商贾后,就不一样了。

    靠着来自中国的铁器和各种先进工具。南越军队,吊打百越各族的不服势力,将郡县治延伸到交趾等地。

    赵佗因此也极为重要与中国的贸易和交流。

    吕后时期,因为长沙王国关闭边境贸易。禁止一切铁器和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