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勒胡马 >

第340章

勒胡马-第340章

小说: 勒胡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他不能光请罪而已,还得为自己辩解,反正自己心里究竟怎么想的,没人能够猜到,猜到了也可以咬牙不认。自己得表现得绝对忠于大都督,是因为郑林的歪理与大都督背道而驰,并且可能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这才不避嫌疑,先为大都督除去此害!

    只有这么解释,罪不罪的另说,大都督对自己的观感,才不至于变得太差吧。

    大概一个多月以后,这封信终于呈递到了裴该的案头,裴该细细一读,不禁恍然:原来如此。

    他此前对于苏峻杀郑林之事,一直存疑,就是因为找不到苏子高这么干的理由。原本疑心王贡攀诬,但再想想,以王子赐之能,若想陷害苏峻,一定会编造更易为人采信的理由啊;即便他就硬编苏峻杀郑林之事了,也理当堆砌更为严密的逻辑关系和证据啊。越是连王贡都语焉不详,其实就越有可能是事实。

    苏峻信中所言,倒是都说得通,郑林这票腐儒会含糊华夷之辨,本在裴该意料之内。大儒又怎么了?大儒借用圣人之言,为自己的污烂行为背书之事,从来史不绝书啊。王肃也是大儒,为了斗倒郑学,他就公然学术造假;范隆也是大儒,直接就出仕胡汉了……

    关键这年月的华夷之辨、晋戎之别,还并没有深入人心,民族主义思潮尚未泛起;加上刘渊打着复汉的旗号,一方面尊刘禅为先帝,一方面又礼敬儒者,也往往使士人并不目之为外族,跟随者还想为胡汉找承天景命的理由,不跟的只是目之为篡逆罢了。

    即便在原本的历史上,后来刘曜干脆撕掉了假面具,改国号为赵,尊祖冒顿单于,那些已经附胡的儒者也没见谁愤然辞官而去嘛。

    再往后,契丹占幽云、女真夺中原,乃至蒙古、满洲窃取神器,都不知道有多少士人一副大义凛然之貌就甘心为奴去了,曲阜孔家更是连鬼子来了都开门恭迎的……当然不可否认,其中部分降胡的士人是因见旧朝不可守,想谋天下太平,以为可以导夷变华,出发点不能说太糟。但唯如此,则更具迷惑性、欺骗性,因为裴该有比旁人多两千年的历史经验,他明白那压根儿就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以寡族而统巨族,除非你彻底融合进了巨族里去,纯用巨族旧政,否则是不可能真正天下太平的若想以夷变夏,同样无可建功。但寡族若不能保有一定的特殊性,怎可能压制得住巨族啊?谁肯放着主子不当,愿意泯然大众?苻坚想要以氐人为基础混同百族,结果身死国灭;真金想要彻底汉化,被他老子按在地上摩擦,终于郁郁而早夭;契丹以降,直到满清,凡是能够政权相对稳固的,莫不两用其政就仿佛如今的胡汉一般。

    唯独接近成功的,只有一个拓跋宏,但旧势力反复倒算,前有“六镇之乱”,后有高氏、宇文氏的倒退,纷乱多年,直到杨、李执政,才算是彻底完成了鲜卑的内融。但那能算是胡人之功吗?不还是巨族吃掉了寡族?

    所以裴该才要提前把“民族主义”的理念宣之于众,首先从自家部属、军队开始,灌输一套完整的、自洽的、合乎逻辑,且不至于沦为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华夷之论。但这条道路无疑是漫长的,坎坷的,裴该知道,即便自己幕中诸将吏,内心并不以为然的依旧不在少数,只是因为此论有利于裴氏集团的内部凝聚力,所以他们才暂时接受而已。

    相反,底层民众,包括普通士兵,倒更容易接受裴该的新理论,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本来就是白纸一张,方便描画嘛。

    可是没想到士人出身的苏峻,竟然会因为理念之争,对郑林起了杀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裴该对此颇感欣慰。当然啦,郑林不算有罪,无罪而杀,苏子高未免太过跋扈、放肆了。但裴该作为现代人的那一面,对此事的恼恨,很快就被作为政治生物的那一面所压倒了。苏峻的捷报在此之前就已经送到了长安,则自家正寄望他在东方有更大的战果,实不能因此“小事”而苛责之啊。

    若在太平时节,裴该必然是饶不了苏峻的,但乱世之中,也只得无奈地从权了。关键裴该并没有把一名大儒即便是郑玄子孙的性命,看得比普通老百姓要重太多。

    估计裴嶷等人不会这么想,故而裴该并未把苏峻来信内容泄露第三者知道。他只是召来送信人,单独询问相关情况,得出的结论与苏峻信中所言符合若契因为苏峻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杀人动机何在,就连他的亲信也未必清楚由此便基本上相信了。

    于是复信给苏子高,先申斥一番,说你不当擅杀,难道视我之军法为无物吗?然后又提醒他,碰到郑林这路糊涂蛋,你就应该押送长安来,让我组织人手将其谬言彻底驳倒,如此才能厚风俗、正人心,你直接给杀了,那不是让同类士人糊涂一辈子吗?“汝何等之鲁莽、操切,全无大将之风也!”

    但是最后,他还是表示原谅了苏峻,希望苏峻能够知耻而后勇,继续为国效力,在东方取得更大的成果“卿今既定城阳、东莱,乃可进取长广,积粮、募兵以厚其势,将来可一举而下广固,殄灭丑类。”

    给苏峻的嘉奖令在此之前就已经颁下了,任其为城阳郡守、都督青州军事。但是东莱郡的民政之权不能给他,别委王擂为东莱郡守。

    王擂字成栋,乃是琅琊王氏的别支子弟。当初裴该为了弱化王氏,用刘隗之谋,征召王舒、王擂、王兖、王悦、王应等人北上,结果主支的几个都不肯来,砌词推诿,分支的王擂、王兖倒是落后他人半步,最终羞羞答答地还是到长安来了。

    主要这二位因为血统较为疏远,所以就连江东都没他们的位置,只能窝在建康城里吃闲饭,因而朝廷主动征召,为他们个人的前途铺平了道路,理论上是必不会拒绝的。只是仕与不仕,还得先请得家族首肯,王导也是基于“狡兔三窟”之义,在经过反复筹谋之后,最终才答应放这俩远房兄弟到长安来。

    苏峻在姑幕先接到嘉奖令和城阳郡守、都督青州军事的任命,但他不以为喜,仍然整天坐卧难安。一直要等亲信带回来裴该的亲笔,苏峻反复读了,这才终于一颗心放落肚中。于是擂鼓聚将,遣兵去取长广。

    长广郡和东莱、北海相同,都在山东半岛上,位于城阳之东、东莱以南。如今苏、曹的势力划潍水而治,曹嶷根本伸不过手到长广去,苏峻就此顺利底定长广裴该又命王兖王子玉为守。苏峻上奏,期以三年,必定能够彻底平灭曹嶷,收复整个青州。

    曹嶷闻此,不禁心惊胆战。他早已有了归晋之心,此前派人前往江东去游说司马睿和王敦,希望他们能够帮忙斡旋,使晋廷接受自己的“反正”。但是建康方面,有刘隗、刁协拦着我等当为朝廷安守江南,不当插手北方之事,以免朝廷生疑司马睿将其书按下,根本不作答复。武昌方面,王敦倒是想做和事佬,上奏洛阳,请求接纳曹嶷“如此,青州可不劳兵戈而定,大河以南,俱为王土,朝廷斯可坦然用兵于北方也。”

    荀崧、华恒等人都赞成此议,然而祖逖不允。祖逖说了:“曹嶷二三其德,附而复叛,叛而又欲降,此等人如何可信?今若允曹嶷来归,是如置痈疮而不割,由其溃腐耳,待其势有所恢复,必重为朝廷之患!我意当遣徐龛等寻机呼应苏峻,东西并讨,一举平灭此獠,唯如此,青州才可说是复为王土。”

    荀崧劝说道:“今朝廷之大敌,一是平阳篡僭,二是冀、并羯奴,三为蜀中巴贼,曹嶷癣疥之祸,实不足论。然若拒曹嶷,恐彼作困兽之斗,则遣军征伐,徒劳士卒、挥霍钱粮。且厌次孤悬,若曹嶷与石勒南北夹击,则邵嗣祖必无幸理。何如准许曹嶷来归,暂安其心,命其与苏峻同救厌次,以拮抗羯奴啊?”

    祖逖摇头道:“曹嶷前为苏峻迫至广固,其胆已落,安敢再出而与羯奴相合?然我料彼心,不过苟且保安而已,必不肯与苏峻同救厌次。则曹嶷不动,苏峻岂敢独进?是欲援邵嗣祖,而反止相救之兵也。期期以为不可。”

    华恒道:“祖君既云曹嶷已胆落,可知其此番请降,当出真心。倘若朝廷不允,徒伤远人归化之诚,不利于宣化天下,重定社稷啊。”你今天拒绝了曹嶷事小,倘若使得将来没人再敢归降我朝了,一定要顽抗到底,那可怎么办呢?

    几个人在尚书省内争论,梁芬虽然赞成两位仆射的意见,但却老奸巨滑,只是笼着手旁听,暂不表态。他眼角偶尔一斜,就见亲信的尚书李容在旁边摇头而笑,于是便问:“仲思似有所欲言,不必私藏,直陈可也。”

    于是李容笑笑:“公等所见,皆合其理,然以末吏看来,只须一计,可决此事。”

    ps:书友们,我是赤军,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二十七章、张宾之谋

    几名重臣为了一个曹嶷的问题激辩不休,主要原因是荀崧、华恒等人既不懂打仗,也害怕打仗,认为对于敌对势力能够拉拢是最好的,加以羁縻就足够了;祖士稚却并不这么想,况且他素来痛恨曹嶷之类朝秦暮楚之辈,必要除之而后快。全本小说网;HTTPS://。m;

    此外,祖逖还有另外一重顾虑,只是不方便宣之于口罢了。

    曹嶷是为苏峻所破,苏子高在青州东部积草屯粮、训练士卒,一心要平灭曹嶷,镇定全青,而在这个时候,朝廷却准了曹嶷之降,那苏峻又会怎么想?好比说当年韩信伐齐,害死了骊食其,缘由何在?哦,我这里一切准备妥当,准备要去谋立大功了,你却突然间跳出来摘了果子去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倘若仅仅苏峻还则罢了,问题苏峻是裴该之将。徐州本为裴该的根基,看这情形,他把青州同样目为禁脔,岂容他人染指?就好比说兖、豫是我祖某的基本盘,裴该若以大都督的名义向两州下令,那我也不可能乐意啊,则洛阳、长安之间,难免会生龃龉。

    所以青州之事,朝廷还是不管为好曹嶷欲降,让他找裴该去,咱们不能搭理!

    他们争论的地点是在尚书省内,太尉荀组不在,但司徒梁芬与祖逖同平尚书事,他是见天儿要来省里办公的。梁芬一瞧,俩平尚书事加俩仆射,都跟中间杵着议论此事,旁边儿一群尚书、尚书郎围着等结果,其中有些人只是拱手聆训,有些人垂首沉吟,只有自家幕僚出身的尚书李容摇头微笑。于是他就问李容,仲思你有什么好的想法,不妨说出来听听呗。

    梁芬是惯会和稀泥的,不希望祖逖和荀崧、华恒他们闹什么矛盾。就理论上来说,梁司徒和荀、华都属于长安派,即便他本人赞成祖逖所言,也得跟那二位站在一起,但若是三比一,这输赢就定啦,祖士稚面上须不好看……干脆,找个低位之人来发表发表意见,缓解一下气氛吧。

    李容即便在八位尚书之中,都属于资历较浅的,全靠裴该的超擢才能入省,靠着梁芬的支持才能站稳脚跟,因而长官们在讨论要事,他绝对不敢插嘴,一肚子主意憋在心里非常难受。好在梁芬及时点名,李容便即迈前一步,毕恭毕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