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私生子 >

第564章

大宋私生子-第564章

小说: 大宋私生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咱们自命天朝上国,却是固步不前,足迹还不如狄夷走得远,别人的国家怎么样,我们一无所知,咱们与之贸易,却不知道大部分利益被他们赚去了;这种情形必须改变。我现在可以明确地告诉在坐的各位,我的目标是让大宋的船只成为无尽海洋的主宰,让大宋的商品摆满印度、波斯、拜占庭、埃及等地的每一家商铺,让全世界的人都来消费大宋的商品,让全世界的金银源源不断地流入大宋,流入咱们的口袋,只要你们愿意按我说的去做。

这番话若是换成别人说来,林如海等人一定会斥之为疯子、白痴。

但从杨逸口中说出,却是另一回事,杨逸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事实已经一再证明,在杨逸身上,一切不可想象的事皆有可能变成现实。

六年前,谁相信大宋能连灭西夏、交趾、辽国、高昌、黑汗等国,把大宋的国土拓展数倍呢?

若是六年前有人说能办到这一切,也一定被人视为疯子。

但杨逸偏偏做到了,在普通百姓,乃至林如海这些大商人眼中,杨逸几乎已经是等同于神的存在,他说能做到的事,再没有人敢轻易去怀疑,哪怕他说自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

而这次,杨逸向众人展示出来的这番远景,在坐的人将变成主要的参与者,只要达成了,众人也将成为另一个传奇,想到这些,林如海等人不由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不管如何,跟着杨逸走下去,准没错,这就是林如海等人的心里想法。

“国公爷,咱们应该怎么做,请国公示下。”

“我再郑重提醒大家一次,谁若不愿参与,请现在提出,我会亲自送他出别院,彼此不伤和气,可一旦听完下面的话,你们就再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跟着走下去,谁到那时再背叛,便是大家的公敌,你们可要想好了。”

杨逸本以为会有些人犹豫,却见他话声刚落,二十六人一个不漏地站起来,长身而拜,同声表示愿随他走下去。

“好,各位请坐,咱们就来说说具体的事宜,为了集中咱们的力量,同时让咱们的商贸更加有序,我决定成为一个西印度洋贸易商社;这个商社与之前松散的商会不同,它将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采取集股的形式进行经营,商社盈亏根据各位的持股的多少来分摊;在管理方面,股东代表大会是商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由所有股东组成,在这基础上,另设一个董事会,董事会将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常设机构,主持日常的生产经营。现在暂时设定,西印度洋贸易商社每一股份为五十贯,在股东大会上,股东的每一股份有一表决权,换句话也就是说,各位参股的份数越多,在股东大会上的表决权就越大。”

这些跟原来大家合伙做生意有些近似,林如海等人仔询问过其中的细节之后,心中暗喜,杨家太强势了,说他们不担心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证是不可能的;采取这种股份制管理再好不过,这样根据他们参股的多少,就能掌握多大的话语权,这可比让他们完全听令于杨家好得多了。所以这些人精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商社经营制度方面没有异议之后,杨逸继续说道:“丝绸、棉布、瓷器、茶叶,这四样东西将作为咱们拓展海外市场的主要商品,这一点大家有什么疑议可以当场提出,咱们共同讨论。”

明州首富沈清文立即说道:“国公爷,丝绸、瓷器、茶叶这三样商品自然没有问题,但这棉布……

“此事大家且听我说,我所说的棉布相信大家都猜到了,就是市面上有少量出售的白叠布,现在白叠布价格比丝绸还贵,是因为它加工成本高,产量少导致的。”杨逸说到这,向韩碧儿示意了一下。

韩碧儿心中虽是不愿意,却不敢表露出来,她从屏风后拿出一床棉被来,林如海等人一看到此物,顿时满心好奇。

杨逸颔首道:“各位先看看这床棉被,它用棉花制成,作为冬天的铺盖,密不透风,温暖舒适,可以告诉各位,本官家里试制了几床,并且拿两床到市面上试卖,每床卖出了五百贯。”

林如海、沈清文等人纷纷上前,抽出被套内的棉胎来观看,杨逸甚至让他们试盖了一下,那蓬松绵软的感觉,比盖貂裘还要温暖舒适,这么大的一床,以他们老辣的眼光看来,卖五百贯还是少的。

等他们看完,啧啧感叹之时,杨逸含笑说道:“我可以再告诉各位一件事,本官掌握着一种加工棉花的技术,加工棉花要比加工丝绸简单的多,就这一床被子而言,纯计加工成本不到两百文钱。”

众人闻之顿时大哗,现在市面上的白叠布比丝绸还贵,而这样一床棉被,因物以稀为贵,买上千贯都有可能,而它的加工成本不到两百文,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谁掌握了这种加工技术,就等着往家里大车大车的拉钱了。

“各位应该知道,其实棉花亩产很高,白叠布之所以这么贵,并不是棉花原料稀缺,没有棉花,种就是了,这么贵完全是因为加工成本太高,各位认为我这种加工技术值多少钱?”

林如海等人目瞪口呆,值多少钱,这个谁知道啊,反正有了这种技术,一本万利是一定的。

“各位,本官若是愿用加工棉布、棉被的技术入股,你们觉得这项技术值多少股。”

“两千股。”

“五千股。”

“不,值一万股!”林如海一咬牙,说出了这个惊人的数字,而其它人想了想也没有反驳。

杨逸听了也不由得暗暗乍舌,都是有钱啊,按刚才设定的价格,一股份为五十贯,也就是这项技术众人出到了五十万贯。

但仔细算来,这也不过分,要知道现在棉布比丝绸还贵啊,而这样一床加工成本一两百文的棉被,在市面上买个几百贯根本不成问题。

第七卷 第699章 文昌会议(中)

杨逸再次问道:“大家可想好了,咱们现在不用管身份高低,皆可畅所欲言,认为不值一万股的,但说无妨,咱们不搞一言堂,只有集思广益,今后西印度洋贸易商社才能壮大啊!”

沈清文说道:“说句心里话,如果让小人单独掏五十贯买这项加工技艺的话,小人肯定不会买,但这项技术在国公爷手里,它的价值确实值五十万贯。”

沈清文的意思大家都明白,这涉及一个怀璧其罪的问题,这项技术在杨逸手里,就像当初杨家的葡萄酒酿造技艺,可以为杨家带来滚滚财源,就算别人眼红,也奈何不了杨家;但若是这种可以用抢钱来形容的技术落在沈清文等人手上,很可能无法做到技术保密,甚至可能导致家破人亡。

所以说,这技术到底值多少钱,还要看它落在谁的手上。如果让杨家单独来经营,这项技术必将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一样,为杨家带来不计其数的财富。

这一点杨逸岂会不知道,他淡然说道:“多不敢说,本官若是将这项技术留在手上的话,每年为家里赢得百万贯的利润绝对不难,现在大家既然认同五十万贯,那本官就以五十万贯卖给西印度洋贸易商社,算作一万股,各位有什么意见吗?”

“没有,没有,就算作一万股。”

“对对对,国公爷大公无私,我等还有何好说的,就算作一万股了。”

韩碧儿的秀眉这下子才轻轻展开来,不禁又有些好笑,这项技术杨逸虽然言之凿凿,但毕竟还没到手呢;但杨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拿这没影的技术换来了五十万贯,这下韩碧儿满腔幽怨终于消失了。

棉布的疑虑解决之后,杨逸接着说道:“确定丝绸、棉布、瓷器、茶叶这个样商品为咱们西印度贸易商社主要对外销售的产品之后,咱们来说说如何节约成本,增加利润的问题。”

众人拱手道:“国公爷请讲。”

“这四样商品既然是咱们主要贸易商品,咱们就必须控制充足的货源,我的意思是,采用商社加家户的模式,在南方推广桑蚕养殖,在北方推广棉花种植;具体地说就是由咱们商社给农户提供种子,以及种养技术,甚至是部分资金,与农户提前签订保价收购契约,所产出的棉花和蚕茧,由咱们商社统一收购,统一加工;

咱们商社要在棉花、蚕茧的主产区建立大型的烤茧、缫丝、扎棉、织造厂,这样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加工成本,而且有利于各项工艺的研发更新,便咱们商社始终占据着资源和加工技术上的优势;茶和瓷器方面,咱们也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优质的茶园,苏大学士在杭州为官时,就非常喜欢灵隐寺的清茶,大家都是江南人,相信都知道这种清茶,用沸水冲泡即可饮用,无须煎煮,味道清新,回味悠长;

我敢肯定,这种清茶迟早会取代团茶,成为主流,咱们要成立专门的机构,积极摸索清茶的加工工艺,争取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导优势;瓷器方面,景德年间,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就开始名扬大宋,但和官窑、定窑、汝窑、哥窑、钧窑这五大窑比起来,景德瓷器无论是规模还是工艺都远远不及;

而这正是咱们的机会,咱们要集合经验丰富的工匠,研制景德瓷,林掌柜家原来是经营越窑的,对景德瓷应该比我了解,它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啊!

还有一点,景德镇所具备的优势是其它窑口难以比拟的,那就是水路交通便利,方便咱们大量输出海外。”

杨逸说完这番话之后,端茶细品,在坐的二十六人小声讨论着,这番话包含的信息量太大,每一句话众人都有必要仔细琢磨才行。

瓷器和茶叶这两项还好说,大家都是来自江南,对景德瓷也比较熟悉,杨逸对景德瓷投资的建议他们完全可以接受;茶叶一项,江南作为茶叶的主产地,清茶出现也不是一年两年了,而且现在接受这种冲泡即饮的清茶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没有成为主流,但后劲足,有关茶叶这一项的问题他们也能理解。

而关于丝绸和棉花这一项,他们的疑问可就多了,江宁富商汤兆祥先发问道:“国公爷说要在南方推广种桑养蚕,指的是何处?”

不怪他这么问,江南现在几乎家家种桑养蚕,两浙路每年的丝绸产量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还得着费这么大劲去推广吗?

杨逸答道:“主要是在广南和安南。”

“大人,种桑养蚕颇费人工,而广南和安南人口不多,只怕在广南和安南扶植桑蚕得不偿失啊。”

杨逸从桌边拿出一个桑叶采摘器来,对众人说道:“这是本官新发明的桑叶采摘器,采叶速度至少比用双手采摘提高四五倍。”

杨逸不断推出各种法宝,让林如海等人颇有些应接不暇之势,拿着那个桑叶采摘器轮流端详着,颇有些不信之意。

“你们放心吧,连同刚才的一万股,这次我杨家打算投十二万股,计六百万贯,本官投这么多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难道本官还能拿自己的钱去打水漂不成?”

听到杨逸要一次投入六百万贯,林如海等人瞬间石化了。

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的家产达到六百万贯,哪怕把妻儿老小卖了,也没有这个数,而杨逸轻描淡写的说出这个数字,连眼睛都不眨一下,仿佛他说的是六贯一样。

想想杨家这几年的发展,能拿出六百万贯不奇怪,光是葡萄酒这一样,每年就为杨家带来超过两百万贯的收入;杨家现在的商栈已经遍布全国,韩碧儿处处见缝插针,可没少发战争财,抛开这些不说,二十多条海船长年往来到海上,这才是杨逸最主要的财富来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