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私生子 >

第574章

大宋私生子-第574章

小说: 大宋私生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碧儿淡然笑道:“萧东家说得极是,不过这些小报也并非没有好处,关键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萧东家以为然否?”

萧峰本是人精,闻弦歌知雅意,立即起身作揖说道:“夫人所言,令萧某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夫人,萧某上次承蒙太傅大人瞧得起,得以上船共饮,实乃萧某平生最大的荣幸,萧某铭感五内,只望能有机会回报太傅大人错爱之万一。夫人若是信得过萧某,便将此事交给萧某来办,萧某定当不负夫人所望。”

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省事,韩碧儿稍稍提点一下,萧峰立即就明白了她的意思。

萧峰这是决定赌一把了,其实际上现在东京的各家小报都还很简陋,按其资产来算的话,全部收购也花不了多少钱,问题是具体如何操作才合韩碧儿心意,或者说合杨逸心意?

杨家不会缺这点用于收购报馆的小钱,现在韩碧儿让他来办此事,这是接纳他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一个考验。

韩碧儿听了他的话,微笑说道:“萧东家太客气了,我家大人也曾向妾身提到萧东家,说萧东山性格直爽豪迈,是个可以结交之人,只是我家大人职责在身,难得片刻闲暇,以至于未能再与萧东家把酒言欢,未免遗憾。”

萧峰受宠若惊,连连作揖答道:“萧某何幸,得太傅大人青眼,太傅大人为国操劳,萧某岂敢烦扰,只望太傅大人用得着萧某时,能提点一二,萧某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韩碧儿不动声色地说道:“萧东家一片赤诚,妾身倒不好拒人千里之外了,报馆之事,那就麻烦萧东家了。”

“夫人放心,萧某一定尽快办妥此事,若是夫人没有别的吩咐,萧某就先告辞了。”

“妾身妇道人家,不便远送,还望萧东家莫怪。”

“岂敢,岂敢,萧某告辞。”

萧峰出得三生楼,一上马车便将管事萧六叫上车来,萧六见上脸上微有欣然之然,不由得一喜道:“东家,事情可是有进展了?”

萧峰正了正神色,轻轻点头道:“今日是见着正主了,进展也有一些,不过想得杨太傅认可还远。”

萧六说道:“东家,如今想攀结杨家的人不知凡几,大多数人皆是不得其门而入,如今东家能见着正主,这已经说明杨家有意接纳东家您了,只要东家表达出足够的诚意来,想来定有金石为开之时的。”

“你说的不错,你立即找人去并购东京的报馆,不管花多少钱,也要尽快办妥此事。”

“东家,您这是……

“这是那位韩夫人给咱们的一次机会,记住,你不要自己出面,找个生面孔去办此事,并购过来之后,也不能让报馆的人知道真正的东家是谁。”

萧六先是一怔,随即略一思索,便明白了萧峰的意思,东京的小报曾多次被朝廷查封过,杨逸定然不想让人知道是杨家在操纵这些小报,甚至可能会让这些小报平时报道一些对他不利的小消息,到关键时,小报帮着他说话时,别人才更加相信。

而萧家想要攀上杨家,自然也不能让人知道这些小报是萧家出手帮收购的,这是一个连带的关系,若不注意撇清这样那样的关系,萧家就永远无法真正得到杨家接纳。

且不说萧峰如何收购京中小报馆之事,第二天朝会上,朝礼刚行过,御使罗城便抢先出班,朗声奏道:“太后,臣有本要奏。”

珠帘后的刘太后不动声色地说道:“罗御使有事不妨奏来。”

罗城平举着笏板奏道:“太后,管子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衣食乃国之根本,关系天下苍生福址,但如今大宋普通百姓之家,入冬后还多是往被套里塞干草芦花等物,每岁寒冬,皆是若若煎熬,许多人因此染上风寒,丢了性命;臣听说如今东京市面上出现一种棉被,用棉花制成,温暖结实,是极好的御寒之物,臣奏请太后,为了天下苍生福址,请朝廷向民间推广棉花种植,以尽快解决百姓的衣被问题。”

户部郎中莫仲明很快出班驳道:“太后,臣也听说市面上有人销售棉被之事,用棉花织布在隋唐之时便有史载,高昌所供的白叠布便是棉花织成;太后,据臣所知,棉花加功极为困难,以至于白叠布价格比丝绸还高,普通百姓根本不消费不起,朝廷花大力气去推广棉花种植,实于天下百姓无甚益处也。”

罗城早有准备,接着侃侃而谈道:“太后,棉花加工困难不假,但这不应成为放弃棉花推广的理由,据臣仔细查阅过各种有关棉花的记载,棉花性喜热,耐旱,忌渍,适宜在比较干旱的地方栽种;如今京畿、河东、河北、陕西、河西等地有大量的旱地,这些旱地不适宜稻麦生长,正可用于栽种棉花;莫郎中说棉花价格昂贵,推广于百姓无益,此言大谬,正所谓物以稀为贵,现在棉花价格昂贵,正是因为大宋产棉极少,若是百姓大量种植,棉花产量增加之后,这价格必然就会降下来;太后,有史以来,历朝历代皆是农桑并重,但实际上普通百姓从未能穿上绫罗绸缎过,皆因桑蚕产量有限,普通百姓难以消费得起;棉花则不同,臣详查过,在高昌,棉花正常亩产可达到二百斤,多者三四百斤也有可能。如此高的产量,是种桑养蚕难以比拟的。只要朝廷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则衣被天下绝非难事!”

刘太后不等百官多辩,直接问章惇道:“章相以为推广棉花种植可行否?”

章惇明知此事是杨逸在背后推手,但他自己也认为,推广棉花种植于国于民有利无害,所以不管是谁在背后推手,这等于国于民确有大利的事,他是不会反对的。

何况现在他和杨逸的关系还没到你死我活的时候,只是杨逸功劳太高,让他起了忌惮之心,现在从种种迹象看来,确实看不出杨逸有谋逆之心,是以他更不会凡事反对杨逸。

第七卷 第713章 殿上舌战

章惇明知此事是杨逸在背后推手,但他自己也认为,推广棉花种植于国于民有利无害,所以不管是谁在背后推手,这等利国利民的事,他是不会反对的。

何况现在他和杨逸的关系还没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只是杨逸功劳太高,让他起了忌惮之心,但现在从种种迹象看来,确实看不出杨逸有谋逆之心;当初他班师回朝时,小皇帝偷偷出迎,把满朝大臣吓得肝胆具裂,杨逸也没有趁此机会挟持皇帝以令天下,回朝后又不问军政,是以他更不会凡事反对杨逸。

刘太后直接询问他,章惇不能不答:“太后,老臣也以为推广棉花种植当行,棉花产量确实比丝茧要高不少,至于加工困难,老臣以为,只要棉花推广开来,加工技艺迟早会得到改进,即使改进不了,百姓在农闲之时,再自己慢慢加工,白叠布价格不菲,百姓总可以增加一项收入。”

刘太后接口说道:“章相所言甚是,各位大臣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尚书右仆射李清臣出班奏道:“太后,推广棉花种植,使之造福百姓,这一点老臣不反对,但仍需慎行才是,首先不能因此耽误了农桑,农桑仍国之根本,我中原百姓从未种植过棉花,不解其脾性,一旦护理不好,到时棉花既无收成,又误了农桑,反而害得百姓生活无着。”

尚书左丞范纯仁也出班附和道:“李相公所言甚是,太后,臣也以为推广棉花不可急于求成,应当在各路先找一些合适的地方试种,等摸清其生长习性之后,再视实情决定是否大面积推广,方是稳妥之道。”

“杨太傅,你对此有何见解?”刘太后的声音很威严,威严得杨逸暗暗想笑。

他气定神逸地出班奏道:“太后,臣征战西域时曾到过高昌,对当地的棉花种植作过一些了解,根本高昌当地种植多年棉花的百姓所说,棉花从播种到收获共分五个时期;从棉籽播种到子叶出土并展开,称出苗期。高昌一带棉花播种期一般在4月底至5月中旬,约需7至15天出苗。从出苗到现蕾称为苗期,约为40至50天。苗期生长速度较慢。从现蕾到开花叫蕾期,约22至28天。蕾期多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主要是长根、茎、叶,是搭丰产架子时期;从开花到吐絮叫花铃期,约需48至52天。花铃期多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主要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从开始吐絮到收花结束为吐絮期,约需70至80天。一般在8月中下旬开始吐絮,9月为吐絮盛期,11月初收花结束;太后,值得一提的是,棉花播种期不像稻麦一样,必须严格的依照农时,春季回暖快的话,3月就可以播种,也可以推迟到五月中旬,这对棉花的生长影响都不是很大;也就是说,棉花种植是完全可以错开繁忙的春耕时节的,而且播种之后,田间管理比稻麦简单得多,无须耗费太多的人工,对传统的稻麦种植影响也不是很大,因此臣以为,推广棉花种植,可令百姓错开繁忙的春耕时节即可,不必太过谨慎。”

杨逸这番话说出来,满朝大臣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你能说什么?人家杨太傅连棉花出苗要几天,吐絮要几天,什么要几天都说得一清二楚,你什么也不懂,连棉花什么时候播种你都不知道,你说个屁啊!

这时御使罗城又站了出来,大声奏道:“启秉太后,杨太傅所言有理有据,细致详实,可见杨太傅确实曾对棉花种植作过认真了解。不过臣以为,李相公和范相公所言也并非杞人忧天。杨太傅所了解的是高昌的棉花种植情况,未必就适合中原,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各地气候和土质不同,作物生长也颇有差异,这一点不得不防啊。”

这下满朝大臣更加糊涂了,罗城一向是杨逸的马前卒,传声筒,这回不会是吃错药了吧,听起来他怎么象是在拆杨逸的台呢?难不成俩人之已经有了嫌隙?

珠帘后的刘太后颔首道:“罗御使所言甚为有理,然则如何解决你所说的问题,罗御使可有腹案?”

罗城立即答道:“太后,为天下苍生计,推广棉花种植势行,但在推广过程中,如何让百姓能规避其中的风险,这便尤为重要了;太后,京城前几日新开张了一家西印度洋贸易商社,此商社为一些江南商人合资筹办而成,昨日臣在城中酒楼偶然接触到此商社的社长林如海;

臣向他打听棉花在闽广的种植情况时,林如海向臣表示,他们商社愿意向各地百姓提供棉种、种植技术,甚至向一个贫困之家提供一些资金帮助,并且提前与农户签好保价收购契约,不管将来市场上棉花的价格如何浮动,他们都将履行契约,按签定的价格全数收购百姓产出的棉花,以帮助朝廷在各地推广棉花种植;太后,臣仔细思量过此事,若真按此施行,于国于民皆有大利,百姓只须出些劳力,无须太多投入,有商家提供的种植技术,百姓又避免了盲目种植产量不高的问题;

再者有契约在,产出棉花后,价格上不会吃亏,如此一来,便把百姓种植棉花的风险降到了最低;另外,朝廷也可以免去许多麻烦,大为省事,太后,臣以为此事不防就让这些商家去试试,只怕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未尝可知。”

大理寺丞牛永立即出班吼道:“太后,即便要推广棉花种植,这也是朝廷之事,让一些商人来推广成何体统?商人逐利,若是任其垄断棉花种植,将来吃亏的必是天下百姓。”

罗城好整以暇地驳道:“我大宋向来鼓励工商,商人参与荆湖移民,广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