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164章

天下豪商-第164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毕竟只有几千人……而且,把他们从东京道调走的话,东京道的兵力就太虚了,万一生女直有变,东京道就得乱成一锅粥了。

    至于汉人和渤海人的乡兵,兵籍上数量不少,偶尔也能让他们吓唬一下宋人——耶律洪基之前已经下令南京道、西京道的京州兵动员了。

    但是让他们开上战场是不可能的,光是这些叫花子兵离开本乡后的吃饭问题和装备问题,就是不可能解决的难题。

    “陛下,此图上的女子的确是夏国太后梁氏!”

    这时耶律洪基和耶律延禧祖孙二人已经回到了冬捺钵营地,入了宫帐,并且召集了身在营地的大辽知南枢密院事耶律俨和北枢密院使耶律阿思以及北府宰相萧兀纳三人议事。

    大辽第一掷骰子高手,知南枢密院事耶律俨(他本是汉人,姓李,赐姓耶律,他的知南枢密院事就掷骰子赢来的)曾经多次出使西夏,认得小梁太后这个疯女人,所以很快就确认图上的女人就是梁氏。

    “陛下,梁氏投宋当是为形势所迫,我朝若能迫使宋国休退兵马,一定可以阻止梁氏归宋。”

    首先提出意见的北府宰相萧兀纳是耶律延禧的老师,极受耶律洪基的信任,而且也能提出一些真知灼见,他说:“若不能迫使宋国退兵,那就必须设法除去小梁太后,同时支持夏主乾顺亲政。”

    “老师,”耶律延禧却不大喜欢曾经全力保护自己免被耶律乙辛加害的老师,总喜欢和老师唱反调,这次也不例外,“若除去小梁太后,夏国还有何人可以与宋朝对抗?”

    “没有了。”萧兀纳摇摇头道,“梁氏与宋国大战十三年,已经让夏国民尽财穷,便是不除了她,夏国也无力再和宋朝相抗。”

    萧兀纳之所以如此主张并不是因为糊涂,而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将阻卜和女直视为大辽的心腹大患。在他看来,辽国是不可能被宋国灭亡,只可能亡在女直和阻卜手中!

    所以宁愿放弃西夏,也不能忽视阻卜和女直的威胁!

    掷骰子高手耶律俨也附和道:“大王,如今北阻卜战事迁延,生女直又蠢蠢欲动,我大辽是不能和宋国持久相斗的。若助夏伐宋,国家就有可能陷入灭顶之灾。若逼迫小梁太后,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弭夏国投宋之祸,实是唯一之选。”

    他是燕京人,家族产业都在燕云,而且又是汉人,自然不愿意辽宋开战了。而且他也知道,辽国的南京道这些年因为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已经到了小民难以聊生的地步,根本不足以支撑一场对大宋的长期战争。

    耶律洪基问:“可是要如何除去梁氏?”

    大辽皇帝其实早就有了决断,他这个人一向亲宋,而且年纪又大,特别不愿意挑起一场自己有生之年都不可能结束的战争。

    “陛下,老臣可以带兵数万,以援夏为名走一趟兴庆府。”

    请命的是北枢密院使耶律阿思,他是耶律洪基最信任的老臣,年纪比耶律洪基还大一些,今年已经过七十了,不过还是很会和稀泥的。

 第225章 后爹

    (全本小说网,HTTPS://。)

    “走一趟兴庆府?”

    耶律洪基眉头大皱道:“阿思,你就不怕梁氏铤而走险?昔日先帝曾两次伐夏,可都不能取胜啊!”

    “老臣不怕!”耶律阿思摸了摸白胡子,笑道:“因为梁氏对宋用兵十三年,非但没有取胜,还失却了横山和天都山,国中民怨沸腾,人心浮动,梁氏权柄摇摇欲坠,不得不投宋以自保。(全本小说网,https://。)而其国中党项权贵,十之七八都被梁氏所瞒,根本不知其暗通宋朝,否则我朝怎会一无所知?

    因此我大军以援夏而至,梁氏根本不可能发动大军相抗,而仅依靠少数梁氏亲信死党,又不足以取胜。若其不胜,又暴露了投宋的图谋,夏国的党项权贵肯定群起而攻,到时梁氏一门必将死无葬身之所。

    所以老臣以为梁氏必不敢押上全族性命去铤而走险。”

    “不铤而走险,难道还会坐以待毙?”耶律延禧问。

    耶律阿思笑道:“老臣以为梁氏不会铤而走险,也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会出奔投宋!”

    “出奔投宋?”耶律延禧一愣,“那夏国岂不是要变成宋国的定难军了?”

    “梁氏可以投宋,夏国却不会投宋。”耶律阿思笑道,“因为夏国自立已经数十年,国中党项权贵早就自在惯了,不到山穷水尽,如何会甘心向宋朝降伏?如今山穷水尽的只是梁氏,并不是夏国啊。”

    耶律延禧又问:“那梁氏会不会劫持国主乾顺归宋?”

    耶律阿思一笑:“劫持了又如何?嵬名一族可以当国主的多的是,她若劫走了乾顺,陛下可以再立一个。”

    耶律洪基抚掌大笑道:“如此甚好!朕只要夏国存在,是不在乎谁来当国主的!

    阿思,朕就命你率宫分军两万,皮室军一万,往救夏国!朕再给你一道密旨,许你鸩杀梁氏,并辅佐乾顺亲政。

    另外,你可遣人将宋国送来的《梁氏写真图》先送往兴庆府。再告知梁氏若她肯自行出走而留下乾顺,朕将以公主许配之。到时候,她自可在开封府安享荣华,她儿子照样是夏国国主,我大辽则和夏国情同翁婿。”

    大辽老皇帝和耶律阿思还真是一对好君臣,当臣子的会和稀泥,当皇上的一样喜欢和稀泥,君臣二人居然商量出了一个能让大辽、西夏、大宋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耶律延禧松了口气,其实他也不想和宋国打仗,只是不知道要怎么和稀泥才会提出进攻雁门关的,他问:“皇爷爷,大宋那边该如何回应?”

    耶律洪基笑了笑:“好办,赵煦那昏君不是要小梁太后吗?朕答应了还不行吗?老夫看小梁太后的画像还是颇有姿色的,赵煦若想纳小梁太后为妃,朕可以做个媒……这样赵煦就是夏国主乾顺的后爹了,宋夏总该能和平相处了吧?”

    能满意吗?

    大宋官家操了西夏的太后,当了西夏国主乾顺的后爹,而乾顺又迎娶辽国的公主做了辽国皇帝的女婿。

    这样……辽国皇帝和大宋官家就是亲家了!

    真是民族大和谐啊!

    ……

    “后……后爹?”

    赵煦发现自己很有可能要喜当爹的时候,已经是元符二年二月初五了。

    这天早朝之后,赵煦就得知辽国使臣求见,说是刚刚得到了辽主谕旨。于是赵煦就在崇政殿接见辽使,陪同接见的还有宰相章惇,枢密使曾布和枢密院都承旨蔡京。

    原本君臣几个并没有想到事情会如此顺利,他们想象中辽主耶律洪基很有可能做出威慑性的举动,甚至会发兵进攻雁门关。因此在正月间,赵煦就秘密从西军抽调了三万精锐入援河东路。还密令河北东、西两路,河东路禁军戒严备战。

    而今天辽使在崇政殿上的通报,让宋朝的几个君臣都大吃了一惊。

    耶律洪基居然要把西夏小梁太后嫁给赵煦,让赵煦做夏主乾顺的后爹……认爹这种事情,在五代和宋朝的外交中并不是没有先例的。石敬瑭不就认了契丹爹?可是认爹不等于要把妈送去给人操啊!

    真不知道耶律洪基是怎么想出这个主意的?李元昊那厮要知道他大白高国(西夏)的太后要送去给大宋官家操着玩了,也不知会不会给气活过来?

    脑袋上顶着个大金冠的萧好古扫了一眼大殿里面目瞪口呆的君臣几个,也有些哭笑不得,不过使命还得完成啊,他对赵煦说:“陛下,我大辽皇帝素来希望三国间可以和睦共处,无奈梁氏太后好斗跋扈,连年开衅大宋,如今也只有请大宋皇帝亲自管教于她了……”

    怎么管教?

    赵煦心想:难道还吊起来打不成?

    萧好古轻轻叹了口气,又道:“我大辽的十万宫帐兵如今已经在去往兴庆府的途中,想来夏国的梁氏太后很快就会自缚入开封府请罪了……若是陛下觉得她的姿色还堪入目,就请将其纳入后宫吧。这样大辽、大宋和夏国就互为姻亲了。今后一定能和平共处的。”

    好像……有点道理啊!

    赵煦看了眼章惇,老头子正使劲儿憋着不让自己笑出声儿。再瞅瞅曾布,他张着嘴巴,吃惊不小的样子。而蔡京已经用大袖子捂着嘴巴了,看来是实在忍不住了。

    不过这事儿虽然荒唐,却也是大快人心。大宋和西夏交兵那么多年,吃亏的时候多,占便宜的时候少,而这次可真是占尽了便宜!

    即便不把西夏小梁太后纳入后宫,把她养在开封府做人质,也能让西夏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对大宋俯首听命。

    有了西夏的俯首听命,大宋要收复和巩固河湟地区就容易多了。有了河湟之地后,大宋就能和黄头回纥(甘州回纥的余部)建立联络,从而获得来自西域的良马。

    “章卿,曾卿,蔡卿,”目送两位辽国使臣离开崇政殿后,一向严肃的赵煦脸上的笑容也掩饰不住了,笑着问道,“可是大获全胜了?”

    章惇笑道:“的确是大获全胜了,只待梁氏入朝,西贼将不复为我朝之边患矣。”

    曾布也说:“西贼为祸数十年,今日终为陛下所平,臣为陛下贺,为大宋社稷贺。”

    蔡京则道:“梁氏掌夏国十三年,心腹部众极多,陛下若能以礼相待,渐收其心,来日必可让西贼内部生变,到时就可一鼓荡平了。”

    赵煦得意地点点头,笑道:“此次对辽夏用计成功,章卿、蔡卿自是功不可没,那个武好古也有大功,都应该嘉奖。其余有功之臣,也都要论功行赏,两府尽快拿出有功之臣的名单和嘉奖之法吧。该转官的就转官,该封爵的就封爵,该赐钱的就多多赐钱!”

    ……

    武好古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一幅《小梁太后写真图》已经变成了巨大的蝴蝶翅膀,很可能要把夏主乾顺变成宋朝皇帝的拖油瓶儿子了……

    不过这段时间他也没闲着,在短暂的元日假期之后,武好古就接到了一单不赚钱的绘画任务——提向太后画全家福,而且还是油画!

    这位老太太的要求还真是不低,画上不仅要有向太后本人,还要绘上神宗皇帝所有在世的儿女和妃子,总共有向太后、朱太妃(哲宗生母)、官家赵煦、申王赵佖、端王赵佶、燕王赵俣、简王赵似、越王赵偲、康国公主、德国公主等十人。

    十个人物凑一块儿的大型油画当然是不容易画的,武好古一个人很难在短时期完成,于是他就干脆找上了米友仁和赵佶,三个人一块儿来画。

    先由武好古画了向太后、朱太妃、官家赵煦和端王赵佶的站姿及坐姿铅笔素描,然后再由米友仁去画申王、燕王、简王和越王的铅笔素描,赵佶则去画了康国、德国两位公主殿下。

    再由武好古在端王府内,先画了粉本(铅笔画),确定了油画的布局和每个人的姿态服装,最后再在一块超大的胡麻布上绘油画。

    也是三个人一起动手了——赵佶负责用碳条在油画上打稿,米友仁则负责调和油彩,而武好古则负责涂抹油彩。当然了,赵佶和米友仁的工作,都是在武好古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际上就是武好古在教授赵佶和米友仁油画技巧……同时也是在增进他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