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497章

我要做皇帝-第497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何况,如今东瓯内附。

    汉室的疆域向东南延伸了数百里,直接与闽越接壤。

    这使得,汉室的文化,能更加容易的影响和侵袭南越与闽越国内的贵族和精英阶级。

    经济同化,与文化同化,双管齐下。

    闽越与南越已经不足为患。

    只等着老一辈的那些顽固派,譬如赵佗啊骆严挂掉,闽越与南越的回归,就要进入倒计时了。

    将闽越与南越的事情,先放在一边。

    刘彻把汲黯和颜异,都叫过来,同时,尚书和侍中们也叫到一起。

    就在这安宁殿,刘彻与他们商议起接下来汉室要面临的两个大事。

    这第一个,就是考举。

    今年的考举士子,到目前为止,报名人数已经接近八千人了。

    虽然,这些人中起码有五分之二,是回锅肉,都是上两次考举的失败者。

    但新增的士子,人数也不少。

    而随着考举人数不断增加,录取人数,势必也要增加。

    但关中的官员空额,已经不多了。

    很显然,无论如何也塞不下去年那么多的官员了。

    因此,不可避免,考举只能向地方郡国转移。

    丞相府跟御史大夫已经选定了楚国、江都国、河南、河东、河内、南阳、清河、上郡、云中等汉室控制力最强的郡国作为今年考举士子的安置点。

    另外,军队方面也表示,吃下一千人左右的士子,不成问题。

    所以,这个问题,刘彻暂时还不需要去考虑。

    刘彻目前主要要关心和关注的重点是:即将开始的首批移民辽东、新化、朝鲜的屯垦团。

    按照刘彻的命令,辽东郡和新化城以及朝鲜方面,已经选定了移民们将要屯垦的地区。

    都是水源充足,地势平坦,适合耕种的平原。

    移民们过去后,只需要开垦土地,修建好过冬的房屋,储备过冬所需的粮食和柴火,再撑过今年的严冬,等到明年,差不多就能自给自足了。

    而,现在,正是最佳的移民时机。

    因为天气合适。

    不趁着夏季,将移民们安置到各自的定居点,同时建立好过冬的物资储备,那今年就没机会了。

    可问题是,一个超过十万人,涉及三千里地域的安置工作和移民们的管理工作,都非常琐碎且麻烦。

    刘彻召集自己的亲信心腹智囊团的目的,就是要商议出一个切实可行,且完善的屯垦团管理制度和移民的分配制度。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五百八十四节 军国主义

    屯垦移民的事情,一讨论,就是整整三天。

    但三天后,刘彻走上返回长安,参与六月的朔望朝会时,他的手里,已经拿着厚厚的一堆具体条例和实施细则。

    这些东西,当然不是在过去三天内讨论出来的。

    实际上,屯垦移民的政策以及相关的实施细则,在朝堂上已经经过了十几轮的撕逼和争论。

    而,刘彻的智囊团,兰台的尚书们则早在去年,就已经在位拟定相关法律和屯垦移民的细则而努力了。

    仅仅在过去半年的时间里,为了划定屯垦区域以及考察当地地理,兰台方面,就已经向辽东郡和新化以及朝鲜地区派出了超过三百人次的考察团和十五个采风团。

    带回来的有关当地地理地貌和河流湖泊的说明文字超过了十万字,测绘的地图超过了一千张。

    这使得刘彻和朝廷的大臣们,都能通过这些文字以及地图,清楚的知道,辽东、新化以及朝鲜的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第一手的参考资料。

    在过去三天,兰台尚书们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将过去朝堂讨论的相关事宜以及汇总的各方意见整理出来。

    然后,由刘彻亲自过目,定下基调。

    这次回长安,主持朔望朝会,主要目的,就是给已经撕逼了大半年的朝野各方势力,来做个裁决。

    这也是皇帝的本职工作。

    大臣们讨论问题——皇帝一锤定音,给出最终的结果。

    当然了,这过程还是要充分的展现民煮,要搞得皇帝好像特别尊重和看重朝中贤者,在野士大夫的意见。

    就像当年刘彻的老爹削藩的时候一样——连诸侯王都能在这个事情上面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只是,结果是注定的。

    皇帝的意志决定一切。

    回到长安后,刘彻住进了温室殿,然后就立刻命人传唤丞相周亚夫和御史大夫晁错。

    君臣三人闭门商议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日暮时分,这场闭门会议才算结束。

    会议结束后。当周亚夫和晁错回到各自家中,瞬间,他们就迎来一大波来自各个方面,探听口风的代表。

    尤以周亚夫家中最为热闹。

    起码有十几位列侯和七八位将军亲自登门拜访。

    这些人一直在周亚夫家里逗留到人定时分(晚上九点以后)才各自散去。

    翌日。鸡鸣之时,刘彻刚刚醒来,绣衣卫的报告就已经送到了他的面前。

    随意的翻看了一下绣衣卫记录的昨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刘彻也没有在意。

    天朝太祖都说过,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任何一个政治实体内部,都免不了拉帮结派,抱团取暖。

    尤其是丞相和御史大夫这两个职位的人,要是不能拉拢一批支持者团结在自己周围,早被人架空了,更不可能干出任何成绩。

    刘彻对周亚夫和晁错各自拉帮结派,非常宽容,仅仅只是让人在两个人的小团体里埋下几个钉子。随时保持关注,只要他们不阴谋反对自己,刘彻就懒得去管。

    当然,万一日后,跟这两个家伙撕破了脸。

    今天这些周亚夫与晁错晚上跟人密议的事情,就能成为罪证了……

    好吧,统治者就是这样无耻。

    吃完早餐,刘彻就在义婼的服侍下,穿戴好冠冕,然后看了看还在熟睡中的一双儿女。在两个粉嘟嘟的小家伙脸颊上亲了一口,刘彻就前往承明殿,准备主持朝会。

    承明殿在汉室历史上,是仅次于宣室殿的政治活动场所。

    承明两字就足以说明其在未央宫建筑群中的地位。

    西汉晚期的文学家刘向。就曾在其著作《说苑》中注解承明殿的意义:守文之君之寝曰左右路寝,谓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后者。

    因而,从此可以看出,承明殿,实际上是皇帝的路寝(正寝)。

    但,此时。自周代传下来的三寝制度,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高寝,在汉代成为了代指刘邦宗庙和陵寝的称呼。

    路寝,因为逼格太高,历代天子都不喜欢住,反倒是本来只是妃嫔们居住的小寝,成为了皇帝日常常住的地方。

    因而,渐渐的,承明殿就成为了汉室天子除宣室殿外,召开会议和朝会最多的地方。

    后世辛弃疾在其词作中就曾写道:夜半想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以此表达自己对南宋小政权的不思进取的不满。

    但其实,作为皇帝的路寝,承明殿还是非常舒服和宽敞的,甚至有着不下于宣室殿的规模——其正殿完全能够容纳超过五百人议事。

    这也正常,毕竟,路这个字,在周代的意思,本身就是与大、宽相通。

    许多古文里,路、大、宽,都可以相互通假。

    不过,承明殿,在刘彻登基后,还是首次启用,作为朔望朝的场所,因此,宫中的宦官和下人,不得不提前四五天就开始准备——上一次承明殿被启用,还是在太宗孝文皇帝后元元年,距今已经有九年之久了。

    当年,就是在承明殿中,刘彻的祖父,颁布了历史上著名的《议佐百姓诏》。

    这道诏书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

    但没关系,你只要知道,在汉代历史上这个《议佐百姓诏》与刘彻老爹在历史上颁布的《令两千石修职诏》和小猪的《求茂才异等诏》合称兴汉三诏。

    这三道诏书,在西汉的历史地位,就如同天朝的太祖思想,太祖理论,世宗代表一样,构成了西汉政治的基本指导理论思想。

    只是很可惜,与天朝太祖思想一样,昭宣之后,《议佐百姓诏》几乎成为一个空洞的理论和口号,只在每岁皇帝祭祀祖先时。拿出来充当门脸,甚至大多数官僚,都会尽可能的避免让这个诏书为人所知。

    刘彻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继续发生。

    所以。当承明殿被决定为本月朔望朝的朝会场所后,刘彻第一时间就下令,命令少府在承明殿前的台阶两侧,铭刻上太宗孝文皇帝的《议佐百姓诏》全文。

    这道诏书的内容并不长,全文一共一百一十九字。

    跟刘彻的祖父大多数诏书一样。这道诏书,用词讲究,行文流畅,且通俗易懂,更难得的是,全文没有一个字是空洞的,多余的,更不存在假大空。

    直指官僚系统的弊政和百姓生活的艰难,强调官僚们必须让百姓吃饱肚子,干不到的。可以滚蛋。

    刘彻踏着台阶,手持天子剑,在台阶两侧熊熊燃烧的火盘的照耀下,看着被铭刻在台阶两侧的诏书全文。

    “真天子,当如是哉!”刘彻看着,低声感慨:“朕也当着手颁布一道类似的纲领性诏书来确立国策和基本指导思想!”

    “今岁乃是朕皇祖太宗孝文皇帝《议佐百姓诏》颁布九周年,九为数之极,其令天下郡国四百石以上,温习太宗圣训,各作所论。乡道报与县,县报与郡国,郡国两千石,上奏于丞相。丞相直奏朕前,言有所物,特其所长者,朕将亲览焉!”感慨完毕,刘彻就对随侍左右的汲黯吩咐,命其录诏。公布天下。

    这样的举动,在后世,稀松平常,天朝哪年不搞一次学习太祖太宗世宗中宗各种理论研讨会?

    但在如今,却还是首次,以国家的力量,皇帝的威信,号召天下官员,学习和贯彻一项思想理论。

    效果如何,刘彻不清楚。

    但起码应该比什么都不干强!

    说不定,还能从中发现些人才!

    想了想,刘彻觉得,这个事情既然干了,索性就干全。

    于是,他又对汲黯吩咐:“一会朔望朝会开始后,卿领朕亲随侍中并尚书五十五人,齐颂太宗《议佐百姓诏》,使天下百官、士大夫,明知朕意!”

    “诺!”汲黯点头会意。

    于是,当参与朔望朝的臣子们,纷纷聚集来到承明殿前时,都被吓了一跳。

    殿前台阶两侧铭刻的文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有些人看着这些文字,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尤其是以特进元老和周亚夫等人为甚。

    对他们来说,太宗孝文皇帝虽然驾崩五年了。

    但这位天子却仿佛从未离开他们,一直在激励和鞭策着他们,为汉室的强大和兴盛努力。

    故丞相故安候申屠嘉,甚至差点抽泣起来。

    但,也有不少人,觉得这些文字,太过刺眼了。

    实在是这道诏书,狠狠的揭开了许多官僚们不愿意提及也不肯面对的一个事情:天下风调雨顺,朝廷一再降低百姓负担和税率,皇帝连修个亭子都舍不得,为什么还会有百姓饿肚子?为什么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