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538章

天下豪商-第538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要寻点事做,”苏东坡道,“不如提出在河北东路施行府兵吧。河北多有豪强,《保甲法》又搞得不好,许多地方都是徒具其名,还有豪强利用保甲害民的,干脆就用府兵替代。”

    苏辙点了点头。《保甲法》的初衷不错,但是执行起来就是个大坑了。保甲在北宋就是个规模庞大的民兵组织,与募兵相参,有“上番”和“教阅”两大负担。

    再说透一点,就是一种兵役!百姓服役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王安石实行的《雇役法》已经收了一遍免役钱。然后劳役花钱免了,兵役又来了……而且王安石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在《保甲法》中规定了一个奇高的抽丁比例。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要知道隋唐的府兵制也不过是六户抽一丁,两丁抽一的比例,大概只有战国时候才有。可是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实行军功爵,穷人翻身靠打仗,而且战国时期有国家授田,穷人的生存和服役的能力也有保障。

    而北宋有募兵制,想靠打仗翻身的穷人都去招刺了。同时北宋社会上升的主要途径也不是当兵打仗,而是读书考科举……正经当兵打仗都没什么太好的前途,何况是当保丁?谁愿意去干?

    另外,北宋不抑兼并,也没有国家授田制度,虽然整体的经济要比战国时代发达繁荣太多。但是处于底层的穷苦人民的处境其实还不如战国之民,根本无力承担高比例抽调的兵役。

    所以《保甲法》其实就是个乱来的恶法——王安石的新政大多就是这样的路数,看起来对国家有利的,他都要执行!但是保障这些有利于国家的法令的政策,他就当不存在了。

    因此《保甲法》并没有成为加强北宋国法的良法,反而在神宗末年激起民变,按照史书的说法,就是:诸路盗贼蜂起,皆保甲为之,本欲御寇,乃自为寇。

    而在神宗皇帝死后,《保甲法》其实已经变成了地方豪强拥有武力或者盘剥平民的法律依据了。

    相比之下,“义务府兵制”就显得合理多了。一方面用辟雍学宫的名额换府兵;一方面充当府兵的丁壮也可以终身免役。而且“义务府兵”不需要干太久,五年为期,干完拉倒。虽然没有正俸,但是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保丁只有上番才能得到口粮,平时训练都得自掏腰包),衣食都有保障,有时候还能得到赏赐。

    所以用“义务府兵制”替代《保甲法》无疑是项大大的善政,因此在关中各地推行得比较顺利。

    “大哥。”听苏东坡提到在河北东路全面施行府兵制,苏辙有一些犹豫的说道,“本来还有件事情要和大哥说的,但正好武好古来了,就没来得及说。”

    “何事?”苏东坡问。

    “河北东路各府州军的官学生都在上书,说辟雍学宫的招生办法不公,大量的名额都给实行府兵制的州郡占用,而且行察举和考试并行之法,考试内容又重武轻文,这是断了寒门学子上升之路啊。”

    苏东坡眉头大皱,叹息道:“他们说的不错,辟雍学宫和云台学宫的招生之法的确不公,就是断了寒门学子的一部分前途啊。

    而且辟雍学宫和云台学宫又是培养右榜进士的,本来就要取允文允武之士,寒门书生如何能考得了?”

    苏辙也摇头道:“大哥,左右榜进士搞得有些唐突了,将来怕是会让官场士林一分为二啊!”

    辟雍学宫是国子监下属的学宫,就是原来的国子学、太学、武学合并而成的“大学”,由苏东坡的门生晁补之担任主官,还是称国子监祭酒。因为这所学校和太学存在传承关系,所以也被人看成是新太学。但是新太学的招生方法,却和老太学大相径庭。

    老太学强调的是为寒门开辟通天之途,新太学则是为国家选取文武双全之士。

    而文武双全的教育,其实是一种精英贵族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相比单纯的文科举,将文武科举合一的右榜进士科太过依赖高水平和高成本的教育。这就造成了经济实力不足的平民子弟很难有机会高中右榜进士科。

    而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如果不出意外,以考取辟雍学宫和云台学宫这一类“大学”为目的“六艺小学”,在不久之后,也会在人口集中,财力也相对充沛的大城市中大量出现——大城市中的有钱人多啊,能够承担高昂学费的人也就多了,也就能支持更多的“六艺小学”开办。

    说的更通透一点,能够考上右榜进士的允文允武之士,除了豪强勋贵子弟,更多的恐怕是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工商子弟了!

    毕竟工商子弟的数量远远超过豪强、勋贵子弟。所以“六艺小学”生员的主流一定是他们!而且他们也会大量考入辟雍学宫和云台学宫这样的大学……

    而经济不发达的小城市乃至农村,因为没有钱,所以也就支持不起“六艺小学”,没有“六艺小学”,依靠只有文科的书院或是水平更低的家庭教育,也就很难培养出右榜进士了。

    与此同时,只考文科的左榜进士科还存在。经济条件欠佳的地区和中小地主,就更加对右榜进士和培养允文允武之士兴趣乏然了。

    也就是说,将来大宋官场上的左榜进士和右榜进士,会是身份、背景、所受教育都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士林分裂,将在所难免!

    苏辙说的事情,苏东坡当然也是知道的,他摇头道:“科举搞了那么多年,所取之士到底能不能安邦定国,子由你还不清楚吗?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将来一旦有事,国家该怎么办?”

    ……

    武好古离开了苏东坡相府后,就骑着马和奥丽加一起出了城,回了自家的梨花别院。

    才一进门,就看见自己的妻子潘巧莲和刚刚生完孩子不久的罗汉婢一起迎了出来。

    罗汉婢为武好古生了个女儿,取名金娘。不过这孩子名义上的母亲是潘巧莲,罗汉婢只能充当奶娘——看看她的身材就知道,她的奶水一定非常充沛,自然可以亲自哺乳了。

    对于这样的安排,罗汉婢倒是没有表露出丝毫不满,依旧乖巧听话。今天早上听说武好古要被官家派去打仗了,她也和潘巧莲一样,流了不知道多少眼泪。两个女人现在都是眼睛红红的,脸颊上还带着泪痕儿,看着就让人心碎。

    “大郎,怎地?”潘巧莲上来就拉着武好古的手,急切地问,“东坡先生怎么说?”

    武好古笑着安慰道:“十八姐,莫担心,为夫有办法的。此去西北,一定能旗开得胜!”

    和武好古一起回家的奥丽加也帮腔道:“对!老爷一定会狠狠教训西贼的!”

    她大概是武好古在开封府的女人们之中唯一替他感到高兴的……上战场多好啊!男人就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而且武好古有多少实力,奥丽加都是知道的。她是武好古的“帕拉丁”啊,在界河商市的时候,也会参加骑士训练。还见识过武好古的假子军团。

    界河骑士加上假子军团可是1200名骑士啊!另外武好古还有200名阻卜战奴组成的重步兵。而且界河商市城内还有不少为了躲避耶律延禧的迫害而逃亡过来的辽国武士,武好古可以花钱雇佣他们参战。两三千精锐,完全可以凑出来的。那么强大的实力,还怕不能在西北战场上建功立业?

    潘巧莲却没好气的瞪了奥丽加这个乱说话的番婆子一眼,又对武好古说:“大郎,十一哥、苏大郎、何讼师、周教头还墨娘子他们都来了,一定会想出办法的。”

    潘孝庵、苏大郎、何天然、周桐、墨娘子都是武好古在开封府的同党,同时也是有办法的人。潘巧莲知道丈夫要被派去西北“送死”后,立马就让家人去把这些人都请到了梨花别院,来和武好古一起商量对策了。

 第684章 筑城攻城咱都会

    (全本小说网,HTTPS://。)

    梨花别院,中堂之内,云雾茶的清香,正在空气当中漂浮。全本小说网;HTTPS://。.COm;

    七八个男女,就在这间宽敞的厅堂中分宾主落座,一边喝茶,一边七嘴八舌的在替被奸臣陷害的武好古出谋划策。

    这帮人,不论是世家出身的潘家兄妹,还是禁军头号教头周侗,还是开封府的头号讼棍何大状,或者是摩尼教圣女墨娘子,又或者是共和行大掌柜苏大郎,其实都有两个共同的身份——商人和市民。

    他们的主要收入都来自工商业——周侗的御拳馆也是一门生意,何天然这个讼棍也是为共和行这个商业部门服务的,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另外,他们都出生或者成长在商业气氛浓郁的大城市。从小耳闻目睹的都是繁忙的城市商业活动。

    因此他们对发生在西北穷乡僻壤的战争,是没有多少兴趣的。他们的商人思维限制了他们的目光——商人唯利是图,目光短浅嘛!在他们看来,开疆辟土的事儿也得讲个成本。

    在西北那边开战,一仗打掉几千万的军费,阵亡几万乃至十几万的将士,那都是稀松平常的。用那么大的损失换了几个还得倒贴钱进去才能维持的州郡,能有多大意思?

    为了地图上看着开心,去海外圈点岛屿不也一样吗?

    当然了,武好古因为也是个目光短浅的商人,所以看法也是一样的。大宋为了平夏灭辽,花掉几个亿,阵亡几十万也未必成功。十分之一的代价用在海上,大美利坚州圈下来了。

    大美利坚的版图看上去这么都比无定河边的几个破州要大吧?而且发展的潜力似乎也要大上一点吧?

    最主要的,印第安人可没有西贼那么能打……据说他们都是石器时代的原始人,连轮子都还没发明呢!有个几百人,就能开出一个不错的局面了。

    不过武好古不是大宋官家,连宰相都不是,现在官家赵佶和宰相蔡京要往西北战场扔钱玩他有什么办法?

    既然没有办法阻止,那就只能想办法参与进去,看看能不能捞点油水吧!

    武好古抿了口云雾茶,然后嗯咳了一声,正在讨论的众人顿时就安静下来了。

    “西北是必须要去的……我不去,两直精锐可就不能再打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啊!所以现在就做去的打算了,没准真能打下几个州。”

    周侗点点头,有些感慨地道:“说的也是,元丰四年的五路伐夏之战刚开始的时候打得也不错。西路拿下了兰州,东路拿下无定河沿岸的米脂寨、石州、夏州、银州、宥州等地。如果就此收兵,巩固无定河及横山一带。如何不是一场空前大捷?若能增筑石、夏、银、宥诸州城堡,屯田布兵,积攒粮食,西贼早就灭亡了。

    可惜朝廷一心想一举攻破灵夏,挥军灵州坚城之下,围攻十八日不克。而西贼又放黄河渠水灌淹我军营地,又遣精兵断我粮道。致使战士民伕多有饿死,无力再战,不得不退兵班师。

    到了元丰五年又打了永乐城之战,徐禧轻率用兵,错筑永乐城,又胡乱指挥,以至于全军覆没,使得石州、夏州、银州、宥州等地皆不可守。

    不过经次一役,无定河两岸城池大多残破,百姓也流离失所。而横山一带,又在几年前被我朝攻陷,使得西贼左厢诸军日趋衰弱。因此夺取无定河畔诸州是完全可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