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私生子 >

第560章

大宋私生子-第560章

小说: 大宋私生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逸不好说人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妇女那儿学来的纺织技艺,使得松江布“衣被天下”,他只好摆出架子说道:“你别管我听谁说的,若是不可靠,我让你派人去干嘛?你照我说的去做就是了。”

“是。”韩碧儿缩了缩脖子,似乎很怕他的样子。

杨逸伸手给了她一个脑锛说道:“你别不信,白叠布想必你也知道,价格不比丝绸还贵,之所以这样,不是材料稀少,实际上棉花很高产,如今在闽广一带已有不少人种植棉花,他的价格昂贵,是因为大家没有掌握加工棉花的方法,使得棉花加工成本十分高昂:我听说黎族百姓制作有搅车、弹棉弓、纺车,织机,搅车可以轻松地把棉仔去除,弹棉弓可以把棉花弹得异常蓬松柔软;他们的织机可以错花配色,综线挈花,织造技术极为精湛,织出的棉布绵实保暖,弹好的棉花若是制成棉被,更是柔软舒适,让人象是躺在白去上一样;西域盛产棉花,如今西域已经收回来了,如果再能从黎族百姓那儿学来先进的纺棉技艺,再进一步推广棉花种植,我敢肯定将来棉布必将大行天下。”

杨逸这番话听得韩碧儿大为惊讶,但杨逸言之凿凿,连搅车、弹棉弓这些名字都说得清清楚楚,让她不得不信。

对杨逸的远见绰识,她一向也是佩服万分,杨逸说棉布能大行天下,听上去也并非信口开河,韩碧儿想到其中的无限商机,心中飞快地算计起来。

现在市面上白叠布极为稀少,价格昂贵,甚至超过了丝绸的价格。若真能大量生产,那定是财源滚滚。

韩碧儿甚至想到了派人去闽广、去高昌,提前收购棉花,等从黎族那边学回了棉纺技术,就大量生产,赚个钵满盘满。

杨逸哪里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不过也没有阻止她的意思,要推广棉花种值,光是靠朝廷三令五申还不行,必须先让百姓看到棉花的用途和价值,到时即便朝廷不去推广,百姓也必定争着种植。

韩碧儿坐不住了,当即说道:“爷,您好好将养着,奴奴这就派人前去琼州,尽快学回棉纺技艺。”

“嗯,去吧。”

韩碧儿再也坐不住了,施了一礼就冒雪离开了。

杨逸也很期待,希望尽快有棉被盖,现在富贵人家还好,有上好的帛、貂裘、毛皮做被褥,普通百姓家的被子说起来那便可怜了,许多人家还是往被子里塞干草、芦花等物来保暖,冬天过得苦啊!

若是做出舒适的棉被,在京城里韩碧儿只怕卖一千贯一床,那些富贵人家也抢着要。

杨逸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木棉袈裟》,电影里那件袈裟珍贵无比,其实嘛,木棉就是棉花的另一种叫法,而印度也是棉花产地之一,棉花从印度传到南方,南方百姓就管它叫木棉。

不过由于棉花加工困难,而且在中原少见,它的价格确实很昂贵。

嗯,就让它再贵一点、再贵一点,先把棉花的价格炒成天价,炒成金子般的天价,让百姓争着去种金子,这样无疑是推广棉花种植的很好方式。

先让韩碧儿狠狠地去赚一笔吧!

第七卷 第693章 资本掠夺

白叠布,就是棉布,在唐朝及五代之时,价格还非常昂贵,如中唐时,贾昌在长安,“行都市间,见有卖白衫白叠布,行邻比廛间。有人禳病,法用帛布一匹,持重价不克致,竟以幞头罗代之”。

由此可见“白叠布”在当时非常珍贵,以至“持重价不克致”。

进入宋代之后,中原棉花仍稀缺珍贵,从周边民族及外国的贡品中就能反映出来,西北棉布贡地,主要是高昌(吐鲁番)地区,宋使王延德受皇命出使西域,从太平兴国六年(981)西行,雍熙元年(984)返回京师,其一路所见,但只有高昌有“白叠”。

大宋立国以后,一直未能控制河西,与西域的联系时断时续,仁宗时李元昊攻占河西走廊后,交通更是困难,连葡萄酒配方都失传了,棉花这个物种更是难从西域传入,所以中原一带基本看不到有棉花种植。

不过西域传不进来,印度的棉花却通过大理、交趾,传入两广、海南岛、福建等地。现在这些地方已经有不少百姓种植,只是因为没有适合的加工工具,使得棉花的加工成本非常高,光是去棉仔这一条就非常困难,用手工撕扯耗时费力。

偏偏海南岛一直被人们视作畏途,官员被流放到海南岛被视为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谁也不知道岛上的黎族妇女竟掌握着一种足以温暖整个天下的棉纺技术。

直到宋末元初逃婚的黄道婆跑到海南岛,从黎族妇女手里学来了棉纺技术,才有后来的松江棉布,“衣被天下”的壮举。

是的,是海南岛黎族妇女那灵巧的双手,温暖了整个天下。

杨逸前世见过打棉被时用的弹棉弓,却没有见过搅车、纺棉车,这些东西在后世早以退出历史舞台,知道的人没几个。

所以只得让韩碧儿派人到海南岛上去学,现在广南大开发,杨家在钦州和广州都有大量的业产,要派人上岛去学棉纺技术不难,黎族妇女不肯教,那就用钱砸,拉半船银子去,我就不信没人愿教。

韩碧儿派人送信往方南之后,很快又回到田庄,杨逸所做的事看似是闲极无聊,瞎逛胡闹闹出来的,但精明的韩碧儿隐隐猜到事情没这么简单;杨逸带着清娘本是出去游玩的,发明桑叶采摘器看似也很凑巧,但再加上棉纺技术这一条,韩碧儿立即闻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

杨逸要做的,或许并不只是为杨家增添一条财路这么简单,这些猜测搁在心里,让韩碧儿难受得慌。

清娘心中有愧,昨夜杨逸为了不让她冻着,确实是把所有衣物都让她盖了,小丫头感动得流了不少泪呢,今天乖得就像只宠物猫一样,处处细心照料着他。

杨逸身上裹了两层貂裘,差点热得冒汗,清娘就是不让他掀开,门外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在葡萄园里,寂静的冬天来了。

清娘盘坐在琴台前,琴台边的金蟾里,香烟袅袅飘散出来,让她那美丽的容颜有些朦胧,经过琴操指点后,清娘的琴艺有了不少的提高,琴声疏疏淡淡,如雪花飘落的天籁。

韩碧儿进屋时,杨逸正坐在轩窗下,静静地看着窗外的雪景,听着清娘的琴声,她只好暂时把心中的疑问按下,示意轩厅里侍候的丫环将铜炉搬到杨逸身边,然后坐过去亲自帮他温酒。

杨逸仿佛早就料到她会再回来,见到她一点也不意外。接过她温好的酒轻呷了一口,轻声说道:“碧儿是不是有什么想问的?”

“是,可是奴奴实在不知从何问起,只是隐约觉得爷盯上了桑蚕养殖和棉纺之事,只怕是另有打算,爷有什么想法能和奴奴说说吗,奴奴也好预先作些安排。”

“呵呵,不愧是狐狸精,来,咱们先干一杯。”

韩碧儿心中顿时提了起来,果然被自己猜对了,而且杨逸既然盯上了这两样东西,这事情绝对小不了,她轻快地为自己斟了一杯酒,杨逸和她轻轻一碰,还不忘向抚琴的清娘照了照,这才一饮而尽。

珍妮纺织机的发明,促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事在后世人尽皆知,杨逸自然也是明了于心。

现在他发明桑叶采摘器,再促成广西、安南等地大力发展桑蚕业的话,大宋的丝绸产量绝对有成倍的增长;另一方面,搅车、弹棉弓这些工具的出现,也将极大地降低棉花的加工成本,只要通过江南商会加以推广,棉花产业在大宋兴起已成定局。

丝绸与棉布,加上传统的茶叶和瓷器,以这几样东西开路,通过海路不断掠夺海外财富,哪怕不用血腥手段,也足以让大宋完成一场工业革命的资本积累了。

资本就像一头巨兽,它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自己寻找出路。

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资本家会想方设法革新自己的生产技术,技术的革新,生产成本就会降低,产量就会增加,那么就必然会导致市场的扩张,不如此,就没法再生存下去。

杨逸觉得自己现在别的不必多想,先引导大宋完成基本的资本积累就足够了。

资本自身所具有的贪婪本性,使得它壮大起来后,对内就会引起变革,对外就会引起扩张,这已经是历史证明了的必然。

他喝完酒之后,轻声对韩碧儿说道:“我打算以江南商会的力量,在广南和安南大力推广桑蚕业,由咱们提供嫁接桑苗及先进的养蚕技术、交给当地百姓来种养,和养蚕户签好契约后,甚至可以给养蚕户提供一笔启动资金,等他们产出蚕茧后由咱们按价统一收购,统一加工,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丝绸的加工成本,得到成品后,咱们再以通过广州、钦州的港口,向海外倾销。”

韩碧儿听了他这个构想,瞳孔不觉放大了,一直以来,杨逸的心思都是放在朝堂上,很少关心家中的产业,现在他不出手则已,一手出就吓人一跳;这种给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再以保底价收购产出的方式极具诱惑力,无论是对商家,还是对农户,都有好处;

商家不用担心原料的来源了,而且集中加工能大大降低成本;农户也不用担心价格浮动带来的损失了,价格早已定好,你养出多少就能赚到多少钱。

如果以这种形式推广的话,只要资金充足,两三年内就能让广南、安南的坡地上长满桑树。

而就资金方面,整个江南商会加起来,资本绝对超过了亿贯,而且杨家在日本还有两个银旷没有开采,资金根本不是问题。

再有杨逸手中的权力护行,避免了来自官方的干扰,那么……到其中的巨大前景,韩碧儿握着杯子的手都有些发白了;从种种举措看来,杨逸根本不像是在经营一家的产业,也不像是在经营一个商会的产业,而更象在经营一个国家。

杨逸接着说道:“一旦从琼州学来棉纺技术后,同样成立一个棉纺商社,棉花推广也要采取这个方式来进行,到时我会让朝中一些官员加入进来,以便商社能更快地壮大起来。”

关于拉拢朝中官员入伙这一点,韩碧儿以前也听杨逸约略提到过,她虽然不知道杨逸要干什么,但此事对商会有利有害,不得不说个清楚。

“爷,朝中官员加入,很可能会对商会的运作造成一些困扰,最为担心的是这些官员会对商会的经营指手划脚,到时只怕会出乱子。”

“你放心去做,谁敢多事,我让他到北海放羊去。”

有了杨逸这句话,韩碧儿再没什么可说的了,别看这位爷现在象闲人一样游离于朝堂之外,他要跺跺脚,整个大宋都得震三震。

清娘一边抚琴,一边听着俩人有一句没一句的交谈,这些事情她不太清楚,但有一点清娘却是听出来的,自家杨大哥扫平北方和西域后,似乎又把目光投向南边了。

但听起来不像是要发动战争的样子,清娘便放心了,她不太关心商贸上的事,收藏虽然要花不少钱,但韩碧儿从不缺她这点钱。

只听杨逸又轻声问道:“萧峰和禄永赞那边谈得怎么样?”

韩碧儿轻笑道:“萧峰先晾他几天再说,爷,据奴奴初步打探所得,萧家家产至少有两三百万贯呢。”

“呵呵,给人家留点,别做得太过分。”

“爷放心吧,奴奴晓得了。禄永赞那边已经谈好了,他需要什么货物,由咱们西宁州的商铺给他提供,他的商品则由咱们包销。”

“仅此不够,最好能派人到逻些去设立商铺,到时我会让汉卿配合一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