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303章

我要做皇帝-第303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李广被调任为上郡太守。

    正是在上郡太守任上,李广成为了天下公认的名将。

    无论是当着匈奴大军的面,一箭射杀匈奴神射手,还是李广射虎的故事,都成为了史书上永恒的经典刹那。

    后人就曾赋诗赞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时,刘彻看着李广就匍匐在自己脚下,毕恭毕敬,心里面别提有多爽了!

    这就跟后世都市重生小说中的主人公,把马云和麻花藤给变成自己的员工一样。

    这是穿越者和重生者才会品尝到的东西。

    只是,爽归爽,终究活了三辈子了,刘彻早就不是那个藏不住事情的人。

    他微微一笑,道:“将军,快快平身,王道,给李将军赐座!”

    李广起身后,微微欠身。道:“臣谢陛下厚爱!”

    刘彻这才发觉,李广的双臂,远比常人更长,也更粗壮。难怪后世人,将他误会成了一位善于使用弓弩兵的将军!

    待得李广坐下来,刘彻就问道:“朕听说将军担任骑郎将时,以练兵闻名海内,未知将军可有何练兵诀窍。请与朕分说!”

    从前,刘彻从未有过正面向李广这样级别的,还是站在时代发展潮流最前沿的将军请教战术的机会。

    此时,见了李广,自然难免好奇。

    李广闻言,面带得意之色的将他在陇右练兵时的要点,与刘彻一一解释,还形象的向刘彻解释了他练兵时的几个诀窍。

    末了,他拜道:“是以,臣以为。将兵之道,在于仁,施惠于兵,而兵将自然用命……”

    对李广来说,这是他极为难得的一个向天子推销他自己的机会,他自然知道要抓住了。

    因此,即使他是个沉默寡言,不喜多说话的人,这时候,说起来也是滔滔不绝。

    刘彻听了以后。心中却是有些失望。

    不是李广的练兵方法不对头。

    实际上,在训练骑兵上,李广颇有一套。

    只是,李广的练兵之法。太过松散了,而且一味的宽松,简单的来说,就是太过散漫了,军队的纪律,几乎形同空设!

    作为穿越者。刘彻深知军纪的重要性。

    一支没有纪律的军队,是不可能获得什么胜利的。

    刘彻就不由得想起与李广齐名的另一位大将程不识了。

    程不识治军方法,与李广几乎背道而驰。

    程不识治军,首重纪律,在他的麾下,部曲层层分级,职责明确,行军时,上下左右,相互接替掩护,前军后军,紧密相连,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一般,每一个零件,都必须遵守规则制度。

    而李广的军队,则像一群出门打架的古惑仔。

    军中,讲义气甚于讲纪律,常常喜欢单打独斗,遇敌,也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蜂拥而上,乱拳打死老师傅。

    所以,历史上,李广三番五次的全军覆灭甚至被俘,不是没有原因的。

    “或许,朕该见见程不识……”刘彻心中想道。

    只是,此时,程不识还没出仕,刘彻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找这位大将之才。

    “或许,此次考举,能将程不识引出来……”对刘彻来说,他更欣赏像程不识那样的将军。

    而他所要打造的军队,也更适合程不识这样的人发挥。

    至于李广?

    刘彻想了想,或许,未来的西汉黄埔军校山长,比较适合他。

    桃李满天下,比起冲锋陷阵,损兵折将,最后落得一个悲愤而死的下场,无疑要好太多了!

    而且,刘彻感觉,李广的定位,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军官培养者,而不是独当一面的大将。

    心中虽然这样想着,但刘彻表面上,还是露出一个赞赏的笑容,道:“将军果然名不虚传!”

    “陛下缪赞了……”李广连忙躬身道。

    他其实已经知道,这次陛见是他出任未央宫卫尉的一次考核。因此,心中也是蛮紧张的。

    毕竟,前不久他刚刚捅了一个篓子,几乎搞的长安朝野一片哗然,至今依然有人借此弹劾他。

    “朕已经跟太皇太后商量过了,打算让卿出任未央宫卫尉一职,卿,可愿意?”刘彻问道,这个事情,已经成为定局了,太皇太后都已经用印了,所以,今天实际上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

    两天以后,刘彻下诏,诏梁王刘武,入长安陛见。

    刘彻在下达这道诏命的时候,心里其实很是纠结。

    假如有可能,他根本不想把刘武这个叔叔诏到长安来。

    皇帝老爹驾崩后,刘彻就怂恿晁错上书,说是吴贼虽定,但地方未靖,还需要梁王坐镇睢阳,震慑宵小。

    好说歹说,用这个理由,把刘武按在睢阳,使之不可能到长安来干扰政权的顺利交接。

    但拖了这么两三个月后,却再也拖不下去了。

    东宫的太皇太后。想念幼子之心,如同这盛夏疯涨的野草一般。

    这一次,她老人家甚至使出了绝招——绝食!

    老太太这一绝食,刘彻首先就撑不住了。也不敢撑了——汉室标榜以孝治天下,不孝就是最大的罪过。

    况且,真惹毛了一个思念儿子的太皇太后,刘彻也担不起那后果。

    目前,虽然太皇太后想学吕后。临朝称制还不太可能。

    但,教训一下不孝顺的皇帝孙儿,把不孝子罚去高庙面壁思过,却是简单轻松加愉快。

    当然,政治就是交易。

    既然刘彻这个孝顺的皇帝遂了东宫要见心肝宝贝小棉袄梁王的心愿。

    那么,太皇太后也终于点头同意了,刘彻一直想办的一件事情。

    次日,刘彻就制诏,改封河间王刘阏为江都王,改广陵郡为江都国。顺手,将广陵旁边的几个靠近长江与通向大海的几个县划归到江都国的范围里。

    然后,一脚把主父偃和周仁给踢到江都国,主父偃为江都国内史丞,周仁为郎中令,负责为刘彻的大航海战略打基础,做开路先锋。

    同时,为了表达重视,同时也表达刘彻这个皇帝兄长对弟弟的拳拳关爱之心。

    刘彻任命冯唐为江都国丞相,张释之为江都国御史大夫。由这两位名满天下的重臣,去负责辅佐刘阏。

    这同时也意味着,刘彻暂时放弃了他的中顾委计划。

    刘阏得了好处,作为大哥的刘荣。自然不可能空着手。

    随即,常山王刘荣迁为淮南王,中山王刘非吞并常山国,将中山、常山合二为一,依旧叫中山王。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刘彻不仅仅在梁王入京之事。对东宫进行了妥协,更把其他诸侯王的改封权力交了出来。

    像赵国、楚国以及会稽、豫章两郡的未来前途地位,全部交给东宫决定。

    经过此事,刘彻,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

    东宫太皇太后,就像一柄悬在他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纵使,其实东宫的老太太,并不怎么干政,也很少阻碍刘彻施政,更没有跟慈禧什么的一样,想把刘彻变成傀儡。

    但,作为皇帝,刘彻还是有种被束缚的感觉。

    此时,刘彻总算明白了,历史上小猪为何要杀母存子了。

    ………………………………………………

    梁王刘武,此时却是志得意满,得意洋洋。

    这位大汉皇叔,此时此刻,达到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巅峰。

    吴楚围攻梁国时的狼狈与惶惑,此时,在他身上,一点都看不见了。

    现在的刘武,身负海内之望。

    全天下都说,这位大王,是难得的贤王。

    士林舆论,对他更是青睐有加。

    许多知名文学之士,纷纷慕名而投。

    像今年因为在吴国公开上书反对吴王刘濞起兵的枚乘、邹阳等大家,更是亲身来到睢阳,在他的王宫里当起了客卿。

    这就更助长了刘武的得意。

    在一片阿谀奉承之中,刘武的心态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尤其是,现在先帝已经驾崩,除了东宫太皇太后外,刘武觉得,没有人可以再骑在脖子上了。

    他甚至在夜深人静时,心里会冒出些疯狂的念头来。

    “长安天子年少,值此主少国疑之际,寡人亲入长安,以皇叔行摄政事,待皇帝成年大婚亲政后,再归还大权……”这种想法一旦在他心里扎根,就如同荒野中肆意生长的藤蔓一样,迅速的占据他的全部心思。

    他的大臣里,阿谀奉承之辈,如羊胜,看出了他的想法,于是,常常故意在他面前进言:“大王力拒吴贼,保得社稷平安,大功也!且先帝曾言:千秋万岁后,传位梁王,大王入长安,可仿周公伊尹故事,辅佐天子……”

    这些话,真是挠到了刘武的痒处,让他难以自抑!

    刘武越来越觉得,区区一个梁国,真是委屈他这样的大才了。

    他应该如周公伊尹一样……

    只是,长安一直借口各种理由。将他强行留在了睢阳。

    他一时半会,真没什么法子。

    私自入京,那可是大罪!

    刘武虽然这时候已经有些飘飘然,但。却也没胆子触犯这条祖宗家法。

    终于,在他脖子都快等断了的时候,长安传来旨意:诏梁王入京觐见。

    刘武在接诏后,立刻就迫不及待的带着三千卫队以及麾下文武大臣,踏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

    ……………………………………

    后世的汉江平原上。一场会盟,正在举行。

    作为东道主,真番王穿着一套崭新的黑色王袍,腰上别着一柄宝剑,就连胡须都特意修葺成长安最流行的样式。

    他用力抓住自己腰间的佩饰,有意无意的,在另外几位国王面前显摆着,让这些国王看的妒火中烧,怒目圆瞪。

    在这片后世的棒子的土地上,如今。居住着大大小小,十几个民族。

    建立的王国,多达十几个。

    本来,这片土地的老大是萁子朝鲜,殷商遗民,统治了这块蛮荒之地数百年。

    战国末年,燕国为求了扩张土地,以求自保,向萁子朝鲜的统治区域发起征服。

    在中原屡战屡败的燕国大军,到了朝鲜。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的萁子朝鲜步步后退,放弃了大片的土地。

    于是,萁子朝鲜对这片土地的统治崩溃。

    无数的少数民族的酋长们纷纷称王。

    但名义上。还是奉萁子朝鲜为宗主。

    只是好景不长,又过了几十年,中国大乱,在中国内战失败的卢绾一部,在卫满的统帅下,对萁子朝鲜发动战争。灭亡了这个存在几百年的政权。

    其遗民逃散到更南方的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叫马韩的国家。

    自然的,马韩的统治者们,对卫满朝鲜政权恨之入骨。

    而作为以前的旧主,马韩国王对其他王国的影响很大。

    与后世高丽棒子动辄就要宣布某某韩国人不同,马韩人,特别喜欢标榜自己是中国人。

    当年,秦末战乱,许多原本生活在燕国的人,为了逃避战乱,逃亡到了这个地方。

    这些人衣食无着,奄奄一息。

    正是当时还统治着这个地区的萁子朝鲜伸出援手。

    在真番国以南的地区,腾出了一块地方,专门供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