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350章

我要做皇帝-第350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可能不需要楼船舰队冒着风险进行两栖登陆——作为穿越者,刘彻深知,颜色革命,可比战斧导弹厉害多了!

    其次,刘彻或者说汉室,喜当爹了。

    因为假如刘彻没记错的话,那么在后世的历史上,未来会有部分濊人,或者说已经有濊人泅渡到了霓虹,成为了后世霓虹人的祖先。

    你要知道,在汉代典籍记载中,濊与倭是同义字……准确的说,倭是濊的通假字……

    ………………………………………………

    数日前。

    朝鲜国国都,王险城。

    此时,正是一年中,王险城风光最美好的时节。

    绚烂的杜鹃花,开满了整个城市,田中的粟苗,也到了将要成熟的时候。

    只是,与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相比,朝鲜王宫之中,却是一片死气沉沉,人人都是愁眉苦脸,就连往日的奢华燕饮与歌舞之声,此时都已经消逝一空。

    整个朝鲜王国的上上下下,此刻,一片哀嚎之声。

    自从半个月前,驻扎在呗水的一个脑子被驴踢了的军官带人袭杀了那个汉朝的辽东郡东部都尉后,整个朝鲜,立刻陷入了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中。

    数月前,汉室天子的诏谕中,可是说的明明白白: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招呼已经给你们打了,谁要再不听,休怪哥哥我杀人了!

    倘若仅仅是这样,那也就罢了。

    毕竟,朝鲜君臣觉得,有匈奴爸爸在,汉人也未必真敢出关。

    可随即,派去匈奴的使者回来告诉朝鲜君臣:匈奴人认为,汉匈盟约已定,朝鲜属于长城之内,归汉朝皇帝管辖。

    换句话说,当了朝鲜五十几年保护伞的匈奴爸爸忽然告诉朝鲜君臣:嗯嗯,哥已经跟汉朝皇帝拜过把子了,你们归汉朝皇帝处置,哥不发表意见。

    想象一下,后世的呆湾,忽然有天清晨醒来,发现对面的天朝大军已经磨刀霍霍了,可米帝爸爸的第七舰队却回复:这是天朝内政,俺们不干涉……

    呆湾有多如丧妣考,此刻的朝鲜。就有多么沮丧。

    没有匈奴爸爸撑腰,就凭朝鲜这小胳膊小腿的,别说是抵抗汉室的精锐了。

    就是燕国和辽东的驻军,也能轻松吊打朝鲜那不过万千人的常备军。

    在东亚这块地盘上。事实证明,决定这里命运的,只有匈奴与汉室。

    而朝鲜的悲剧,恰恰在于此。

    “怎么办?到底该怎么办?”朝鲜王卫准慌乱的对着自己的贵族大臣武将们问道。

    “大王,臣以为。我们应该整军备战,征调所有的奴隶和农民,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汉朝未必就能渡过呗水天险!”有人颇为硬气的道。

    但,此话,别说是那人了,就是卫准自己都不信!

    朝鲜的人口太少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国内的贵族中,有不少的人。本身就是亲汉的。

    作为一个与汉室毗邻的国家,卫满朝鲜,想要隔绝汉朝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事实是:跟真番、马韩一样,朝鲜国内,思念故乡,甚至愿意给汉室大军带路的人,不知道多少!

    要不是因为国内的亲汉派势力越来越强,朝鲜吃饱了撑着要去认一个匈奴爹?

    说到底,朝鲜选择亲匈奴疏远汉朝。本质上是为了保持独立自主。

    不然,没有匈奴撑腰,国内那些觉得汉朝是天堂的贵族农民甚至奴隶早跑光了!

    可以想象,一旦汉军开到。现在殿中这些贵族将军,起码有一半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即使是最反汉的那些当年的罪人后代,叛军后嗣,心里面恐怕多多少少也打起了以他卫氏父子头颅来保身家平安的主意。

    这不是什么杞人忧天,而是实实在在,正在进行的事情。

    卫准。可是他那几个蠢货儿子,作为一个从襁褓中即位,被人当成木偶一样操纵了二十年,还能夺回权力的国王,卫准的耐心与智慧,都是在水准线之上。

    他可不信,这殿中都是忠臣孝子,会愿意为了他卫家流光最后一滴血。

    “不可!”又有人道:“大王,如今长安天子震怒,据闻以命辽东郡郡兵动员,根据探子回报,就连燕国的郡兵,也开始集结了!”

    此言一出,整个大殿顿时就倒吸了一口凉气。

    燕人!那可是燕人啊!

    百余年前,在中国内战节节败退,屡败屡战的燕国鱼腩,给朝鲜这个国家留下太多恐怖的回忆。

    卫氏朝鲜政权中的土著贵族,或许不会害怕长安的三辅兵,但绝对畏惧那些从燕地杀过来的征服者。

    当年,卫满以千余叛军残部以及两千多号罪犯,袭击王险城,发动兵变时,就是让部下穿上了燕国的军服,用燕军武器,结果,偌大的王险城,上万的守军不战而逃……

    即使在今天,燕兵之于朝鲜土著,几乎就等于超级赛亚人。

    “燕兵要来了……”无数人手足无措。

    毕竟,比起从没见识过的中国军队,曾经杀的朝鲜人丢盔弃甲,一溃三千里的燕兵,才是最让人畏惧的!

    但另一批人却在暗自庆祝。

    “王师要来了!”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啊!”

    无数个念头在这些人心里流转。

    毫无疑问,这些人都亲汉派。

    但,这些人心思再快,也没有另外一人快!

    “报!”殿外一个武将急匆匆的跑进大殿,跪下来禀报:“启禀王上,濊君南闾率全部二十五万口,投了汉人了!”

    顿时,整个大殿一片鸦雀无声,人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所谓濊君,是朝鲜国内最大几个部族首领之一,濊,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商周时期,他们就已经活跃在历史上了,直到今天,濊人的分支多如牛毛,甚至朝鲜半岛上多数的土著民族都能跟濊人牵扯上关系。

    而卫满朝鲜国内的这个濊人部族,是目前所有濊人分支中最大的一支,人口二十几万,在朝鲜半岛上算是一个巨无霸了。

    更关键的是,濊人的地盘,正好隔在匈奴与朝鲜之间。

    换句话说,随之濊人易帜,投降汉朝,朝鲜人再也不可能从匈奴那里一丁半点的援助,甚至,可能连派人去哭秦廷,都成为了一种奢望。

    “濊君,孤可待你们不薄啊!”卫准脸色苍白,咬着牙齿道。

    但,现在再说这些已经没用了。

    至于派兵讨伐?

    姑且不说现在朝鲜军心士气皆无,一出发,恐怕没走到半路就要散了大半。就算能坚持到濊人那边,又有什么用?

    濊人本身就有着自己的军事力量,这次投靠汉朝,必然能得到汉朝的军队援助。

    而且,卫准心中此刻还有着一丝丝的幻想:汉朝皇帝要是能吃了濊人的人口地盘后,心满意足,自己再赔礼道歉,缴纳一笔贡赋,发誓从此臣服,或许能挽救危机?

    此时此刻,卫准心里再也没有什么自立、独立一类的概念了。

    在大厦将倾时,他所求的,只是保全自己现在的荣华富贵。

    ………………………………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百三十五节 宣传与冲突

    濊人的归顺,瞬间就压过了刚刚完成的第一轮考举,成为了长安城最热门的话题。

    大旗党们坐在酒肆里,喝着小酒,拍着胸脯:“诸君可知,这濊人归顺,乃是圣天子下的一步暗棋,圣天子早知朝鲜卫氏脑后有反骨,故暗命辽东西部都尉彭吴,暗与濊君往来,许以大义,濊君果然拨乱反正,举族以地内附,断朝鲜、匈奴联络之道,使朝鲜立成瓮中之鳖!”

    “撮尔朝鲜,灭亡可期!”

    这些人口才了得,说起来话,嗓门也特别大。

    更关键的是,从他们嘴里吐出来的话,又是濊人与北部都尉之间的秘密往来,又是朝廷几次三番的暗中联络。

    寻常百姓谁知道这些,谁懂这些?

    顿时就被他们说得激动无比,一种身为天朝上国公民的荣誉感油然而生。

    特别是,关中的百姓,本就愤青居多,听了这些论调后,大家伙热血沸腾,纷纷道:“先生说的不错,朝鲜撮尔小国,安敢犯吾中国虎须?”

    这时候又一个大旗党适时的站出来,在火里加一把柴。

    他故作神秘,却又偏偏非常大声的道:“诸位有所不知啊,俺有个外甥的朋友的表舅在宫里当差,据说,当初朝鲜人袭杀东部都尉成公后,圣天子勃然大怒,对左右道: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又道:朝鲜多行不义必自毙!果不其然,濊君反正,朝鲜自食恶果!王师一到,怕是举国上下,立为齑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根深蒂固的皇帝肯定是好的的思想。

    老百姓们通常也不会去想太多。

    因此,这话顿时就引起无数人的叫好声。

    适时地,又有人鼓动道:“依俺看,这次攻伐朝鲜,上阵的士卒将校,恐怕要发财喽!大家伙想想看。去岁吴楚之乱,那些出征的士卒,谁不是背了许多财物回来,至于将校大臣。更是赚的盘满钵满……”

    这下子,老百姓们胸膛里顿时就沸腾了起来。

    关中百姓,自打秦代开始,就是中国最好的兵源。

    而且,对于战争的狂热和好战程度。都是远超其他任何地区的。

    因为,关中人知道,打仗,是能得到好处的。

    在秦之时,一个立功的士卒,立刻就有媒人上门做媒,商人奉上礼物,官府礼敬有加。

    汉室以来,虽然较之秦代,有所不如。

    但对士卒的抚恤和赏赐。却是没有减少的。

    所以,汉人没有什么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想法。

    恰恰相反,在这个文官集团还没有开始统治的时代,底层民众唯一的没有限制的上升通道,就是通过战争,立功,授爵,授官,授宅。

    朝鲜虽穷。虽然偏远,但那好歹也是一国,国都中必然有着数十年来的积蓄。

    只要破了朝鲜国都,那还不是……

    “不行。俺得回家,叫俺家大人给俺去跟里正说说,俺也要当兵!”当下就有着许多人在心里动起了心思。

    北方的农民,可不是内陆的齐鲁地区的农民。

    北方的农民每年冬天都要接受一个月的军事训练,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和组织技巧。

    然后,每个男子二十三岁后。都要服两年义务兵役,一年是在长安的南北两军中实习,一年到边郡戍边。

    换句话说,在北方,凡二十五岁以上的农民,基本上,遇到战争,直接可以拉出去,披上甲胄,拿起武器,就是一个合格的士兵。

    或许,在某些郡县,这个制度可能已经松懈了一些。

    但在关中,这个制度,直到今天,还是被严格执行的。

    因为,刘氏向来就是把关中当成自己最后的大本营和根据地来建设的。

    当然,这个世界,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战争。

    总有些不合时宜的声音,想要发出来。

    酒肆中,一个儒服男子,看着这一切,眉头皱了起来。

    “怎能如此?关中之民,不习仁义,不用道德,反以武力相威胁,真真是礼乐崩坏,人心不古啊!”这男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