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29章

我要做皇帝-第29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绝大部分的长漂,据刘德了解,大部分都是在长安靠着给人抄写书信,做些杂事,勉强维持生计。

    这些人在长安流连不去,每天抄写完书信,做完杂事,凑到了几天的伙食费后就出门,在各个公侯亲贵大臣的府邸门口投递他们写的诗赋、策文。

    希冀着能得到某位贵人看重,从此青云直上。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不久前会稽人严忌靠着几篇诗赋成功的打动了刘德叔父刘武,跻身为梁王亲信,还被授官。

    而通常,每每传出这样的好消息后,就刺激着那些本来都快坚持不下去的士子们,咬着牙齿,继续坚持留在长安。

    前世,刘德河间王宫里就有十几个在长安实在撑不住不得不另寻出路,然后被他招徕的士子,刘德每每问及他们在长安的漂泊生活时,这些人通常都是泪流满面,谈起在长安的艰难岁月,一个个都是痛苦不堪。

    刘德也曾跟他们谈起过科举的种种问题,讨论过假如要实行科举,该怎么实行的细节。

    因而,刘德并非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种种细节与方面早在前世就经过无数次推敲。

    想着前世的种种事情,刘德继续道:“彼辈流连长安,每日为生计奔波,屈于市井无赖之下,饱尝人间冷暖,然,长期不得朝廷重视,长此以往,难免怨怼丛生,于我汉家社稷不利!”

    刘德自然是有些夸张。

    但是,刘启却不得不重视刘德所说的。

    原因很简单,能有资格来长安,做个长漂的,最起码都是地方上的小地主阶级。

    否则,他们连函谷关都进不了!

    这些人长期困局长安,过着穷苦的日子,时间久了,难保不对汉家皇室产生怨恨。

    作为天子,一两个小小地主的怨恨,自然算不得什么。

    但是假如是一千个一万个呢?

    …………………………………………………………、

    抱歉,今天又晚了~~

    嗯,丈母娘过两天要来,所以你们懂得~~~~~~~~

    等下12点左右会更一个大章~~~~~~~~~~~~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十三节 猫腻

    况且,刘启很清楚,汉家江山的基础是什么。

    不是军功勋贵家族。

    自秦**始兴盛的军功勋贵势力,在此时已经开始衰退了。

    最浅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秦代的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

    汉承秦制,虽然也继承了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

    但是架不住汉家天子给来个有大汉特色的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

    从刘邦开始,但凡天子开心了,伤心了,死了,登基了,立太子了,太后挂了,发生天灾了,汉家天子都会干一件特别没节操,直接导致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逐渐消亡的事情——赐爵。

    天子开心了,怎能不大赦天下,顺便给天下子民加爵。

    伤心了,朕实在难过,但天下苍生不可陪朕一起难过,于是再加民爵等级。

    新君登基,怎么可以不大赦天下,再给天下子民加一级爵位?

    立了个太子,朕身为天子,立太子这种事情当然要跟天下所有当爹的一起分享喜悦,于是再赐爵一级。

    汉家历代天子都很清楚,秦代的军功勋爵制度制造出来的军功勋爵政治势力有多可怕。

    想要毁灭这个可怕的怪兽,蛮来那是煞笔行为。

    但是,作为一个仁德天子,遇到了喜事,赏赐天下子民,那是本分。

    于是,在秦代强盛无比,能左右国家大政,甚至决定国家意志的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在历代汉家天子的这一套组合拳下,迅速衰亡。

    太宗孝文皇帝时期,更是采纳了晁错建议,准许民间商家和豪强输粟捐爵,给了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致命一击。

    有钱人纷纷慷慨解囊,然后捧了个什么五大夫一类的在秦代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得到的爵位,欢天喜地的回家。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的基础被粉碎,庞大的军事利益集团分崩瓦解,枪杆子终于被汉家天子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

    正是彻底击垮了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刘启才敢动手削藩,否则,军队里军头林立,想要削藩,还不得先把军头们给拉拢?

    哪能跟现在这样,天子想做的事情,没人能拦阻!

    所以,当历史发展到现在,秦代的军功勋贵集团已经消亡,不再是国家基础与统治阶级的根本。

    取而代之的是自太宗孝文皇帝以来一直以来倾力扶持的小地主自耕农阶级。

    太宗孝文皇帝曾想造一个园子,发现需要十户中人之家的家资后果断就不造了。

    这其中透露出来的意味,不止是节俭那么简单,而是汉家天子开始扶持小地主自耕农阶级的政治表态。

    无疑,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有恒产者有恒心。

    任何一个政权的稳定基础都是中产阶级的数量。

    中产阶级数量占多数,社会就稳定,天下就安定。

    反之,则是王朝末路,天下大乱的征兆。

    秦汉唐宋明无不如此。

    就是后世两千多年后的人类希望,自由灯塔,美利坚帝国的支柱也是中产阶级。

    而长漂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来自于中产阶级。

    佃农跟奴仆能有饭吃就不错了,哪里来的机会读书识字?

    至于富豪之家,就不需要长漂了。

    汉室专门为这些人设置了一个赀官体制。

    所谓的赀官,就是捐官,他们可以选择捐钱来获得一个侍中一类的侍从官身份,进而进入政坛。

    所以,长漂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必然是小农自耕民与小地主。

    而且,每一个长漂最起码都能读书识字,质量高的,博览群书也不夸张。

    而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小地主自耕农阶级里的精英。

    只要回到家乡,凭借着识字这个优势,再加上见过世面,懂的天下形势的优势,这些人每一个都可能成为地方的名人。

    而本来,他们应该是社稷的基石。

    但现在却因为长期漂泊在长安,没有晋身的机会,而可能对朝廷产生怨恨……

    这怎么能行!

    想到这里,刘启的心就动了。

    “刘德,你跟朕仔细说说你的考举计划!”

    “回父皇,儿臣是这样想的……”刘德禀报道:“儿臣想要招募的只是十五个识字,并且精通算术,懂管理的人才来协助儿臣管理长安四市……”

    “故此,儿臣首先会设置一个初试,先考应考者的识字水平,能默写出任意一篇先贤文章,并能写下一篇自己见解的,就算通过!”嗯,这是语文考试,基本上能默写出一篇先贤文章,并且还能有所阐发的,肯定属于知识分子了。

    “然后是复试,儿臣会出四道题来考应考者的算术水平,答对者进入下一轮……”连个算术都不会的人刘德肯定不会要,数学是一切的根基,连数学都不会,要你何用?

    “最后儿臣会亲自面见所有通过前两轮的应考者,从中选出十五人……”

    基本上这整套流程是刘德直接抄的后世公务员考试的流程。

    只不过他条件不够,再加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因此只能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万一螃蟹有毒,也能果断吐出来不是?

    实际上,刘德也清楚,他搞出来的这个考举,一开始肯定是轮不到那些真正流连长安的寒门子弟染指的!

    想一步到位,将后世的科举复制到这西元前的时代,开什么玩笑?

    隋唐的科举,开始也是权贵的盛宴。

    没有门路的士子,再怎么有才华,也休想考中。

    像李白、杜甫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所以,这种事情想都不用想,只要传出风声,刘德就得做好各种说情的人踏破门槛的准备。

    彻侯勋贵们虽然就剩下半口气了,但那也是彻侯勋贵,地位尊崇,门下子女又多,能有一个亲近皇室的机会,肯定不会放过。

    而刘德呢,也准备借着这个机会筛选出一批支持者。

    所以最后面试能通过的绝大多数肯定是勋贵的子侄,只有那些真正鹤立鸡群,才能出众的寒门子弟,才能有机会被刘德选中。

    至于勋贵子侄们是草包这种事情,刘德并不担心。

    草包是不可能通过刘德设置的前两道程序的筛选的!

    ……………………………………………………

    男子汉大丈夫,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俺说了4更8000字,那就肯定是一个字都不会少的!

    书评区那个怀疑的,你站住,放学后别走!

    继续码字去~~~~~

    嗯,还有4000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十四节 财源

    听完刘德的话,刘启的手指开始不间断的敲击着案几上的桌面,不知在想些什么。

    过了一会,刘德才听到便宜老爹挥手道:“此事,朕准了,你且放手去做,但有一条,你可记住,万不可太过张扬,惹起朝野物议!”

    说实话,刘启也吃不准这个所谓的考举究竟能不能选拔出人才来。

    以考试而不是名望或德行来选拔人才,这多少是有一点风险的。

    再加上,临近朝廷在讨论是否削藩,从谁开始削起这个问题,因此此时若再冒出一个考举,还闹得朝野沸沸扬扬,无疑东边的诸侯们又要阴阳怪气了。

    吴王刘濞肯定会跳出来说些有违祖制的话。

    自从当年刘启一棋盘砸死了刘濞的爱子后,刘濞就横竖都看刘启不顺眼了,能忍到现在还没反,这刘濞的隐忍功力可见一般了。

    虽然刘启觉得,刘濞最好马上就反。

    这样他就可以从容不迫的将这个乱臣贼子给碾碎。

    但在这个风尖浪口上,能不招惹麻烦,最好就不要招惹。

    毕竟朝廷里给诸侯们说好话的大臣也不在少数……

    所以,先让刘德悄悄的搞一次考举,等出了成绩,看到成果,嗯嗯……虽然是天子,摘桃子这种事情,偶尔为之,似乎并不为过……

    “诺!”便宜老爹的要求正中刘德下怀。

    毕竟,再怎么有理论基础,再怎么经过深思熟虑,这科举到目前为止还是纸上谈兵,从来没进入过实际操作。

    天才知道在这些过程中会发生什么?

    后世的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一直到明清才算成熟起来,有着种种制度与条例来规范和维护科举。

    但现在,什么都没有!

    一切都要靠实践!

    万一冒出一个什么大丑闻,像舞弊啊什么的,而考举又因为宣传的缘故,弄得格调太高。

    那要是摔下来,不死也得脱层皮了!

    那时候,刘荣、王娡姐妹怎么可能放过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

    就是刘嫖也可能见风使舵……

    政坛上,皇宫里尔虞我诈,背叛与欺骗,本来就很正常……

    ………………………………

    辞别便宜老爹,拿着老爹给的一千金跟一道‘便宜行事’的诏书,刘德心足意满的走出清凉殿。

    出了殿门,迎面走来一个宦官,那宦官见了刘德,笑着跪道:“奴婢见过殿下!”

    刘德一看,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