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勒胡马 >

第651章

勒胡马-第651章

小说: 勒胡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羯贼既退,祖士稚你为何还不肯回来哪?

    尚书是最高行政机构,所以千钧之重全都压在了诸尚书身上;诸卿之权多为尚书所夺,沦为二等官署,既插不上话,也不愿帮忙分担v下首脑华恒本来论品位、论资历、论智商,都足以劝谏和引导荀邃,然而华敬则向来在东西两党间走钢丝——且还略偏向西党一些——为此而戒诸侍郎、散骑:就让荀、祖两家头疼去,这混水咱们可千万别蹚。

    至于各部门恤,多与张奇、孙珍等人相勾结,能不扯自家长官后腿就算很良心了,谁肯冒头去献策啊?在原本历史上,东晋之亡,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世家垄断高级职务,却皆垂手坐谈,不理庶政,寒门恤日窃quánbing,终于造成阶层的彻底撕裂,于是给了一个武夫duoquán的机会

    反倒是一些世家出身的中层官吏,为此奔走忙碌,希望能够弥合双方的矛盾,使大事化小,新化无——因为只有维持旧有体制和态势,他们才有更进一步的可能性。其中自然包括了大长秋梁芳,只是作为皇后之卿,他于国事是根本无可置喙的。

    且梁芳亦担心此事连累天家,为此而到大神问卜『夫人早已离开了洛阳,因此他只得跑去白马寺,向帛尸梨蜜多罗请益。

    谁想才入寺中,却正好撞见那位吉友大噬一名通译和一名挑担童子相随,正一声不吭地朝外走。梁芳上前行礼,就问:“大墅往何处去啊?”

    帛尸梨蜜多罗与同源的佛图澄不同,虽入中国已经数年,却从来都不肯学中国话,身边儿总要跟一个翻译。他自己的解释是:佛法自天竺而传西域,两地语言相近,于经义不至于误解,但若改以中国话说出,唯恐南辕北辙。所以我是不用中国话说佛道释的,要是出了讹误,那是通译的责任,这锅我不背。

    就此通过译者回复梁芳道:“近日都内人心不定,恐生祸乱,大师因此出城暂避。”

    梁芳心说你倒也老实急忙拱手道:“正因此事,恳请大师开解。”

    帛尸梨蜜多罗回复说:“俗世争斗,我出家人不宜牵涉于内,况乎我素不打听政事,则焉能开解于梁公啊?倘若梁公心不自安,只须诵经礼佛,自然百邪皆辟,秽不沾身。”

    梁芳追问道:“唯恐此事牵涉天家大拾日与我语,皇后当产嫡男,且必正位太子,将来君临中国,请教——此预言当无改易乎?”

    听了通译的转述,帛尸梨蜜多罗不禁愕然——我多咱跟你说过这么明白的话了?我又不是巫师k了一想,回复道:“唯战乱之土,始妨君王,太平之世,上下有序。今中国危而复安,朝廷散而重整,梁公尚有何忧啊?但毋害人,诸恶不作,自然佛祖庇佑,心中一点光明,可烛照梁公前路。”

    扔下这云山雾罩的几句话之后,他便拱手告辞,出寺而去了。

    梁芳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前往宫中,去宽慰司马邺,并且关照皇后好好安胎。完了跟朱飞商量,朱飞苦笑道:“大老们皆无用,倘若我在尚书,必不致如此奈何浊浪排空,我等雄,唯有随浪浮沉罢了,即有良、平之谋,又能济得甚事啊?”

    顿了一顿,又道:“唯此事,天子绝不可再有所牵扯,将来大司马归洛,或止罪责尚书,而不及天家。”

    梁芳忙问:“听朱君之言,其实尚有禳解之策?何妨赐告?”

    朱飞压低声音道:“今右卫之意明矣,乃欲自蠕直,而归罪尚书等,候大司马来发作。尚书潍罪责推在明达与羯贼头上,杀几个袖,自然难以塞责。然若能指一大老,定为主谋,褥子诏而先杀之,则大司马即欲噬人,亦无从下口矣。”

    梁芳追问道:“君所谓一大老,需要多大?”

    朱飞继续苦笑,说:“裴盛功四品将军,则朝廷唯戮一三品相谢,方可暂息事端。”

    晋制,以诸公为一品,特进、骠骑等诸大将军、持节都督为二品,侍中、散骑、尚书、诸卿、征镇安平等将军为三品也就是说,除非拿名尚书开刀——重要武职不在裴该麾下,就是祖氏班底,而侍中、散骑、诸卿等名位虽高,权列限,说他们主使谋害裴丕,也得人信吧——否则这事儿怕是结不了啊。

    巧大长秋也是三品,因而梁芳闻得此言,不禁悚然而惊,随即同样曳苦笑——这种解决办法,有了跟没有也无区别

    ——————————

    数日后,东行传旨的尚书郎归来,具言祖逖忙追石勒,不肯回十意。荀邃等不禁面面相觑,褚翜就建议说:“唯褥子诏,方可召还祖公”

    在严谨的官僚制度下,其实单独天子之诏,其法律效力未必能够比得上尚书省的制书,但一来这年月制度还不够严谨,且若天子诏经门下认可,由尚书核发,那权威性就可臻至顶点了u若见了司马邺之诏,祖逖还不肯回来,则可直斥其抗命之罪,哪怕当场逮起来法办都是合乎规矩的。好在这年月还没有“金牌”一说,否则邃道玄急了眼,跟后世某朝代般连发十二道都是可能的

    荀邃因此亲往宫中觐见司马邺,恳请天子颁下手诏,并且说我已经派人去跟门下打过招呼了,必不驳也。司马邺就问:“若祖公肯归,自然都中静谧,但不知当如何设辞啊?”荀邃便从袖子里抽出一张纸来,说臣已经草拟好了,请陛下您抄一遍即可。

    朱飞接过草稿来,呈递给司马邺,当他背向荀邃的时候,却朝惺帝连使眼色。终究是跟随多年的老人,司马邺当即明了其意——朱飞的意思,是要朕推拒此事吧可是为什么呢?

    于是大袖一摆,命荀邃退下:“荀仆射且先归黍旨吧。”

    这份草稿若是裴该、祖逖,甚至于梁芬拿进来的,必然要盯着司马邺誊抄,绝不肯暂离,以免夜长梦多。荀邃却既无这份远见,也缺乏足够资望和胆量,虽不情愿,亦只得拜舞而去。

    等他出了殿门,司马邺就问朱飞:“卿未见稿,何以劝朕勿从其言啊?”

    朱飞说草稿上写的什么,可以先不考虑——只要如荀仆射之言,是为召还祖公就成啊——“本因明达不谨,臣恐连累天家,故劝其自刭。此后之事,当由尚书与右卫商谈,或者说,由彼荀氏与裴氏折冲,陛下不当牵扯于内。

    “臣听说,此前尚书已行文召祖公归洛,因其不肯归,乃寄望天子下诏,是推责于陛下也c公若肯归,无须陛下之诏,若不肯归,见陛下之诏而不得不归,则恐生怨望之心。召其归以拮抗裴公,裴公亦必怨陛下。国家栋梁,唯裴与祖,若皆怨怼,陛下尚可安坐否?”

    司马邺连连点头:“卿言是也——然而如何回绝荀仆射哪?”

    朱飞道:“陛下可览其草稿,指斥一二处不妥当,命尚书修改,待其改后,再指一二处。如是者三,荀仆射乃知陛下之意,不敢再奏矣。”

    司马邺说好,那我就先瞧瞧这草稿是怎么写的,是否能够挑得出错来。

    他方展读荀邃所献文稿,忽有新来请示朱飞,朱飞乃告罪出殿而去。朱飞一走,见天儿跟宫里晃悠的梁芳却突然间从后面蹩了出来,朝司马邺跪拜道:“朱君之言,不句善。臣以为,陛下还当允准荀仆射所奏,亲下手诏为好。”

    司马邺皱着眉头问:“卿言又有何理?”

    梁芳道:“明达行事不谨,连累天家,岂是其一人自刭所可以洗清的?诚恐大司马归来,必因此而指斥陛下用人不明,轻则恐怕陛下身边诸宦皆不能免责,重则”

    其实为人臣而指斥天子,这话要搁太平时代,司马邺当惩能啐梁芳一脸唾沫星子。但问题战乱尚未止息,司马邺又是个半空头的天子,而权臣执政、武夫弄权,把皇帝呼来喝去之事,这十数年间屡见不鲜啊,司马邺本人亦司空见惯了,对此言虽然反感,却根本不打算驳斥。

    “重则如何,臣不敢妄言,唯在陛下圣心思虑∫诸尚书多世家出身,裴△虽有龃龉,而大司马之妻家,亦为荀氏,终易妥协;倘若和解,则万方之罪,必归陛下。当此时也,唯有祖公挟败羯之胜,将兵归洛,方可与大司马相拮抗。即便祖公如朱君所言,稍生怨望,亦未必肯与大司马合力以逼陛下。

    “陛下,此事丝缕之间,已牵内廷,岂有闭目塞听,而能免祸之理啊?且尚书不能成事,要求告陛下,陛下正可趁此机会,重振君权;倘若拒却之,人臣谁还仰赖陛下?”

    司马邺终究是嘘轻,经验浅,耳根也软,听梁芳所言有理,便即如其所请,亲笔抄写了一遍荀邃所呈草稿——瞧着倒似乎也没啥大问题,朱飞要朕挑错,还真不好挑。因朱飞任中书,梁芳怕他还会从中作梗,就自请将天子手诏送去门下,转行尚书。

 第二十五章、却不知谁为袁盎?

    裴该自晋阳返回长安后不久,李矩李茂约即来致意,说:“前自建康来,寄住臣家之王逸少、庾稚恭,欲求见明公。全本小说网,HTTPS://。.COm;”

    王羲之和庾翼北上西行,明为求学,其实主要目的,是江南世家派这俩小孩子过来,试探裴该的真实心意,并且尝试着消除摩擦,拉近关系。不过那二位醉心于书法,对于家族的使命既感麻烦,又不肯上心,故而迟迟不提觐见裴该之事。

    一直等到裴该离开长安,率兵往赴晋阳,俩孩子才终于想起家族的重托来,于是三天两头去问李矩,大司马何时才会归来啊?我等希望能够拜见尊颜。

    裴该自然是知道他们来意的,但是故意晾着,你们不提请见,我也绝不催促——反正方图灭羯,怎么收拾江南zhèngquán,且提不上议事日程呢,你们都不急,那我急的什么啊?

    因而直到此时李矩转达二子之意,裴该才答应,说我久离长安,先得忙公务,过几天等闲一些了,再召他们来见吧。

    三日后,王羲之和庾翼敛袂而来,报名请见。裴该把他们让进书斋,分宾主落座——都是交椅,庾翼虽感不大习惯,还是垂足坐了,王羲之却仍踞交椅而跪坐,仪态非常端庄。王、庾二家的门第之高与下、家风之松与严,由此亦可得见一斑。

    不过相比二子的神情,却反倒是王羲之更为轻松一些,庾翼却颇感局促,似乎连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搁为好。终究只是个十六岁的半大孩子而已,不象王羲之年已十八,即便在后世也可以算是成年人了。

    况且王羲之从前在建康是见过裴该的,并执子侄之礼。

    其实若真按辈分算,裴该乃是王戎的外孙,王戎的祖父王雄与王览为从兄弟,王览生王正,王正生王旷,王旷生羲之——则裴该还得叫王羲之一声“舅舅”……只是王雄、王览分爨已久,且裴该从裴太妃处算起,与司马睿同辈,则王导又岂敢自居“舅祖”啊?王导既与裴该同辈论交,王羲之自然就必须得矮一头了。

    所以裴该说都是好友亲朋,私室之中,不必论及名爵,王羲之就开口说:“建康一别,契阔数载,复得恭聆叔父教诲,不胜之喜。”随即就从袖子里抽出几张纸来,双手呈上,说:“这是小侄近日习作,恭请叔父雅鉴、斧正。”

    庾翼听了这话,赶紧也抽出几张纸来,一并递给裴该。裴该面上堆笑,心里却说:让我斧正“书圣”的书法?这不是难为人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