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967章

天下豪商-第967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起来他们这段时间的压力也挺大的!这一次可是三十万人在前线厮杀的大阵仗啊!幽州才多少人口?怎么支撑这么大规模的战争?如果换成大宋的一个路,那可真是想都不敢想的。

    可是以天津市为核心的幽州愣是撑下来了!前线供应不缺,后方的经济也没有崩溃。

    在米友仁从纪忆那里勒索的200万石粮食终于运到了天津市后,一度绷得很紧的粮食供应,也得到了缓解。

    而且现在战争已经结束,大部分的府兵、骑士(骑兵)都已经解除现役返回自己的庄园。明能春天的农业播种面积肯定会比今年大幅增加。

    达到五六千万亩是不可能的,不过突破三千万亩应该是没什么问题。考虑到新增的播种土地都是非常肥沃的黑土地。一亩抵得上燕地的三四亩……到了明年秋天,幽州,不,应该是周国的粮食不仅可以自给,而且还会有余力向宋国、辽国出口粮食……如果到时候元首不打算向开封府或大同府进军的话!

    想到武好古的志向,几个高官心里就有点不上不下。他似乎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啊!难道就一辈子当个小国元首吗?小国元首,怎么都不如天下之主神气吧?

    武好古在靠近天津市后,就丢下大队,带领着少数亲卫先行。现在已经到了宣武门外,以一个非常潇洒的姿势从马背上翻了下来,站在了张熙载、苏大郎、林冲、黄树生等人的跟前。

    等他们几个行了礼,就笑吟吟道:“诸位,某在前线奋战,你们在后方维持局面,筹措粮饷,还要应付宋国,实在辛苦了。没有你们和全体天津市民在后方支应一切,此战绝对打不出一个周国。所以某应该向诸位,向天津市民,向燕地百姓道谢啊!”

    谁也没想到,武好古居然会说这样的话。张熙载、苏大郎、林冲、黄树生等人一下就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忙拱手行礼。

    林冲道:“执政,您如果真的要向市民和百姓道谢,倒是可以包下天津各大报纸的头版,再让小苏学士(苏籥)写一篇道谢的文章登上去。”

    “好!这个主意好。”武好古锤了一下林冲的胸膛,“林教头,这次你的功劳也不小啊!等凯旋阅兵结束,咱们好好聚聚。”

    武好古和几个大官说话的时候,第一骑兵师师帅陈剑已经带着骑兵大队赶到了。他也下了马,也到了武好古跟前,行了一个拱手礼。武好古高声道:“陈剑,过来!”

    陈剑立即大步上前,武好古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来指挥吧!一定要天津市的百姓看到咱们共和军最威武的样子!”

    “喏!”

    ……

    “元首万岁!元首万岁……”

    当武好古骑着马的身姿最先出现天津市民的眼帘里的时候,宣武门突然爆发出了最大的欢呼声。整个天津市,在这一刻真的陷入了癫狂。全都开始山呼万岁!

    虽然武好古并没有称帝的意思,但是在天津市民们看来,他现在的地位和皇帝并没有什么两样。完全当得起“万岁”这两个字。

    而且天津很快就是周国的首都了。听说连大宋官家都承认了,那就没什么好说的。武好古就是周国的“万岁”了。

    在这一刻发出欢呼的,喊出元首万岁的,也不仅仅是富有的商人,或是在天津市的小学、大学中念书的“小公民”,还包括大量的平民,其中多数都是没有公民权的平头百姓,或是工人,或是小商贩,或是城市近郊的农民——是真正种地的佃农、雇农,不是庄园主。

    别以为这些劳苦大众是天津市和幽州资产阶级政权的敌人,是受压迫者。

    也许几百年后的历史书上会这么说。但是在当时,他们对周国共和政权的认同程度,甚至不亚于那些小公民。

    道理很简单,周国虽然是一个少数人压迫多数人,而且还将人民分了七个等级(包括平民一共有七级)的资本主义国家。

    但是周国平民的生活水平却是比较高的,比他们在宋朝、辽朝治下都要好。天津劳动人民的收入不一定比开封府劳动人民的收入高,但真的能攒起钱。因为天津市的综合物价水平连开封府的三分之一都达不到,而且没有什么苛捐杂税。平民需要承担的就是丁税,也没多少。租房、买房都比较便宜,不存在承担不起的情况。

    而且,在天津生活实实在在可以看到上升的通道!

    虽然幽州和周国都没有搞科举,被不少宋国的士大夫指责为断了寒门上升之途。但是科举的上升之徒是属于学霸的,绝大部分劳动人民,甚至读书人都不可能考上进士。这个人人可以参与的上升之途,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但是在天津市,平民的上升通道却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辽东一战,府兵农场主就打出不下二十万!

    二十万一无所有的平民,全都逆袭成功,成为了拥有农场的公民,怎么不是上升通道?

    至于经济上翻身的机会,那就更多了!商船永远招人,海外的殖民地,比如安东府辖地、比如南洋都护府辖地,也都有很多机会。还有新开设的商市,比如旅顺市、营口市、锦西市,也都有许多取得高收入的机会。有了钱,想成为候补公民、临时公民,也没有什么难度。

    有了公民身份,后代就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本人也能去担任公职。

    这样实实在在的小步上升,比起镜花水月一般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是好了许多?

 第1212章 三家同盟——太后生了

    (全本小说网,HTTPS://。)

    大宋政和三年十二月初,天津市。全本小说网;HTTPS://。.COm;

    虽然界河已经封冻,但是天津市街头,仍然一如既往的熙熙攘攘。天津市民们穿着羊毛编成的或者填装了棉花的冬装,在街头摩肩接踵的涌动。还有不少来自异邦的旅人客商,穿着各自的民族服饰,在街道上一边走着,一边东张西望。也是一道天津市特有的风景线。

    现在的天津无疑是一座开放的城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座城市是不拒绝任何远来之客的。

    来自大宋、大辽、草原、金国、高丽、安南、大理、吐蕃、西域、南洋、天竺,甚至极远的大食、波斯、西奈、罗马的客商,都在这座位于海上丝路和陆上丝路交汇点的,犹如梦幻一般的大都市中寻找着发财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术。

    顺便一提,天津市有不少鼓励技术创新,奖励发明的办法,比如发放奖金,授予专利权(通过行会执行)等。同时也鼓励盗版抄袭外部独有技术。比如为“玻璃”、“乌兹钢”等外国先进技术开出了高额格赏。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收获,有一些来自天竺、开罗、波斯、大马士革的玻璃工匠和铁匠成为了新天津人。带来了比较成熟的坩埚炼铁和用手工吹筒法制造玻璃的工艺。

    除了客商和工匠,还有远道而来的学者、武士,倡优、僧道,甚至还有避难的政客和贵族,都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第二家乡。

    现在的天津,隐约已经有了昔日大唐帝国鼎盛时代的长安城的风范。

    哦,实际上,除了人口比不上长安,天津市的其他方面,比如手工业生产,商业环境,交通,法律制度,学术研究等等,全都远远超过了大唐帝都。

    如果单纯从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看,即将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首都的天津市,已经站在了华夏三千年历史的顶峰了,同时也站在了世界的顶峰!

    站在位于共和广场一角的执政府(很快就是元首宫了)大楼四层的大书房的窗台边,武好古正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一手缔造的城市。

    书房里面还坐着几个人,有何天然、章之凤、陆人嘉这三个法律专家,还有刚刚从燕山府赶来的赵佳人(他当了一段时间的燕山知府)。

    “执政,新一版《共和宪法》的草案已经按着您的意思起草完毕了。过于具体的条目,都已经归到《民法》、《刑法》、《公民法》、《议政法》、《官务法》这等小法中去了。《宪法》就以万民共约盟誓的方式,阐述了为何要废帝制行共和,规范了共和国官府、共和国公民、共和国平民间的权责,特别突出了官府为民和公民为国的理念……”

    正在说话的是主持《宪法》起草的章之凤。虽然他算得上律法方面的专家,也参与过幽州的立法工作。但是对于起草《宪法》这样的根本大法,还是没有一点儿经验,甚至连概念都是缺乏的。

    所以刚一开始的时候,他是照着《宋刑统》的办法,想搞一部包罗万象的法律。结果第一版《宪法》草案非常繁琐,零零碎碎的条文很多,像个大杂烩。

    不过随着一版一版的重修,以及《民法》、《刑法》、《公民法》、《议政法》、《官务法》这等小法相继开始起草。章之凤、何天然等人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

    所谓的根本大法,与其说是法,不如说是“约”、“誓”和“论”之类的东西。

    到了最新一版的《共和宪法》真的已经相当有模有样了。

    不过武好古今天似乎有点心不在焉,从会议一开始他就在窗口转悠,时不时的就推开窗户向外张望。

    窗外楼下,就是共和广场。由于天津北市这几年发展迅猛,隐约有和南市媲美的意思。所以位于天津南市最北面,靠着界河的共和广场,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市中心。

    一条宽阔的共和大道就从共和广场中穿过,而且横穿天津南北两市,从天津北市北门宣武门,一直通到天津南市南门崇文门。因为道路宽阔,且直通共和广场这个紧要之所,所以都军机司传递消息的驿马传骑,一般都会从宣武门或崇文门入城,然后沿着共和大街直入共和广场。

    武好古时不时的推开窗户往外观望,显然是在等待驿马传骑给他送什么消息。

    可是最近又有什么要紧的消息会传到天津市呢?

    屋子里面的几个人都有点奇怪。

    现在是冬天,北方早就是万里冰封,根本不是打仗的时候。

    而南面的开封府,现在大概忙着过年节吧?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大动作了。

    难不成是陶节夫那个老不死的还在策划什么阴谋?

    几个人正奇怪的时候,几匹健马风也似的从共和桥(其实是几座浮桥)上掠过,奔入了空旷的共和广场,当先骑士背上插着白色的认旗,应该是宣化府防御司派出的600里加急传骑!

    宣化府是这一次燕、辽整理州府的过程中新设立的一个府,位于燕山北麓,在燕山府的北面。差不多就是后世的张家口市一带。是燕地的门户,同时也是连接辽国西京道的重镇。

    在那里担任防御使的是武好古的心腹武诚兰,今天派出了600里加急传骑,也不知道出了什么急事儿?

    ……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动,然后是武诚久(武好古早年的跟班,现在是武家口商市的总管)的一个儿子武之捷的声音传来。

    “执政,武家口急报。”

    武家口急报?

    难道是契丹萧太后吃错药了发兵攻打武家口的险要关隘了?

    屋子里面的几个人,除了武好古,都是一头雾水。

    “进来!”

    武之捷推门走了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