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763章

天下豪商-第763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是两餐了!一日三餐这种奢侈的生活可不是白波武家这群苦读的士子可以享受的待遇。

    虽然一日只有两餐,不过他们的伙食还是很不错的。白面的炊饼可以吃饱,隔三差五还会有一顿炊饼夹猪油炸鸡胸肉可以补充蛋白质——这可是正宗的开封菜,而且还是“进士菜”!白波武家的家主武忠义在高中第561名进士的时候就天天吃这个。

    所以这道“开封名菜”在洛阳白波武家就有了那么一些神圣感,成了激励武家学子们努力苦读的动力。

    只要高中进士,就可以一天三餐吃炊饼夹鸡肉啦!说不定还可以加个煎蛋……

    唔,这样的进士一定是个清官!反正武好文和武好古这两个脏官是不会那么清贫的。

    未来大宋清官们已经念完了励学篇,都将目光投向了正背着手在大膳堂中巡视的武诚举。

    武诚举在白波武家族中的诚字辈里行三,是武诚昌的堂兄,武诚之的堂弟。在武诚昌撂挑子前一直主持大宅坊家塾,现在则是白波武家总管。是家中仅次于武忠义的二号人物,也是族长的接班人。

    年近五十的武诚举外表并不起眼,中等个头,长得黑黑瘦瘦。相貌忠朴敦厚,长得还有点慈眉善目,脸上总是带着一点儒雅的笑意。对于武家年轻人来说,他就是个良师加长者。对于洛阳城中的名士大儒而言,他无疑也是清流中人。对于洛阳县的父母官来说,他当然是不能得罪的人物。

    现在的白波武家可是一门两帅司的存在啊!洛阳的地方官怎么敢得罪武诚举?

    可是洛阳县白波镇,还有临近的龙门镇和彭婆镇上租种了武家田土,借了武家小额贷款的农人,却都在背后管他叫武扒皮!

    别看他长得慈眉善目,好像个大善人,可是在盘剥佃户,巧取豪夺的手段上,他可绝对配得上“武扒皮”的名号,比他的前任武诚昌可狠多了!

    之所以这样,其实也是武好古、武好文两兄弟造得孽。在他们俩崛起之前,白波义门武家就是个家道中落,马上就要混不下去的大宅门。别说巧取豪夺了,自家的田地都一块块的割出去。

    可是二武兄弟一崛起,白波武家马上就翻了身。首先是武好古划拉走了一小半武家子弟去海州开分号了。这样一来,需要在白波武家吃大锅饭的人数一下减少,土地却因为二武兄弟和武诚之的“捐赠”而增加了不少。

    人少了,地多了,日子自然会好过一点。不过武诚举还有几个和他一起主持家务的诚字辈都是穷怕了的主儿,一朝翻了身,别的事情不想,就琢磨怎么捞个盆满钵溢了。

    可他们也没有一官半职,不过就是个义门首领,最多在官场上有后台靠山。所以捞钱的手段也不是太多,而且他们也不大会做生意,也就只能在老家当个压榨贫下中农的武扒皮了。

    而他们压榨贫下中农的手段,其实也是很传统的。无非就是那么几个,第一当然是出租土地收租子了——白波武家现在又发达起来了,由家中丁壮耕种的土地当然就少了,可以用于出租的土地也就多了,差不多租了七万亩土地出去。

    出租土地当然也没什么啦,现在距离斗地主的时代还有900多年呢!

    不过光靠出租土地,武诚举也不会得了“武扒皮”的雅号。他的手段还有勾结胥吏,转嫁两税。现在白波武家是官户,又是皇封的义门,当然有一定的免税特权,但是十几万亩土地都免税也不可能。要不然洛阳地方上怎么交代?这里的土地大多属于官户,都不交税怎么可能?

    所以将春秋两税转给贫下中农就是一个比较流行的做法了。而武诚举更是这方面的高手。他通过豢养“干办人”充当大甲头,安排武家子弟充县吏乡胥等手段,将武家义门的部分土地隐没,或者用“产去税存”的手段购买土地,使得武家拥有大批的免税土地。

    顺便提一下,所谓干办人就是代理人,北宋朝廷允许官户用干办人顶替户头管理田庄家业,如果有偷税漏税等违法之事,责任也是干办人的——要不然高官抗税怎么处置?地方胥吏也不敢去两府问宰执们要钱吧?所以这事儿就由干办人扛着。查不到的时候大家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官,查到了就是干办人的疏忽,大宋官人们肯定不会包庇的,必须狠狠的打干办人的板子!

    而大甲头就是保甲头目的意思,有辅助胥吏收税和丈量土地的责任——当然都是豪强富户出任的,屁股坐在谁一边就不用说了。

    当然了,贫下中农们也不是傻缺,不会轻易同意“自杀式”的“产去税存”。这就需要配套手段,也就是勾结奸商胥吏,操纵粮价,逼迫贫下中农承担过度的遥役摊牌,同时发放套路贷。

    只要贫下中农们借了武家的高利贷,那基本就是被扒皮拆骨的命运,被迫卖出土地还不能随产割税,最后落个倾家荡产,变成武家的佃户,继续被武扒皮剥削……

    “快些吃吧,”武诚举温和地笑着,“吃完后再温习一下功课。今年就要考发解试了,咱们白波武家怎么都要再出几个进士吧?”

    “知道了,大总管!”

    武家的才子们齐声应道,然后就飞快的开动起来了——武扒皮在外面不是个东西,可是在武家大宅门里面却没有人不服气的。他从贫下中农那里拔了的财富,除了购买土地,扩大武家的产业,就是用在族中子弟的教育上了。

    现在的武家大宅坊家塾,已经是洛阳县数一数二的家塾了。家塾里面还有从伊川书院请来的先生!现在的关、洛之学已经取代荆公新学,成为可以和武好古的实证学派对抗的显学了。

    安排了族中子弟进餐后,武扒皮自己倒没有一块儿吃鸡肉夹炊饼,而是出了大膳堂往大宅坊的迎客堂而去。

    今天他还有不少客人要见呢!有一个要好的押司,还有两个是白波镇上的粮商,都是来谈大买卖的。

    现在已经是麦收在即了,托老天爷的福,今年洛阳周遭又能有个好收成了——因为去年冬天雨雪不多,现在田里的麦子长得不好,大约可以少收个两三斗了!

    少收个两三斗才好,多收个三五斗对地主没有好处,因为地主是拿固定地租的,而且是实物地租,多收了的都是佃户的。而且多收了粮食后又会造成粮价下跌,对地主们有害无益。

    当然了,少收太多也不行。如果收成太差,地租和利息收起来就困难了,农民要真交不了,武扒皮也没办法不是?甚至再严重一点,还会惹出“吃大户”的麻烦。就是成群结队的饥民闯到武家大宅坊来吃白食。

    所以最好的情况就是少收个两三斗……收租不难,官家也不会豁免洛阳的夏税。而夏税是收钱收丝绸(丝绸也可以当钱,不产丝的地方就折钱)的,到时候就得卖粮换钱。

    而这又是一个机会了!这两年因为西北局势安稳,而界河的麦子又源源而来,所以洛阳白波的粮价波动较大,通常是春天、夏天比较便宜,秋冬两季会上涨。

    今年正好利用北粮压一下洛阳这边的粮价,趁着贫农要凑钱还利息结夏税的时候低吸一批粮食,然后再放一点高利贷出去……

    武扒皮正打着如意算盘的时候,他人已经到了迎客堂,忽然发现迎客堂里面已经有客了,是一个身材和自己仿佛,有点风尘仆仆的汉子,门外还有两个长大的带着家伙的保镖,看来来人是有身份的。

    “敢问这位仁兄……”

    他刚一开口,那人已经转过身,看着有点眼熟,再一想,这才忆起来,来人居然是武诚昌!连忙上前拉着武诚昌的手,“七哥儿,你怎来了白波?这可有年头了……听人说你在海州发财了,有这事儿吗?”

    武诚昌哈哈笑了起来:“发财谈不上,不过就是几万缗而已,都是咱家那位宣帅照应的。不过咱受了宣帅照应,就得替宣帅办事儿。这次就是为了替宣帅做事回洛阳的。”

    “替宣帅做事?”武扒皮看着武诚昌,“七哥,你是官人了?”

    武诚昌一摆手,无所谓的说:“一个从九品的三班借职而已……三哥儿,要不也给你弄个官儿吧。”

 第960章 从契约奴到殖民地者

    (全本小说网,HTTPS://。)

    “官?”

    武诚举咽了一下唾沫,他可是早就想当官了,从小就想,做梦都想,想了几十年都没有想到一个官儿。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

    现在老都老了,居然有机会可以做官了?

    “七哥儿,”武诚举急忙问,“是宣帅要保我做官?”

    武诚昌一笑:“只要你肯替宣帅做事,一个官算得了甚?”

    “做事?”武诚举眉头微皱,“七哥儿莫说笑了,宣帅身边有的是云台才子,某去了能做什么事儿?”

    “云台才子也有办不了的事儿,”武诚昌笑道,“譬如把几百户小农逼得走投无路,卖身为奴的事儿,他们就不行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

    武诚举脸色顿时沉了下来,他当然知道自己有个武扒皮的名号了,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

    “我这不都是为了武家嘛!而且河南府这边谁家没有个扒皮在撑着?”武诚举冷冷地说着。

    河南府是官僚地主阶级云集的地方,别看洛阳城中那些园林里面的清流官僚看着都快清高到天上去的,可是他们一家家的荣华富贵从哪儿来的?不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只能是剥削来的。而且他们剥削的对象主要就是贫下中农,不就得有人去当什么“文扒皮”、“富扒皮”、“晏扒皮”、“韩扒皮”吗?

    “可不是嘛!”武诚昌笑着,“再说那些小农倾家荡产也不咱们的错啊!

    种地也是买卖,做买卖哪有包赚不赔的?而且什么买卖不是本小利薄的容易倒啊?再说河南府这边土地贫瘠,农户众多,交通又比较便利,北方的便宜麦子一船一船运过来,小农们怎么和人家争?大量破产是正常的。”

    还别说,武诚昌虽然不懂经济,但是这话真是在理。种地也是买卖,至少在大宋境内大部分地方是买卖。既然是买卖,那就有赔有赚,从来都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啊,就算挖金子也有人费了半天劲,花了很多本钱最后没有挖到的。

    种地当然也不例外了,肯定也有赔钱的。而且种地是靠天看地吃饭的,天气不好,土地不肥,风险就很大了。那么本小利薄,又没有好的土地,天气又不帮忙,这种小农不倒闭谁倒闭?

    “可不是嘛!”武诚举应答着,“这几年洛阳这里种田的越来越难过了,一边是老天不帮忙,一边是北粮南运在压价……谷贱伤农啊!”

    “对啊!”武诚昌道,“反正他们在洛阳也活不下去,就算勉强做个佃户,一屁股的债背着,也是生不如死。还不如出去搏一搏呢!”

    “出去搏?去哪儿?”

    “去爪哇国!”武诚昌走到武诚举身边,“海路市舶制置司在爪哇国弄了100万亩水田,全都肥得流油啊!”

    “100万亩……爪哇国?”武诚举一下就明白了,“怎地,你要从洛阳这边招人去?”

    “咱们不就是洛阳人吗?”武诚昌笑道,“不在洛阳找人,还能去哪里找?

    河南人多地薄,小农最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