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761章

天下豪商-第761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金银本位的纸币,才能发展出近代银行业啊!

    单是金银流入,就有那么大的利益,更不用说爪哇岛这个大粮仓的利益了。

    如果能一步步的侵占整个爪哇岛大粮仓,将来就可以确保每年几千万石甚至上亿石粮食的供应——在没有美洲大陆的番薯、玉米、土豆来填饱老百姓肚皮的时候,你要想大规模发展经济作物是有可能引发出大饥荒的!而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就必然伴随着什么羊吃人、蚕吃人的事情。

    历史上的明朝覆亡,也许就与此有关!

    如果明朝拥有三佛齐海峡这个“收费站”,拥有爪哇岛的大粮仓,哪儿还有明末农民大起义?

    所以三佛齐收费站是用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而爪哇岛米仓则是为血腥的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托底的——再苦再惨,总有爪哇救济米可以吃!

    “大哥儿,”武好文只是摇头,“随你怎么说,我总要辞了海路帅司的……而且我还要劝大哥儿一句,悬崖勒马,切莫铸成大错啊!”

    武好古的脸色非常难看了。他并不担心武好文会去揭发自己——武好文有点书呆,是把《论语》上的话当圣旨的。所以他一定会履行“亲亲相隐”的原则。武好古再怎么样,也没到谋反的地步。所以根据儒家的原则,武好文是不能揭发哥哥的,大义灭亲什么的,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不允许的!

    大宋孝治天下,大义灭亲只适用于揭发谋反和亲属间的相互伤害罪。

    所以只要武好文在海路帅司的位子上呆着,他就得替武好古“相隐”,决不能去揭发武好古的罪行。顺便提一句,亲亲相隐的原则也适用“师徒”,所以米友仁也不会去揭发武好古。他要是去揭发了,非但不会得到奖励,还会被士大夫视为士林败类。

    可武好文要是辞了帅司,让别人来干,那可就麻烦了。

    “二哥儿,”武好古看着弟弟,脸色渐渐缓了下来,“咱们哥俩虽然不是一个妈生的,但是打小一块儿长大的,哥哥的为人,你还不了解吗?”

    以前是了解的,可后来你变了……武好文心说:你以前胆子很小的,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就越来越胆大,现在更是什么都敢做了!

    “南洋的情况,你根本不了解。”武好古义正词严地说,“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南洋之事,你只是胡乱猜想,连耳闻都没有,更不用说目见之、足践之了!你这样请辞,是不是太贸然了?恁多的圣人之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武好古说的话汉朝大儒刘向在《说苑。政理》中的话。既然是汉朝大儒的话,那一定是有道理的!

    看到武好文哑口无言,武好古接着说:“二哥儿,你是海路帅司,南心岛也是你的辖区,可以前去巡视的。你如果走不开,也可以差亲信前去。眼见、足践之后,真相自明。是不是要请辞,到时候再说吧。”

    “这……”

    这可有点难为武好文了。去南洋可不容易!恁般老远的,还要坐船去。万一遇上风浪也许就回不来了……

    武好古端起酒杯,笑眯眯的抿了一口杯中酒,“二哥儿,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啊!你也莫怕海上风大,其实沿着海岸走也没甚风险。如果还不放心,就向界河大船厂订一艘万料大海船。等船造好了,再去南洋巡视如何?”

    等万料大海船造好了,差不多就是大观三年、四年了……

 第957章 资本主义接班人

    (全本小说网,HTTPS://。)

    离着腊月越来越近,界河商市的天气也一天冷过一天。//全本小说网,HTTPS://。)//

    几场北风刮下来,界河上的冰层已经冻得如同钢铁一般坚硬。厚度早就超过了三尺,不过再厚的冰层,也挡不住渔夫们垂钓的热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每到冬季冰封的时候,就会有一些闲着的渔夫在厚厚的冰面上凿出一个大窟窿,然后用竹木制成的钓竿,从冰窟窿中鲤鱼。冬季的界河鲤鱼特别肥美,而且因为气温很低的缘故,也不容易腐败,是用来做切鲙的上品,价格当然也不便宜了。不过对于界河商市中的富豪们而言,只要想吃,再贵的价格也是可以承受的。

    所以每到冬季,冰封的界河上就会有许多渔夫冒着寒风进行垂钓。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允许垂钓的,因为冰封起来的界河,也是喜好冰雪的人们游玩取乐的所在。一个个人工开凿的冰窟窿可是会吞噬人命的!所以在市民们聚集嬉戏的河段,是有专门的警巡看着,禁止渔夫靠近的。

    武好古今天也难得有了空闲,换上了便装,带着潘巧莲、西门青,还有几个大一点的孩童,一大家子都到了靠近共和坊的一片冰面上玩耍。不过奥丽加、罗汉婢和郭小小都没来。

    这三个女人,现在都有了身孕,在宅子里面保胎呢。

    孩子们的玩具是一架马拉的雪橇,这是在界河冰封的时候才有人使用的交通工具。现在界河商市有二三十万常住人口,商品经济非常发达,不亚于开封府和海州了,哪怕到了寒冬腊月,城市的需求也依然旺盛。自然就有人想到使用雪橇拉货做买卖了。

    武好古在界河商市城北的一处别墅正好是靠着水面的,因此也有几只雪橇是仆人们在冬天拉货用的。今天被一块出来玩耍的完颜兀术(兀术一直住在武好古家)找到了,还套上了一匹小母马,当起了车夫,拉着武好古的几个孩子玩得起劲儿。武好古的长子武义勇是完颜兀术在蒙学的同学,是个大皮蛋,骑马射箭都会了,这会儿正跟完颜兀术学赶大车呢!

    哦,对了,武好古的这个长子和完颜兀术可是好哥们……武义勇蒙学里面最调皮捣蛋的孩子,而金兀术却是斯文知礼的好孩子,学习成绩也很好。而武好古想要把完颜兀术培养成艺术家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功。

    虽然金兀术同学对绘画没有多大兴趣(也能画一点了),但是他的乐感居然不错(估计是遗传的,他爸爸是兼职跳大神的)。会拉胡琴吹羌笛,还会唱歌跳舞!最拿手的是一边拉二胡,一边吟唱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居然还不走调。

    这个金兀术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变成大金国的文艺工作者?

    孩子们皮得有点乏了,都围坐在一架雪橇周围。金兀术拿出了二胡,武义勇则取出了羌笛——这小子比金兀术野蛮多了,在蒙学里面是打架王,不过却听比他大一些的金兀术的话(金兀术不打架,但是会教武义勇打架的本事,所以武义勇特别崇拜他),还向阎婆儿学了吹羌笛,现在可以和金兀术一起来个合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伴随着二胡和羌笛合奏出的《念娇奴》乐曲,金兀术又开始用河南话唱歌了。

    这个场面,实在有点辣眼睛啊!

    看着少年兀术拉琴唱歌,武好古忍不住微微摇头。

    “官人,王四郎唱得不好吗?”潘巧莲这时从河北俏生生走过来,问着武好古。

    她口中的王四郎就是金兀术。完颜姓氏在女真语言中就是“王”的意思,所以在阿骨打和乌雅术两兄弟先后皈依天理后,他们就把“王”作为按出虎水完颜部的汉姓了。

    乌雅束汉名是王雅,阿骨打的汉名是王旻,而阿骨打的儿子们的汉名都是宗字辈的,金兀术叫王宗弼,因为行四,又称王四郎、王四哥。

    “好啊,很好啊,”武好古道,“四哥儿很有文采,说不定以后可以中个状元。”

    武好古的这个预言后来成真了,金兀术后来真的中了状元……是大金国的第一届状元郎!是他爸爸完颜阿骨打亲点的。

    潘巧莲不是一个人走过来的,还带着一群仆役和西门青,其中还有俩仆役拿着杌扎,就是后世说的马扎,展开后摆在冰面上,武好古和潘巧莲一人一个都坐了上去。西门青则立在两人身后,目光却紧紧盯着她的宝贝儿子武义勇。

    潘巧莲又从仆役手中取过温补的热汤,是装在绸缎包裹的铜手壶里面的,不仅可以饮用,还可以拿来暖手。潘巧莲把手中的铜手壶递给了武好古,然后自己又拿了一个,靠在丈夫身边,微微笑着:“王四郎的确是个读书的种子,咱家大哥儿要有他一半用功就好了。”

    “大哥儿也还行吧?”武好古笑了笑,“只是没有四哥儿的文采。”

    武义勇有点偏理科,算学很好,文学稍差,儒学也就是混,音律和绘画都不错,武艺成绩最好,几乎和金兀术不相上下。而金兀术因为年纪比较大,更懂事一些,读书也就用功,各科成绩都很好。特别是文学和儒学相当不错,都能和那些名门家塾的子弟相比了。如果选定左榜进士为目标,也许真的能高中。

    “还是要抓紧一点,”潘巧莲说,“再过两年就要入小学了,虽然不愁进不了四开书院,可是……”

    “不必入四开书院,”武好古打断了妻子,“入骑士小学吧。”

    “骑士小学?”潘巧莲一愣,“那可是少年军学啊……”

    骑士小学也是一所教授六艺的书院,不过偏重武艺军学,实行的也是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进入了骑士小学,就等于入了军伍了。

    因为是对口骑士学院的,所以进入骑士小学的学生,应该有很高的比例会成为骑士学院的生员,将来就是职业军人了。

    “明年就是1108年了……”武好古低声嘟囔,“还有七到八年……看来得让骑士小学把课程缩短到四年了。”

    如果不出意外,武义勇和王宗弼应该在1110年进入骑士小学,1114年进入骑士学院,1118年毕业。如果遇到战争,还可以提前个一年。应该可以赶上平辽之役的。

    “大郎,你再说甚?”潘巧莲有些不解地问。

    “没甚,”武好古笑了笑,“我看勇儿就是个武人,真要让他去考左榜进士就太难为了,不如从军吧。大姐,你说是不是啊?”

    “没错!”西门青应道,“信儿和铁哥也差不多,都是赳赳武夫的料。”

    武义信和武铁哥比武义勇晚一年进入蒙学,不出意外,应该是1119年从骑士学院毕业了。

    “都从军啊?”潘巧莲眉头微皱,她的儿子义久年纪还小,尚未开蒙,不过瞧着武好古的教子路线,会不会也被教成个武夫?

    “当然不会都从军了。”武好古知道潘巧莲的心思,“久儿自小身子骨弱,怕是吃不得军旅之苦的。”

    潘巧莲松了口气儿,也不和丈夫继续讨论子女教育问题了,而是把话题转到了武好文身上。

    “大郎,二叔是怎么回事儿?年节都不过就去了清池县城。”

    武好文当然是和哥哥在闹变扭了,不过武好古不会和潘巧莲说这些,只是笑道:“他事儿多啊,沧州州治要移往南皮,要在南皮构筑新城,还要在沧州检地派府兵役……可得好好干啊!”

    沧州托了界河商市大发展的福,这几年也阔起来了。而且境内又安置了许多骑士老爷,其中不乏拿到官身的真老爷。一州之内,可是官人遍地,富豪无数。原本的清池县城实在太寒酸,不适合再做州治了。于是高阳关路的安抚使去年就上了奏章,提出将沧州州治前往北流黄河边上的南皮县,并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