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697章

天下豪商-第697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钟傅很快在御史台狱的牢房里面洗了澡,又让家里人给他送来了一身穿戴。这才在李忠的引领下,上马往宫中去。

    一路进了宫中,天子正在崇政殿中召见外臣。钟傅就被李忠领到了崇政殿外的閤门中等候。两人刚到,就看见章援和一个黑胖的官员,同一个约莫二十八九岁,中等身材,穿着紫袍,腰悬鱼袋和宝剑的官员,有说有笑往里走去。

    钟傅看得惊讶无比:“章致平身边那位是什么人?那么年轻就穿上了紫袍,难道是宗室?”

    “不是宗室,他就是沿海市舶制置使武好古啊!”李忠一笑,“才二十九岁,就已经是正任的防御使了。再过不久,说不定就要当上知枢密院事,也算是位列宰执之间了。”

    “什么!?”钟傅张大了嘴,“武好古要当知枢密院事了?可他是武官啊!”

    大宋一朝也不是没有武资的知枢密院事,但是比例很低,据后世的统计,只有9%的枢密院长贰之事(正副职)是武官,剩下的全是清一色的文官。

    “陛下要练兵用武,自然要重用武官了。”李忠淡淡地道。

    “可他还不到30岁……”

    如果武好古今年四十多岁,再多立点军功,当上知枢密院事也没什么。可是武好古只有29岁,这也太年轻了吧?

    李忠笑了笑:“的确年轻了一些,可是官家等不了十年八年了……如今西贼已经平定,契丹又日益衰弱,十年八年之后,天子就该威加四海了。你说现在没有人管练兵和枢密院改革能行吗?”

    “练兵,还要改革枢密院!?”钟傅心道:武好古在找死啊!大宋什么时候能容得下这样的武人?看来自己也不需要刺血上书去揭发他了,用不了多久,他就要身败名裂了……

    ……

    崇政殿内,武好古正在和赵佶说着向大食国进发的计划。他的知枢密院事没那么快落实,赵佶点头是一回事儿,宣麻大诏下达是另一回事儿。左相苏辙还有台谏系统一定会制造麻烦,赵佶得和他们斗争上好一阵子,才有可能真的让武好古当上枢相。

    但是“远征”大食,拉开小航海时代序幕的事情,倒是终于能够落实了。

    “陛下,据臣所知,三佛齐国也是脚踏两只船的,一方面向我大宋称臣,一方面又接受了大食国的官职。而且该国一直将大食国置于我朝之上,帮着大食人封锁海峡,不让我朝的船只进入西洋……”

    眼下还是沿海市舶制置使的武好古,正在向赵佶进谗言,污蔑无辜的三佛齐国。

    “所以就要派出8艘战船和上两千兵丁去三佛齐?”赵佶皱着眉头,“兵力是不是太少了?”

    武好古当然不会告诉赵佶自己已经纠集了36艘战舰和一万多水兵去三佛齐。因为沿海市舶制置司账面上根本没有那么多战舰和水兵。8艘战舰和2000水兵,已经是沿海市舶制置司八成的海上力量了。

    “不少了。”武好古道,“臣已经命令冶金学院的工匠打造200副瘊子甲,配发给水师。这样就足够震慑三佛齐的贼寇了!”

    “哦?”赵佶感兴趣地问:“你们打出青唐甲了?”

    “已经打出来了。”武好古奏道,“臣离开界河之前,冶金学院已经打出了冷锻甲片。”

    打出冷锻甲片并没有多困难,武好古已经把青唐城一半的铁匠抓到界河和海州了。而且生铁含硫含磷的问题也不难解决,不用煤炼铁,改用木炭炼铁就行了。徐州附近也许没有足够的木材可以烧炭,但是界河商市和京东商市都有进口木炭的渠道,根本不是问题。

    另外,利国监的铁矿石其实很不错,低硫低磷,而且铁含量也高。

    所以南北两座冶金学院都已经打出了合格的冷锻甲片。不过产量还是有点低——想要达到量产的水平,还要解决熟铁质量控制,完善水利锤的设计,同时还要打造更加宽大的甲叶,以减少扎甲的难度。

    不过南北两大锻铁场在几个月中打造出200副瘊子甲还是有可能的。有了这200副瘊子甲,呼延庆就能装备起一队铁甲战兵,用于震慑三佛齐人和控制岛屿。

    “能让军器监的人去云台学宫的冶金学院学习吗?”赵佶问。

    武好古一笑:“怕是学不会吧。”

    “也对。”赵佶想了想,“你们实证派的学问用到太多算学、形学、格物学的东西了……回头朕让青城学宫的生员去界河学习吧。”

    “臣一定让云台学宫的教授好好教他们。”赵佶点点头,又对纪忆道,“纪卿,三佛齐固然不恭,但是你也要先礼后兵,不可仗着手中有点武力就肆意欺负他们,可知道了?”

    “臣一定谨遵陛下教诲。”

 第879章 钟大头,冤大头 下

    (全本小说网,HTTPS://。)

    崇政殿,召对还在继续。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

    赵佶又嘱咐了几句,才结束了和纪忆的问对。

    正式任命他当遣大食国使的诏书,很快就会通过中书门下下达。给大食国哈里发和塞尔柱苏丹的国书,则是由翰林学士起草,文采飞扬,保证哈里发和苏丹都看不懂。

    礼物也已经准备妥帖,有张择端画的《大宋天子的油画像》和《孔夫子油画像》,有汝窑出品的精品瓷器,还有精美的江南丝绸,以及精装版的《天理说》、《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道德经》等书籍。

    对了,这些贵重的国礼并不只有一份,而是准备了同样的八份,分别装在八艘战船上。根据武好古的说辞,是为了防止船只遇上海难沉没而遗失……实际上则是想将其中的一部分赠送给天竺或欧洲的君王。

    纪忆可是大外交家,好不容易出一趟远门,怎么都得多去一些国家吧?有可能的话,武好古还希望纪忆和李纲可以周游欧罗巴列国呢。所以礼物也得多准备几份。

    “陛下,”接着向赵佶汇报的是章援,“大教化团也已经万事俱备,兵马已经聚集了3000人,缗钱筹集了500余万,和尚、道士、博士也集中了数百人。

    另外,大教化团还准备好了一套三教合一的道理。”

    “三教合一?”赵佶不止一次听过这个词儿——因为佛教、道教的兴盛,使得占据统治地位的儒生不得不为了保卫信仰而斗争了。可是儒学又因为无法完美解释天地宇宙灵魂这些人们迫切想要知道的事物,因此也就无法抵御宗教对人心的侵蚀,不得已之下才有了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路线。

    “你们怎么解释?”赵佶问。

    “太初有天理,同时有了儒、佛、道,儒治家国,佛化人心,道法自然。三教本同源,皆出于天理……”

    “这不是将天理置于最高了?”赵佶皱皱眉头,“和尚、道士们能答应?”

    “在中原是不能答应的,”武好古道,“但是在西域也只得答应了,要不然大教化团如何可以成行?难不成三教自己先斗起来?要那样的话,还这么去和天方教讲道理?”

    “说的也是,也只能这样了。”赵佶想了想,又道,“章卿,你务必要牢记一点,大宋十载之内就会和契丹开战,河西、安西方面,至少要保持中立。”

    章援道:“臣一定会设法将西平王兄弟的注意力引向天竺的。天竺距离中原数以万里,而是国富兵弱。西平王兄弟要入了天竺,没准会把河西版籍都奉还陛下的。”

    在宋代,阿三国可是全世界唯一可以和中原媲美的富庶土地。而且阿三国那里没有什么强权,迦色尼王朝已经衰弱,再说他们也是个侵略者,还和阿三本土的信奉佛教和婆罗门的王国没完没了的拉锯——眼下佛教在印度还没有彻底仆街,在后世孟加拉和恒河中下游一带还存在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护法波罗王朝。著名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也还存在,受到波罗王朝的庇护。

    如果信奉佛教的西平王进军西北天竺,完全可以和波罗王朝结盟。衰败的迦色尼王朝根本不堪一击。

    而一旦进入西北天竺,那帮西贼就是老鼠钻进了米缸,再也不把贫瘠的河西走廊当成根本了。

    如果高俅在这个时候挥军进入河西,不战而胜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这样最好。”赵佶满意地点点头。

    和历史上的情况不同,因为武好古和高俅的努力,西夏已经变成了大宋的安西军。这一战也打出了赵佶的自信,在他看来,再有个十年八年,大宋就能做好北伐契丹的准备了。

    到了那时,稳住河西军、安西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他们和契丹站在一起,在西北挑起新的战争,牵制大宋的力量。赵佶对于大教化团和河西军西征的事情那么热心,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如果能用祸水外引的方法摆平河西,那大宋就能安心对付契丹人了。

    见过了纪忆和章援之后,赵佶吐了口气,对还留在殿中的武好古道:“大郎,你说赵乾顺和赵忠顺真的会被引到天竺去吗?”

    “会的。”武好古不假思索地回答。

    “为何?”

    “因为他们还欠大教化团200万缗呢!”

    “200万缗很多吗?”

    “不多,”武好古道,“但是却还不清,除非西平王肯进军天竺,否则还会欠更多的债。”

    那200万是有利息的!一年40万,虽然不是利上滚利,但是40万对河西军而言也是天文数字了。

    至于河西军第一个攻击目标黑汗回鹘其实也是苦哈哈的穷鬼,安西四镇也不是人口密集,土地肥沃的地方。根本没有多少钱可以刮,真正有钱的是波斯和天竺。所以河西军打安西四镇肯定是亏老本的,想要捞回来就必须去打波斯或天竺。

    “真的?”赵佶将信将疑。

    武好古笑道:“请陛下放心,大教化团不会让西平王有办法还债的。”

    赵佶笑问:“如果吾儿赵乾顺赖账不给呢?”

    “有高俅在灵州,西平王怎么敢赖账?”

    “哈哈哈……”赵佶大笑,“说的也是!如此西北就可以放心了。”

    就在这时,一个閤门宣赞从门外快步进来,冲着赵佶一礼:“犯官钟傅带到了。”

    “宣他进来。”

    “喏。”

    不多时,这名閤门宣赞就出了大殿,笑吟吟对守候在外面的钟傅道:“你可有福了,官家今日心情愉快,总能免了你的罪过,快快随我进殿。”

    钟傅连忙冲那宣赞行了一礼,又塞了个银铤过去,然后便整整衣衫,跟随这名宣赞进了殿门。

    这座崇政殿是新盖的房舍,设计和老皇城的那个有点不一样,四周的窗户很大,在庑殿式屋顶的重檐之间,又开了一圈窗户,因此殿内的采光很好。

    殿内深处,身穿常服的当今官家就在案后安坐,御案边上站着一个身穿紫袍,带着佩剑的武官,正是武好古。另外,殿中四角还各有一个御药院的小黄门,便再无旁人了。

    这武好古居然可以带剑入殿!钟傅又看了一眼武好古挎着的长剑,应该是真家伙——寻常有“带御器械”资格的武官,也就带一支折了箭头的羽箭装样子。能带真家伙的,都是真正的心腹啊!

    怪不得他敢来主持练兵,还敢当知枢密院事。可是艺祖当年,不也是后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