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372章

我要做皇帝-第1372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安甚至有某人,连续三年都进入了第三轮——然后在基层被人赶回来,第二年接着应考的奇葩。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游戏规则就是如此,他能找到空子,那是他的本事。

    但他本事不够,在地方上被人赶回来,那就是他的问题了。

    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刘彻还犯不着为了这种人来改变规则。

    但,每年递增难度,却是一定的。

    因为时代在发展,在进步。

    特别是汉室的数学水平和成就,这些年得益于考举,发展迅猛。

    如今,汉室的数学水平,比起八年前,要强了不止一点半点。

    某些题目,甚至连刘彻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解决。

    以刘彻估计,目前汉室的数学几何之类的总体水平,应该是接近了后世的小学六年级了。

    微积分暂时摸不到门槛,但各种方程式已经可以解得飞起了。

    而几何学更是成果喜人。

    不仅仅出现了应用到了军事和地图测绘的各项基础几何公式。

    更有明算家开始勇敢的挑战圆周率和地月距离这种旷古难题。

    这是一个可喜的成就。

    数学家越多,工程师就越多,工程师越多,国家就越强大。

    这是颠破不变的真理。

    所以,题目自然也得相应的增加难度,以筛选人才——至少要筛选出水准线之上的人才。

    而判定标准,就是百分之五十。

    每年考举,第一轮就必定淘汰一半,以保证,进入第二轮的人,至少比被淘汰的那一半人稍微钱一些。

    唯有今年,第一轮的淘汰率首次不过半。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刘彻刚刚清洗了一遍长安官场,严重缺乏官员。

    只能是在考举上放水,增加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的数量。

    “让少府和京兆尹,将第一轮考举士子的得分情况,做一个统计,然后将之按照算术成绩进行分档,送来给朕过目……”刘彻吩咐道。

    能够通过第一轮的人,文科成绩再差,也是能写一笔标准的隶书,同时,能认识和理解绝大多数常规文字的人物。

    这样的人,做个基层官员,肯定是够格了。

    但想要从中挑选出人才,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看数学成绩!

    数学成绩好的孩子,肯定不会太笨,思维和逻辑能力也比其他人应该要强一些。

    所以,每年,刘彻都会从考举士子里选择一批数学成绩最好的人,来兰台做个打杂的或者整理档案的,再从中挑选最好的年轻人加以培养,以弥补考举制度对精英人才培养力度的不足之处。

    更给天下做个榜样。

    少年,学习数学吧!

    而在这个风潮影响下,诸子百家,各个派系,对于数学的重视,已经拔高到了仅此于其本派核心经典的地位。

    各大学苑的精英门徒们,更没有一个是不明于算术的人。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上发明了天人感应理论的大儒董仲舒,如今已经隐约成为了儒家各派之中,数学成就最高的人。

    他甚至将圆周率从《算经》的‘径一而周三’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推算,精确到了三点一六的数值。

    虽然离圆周率的真理,还差的远,但他无疑是汉室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如此地步的人。

    这也让刘彻感慨不已。

    事实证明,哪怕是儒家,也是可以对世界,对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学派。

    只要他们不去钻牛角尖……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千四百八十五节 法家的短板

    若论如今,长安城之中,那里最热闹,自然首推位于长乐宫东侧,靠近宣平门的太常和大鸿胪衙门。

    去年,长安城改造时,少府在此地大兴土木,建造了一个庞大的军营和军属军眷居住区。

    天下瞩目的羽林卫、虎贲卫在长安城内的营盘就在此处。

    整个军营,非常宏大。

    南为羽林卫的营盘,有着大小校场数个,更建设了用于胸甲训练的冲刺场地,完全可以满足五百骑并列冲击的日常训练。

    而北部的虎贲卫营盘虽然相对小了一些。

    但论起设施完备度,却远超了羽林卫的营盘。

    少府在此,建设了包括武库和营垒在内的许多军事设施。

    尤其是虎贲卫的武库,规模庞大,不比未央宫北阙之外的长安武库弱多少。

    甚至可能还要强上几分。

    因为,在这个武库里,封存了元德四年马邑之战的汉军胸甲甲具,总计三千一百二十五套。

    这些第一代的制式胸甲,因为在设计上存在缺陷,尤其是高速运动时,很容易颠伤骑手。

    马邑之战中,汉军胸甲骑兵,在战场上没有一个被敌人杀死。

    但战斗结束后,却有数十名精锐骑兵被自己的甲具搞成了重伤,其中十余人不治身亡……

    而其他士兵,也几乎都是人人负伤。

    战后,因伤退役者居然达到了三百余人……

    这震惊了整个汉家朝野,士兵们没有倒在敌人的刀剑之战,反而被自己的甲具搞得遍体鳞伤……

    墨家和少府的工匠们集中了起来,针对汉军胸甲的甲具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良,由此推出了更适合骑手战斗的第二代胸甲。

    这第一代,虽然有着种种缺陷和问题。

    但它到底是耗费巨资,用了无数人力物力才打造出来的战争利器。

    彻底销毁、重铸,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它们被封存起来,被深藏在这个武库的甲具库之类,整整齐齐的悬挂在墙壁上。

    每隔半个月,就会有专业的甲具维护和保养人员来此为它们清理铁锈、上油和擦拭。

    以确保这些巨资打造的最强甲具,能够尽可能的维持战斗力。

    将来一旦有事,这些甲具就可以直接从武库之中拉出来,立刻组织起一支强有力的胸甲骑兵,镇压一切牛鬼蛇神。

    但在此时,整个羽林卫和虎贲卫的营盘内外,都是人山人海。

    数不清的考举士子们,三三两两的走出营盘,望着营盘外炽热的阳光和密集的人流,无数人不约而同的深深的出了一口气。

    “总算是考完了……”一个头戴着獬豸帽的法家士子,低头感慨一句,有些不敢再回这个营盘内。

    而他的同伴们,也都是长长的叹息了一声。

    他们全部都是法家门徒,且都是来自法家的‘河东学苑’的师兄弟。

    但,如今的法家门徒们,与过去相比,其实变化不大。

    这些年来,法家与黄老派,就是汉室诸子百家之中,变化最小的两个学派。

    这与法家本身的传统有关。

    过去数百年,法家与儒家,一直都是采用双轨制传续的传统。既由家传经学系统与传授子弟系统共同支撑着各自经学的传续。

    但是,儒家在秦末汉初的战乱之中,遭受了重创!

    包括《春秋》《尚书》《诗经》《易经》在内的大部分典籍和经典,几乎全部失传。

    甚至连《论语》都只剩下了残篇。

    今天,天下多数典籍,其实都是缺失版和拼凑版。

    所以,遭受了惨重打击后的儒家痛定思痛,在汉兴之初的十余年时间里,无数学者摒弃门户之见,广受门徒。

    浮丘伯在长安开讲,公羊寿在齐国传学……

    这些先贤,承上启下,为今天儒家的昌盛打下了最结实的基础。

    譬如,浮丘伯教育出了楚元王父子以及鲁申公在内的数十位知名学者,而公羊寿,则培养了胡毋生、董仲舒兄弟。

    反观法家,虽然法家在秦末战乱时,也遭受了打击和损失,许多法家经典和著作失传。

    但,相对而言,法家在战火之中,遭受的损失远远小于儒家。

    而汉朝一建立,法家就被重视起来。

    萧何奉刘邦之命,编订汉律之时,就没有少受法家思想影响。

    整个汉律,直到今天,大体上依然可以看到秦律的影子。

    不少条文与秦律相比,甚至只字未改。

    是以,其实,哪怕秦朝灭亡了以后,法家的官员和学者,日子其实也并不难过。

    只是在汉初的二三十年,需要装装孙子,给黄老派当当打杂的。

    但法家其实从未离开过政坛。

    吕后时期,法家甚至还逆袭了一把。

    有酷吏甚至因为很能干,而被吕后封为列侯。(此事在史记和汉书里,都有提过,但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说是什么人?为什么被封侯)

    这也是汉室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文官封侯的记录。

    只是呢,这场逆袭,最终以悲剧收场。

    诸侯大臣共诛诸吕,不仅仅逮捕和处死、软禁了几乎与吕氏关系亲密的所有贵族、大臣。

    平阳靖候曹窋在诛灭诸吕时,立下了大功——正是他通风报信和转移视线,使得周勃能够率军围攻未央宫。

    但仅仅是因为在商量清洗整个吕氏系统时,表达了反对意见。

    曹窋从此就消失在了政坛上。

    至于那些小猫小狗,吕氏爪牙的下场,自然是不需要去想的。

    经此一变,法家重新蛰伏了二十年,直到晁错出现,复又在政坛卷土重来。

    到今天,法家彻底控制了廷尉、执金吾和御史大夫衙门的权力,掌握了法律的制定、修改、增删以及解释、执行大权。

    可谓是风光一时无两,连儒家似乎也得唱一出外法内儒,以儒饰法了。

    但法家的巨头和两千石们,却在上一次的石渠阁之会时,亲手打碎了儒家的这个美梦。

    从开始的眉来眼去,直到石渠阁之会上的翻脸。

    转变之快和下刀子之狠,让人防不胜防。

    外人几乎难以理解,石渠阁之会前后那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法家宁愿去墨家合作,向黄老派低头,也要打死与自己同出一源的儒家?

    这个问题,自然只有法家自己心里清楚。

    此刻,这些河东学苑的法家高徒们,脸上都累积着厚厚的阴霾。

    为首的年轻人,神色复杂的看了看不远处,那些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有说有笑,表情轻松的儒生们。

    牙齿咬的咯咯作响。

    “这些竖子!”在心里骂了一句,年轻人说道:“回去都给吾去复习《算术书》《几何书》《算经》……”

    其他人闻言,纷纷拜道:“诺!”

    这年轻人姓王名承字奉文,大约二十三四的样子,身体强壮,目光有神,看上去极为英武。

    其父乃是如今的一千石《申子》博士王源。

    王源是当今天下首屈一指的《申子》学专家。

    而其他人都是王承的师弟,也是与他一起授业于其父的同窗。

    河东学苑或者说河东申子学派,是整个汉室诸子百家之中的异类。

    他们推崇和主张权术,特务政治在他们眼里,非但不是坏事,恰恰相反,是好事。

    他们确信,圣王需要监督大臣,大臣监督官僚,官僚管理百姓。

    这样天下才能太平。

    所以,这个学苑在实际上来说,就是绣衣卫的未来高阶官僚的孵化场和未来的特务头目培养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