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57章

我要做皇帝-第157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譬如仓公淳于意,他看病诊治的人,基本都是一千石以上的官员或者公乘以上爵位的贵族。

    至于老百姓,估计连请他上门诊治的出诊费都出不起……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本身首先得是个知识分子,不然,根本看不懂黄帝内经和素问,就更别说理解复杂的辩证体系了。

    于是,医生这个职业成了当今天下最稀缺的职业。

    一般,在此时,稍微懂些医术的人,都能在地方上广收尊重。

    若是医术高超,那立刻就能成为地方郡守与藩王的座上宾。

    于是,医生就成了贵族富人的专用品。

    而仓公,是可以改变这个局面的关键之人。

    刘德从摆放在房中的一个书架上取下一本他很早以前就放在哪里,用着后世的简体字写成的小册子,将之打开来看了看。

    纸上面写着两个名字:桂枝汤、麻黄汤。

    这是后世鼎鼎大名的《伤寒杂病论》中两道名方。

    桂枝、麻黄,就是现代西医传人中国前,古人最有效的感冒冲剂。堪称中医史上的变革之制。

    在张仲景之前,对伤寒感冒,基本上,在医学上是无解的。

    所以才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的:其死者三有其二,伤寒十居其七的感慨。

    穿越之前,刘德曾读到过这篇伟大的巨著,中医的圣典,虽然对其中的药剂、辩证什么的完全看不懂,也记不得什么,但对于张仲景的序章却记得相当清楚,实在是,这篇文章的文字太美了,而且行文感人。

    即使是将近二十年后的今天,刘德依然对这篇美丽的文章,记忆犹新,如在眼前一般。

    跟大多数穿越者都能背诵天朝太祖诗词一样,刘德也能一字不差的背诵出这篇明文。

    而在那部巨著中,最经典的两个方子,同时也是最简单的两个方子,无疑就是桂枝汤和麻黄汤。

    刘德虽然完全不记得这两个方子的内容和用药以及辩证之法。

    但没关系,这两个名方本身的名字就揭露了它们的特质。

    中医用药,君臣佐使而已。

    知道了君药,就迟早能推断出其他的药名。

    但刘德不是医生,对此束手无策,而身边除了一个石穰之外,再无他人可用。

    显然,石穰不足以承担这样的重任。

    而仓公就不一样了。

    他手下弟子众多,完全能群策群力,破解桂枝汤与麻黄汤,将之提前几百年,呈现于世人眼前。

    只要能搞出这两个汤剂,那么,大多数的伤寒感冒导致的死亡,都能避免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两百三十六节 条件与答应

    刘德亲自带着人,来到营门,远远的,刘德就看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几个男子的搀扶下,站在门口。

    刘德于是立刻迎上前去,稽首道:“敢问可是仓公当面?”

    对面的人似乎有些吃惊,稍微愣了一会,然后,那老者才躬身答礼:“老臣意,不敢当殿下之礼……”

    这时候,刘德身后的石穰才出列拜道:“弟子穰拜见恩师!”然后叩首三遍。

    “仓公长者,小子向来敬仰有加,自然当得……”刘德颔首道:“请长者入内一谈……”

    于是,刘德就将淳于意一行人,请到自己的客厅之中,以上卿之礼,将之恭请入座。

    各自跪坐下来后,刘德命人上酒,然后,举樽敬道:“小子今日得见仓公,足慰生平,敬长者!”然后,满饮樽中之酒。

    淳于意连忙躬身拜道:“殿下厚遇,老臣感激涕零!”然后饮下满樽之酒。这才问道:“不知殿下命人传召老臣,可是有要老臣效力之处?”

    刘德笑了笑。

    从怀中取出一份帛书,命人传递给淳于意,拱手道:“确实有事想请仓公帮忙……”

    “此帛书,是小子偶然从一卷战国简之中整理出来的一位号位仲景的医者所著之书,可惜年代久远,残破不堪,只有序言与几个模糊不清的方名留下,小子观之序章,以为大医也,只是,辩证之法与药方之名尽数遗失,小子才疏学浅,不能明之,请仓公为我解惑!”

    淳于意接过帛书,心里起初还是有些不屑的。

    谁能比他的师承扁鹊还厉害?

    但,只看了一眼序言的前面几句,淳于意立刻就被震撼住了。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这一看就完全收不住了。整篇序言,不过千余字,但淳于意却看了一遍又一遍,只感觉自己被从内到外。都接受了一次洗礼。

    “这才是真正的医者啊……”淳于意感慨着,与这名为仲景的医者相比,他无论是见识还是道德或者是学识统统都是完败啊,再向下看,却只见到了几个似乎是方名的名字。

    “桂枝汤?麻黄汤?六味地黄汤?”

    “这些是什么?”

    “说好的伤寒辩证十六卷呢?”

    刘德闻言。站起来,揖首道:“这些是小子所能找到的最后三个完整的能看出字迹的方名了,其他的包括辩证、用药以及病例全部遗失了……”

    “只能隐隐约约从残缺和腐朽的竹片中,看到一些‘少阴病……’‘太阳病……’‘解表发汗’一类的模糊描述!”

    淳于意听了不由得失望无比,扼腕叹息道:“此医书若能保全,老臣断言,可为当世医者必读之书,可惜,可惜……”

    淳于意并没有怀疑什么。

    因为,秦末的战乱毁灭了太多的典籍了。

    别说区区医者之书了。就是《尚书》《诗经》如今都只剩下残篇,韩非子、商君的论著,也遗失了大半。

    这位仲景先生的医术能留下些只言片语,已经是邀天之幸了,甚至淳于意感觉,可能是这部书太强了,所以上苍才故意只留下这么点残章断片。

    “不知仓公能否为小子还原这三个药方?”刘德拱手拜道。

    淳于意想了想,道:“老臣不敢保证,只能说尽力吧……”

    他拿着刘德给他的帛书,仔细看了看。道:“以这位名为仲景的医者在序言中所说之事来推断,此人当是周赫王早年之人,似是卫人……”

    “殿下您看,此处就有‘余宗族素多。自赫王纪年以来,向余两百……’的记述……”

    刘德微笑着点点头,其实,那是他改的……

    “再从殿下所述之‘少阴病’‘太阳病’等描述来看,以及序言最后所提及的诊脉、辩证与其所参考的医书来看,此人所用的辩证之法当是脱胎于《素问》中的辩证法。似是以解表而断?”淳于意思考着道。

    这个倒还难不倒他,他的先师扁鹊就已经提出了病分表里的辩证法。

    “请容老臣细思几日……”淳于意道:“看看能否还原……”

    “桂枝汤与麻黄汤,老臣一月左右当能大体还原,至于六位地黄汤,老臣只能尽力了……”淳于想了想又道。

    桂枝与麻黄,这个看上去应该是个简单的汤剂。

    对于淳于意这样的老医生来说,知道了君药的话,只要根据君药的药性与药理来推断,再经过思考,应该能还原出大概。

    只是那六位地黄汤就复杂多了,他是完全没把握的。

    刘德闻言,大喜过望,能弄出桂枝汤与麻黄汤,与刘德而言,就是天大的幸事了。

    若有这两个药剂,起码大部分的伤风感冒都不再是绝症了,不再需要人靠自身的体质来抵抗了。

    而且,这两个药剂都是廉价便宜的药。

    譬如桂枝,有桂树的地方就能找到药材,可以说是此时的阿司匹林也不过分。

    于是,刘德拜道:“一切拜托仓公了!”

    刘德想了想,道:“无论仓公能否解出此三方,小子都想恳请仓公,留于长安,教授弟子!”

    “小子愿出千金,于长安起一医学,以仓公为祭酒,传授天下有志医学之青年医书医道!”刘德诚恳的道:“除此之外,小子还可向父皇请求,益仓公弟子宗族子侄五人为郎官!”

    淳于意闻言,脸上的神情立刻就变得有趣了。

    弟子宗族子侄五人为郎官?

    这可是天大的好处啊!

    要知道就算彻侯家族,也最多只能萌弟子子侄一人或者两人为郎官!

    他能萌五人,对仓公来说,这个好处,让他无法拒绝。

    当此之时,医学的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因为没有张仲景、孙思邈等人的发扬和传播,所以基本为零。

    像仓公这样的名医,基本上不会给百姓看病,也不会有什么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给人看病诊治都是要钱的!

    简而言之,没有好处的事情,基本不会做。

    因此,想要让淳于意拿出真本事,真心诚意的传授别人医术,刘德就得拿出一些他无法拒绝的东西。

    什么东西不可能被人拒绝?

    答案是弟子后代的前途。

    而在汉室,再没有比郎官更加前途光明的职位了。

    于是,淳于意立刻拜道:“老臣既蒙殿下厚遇,敢不效死?”

    ps:  嗯,我不是医生,更不是中医,所以,这章写的我特别吃力。

    但是,说实话,我个人最尊崇的古代名医只有张仲景和孙思邈,其他人医术再高明,也永远与这两人比肩,因为,这两人一个是完善了中医的辩证体系,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辩证之法,另外一人建立起了中医自己的伦理道德观与价值观。

    话说,今天是剁手节啊,大家消费了多少?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两百三十七节 贿赂

    刘德与淳于意聊了差不多两个时辰。

    将淳于意师徒交给石穰照料和安排后,刘德正准备洗脚睡觉,这时候,王道走进来,跪下来拜道:“殿下曲城候蛊捷求见……”

    额……

    刘德摸了摸头,好半响才反应过来,此人跟他还是有些关系的。

    譬如现在在长安,辅佐剧孟办事的蛊臬柔就是蛊捷的侄子。

    只是……

    他来见我做什么?刘德心里狐疑着。

    这种在晚上黑灯瞎火的时候偷偷跑来见人的,十个有九个,所求的事情是见不得人的。

    刘德想了想,觉得自己好像也没什么要用到蛊捷这个二货的时候,于是,道:“就说我睡了,请曲城候明日再来……”

    “诺……”王道点点头领命而去。

    过了没多久,王道又折返回来禀报道:“殿下,曲城候说一定要现在就见您,他拿着丝公的拜帖……”

    “袁盎?”刘德眼珠子转了一下,让侍女给他擦干脚,穿上木屐,道:“那就让他进来吧……”

    袁盎这个家伙啊,就是喜欢到处种人情……

    只是,蛊捷这种家伙的人情都种,刘德就觉得,袁盎有些走火入魔了。

    人脉这个东西,说重要很重要,说不重要,一毛不值。

    就譬如,年前袁盎被晁错一脚踢出朝堂,他平时结好的朝臣,种下人情的勋贵,有几个帮他开口说话了?

    要不是袁盎有个大靠山窦太后,刘德觉得,除了申屠嘉外,愿意理会袁盎,还会把他放眼里的,估计也没几个了。

    所以说啊,刘德一直都懒得去跟朝臣有太多牵扯,也懒得跟彻侯勋贵家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