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183章

天下豪商-第183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看不出来是什么菜的蔬菜和宋朝进口的大米,还有羊肉一块煮出来的干饭,闻着很香,吃起来很腻。

    酒也上来了,是满满一“浑脱”的酒。“浑脱”是一种用整张牛皮制成的储酒器。拿上来后,由西门青捧着给武好古和钟哥儿倒酒——那可是一牛皮的酒啊!也亏得西门青是从小练武的女人,还真能当壮工使唤。

    从“牛皮”里面倒出来的不是用粮谷酿造的酒,而是“乳酒”,用不知道什么牲畜的**酿造的酒。

    用来喝酒的器皿被称为“瓠”,就是成熟的瓠子(葫芦的变种)外壳一切二,可以装不少酒。

    喝了半瓠酒,吃了半桶肉之后,武好古就没什么胃口,开始继续和钟哥儿讨论起在燕云附近建立“自由城市”的想法。

    他前世是学油画的,对于西方文艺复兴的历史也知道一些,自然晓得自由城市在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起到的作用——说它们是资本主义的摇篮也不为过啊!不仅文艺复兴是从意大利的自由城邦开始的,就连后来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法律,也是起源于威尼斯、热那亚这样城邦国家。

    而武好古现在也想稍微复制一下欧洲自由城市的成功经验。当然了,这个设想中的自由城市并不是针对大宋封建主义的,而是专门为辽国设立。

    大体上而言,现在的辽国是个政治经济都很糟糕的国家。世家垄断一切,政争激烈且没有底线。虽然整个世家被诛灭的情况没有发生过,但是一家一户的灭门惨案却是经常发生的。

    在即将到来的权力交替中,不诛灭个几十上百户的,耶律延禧怎么对得起自己惨死的老爹和奶奶?

    而且,不多杀一点也没法立威啊!一帮世家大族都是牛逼哄哄的,不多杀一点谁还怕皇上?

    另外,世家内斗还在不断制造钟哥儿这样的“孽庶之子”——这个钟哥儿看着就很能打,而且也不是完全不能文,他还是慕容先生的门生呢!

    慕容先生可是中过进士,当过太子伴读的大儒,他交出来的学生能差得了?

    武好古猜想,让这货去考宋朝的文进士肯定不行,但是武进士搞不好就高中了。

    这种有本事的庶孽之子,辽国不要……也不能用(用了就坏了世选制的规矩),大宋完全可以延揽拉拢嘛。

    大宋是可以凭本事做官的!

    他们一个个因为投胎投得不上不下的,所以得到了接受世家六艺教育的机会,但是又没有地方发挥才干,个个都是怀才不遇,憋着股邪气,把他们招揽到大宋,将来就是北伐的急先锋啊!

    眼前这个钟哥儿一定得弄回去,树立一个“姓赵的典型”,不仅“一字”要解决,还得让他中个武状元什么的,东华门外唱名,黄金榜之下捉婿……也叫北地不配姓什么的男儿看看:大宋是可以凭本事做官的!

    而且这些“钟哥儿”们大宋不拉拢,将来辽国的乱世一到,没准就投靠女真蛮子了,要这样。。。。。。麻烦可就大了。

    不过要让“钟哥儿”们入宋,不能靠武好古这样入辽拉拢,效率太低了。一定要有一个可以吸引他们前来的“自由之市”。

    这地方一定要离辽国很近,而且容易出入,还要能反映大宋封建主义的优越性……

    当然了,武好古想要吸引的不仅是“钟哥儿”们,还有辽国的资本!

    辽国绝对不是一个投资置业的好去处,别说寻常的商人在辽国很难生存,就是世家大族出身,也是随时抄家灭门。

    即便眼下轮不到抄家灭门,等待1115年护步达岗之战后,大辽的官员们就真的不需要一个作为退路的所在?当然了,界河边上的自由市不是真正的退路,而是退路的入口,资金通过这里可以流向更安全的地方。

    不过宋朝这边吧……比辽国是好多了,但也不是特别规矩,灭门的知府是说说的——灭门这事儿不容易办理——但是能叫人破产的县令还是蛮多的。

    所以用来吸引辽国资本、人才的地方,必须是个司法体制相对完善的自由市……而这种特殊化的城市,也只有用对辽“统战”的名义才有可能说服宋徽宗支持。

    除了吸引人才和资本之外,武好古还想将这个靠近燕云的自由市变成陆上丝绸之路的。

    实际上,析津府并不是一个商业中心的理想之地。

    首先析津府并不靠海,来自东京道和中京道的大宗商品,如果不想千里迢迢陆运,就必须通过海运加内河运输的方式送到析津府城。

    可是内河运输的船只和海运船只是不完全一样的,用海船走内河,特别是走桑干河这样通航能力并不强的内河是很不方便的。只能把海船造得比较小,这样抗风浪的能力又不足。

    其次,析津府的工商业环境糟糕到极点,城市本身也不是作为商业中心布局建设的,它就是一座军事堡垒。城内被分割出二十六个坊,交通很不方便。

    在武好古看来,如果能有一个商业城市出现在界河边上,大约就是后世天津附近的地方,一定可以抢了析津府的生意……

    同时,这座自由城市在未来也可以作为宣和北伐的一个大据点!

    历史上的宣和北伐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后勤保障糟糕透顶。如果能有一个“天津自由市”存在,能有大量的海商、海船依托“天津市”展开贸易,几十万石的军粮输送应该就不是问题了。

    而一旦金兵南下,依托界河,背靠大海的“天津市”,又可以作为抵抗金兵的据点存在!

    虽然“天津市”一开始并不能作为城池来建设。但大辽实际上也不是一夜崩溃的。历史上护步达岗战役发生在公元1115年,而金兵南下则是1126年,中间可有11年时间能用来增筑天津城呢!只要舍得花钱,11年时间什么城筑不起来?

    而沿着界河…桑干河是可以直抵燕京城下的!如果不拔掉这个据点,女真铁骑真的敢挥师南下?

    应该……是不敢的吧?就是敢,“天津城”还是有存在的价值。

    ……

    “这个主意真是你想出来的?”

    再回到香山已经是两日后了。武好古是在忙完了交接手续的马植陪同下从析津府城回到属于玉河县的香山的。没有马上去香山的华严寺,而是先去了慕容先生的香山书院——西门青会住在书院里面,辽国的华严寺可不像日本的那些寺庙,可以带着女人在里面过小日子,肉当然也不给吃的。

    所以武好古在创作《最后的晚餐》这幅大型壁画时,只能把西门青安置在香山书院,抽空过去和她牵牵手……

    在香山书院,武好古就把自己的“自由市设想”给了慕容忘忧……的确是给,不是告诉。

    因为武好古不准备自己去献策,而是要让慕容先生去献策。慕容忘忧是燕云大儒嘛,他献策上“弱辽之策”比较像回事儿。武好古则是嘴上没毛,说了别人也不大会听的。

    而慕容忘忧听完武好古的主意,对武好古就更另眼相看了。当下都有点怀疑武好古背后还有高人了。

    “慕容先生,这是在下的想法。”武好古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慕容忘忧心想:大宋真是人才济济啊,这么一个膏粱子弟,居然有这样的韬略!

    “办法不错,应该会有效果的。”慕容忘忧点点头,认真的思索了一番,“辽国这边没问题……花个一两万缗就能取得修建榷场的许可了。”

    这个自由市肯定不能以城池的名义建,因为根据《澶渊之盟》,宋朝在边境区域是不允许增筑城池的。

    不过榷场却可以造,只是要双方同意,而且榷场造多大也没明确的规定,是有漏洞可以钻的。

    “大宋那边,”武好古想了想,“只要有先生的献策,某家总有办法让它落实的。”

    他不知道赵煦和章惇会怎么想?用“自由市”吸引辽国的人才和资本当然是好的,但是这个东西对大宋本身也是有一定颠覆性的,持重的君主和宰相一定不会轻易允许。

    不过赵佶是轻佻的,比较容易上当……

 第249章 纸上谈兵

    (全本小说网,HTTPS://。)

    也许是下了几场春雨,在中国北方河朔之地绵延上千里,有小黄河之称的桑干河的水位终于也涨起来了,卷动翻腾着从燕云之地流过。(全本小说网,https://。)

    之前借口水浅,在界河上来回转悠了将近二十天的两艘属于大宋使团的楼船,终于开始北上了。在水轮的驱动下,缓缓的,向析津府城驶去。

    一个穿着朱色官服,戴着幞头的文官,这时正带着一大群穿着绿袍的官员,在其中一艘楼船的顶部平台上,大模大样地观察地形。

    在他身旁,还有一个矮胖文官,正在画案上挥毫泼墨,似乎想将桑干河两岸的景色全都收入画纸。

    桑干河两岸都是葱绿的麦田,麦子的长势看着还不错。稍远一些的地方,还有几座小小的堡坞,也不知属于哪家豪强的?

    在河堤上,有一队护卫的骑兵,都是辽国汉军侍卫亲军的打扮,骑着骏马,带着弓箭,举着马枪,约有1000人。他们是大辽接班使马人望率领的队伍。

    马人望是半个月前从析津府出发,带着1000南、北衙的骑兵去迎接大宋礼部尚书蹇序辰率领的使团。

    而这次迎接任务并不顺利,蹇序辰不知什么原因,一直在拖延时间,借口桑干河水浅,无法让楼船通过而不愿马上入辽。

    这其实是个荒唐的借口,因为楼船最多也就开到析津府城。在那儿可见不着大辽天子耶律洪基——计划中的朝见地点是春捺钵地鸭子河(混同江),那里可在长春州呢。所以根本不可能一路行船,大部分路段还是骑马的。

    现在即便楼船难行,多骑一段时间的马也就到了。

    不过马人望也没去催促蹇序辰,而是由着他拖了近二十日,才缓慢北上。

    “尚书,已经画好了。”

    楼船上,那位有点肥胖的绿袍官员这时放下了毛笔,将一张有兼工带写的山水画双手递给了穿朱红色官服的大员。

    这肥胖的绿袍官员,正是武好古的老相识陈佑文。而那着朱红袍的官儿,则是此时大宋使辽的正使蹇序辰。

    “好,画得好,有了范宽的七八分神韵了。”蹇序辰装模作样看了看画儿,然后就交给了自己的副使李忠。

    “李大官,”蹇序辰又将目光转向了马人望率领的骑兵,“你是常在西军走动的,自是知兵的……那些契丹人的骑兵比西贼的骑兵如何?”

    “尚书,那些不是契丹骑兵,是南京道的汉兵侍卫亲军的骑兵。”

    “都是汉人?”蹇序辰问。

    “都是汉人。”李忠回答。

    “战力如何?”

    李忠思索了一番,“应该是不如党项铁鹞子的,也不如我们的西军精锐。”

    “不如西军?”蹇序辰感兴趣地问,“若是动用西军,能沿着桑干河直抵析津府吗?”

    “这个……”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李忠是李宪的养子,是真正知兵的。也知道宋军的问题在哪儿……部队的战斗力是一方面,上面的指挥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西军可以发挥出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是章惇、章楶这对文官兄弟是真知兵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