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纳妾记 >

第95章

纳妾记-第95章

小说: 纳妾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秋池所说的冻死之人反常的脱衣现象是存在地,这是因为冻死之人在死亡之前,遇到寒冷刺激后,肌体肾上腺分泌增强。而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强会使人产生燥热地幻觉而脱掉衣服。
另外,在低温环境里,人的血管和体温调节中枢产生抑制。引起肌肉血管因麻痹扩张,扩张血管使皮肤体表充盈着较高温度的血液。从而使人一方面对寒冷刺激麻木,另一方面会使人产生热感,因此,也会出现这种反常的脱衣现象。
有地冻死的人被发现地时候,全身赤裸,尤其是女性,会让人误认为被抢劫或者被别人实施了性侵犯,其实,这些衣服是冻死的人在死亡之前自己脱掉的。
杨秋池方才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本来是要这样解释地,可他马上发现,自己如果这样说,不但别人听不懂,反而会以为自己脑袋有问题,在胡说八道,那后面自己的话就没有人听得进去了,反而适得其反。
正在他思考如何用通俗的话解释清楚这种现代医学上地问题的时候,贾翰林地话提醒了他,连忙顺着贾翰林的话说道:“正是,晚生小时候家境贫寒,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忤作小学徒,不过没有正是入籍,曾经跟师父一起勘查过冻死的人的尸体,所以知道,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晚生也不大清楚,只是见到冻死之人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故此才贸然说了出来,请大人恕晚生唐突之罪。”
贾翰林对身后监考说道:“查一下杨公子的简历,看看是否属实。”
那监考连忙从随从那里拿来一本厚厚的登记簿,翻开查找,很快找到了杨秋池的登记情况,看了一下,说道:“记载的确如此。”这巡考又看了几眼,微微有些诧异,说道:“这位杨秀才是,是捐资国子监的例监。”
这话一出,那些围着看热闹的秀才们顿时又是一片议论之声,有的甚至用鄙夷的眼神看着杨秋池,就好像现代社会里,重点中学的学习尖子们看一个走后门进重点中学插班的差生似的。
明朝的时候,通过捐献金钱财物而成为“捐监”的国子监学生,虽然可参加乡试,但被认为是“杂流”,就算能考中进士,地位也较低。所以,那些通过童试一级一级考上来的正途秀才们,对于杨秋池这种用钱取得考试资格的人,既羡慕人家有钱财,又鄙视人家没学问。
贾翰林哦了一声,上下打量了一下杨秋池,本来想问他不是穷得当忤作学徒吗,怎么一下子那么有钱,连例监都捐得起了,不过,古人是比较忌讳问人家经济来源的,尤其是有学问而又自恃清高的文人。
既然杨秋池曾经是忤作学徒,的确有这方面的经验,贾翰林对杨秋池刚才所说的话已经相信了七八成,问道:“既然它不是冻死的,那又是怎么死的呢?”这个问题才是他最关心的。
杨秋池躬身说道:“如果大人准许的话,晚生愿意检验一下尸体。”
贾翰林点头同意。
杨秋池来到这号房门外,先不着急进入,站在门口仔细观察里面的情况。这号房和自己的那一间一模一样,砖木结构,靠里的墙上有个小窗户,上面贴的油纸完好无损。
杨秋池一边观察一边问道:“发现这老秀才死亡之后。有哪些人进来过?”
没听到回答,杨秋池回头看了看,那几个巡考正鄙夷地看着他,并不答话。好像是在说你一个小小地国子监监生有什么资格问我们问题。更何况还是个捐了钱才捞到资格的例监。
杨秋池心头火腾的一下就升起来了,心想这老秀才死在考场关我屁事,我吃多了管这闲事干什么,何苦热脸贴你们冷屁股。靠!走人!杨秋池冷着脸迈步就往外走。
那贾翰林咦了一声:“杨公子,你怎么走了?”
杨秋池冷声道:“这些巡考大爷看我不顺眼。我干嘛要在这里惹人烦呢,又不管我的事。”迈步又要走。
“公子请留步!”贾翰林说道,转身对那些巡考说道:“事关人命,这位杨公子是本官邀请进行尸体检验地。哪一个不认真回答杨公子地问题,就是不给本官的面子!”
那几个巡考面面相觑,低下头喏喏连声。
杨秋池这才转身走了回来。又问了一次:“是谁先发现尸体的?”
一个监考回答:“本官先发现的。”虽然回答了,但话语之间却还是官架子十足。
“你说一下经过。”杨秋池也不客气。心想老子是锦衣卫指挥使特使,这可是皇上颁布圣旨亲自任命地,你这芝麻小官算老几?再说了,这主考官刚才当众说了请我帮助查案,案件稽查中涉及到的人,不管你是大官还是老百姓,都得给我老老实实回答问题。既然你不客气,我凭什么给你客气?
那巡考有些诧异,他是朝廷派来协助主考组织这次考试地,也是有品位的朝廷官员,这杨秋池只不过是个老百姓,居然敢对他直呼“你”,语气还颇不客气,顿时就要发火。
贾翰林冷哼一声,这巡考赶紧将肚子里的火强行压了下去,说道:“考试完毕,我挨着打开号房,就发现这老秀才蜷缩在地上一动不动,我以为他睡着了,走进去叫他,这才发现他已经死了,我赶紧跑出来,另外两个巡考的大人也进去检查之后,确认他已经死了。除了我们三人,就只有后来赶来地忤作进去过。”
“这老秀才鲁学儒进去的时候是好好的吗?”
另外一个巡考回忆了一下,说道:“是好好地,不过,我搜身检查看看有没有夹带的时候,记得他全身微微发抖,说他头痛得厉害。其他没甚么发现。”
头痛、发抖?杨秋池皱皱眉,走到号房门口,继续观察。
这科举考试考生进了号房,巡考官员就要从外面将这号房锁上,还有巡考四处寻查,而且,号房里也没有发现外人入侵地迹象。这么看来,这老秀才被外人潜入杀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杨秋池这才迈步进了号房。这号房里面的摆设和自己那一间差不多,一个长条书案,一根矮凳子,一个火盆。
杨秋池看见火盆,马上想到,难道是一氧化碳中毒而死?走过去蹲下身看了看火盆,然后伸手摸了一下,摇了摇头,不对,这火盆冰冷,根本就没有生过火。
桌子上摆着几张稿纸,刚刚写了一小半,毛笔掉在了地上,砚台里的墨汁边缘已经结了一层薄冰。
杨秋池小心地避开地上可能存留有脚印的地方,来到尸体旁,发现这老秀才嘴角边的地上有一摊呕吐物,心中一动,难道是食源性中毒?
除了这呕吐物之外,地上再没有其他的可疑之物。
杨秋池蹲下来观察死者面部,见没有冻死者所特有的苦笑特征,进一步说明不是被冻死的。
翻眼皮看了看,没有发现窒息死亡的出血点;掰开嘴唇,发现死者嘴角处和嘴唇内侧有口腔溃疡。除此之外,口腔牙根红肿也比较厉害。看来这鲁学儒生前内火比较重。
杨秋池将死者的手抓起来看了看,手掌外侧掌缘有冻伤,但程度比较轻,还不到二级,耳朵也有。杨秋池将手伸进尸体怀里,在尸体的腋下摸了摸,尚有微微的余温,点点头。
将尸体的衣服裤子脱光从头到脚仔细检查,没有发现外伤,又仔细检查了脖颈等处,也没有发现皮下出血或者表皮擦伤。
尸体低处的尸斑和尸僵刚刚开始出现,死亡时间应该在两个小时左右。
杨秋池起身走出门外,对贾翰林说道:“大人,经晚生初步检查,这老秀才的确不是冻死的。”
贾翰林一喜,问道:“何以见得?”
“回禀大人:这号房虽然比较简陋,但密封还是不错的,外面的寒风难以透入,号房里虽然比较冷,但还没达到在短时间内就冻死人的地步。”
说到这里,杨秋池向四周围观的秀才们看了看,说道:“今天参考的秀才有好多也都没有买木炭生火,其中也有一些是老人,可能手脚生冻疮的有,但冻得半死的,恐怕没有吧?”
围观的秀才们纷纷点头赞同。
“晚生检查了鲁学儒的手脚,发现也有冻疮,但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冻伤,如果他被冻死,那手脚处的冻伤程度应该很重才对。晚生用手试探过尸体腋下的温度,尚有余温,如果是冻死,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人的正常体温是三十六度,如果是被冻死,体温至少要降到二十五度以下,这时候体温中枢功能衰竭,人会陷入昏迷,反射消失,心跳、呼吸抑制,这种情况下就很难逆转恢复了,冻死才有可能发生。
没有体温表没法进行测量,所以杨秋池只能用手去感觉体温,经过探测,发现这老秀才体温下降与一般尸冷情况相符,没有出现冻死那种明显的体温大幅下降情况。

第二卷 第一百三十八章 死因不明
正常室温条件下,人的尸体冷却的速度,在前面十个小时,平均每小时下降一摄氏度左右,后面下降会减慢,到二十四小时,降到与周围环境温度相等。
虽然现在是冬季,但这号房里的温度也在零度以上,而且没有风,所以尸冷的速度虽然会稍快一些,但也不会超过每小时两摄氏度。
根据老秀才身上尸斑和尸僵刚刚出现这一点判断,老秀才死亡时间在两小时左右,这样算来,尸冷导致尸体温度下降不会超过四摄氏度,也就是说,如果这老秀才尸体现在的体温在三十二度左右,那就是符合正常尸冷速度的。
杨秋池刚才探测发现,老秀才的体温只比常人略低,但明显没有达到二十五度以下的致命体温,检测结果与正常尸冷两者相符。
人的体温降到三十二摄氏度左右时,会发生意识障碍,运动能力低下,甚至会出现幻觉,但还不可能会冻死,因此,从老秀才现在三十二度左右的体温来看,完全可以排除冻死的可能。
只不过,杨秋池不能和明朝的人讨论人的体温多少度这么现代的问题,所以,只能那样笼统地说了。
贾翰林问道:“那这鲁学儒究竟怎么死的?”
杨秋池躬身答道:“晚生仔细检查了死者全身,没有发现明显的伤痕,可以排除外伤致死。检查死者身体骨骼,也没有发现骨折现象,基本上可以排除受内伤死亡。”(隔山打牛这一类的武功不是现代法医研究的问题)
杨秋池指了指鲁学儒嘴边的那一摊呕吐物:“根据这呕吐物,晚生怀疑这鲁学儒是由于自身隐蔽疾病突然爆发导致猝死,当然,也有可能是死于中毒引发的猝死。”
那忤作一直在一旁冷眼看,这时冷笑道:“中毒?笑话。我用银针检测过那呕吐物,并没有变黑,怎么会是中毒呢?简直是笑话!”
可以引起中毒的毒物太多了,腐蚀性、金属性、功能障碍性的毒药。有强碱、无机化合物、镇静药、麻醉药、氰化物、一氧化氮、甚至蛇蝎等动物或者川乌等植物都可以引起中毒。
而银针探毒。只能对含有硫或者硫化物地毒物才有可能检测变黑,而有些毒物,不含硫,比如毒蕈、亚硝酸盐、农药、氰化物等。银针与它们接触,却不会变黑。所以。银针不变黑,并不代表不是中毒。
杨秋池很体谅一个忤作的难处,没有嘲笑他,真诚地说道:“你说的是砒霜中毒。用银针可以探出来,但还有别的原因导致地中毒,并不是每一种毒都可以让银针变黑。比如很多有毒地蘑菇,用银针探查。也不会变黑,却能毒死人。”
那忤作见杨秋池态度诚恳,倒也有些不好意思,问道:“你说可能是中毒死的,又不是砒霜,那是什么?”
要判断什么原因中毒,必须进行尸体解剖,提取胃及胃内容物,作毒物化验,当然不能仅仅根据这个结果就作出是否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