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龙啸大明 >

第113章

龙啸大明-第113章

小说: 龙啸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谁都看得出,以是强弩之末,就算是冲到明军的阵前,也不能对明军的阵列造成多少冲突。

现实的残酷以经远远超过了布尔的认识范围,这是怎样一支明军,会有这样犀利的火器,竟然可以把一向纵横无敌的大清铁骑打成这个样子?而刚才还希望明军能够强一点,好多陪自己打一阵的想法,现在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讥讽。

布尔只觉得又羞又怒,然后不甘心就这么失败,而且还有些歇斯底里起来,于是立刻又下令,命剩余后所有骑兵步兵都体出击,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打败穆陵军。因此清军剩下的约四百骑兵和一千五百步兵也一起出动,又一次向穆陵军冲了过去。

这时第一批冲锋的骑兵离穆陵军的阵列只有二十步的距离,而只剩下不足百骑。这时罗远斌才立刻下令:“火枪兵上刺刀,出击。长枪长上前助战。”

放完火铳之后的火枪兵立刻纷纷换上了刺刀,从盾牌背后冲了出来,迎向了清军剩余的几十名骑兵。这还是穆陵军的火枪兵首次在战场上使用刺刀与敌军作肉搏战。

在另一个时空里,刺刀产生于1647年的法国军队,在此之前,火枪兵一般都要配备一把短剑,在与敌人作近距离格斗中使用。但在实际的战场上,短剑的着用并不大,一则是因为剑过短,不适合在战场上使用,另一方面,士兵们也很难一手拿着短剑,一手拿着火铳来与敌人作近身格斗。直到有一名法国士兵偶然有一次将自己的短剑插在枪口上,与敌人作战,这一个多少有一些心血来潮的发明,立刻就改变了整个战争的模式,长枪兵终于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早期的刺刀,都是插在枪口上使用,但这样有两大不便,一是装上了刺刀之后,火枪就无法再使用,二是在战斗中,剌刀也容易脱落。直到进入十八世纪以后,才出现套管卡口安装的刺刀,而安装方式也多种多样起来,有裂口式,栓口式、弹力压片式、锁扣式、套环式等等。

而商毅这只大蝴蝶的翅膀一扑腾,不仅使刺刀的发明提前了五年,而且提前了半个世纪,直接使用了套管卡口安装的刺刀,釆用的是最早的裂口式安装法。从而也使穆陵军率先跨入了近代军队的大门。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穿上刺刀之后,也不会影响火铳的发射,但现在的火枪都是前装弹式的火枪,如果在枪口上杵着一把又长又利的刺刀,肯定会影响填响速度,因此穆陵军的火枪兵还是等敌军靠近了之后,才开始上刺刀作战。

在成为火枪兵之前,穆陵军的士兵都是长枪兵,经过商毅近半年的严格训练,都能够熟练掌握枪刺的技术,后来穆陵军里有了杨武丞这样的枪术高手,士兵们的枪刺技术也大有提高。虽然刺刀技术和枪刺技术并不完全一样,但也为士兵们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因为一般长枪的长度都在八九尺左右,合公制为两米四至两米七,而火铳连带刺刀,总长也不过一米六,因此刺刀技术决不能向长枪那样,一味强刺,而不理防守。

商毅是受过刺刀训练的,知道刺刀技术,还是以二战时期的鬼子兵最为厉害,其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双腿一前一后站立,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指着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自己的颈、胸、腹要害地方,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再加上鬼子的三八式步枪比当一般的步枪都要长一些,因此在拼刺刀时也大占优势。

在抗战期间,只有善用大砍刀的西北军部队是唯一能够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包括作战英勇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纯拼刺刀上,也要稍逊鬼子一筹。

因为时代不同,商毅也不可能照搬鬼子的刺刀技术,好在穆陵军中有杨武丞这一个枪术高手在,因此两人经过反复的研究测试,针对刺刀的特殊性,又参考了鸳鸯阵,设计了一种三人为一组的刺刀战术,由三名士兵组成一个正三角,与敌人相遇时,前面的士兵举着枪挡在前面,以后两名士兵则在他的两侧,以弓步侧身姿式,举枪平刺。三名士兵互相配合着与敌军作战,效果自然大为不同了。

再加上穆陵军的长枪手们也纷纷从后排赶上来助战,而冲过了枪林弹雨之后的清军残余骑军,早己挫尽了锐气,又无法形成集团冲击的优势,因此虽然是骑兵,也无法抵挡住穆陵军的进攻,纷纷被刺下战马去,死于非命。转眼之间,剩畲的数十名骑兵就都被穆陵军杀死,只剩下几十匹无主的战马,在四处游荡,不过白刃战都是杀敌一千,自损三百的,火枪兵也被清军砍伤砍死了十几人。

而在穆陵军解决了剩余的骑兵之后,清军的笫二批进攻的部队也以经开始进攻了上来,这一次有骑兵也有步兵。穆陵军的长枪手立刻退到了后面让出了位置,火枪手们也马上重新在地上立好了盾牌,受伤的士兵也被抬了下去,因为穆陵军还预备了一部份后备的火枪兵,因此伤乐使用的火铳也有其他的士兵接过来继续使用,火枪的总数并没有发生变化。

这时在战场留下了大量的人马尸体,也有不少无主乱跑的战马,因此虽然在清军的笫二批进攻的部队中也有骑军,但速度根本就起不来。这又正好给了穆陵军充足的射击时间。

随着枪声再度连续不断的响起,同时因为这一次清军的人数多了近三倍,战线也拉开了,因此穆陵军设立在山坡上的六门火炮也以两门为一组,轮流开火,向清军劈头盖脸的打了过去。

在穆陵军猛烈火力的打击下,清军的骑兵步兵也成排成片的倒下,而在穆陵军的阵地上,也立刻聚集了大量的烟雾,充满了呛人的硫磺味道。

尽管以经死伤无数,但清军仍然顽强或者说是愚蠢的向穆陵军的阵式逼近过来。一路上留下了大量尸体之后,一直进入到火炮打不到的死角。火炮暂时停止了发射,但火枪兵们依然毫不动摇,随着罗远斌的下令,田三段连射改为了自由射击,都以最快的速度向以经不远了的敌军射击。

而就在这时,商毅以经下令,命骑军从两翼出击,包抄清军的两翼,而其他的步兵也全部出动,帮助火枪兵一起,准备迎战逼近过来的清军。

“上刺刀。”随着罗远斌的下令,穆陵军的阵中立刻响起了一连串“咔嚓、咔嚓”的声音,士兵们都上好了刺刀,准备白刃战。而且这时其他的步兵也都补充了上来。

“杀!”也不知是谁,带头怒吼了一声,全军都跟着一齐发出了怒吼,然后全都冲了上去。

第144章 收复临朐县(三)

一般来说,在这个时代白刃战开始,往往意味着战斗才进入实质性的阶段,但在穆陵军来说,到了这个时候,战斗实际以经是接近尾声了。

尽管这个时候,清军还剩下七八百人,在过去清军和明军的战斗中,七八百人击败三千人并不是稀奇事。在崇祯七年(1634年)皇太极第三次率军攻明,就曾夸下海口:明朝出兵一万,我只要用一千人迎战,明朝出兵一千,我只用出兵一百就绰绰有余。

但这一次情况却大为不同了,因为清军之中精锐的满八旗披甲兵以及辅兵几乎全都以经战死,现在剩下的这七八百人几乎全是汉军、跟役、包衣这样的人,战斗力大打折扣。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双方的心气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穆陵军士气正旺,兴头正足,而清军在遭受了强烈的打击之后,士气大跌,谁都无心再打下去了。

这样心态的两支军队相遇交战,而且兵力又相差的悬殊,结果还有任何悬念吗?两军甫一接触,清军就被穆陵军杀得大败,只得纷纷向临朐县的方向败逃。而商毅立刻下令全军追击,决不能放走了清军,而且趁着胜势,一举夺回临朐县,达到这一次出兵的目地。

战场的局势又一次颠倒了过来,清军居然还有狼狈的被明军追着打的时候。沈扬等人这才都长长出了一口气,尽管还没有到穆陵关去检查首级,但沈扬等人以全毫不怀疑,商毅的捷报绝对是真实的。看看这一次打败清军,斩首的数量己不在上一次捷报之下了。

而在沈扬心里,也安心了不少,不仅仅是因为察实了商毅的战功是真的,锦衣卫这次立下了大功,而且结果也绝对能让皇帝感到高兴。而根据这几年的经验来看,皇帝一高起兴来,往往会对有功者大嘉奖励,说不定就能重新重用锦衣卫,风光的日子也许就会来了,而这个商毅,对自己绝对是一个有用的人,一定要把他拉陇住,锦衣卫能否翻身,或许就在他的身上了。

因此沈扬也对商毅施了一礼,道:“商千总,恭喜恭喜,你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击败了鞑子,又收复了临胊县,这份功劳可不小啊!”

商毅心里想着,这一仗算什么大功,真的大功你还没见到呢!不过见他说得客气,也对他多了几分好感,回了一礼道:“上差过讲了,这一仗饶幸获胜,全赖皇上派来几位上差在此督战,托几位上差的虎威,又仗着皇上的鸿福,我们穆陵军方才打败了鞑子。”

沈扬哈哈一笑,道:“商千总不必客气,皇上的鸿福自然是有,但我们那来什么虎威,不过就是在一边看了看,什么力也没有出过,打蠃这一仗,还是商千总的功劳。”

沈扬当官这么多年,那还听不出商毅话里的意思,这是要把这一场胜利和自己几个人分亨,只需要在捷报上加几笔,沈扬等一众锦衣卫就都有功劳了。不过现在锦衣卫并不需要这份功劳,只是需要商毅立功,越大越好,那就行了。

这时周威在一边道:“我看商千总方才打败鞑子,多半是靠使用火铳。”

商毅点点头道:“不算,鞑子善于骑兵,作战骁勇,甲厚马快,唯有使用火铳,才能有效打击鞑子,因此我穆陵军作战,一贯以使用火铳为先。”

周威道:“我大明军队,使用火铳的军队也并不为少,为何么不见他们也能如商千总这般,能以火铳破敌呢?”

商毅苦笑了一声,这可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在后世也引发了许多专家或业余爱好者的争论,为什么明朝拥有先进的火器,却始终打不过清军呢?答案当然是多种多样,各有说法。而在商毅看来,主要原因很简单,就是政治腐败了,有先进的武器也没有用。战争实际是政治的延续,从历史上看,绝对没有一个政治上腐败无能的国家,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

不过商毅也知道,自己要是这么说了,只怕马上就会被锦衣卫抓起来,以大不敬的罪名砍头。因此只好道:“回禀上差,这是由于练不得其法,用不得其道,因此才无法发挥火铳的最大作用。”

他的这个说法其实也不算错,火器的产生,代来的是一场战术的革命,如果还是用冷武器时代的那一套战术,自然不会发挥火器的最大作用。

因此周威听了,也觉得说得颇有道理,沉呤了一会儿,才道:“如果让你来训练朝廷的人马呢?你愿意吗?你是否能够把他们也训练成和穆陵军一样,善于使用火器呢?”

商毅心里想大明朝现在就是苟延残喘,根本就没得救了,练出一二支新兵有什么用。就好像后来的清朝,海军也练了,铁甲舰也买了,洋教官也请了,怎么样?是照样被小日本打得满地找牙吗?何况现在的大明朝廷,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只有一帮会争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