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684章

天下豪商-第684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道不对了,于是找了个借口先溜了。

    也不是溜回秀州不考进士了,而是去了开封府西城厢的梨花别院报信儿——梨花别院原本是武好古在开封府的住处。现在武好古举家搬去了界河,这里就空了出来,被武好古用作了界河商市商会、云台学宫、沿海市舶制置司等机构在开封府的一个联络点。

    这一次云台系举子(主要考右榜进士)入京后,也大多入住在梨花别院。

    当章之凤急匆匆赶到梨花别院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云台学宫的学生和老师先一步到来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害怕“天下四方举子”到梨花别院来仗剑杀贼,梨花别院门口已经加派了岗哨——并不是应士的举子,而是一部分举子带来的随从充任——进进出出的士子,也都是剑不离身,好一副时刻准备和人讲理的架势。

    章之凤也带着宝剑,不过并没有携带盾牌、长枪、弓箭,因为他不是来考右榜的,所以不必携带这些应试时要使用的武器。

    在门口出示了云台剑(云台学宫的身份证明,剑身上刻着名字、学位和几时入学等信息)后,章之凤又问了些情况,便将走马交给了自己的随从,然后自己大步向梨花别院的大书房走去。几个云台学宫的教授,正在坐在里面商议着什么。为首的,正是海州云台学宫算学科的主持教授李纲。

    李纲是云台学宫通才科第一期的学生,而且是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学,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高才生。毕业以后并没有离开云台学宫,而是留校任教同时研究学问,在算学、形学、光学、力学等领域皆有造诣。是云台学宫中最精通自然诸学的教授之一!

    另外,李纲对云台兵学的兴趣也很高。特别是武好古将算学、形学运用于军事的思路让非常佩服,所以还参与《步兵学》、《骑兵学》、《工兵学》、《兵器学》等云台兵书的编修——他现在学问做得不亦乐乎,也就没有马上进入官场的兴趣了。

    而且他爸爸李夔现在是新党一派的大员,和武好古可不是一派,他要入了官场该怎么站队?

    不过不入官场也不等于不能做官,武好古给他安排了一个可以远离是非的差遣——作为纪忆的副手出访西方世界!纪忆他不大懂自然科学啊,让他去巴格达的智慧宫里随便拿,他都不知道该拿什么好东西回来。所以得给纪忆配一个专家团,李纲就是这个专家团的团长。

    因此武好古还写了荐章,推荐李纲做官。这一次李纲入京,就是准备接受官告和官职,还有面见大宋官家赵佶的。

    可是没想到,居然遇上了一次反对云台学宫的公车上书……这可真是来的早不如来得巧!

    身为云台学宫里面级别很高的“主持教授”,同时又是云台一期老大哥的李纲,现在可真是躲都没法躲了。

    “老师,咱不怕他们,他们人多有什么用啊?道理在咱们一边!”

    章之凤走进书房的时候,就看见一个背对自己的彪形大汉举着宝剑,在嚷嚷着要和人去讲理——这还真有子路的风范啊!

    可是李纲却大声呵斥,“王子才,你个小孩子瞎起什么哄?你以为此间是界河商市?”

    “老师,怎么是起哄……”这彪形大汉这时转过身往一旁退去,章之凤才发现这人年纪很小,大约只有十六七岁,应该是界河云台学宫一期二期的博士生。那时候云台学宫还不怎么吃香,什么人都收,也不看年纪,也不管有没有学问。

    这时李纲已经瞧见章之凤了,露出惊喜的表情,“子良,你怎么来了?也是来考进士的?你来了就好,你可是律学的,比我这个格物的要明白。你说说看,眼下的局面该怎么办?”

    李纲和章之凤的关系很亲密的,他们都是云台学宫一期通才科的同学,而且还是同乡,都是常州无锡人。在通才科毕业后,李纲留校搞研究,章之凤则入了律学院学习,不过两人还是经常见面。直到章之凤跟随武好文去秀州做官,才算真正分开。没想到在开封府又一次碰面了,还真是有缘呢!

 第863章 公车上书,以理服人 三

    (全本小说网,HTTPS://。)

    “伯纪,你是说那帮考左榜的书呆子在闹公车上书的事儿?”

    章之凤自己本来也是一个要考左榜的书呆子——他是在秀州考的锁厅试,然后向武好文请了长假来开封府考试的。(全本小说网,https://。)不过他并没有高中的把握,毕竟他不是苦读五经出身的举子,而是个律学方面的专才。如果要比诉讼的本事,别说那帮举子,就是刑部和大理寺里面正儿八经的官人,也没有一个能相比的。

    当然了,刑部和大理寺的积年老吏都是很厉害的,章之凤的律学老师就是几个退休的刑部和大理寺的吏员以及开封府的大状师。

    “对啊!”李纲挠挠脑袋,他这个“理科男”也不是一点不懂官场的事情,他爸爸李夔可是新党的大员。党争的事情,他从小就耳闻目睹知道不少了。

    而“公车上书”和“伏阙上书”绝对是党争中的杀手锏了,是最强嘴炮!比御史的风闻言事还要厉害!风闻言事可以不讲证据,但还是要讲道理,讲对错的。如果官家要处罚,也是下御史台诏狱,到了诏狱就要讲证据了。可是“公车上书”和“伏阙上书”连对错都不讲了,因为四方举子和太学生代表的是天下士子!

    大宋是和士大夫共天下的,士大夫们的公论,再荒唐也是对的!

    “子良,怎么办呢?”李纲急急地问。

    他是真没主意了。别看他是什么主持教授,其实才22岁,过了年才23。可不是后来主持抗金时候四十多岁的李纲。

    “和他们打!”

    被李纲唤作王子才的少年挥着拳头,“咱们此间有500儿郎,辟雍学宫还有1000人,还愁打不过几千书呆子?”

    他的办法倒是不错,直接来个全武行!

    “王彦!”李纲怒吼了一声,“此间不是界河商市,也不是河北,是天子脚下……”

    “等等,”章之凤忽然插话道,“这位王子才说的对,咱们和他们打!”

    “子良,你……”李纲顿时无语,傻愣愣看着章之凤。

    章之凤一拍手道:“伯纪,他们是举子,我们就不是举子了?官家都说了,左右榜一视同仁。既然一视同仁,你觉得开封府敢拿咱们怎么着?就算权发遣开封府事为了蔡京不打算做官了,开封府下面的军巡衙役都是人精,怎么可能和太学生动手?太学生是无官御史啊!大宋开国到现在,这种事情从没有发生过。”

    在天子脚下,太学生和进京赶考的举人打群架!还动了宝剑!这样的事,大概也是大宋开国到现在从来都没发生过的吧?

    “还有御史台呢!”李纲道。

    名叫王彦的少年大笑道:“就御史台卒能逮住咱们?咱们手里的剑是假的?”

    章之凤点点头,笑道:“御史台卒抓人可没有敢反抗的,真要亮了宝剑,吓都吓死了。”

    “可是,可是公然和御史台卒斗狠,这个不好吧?”

    章之凤一笑:“不会的,他们不敢来的。御史台卒也都是人精,没有那么笨。”

    说的也是!李纲心想:那群御史台卒什么时候见过拿着宝剑的犯官?而且还是一千多人!吓都吓死了,还抓个屁?

    李纲想了想,道:“那就只有用禁军了。”

    章之凤摇摇头,笑道:“让一群粗鄙武夫来揍士大夫?官家就算提出,蔡京和苏相公也会反对的。”

    “也是,士大夫的尊严可不能扫地……”李纲问,“难道就没办法了?”

    “办法当然有,”章之凤道,“就是让天子下诏和解。

    如果天子下了和解诏,那么公车上书的事情就黄了。”

    也是啊,天子都让你们和解了,你们怎么能继续上书控告对方?这不是抗旨不遵吗?

    李纲点点头,“得有人去联络辟雍学宫的生员,你们谁有门路?”

    “伯纪,这事儿交给某吧!”说话的是潘孝庵的一个侄子,十八九岁的年纪,也练得虎背熊腰,名叫潘烨,是云台学宫和骑士学院的学生。“某是汴梁子,又是老禁军,在辟雍学宫里面就有某的本家。”

    “也好,小心一点,莫让蔡京的人抓了。”

    潘烨一笑:“他们敢?某可是有官身的,某的堂兄是官家的妹夫,十一叔还是官家的心腹,眼看就是三衙管军了。”

    李纲点头,“好好,快去联络!”

    潘烨拱拱手便去了,不过并没有去距离梨花别院并不远的辟雍学宫,而是去了开封府城南,汴河之畔的惜惜楼……原来他也是界河暗堂的成员。是武好古亲自请他加入的,就是为了让他在进京赶考的云台系学生中发挥作用。

    另外,那个喊打喊杀的王彦,其实也是暗堂的成员,执行的同样也是林冲布置的任务。

    ……

    在距离梨花别院不远的蔡府,左仆射蔡京正在听取钟傅的汇报。

    “相公,报名要读速成武学的官人还不少。”钟傅道,“不过并没有和下官一边大的官,都是些开封禁军的小使臣。”

    蔡京啜了口茶汤,笑了笑:“这帮汴梁子最会钻营,上了战场就不一定能战了。”

    “相公所言极是。”钟傅顿了顿,道,“还有不少御龙猛士直出身的小使臣,倒是个个精壮,就是识不得几个文字。”

    “呵呵,不识字更好。”蔡京笑了笑,“若是和武好古一样,那才不好办。”

    “说的也是,”钟傅笑道,“下官带兵多年,也觉得还是不识字的粗鄙武夫好拨弄一些,叫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真不知武好古搞什么名堂,居然喜欢读书的武人。”

    武人粗鄙不识书的印象就是从宋朝开始流行的,之前的朝代许多世家武将,文化可不比书生差。

    不识字的武官听话是比较听话,但是却不好指挥,复杂一点的战术他们就很难贯彻。云台兵学所追求的以“战术制胜”的作战思路,不仅需要军官们识字,而且还要军官们拥有一定的数学知识。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六艺书院念六年,云台学宫念三年,骑士学院年两年(包括半年部队实习),前前后后十一年军事化的教育。这样出来的军官,那素质根本是自学成才的文盲不能比的。

    不过蔡京是不会喜欢那么高素质的军官的,读书人挂在嘴边的也不过是“十年寒窗”,人家军官不包括蒙学就十一年寒窗,哦,不是寒窗,而是昂贵的精英军事教育。所学习的课程比文官们学的经术加史书复杂了至少十倍!

    在这样的军官们看来,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就是一群半文盲。知识分子军官会服从半文盲的指挥?想想就知道不可能了。

    大宋的军官要都这样,还不闹革命推翻士大夫专政?

    钟傅又道:“对了,昨天还来了一个营的朔方府兵,分别由一队长枪,一队刀盾和一队弓箭手组成,带队的几个军官就是原来的猛士。”

    调集一个营的朔方府兵隶属速成武学堂是陈剑的建议,理由是让学堂里面的军官们看看新军是啥模样的。

    这个要求很快被蔡京报告给了赵佶,赵佶也没在意就批准了——横竖一个营,区区500人而已,开封府这边的房奴猛士可有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