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私生子 >

第473章

大宋私生子-第473章

小说: 大宋私生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颜宗翰传见之后,那斥侯大声道:“秉报平南王,小人等刚刚探到一个消息,杨逸随宋国太后派来的使者离开了古北口,宋军将士送出五十里,群情激愤,若非杨逸再三安抚,宋军只怕已经大乱;如今宋军唐师远来接替杨逸,统领古北口的宋军,这些宋军本是杨逸嫡系,桀骜不驯惯了,缺了杨逸,谁也镇不住;小人等还探到,唐师远砍了几个闹事的宋军士卒,此举不但未能起到震慑作用,反而激起宋军士卒更大的愤慨,如今群情鼎沸,竟将唐师远的帅帐围了起来,正闹得不可开交。”

完颜完翰闻之大喜,但还是强抑住了心中的激动,沉声问道:“你确定杨逸真的离开古北口了吗?此事若是有误,本王定斩不饶。”

“回平南王,小人敢拿脑袋担保,绝不会有错,当初杨逸单骑到我军阵前来挑战,小人看得一清二楚,确是杨逸无疑,如今小的还让人尾随着杨逸的车驾,一路盯着。”

“好,下去领赏吧,记住,无论如何盯紧杨逸,若有差错,斩!”

“谢平南王,小的一定盯死杨逸。”

完颜宗翰并没有就些发兵,他十分谨慎,杨逸用兵向来以谋略见长,阴谋诡计一环套一环,稍为大意,便会着他的道。

他甚至又让银术可亲自带人前去古北口,暗中观察宋军营中状况,以及四周动静,务必做到百分百确定,才会决定行止。

黄泥沟,苗授已做好了一切准备,他这次不光是要击败乌刺马里,甚至打算用一万五千步兵,灭掉乌刺马里两万骑兵。

苗授的信心来自于那两千五百燧发枪兵,大宋的燧发枪现在装备军队的数量不是很多,真正用于实战的次数更是少之又少;这年头消息闭塞,敌烈部游牧于漠北苦寒地带,哪里得知燧发枪究竟威力如何。

乌刺马里率领两万骑兵来到黄泥沟,见宋军正在匆忙撤过浅涧,有依浅润阻击他的意思。

这道浅涧水没马腹,若是让宋军在对面列好阵形阻击,乌刺马里再想过去,必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眼看浅涧南面平阔,根本不可能埋藏伏兵,乌刺马里立即下令渡涧攻击。

他真不能等了,这次奔袭他打的本就是速战速决的主意,白登山只留了一万多人马,折可适兵力占优,而且大同城里还有耶律大庆的两万辽军,这使得白登山更多了一分变数,乌刺马里根本没时间与苗授久耗下去。

宋军在苗授的指挥下,先跑回南岸的士卒已经开始列阵,以弓箭对乌刺马里的追兵进行阻击,一蓬蓬的箭雨腾空而起,雨点般射向河面,把乌刺马里的人马身翻不少,血战就此开始;宋军还有少部分刚刚爬上南岸,乌刺马里趁此机会,一面令人与宋军对射,一面加快渡河;

数以千计的战马冲入河中,让河水几乎断流,呼啸的箭矢连绵不息,噗噗的入肉声听得人心头发麻,中箭的人马惨叫不已,鲜血很快就染红了涧水;宋军同样不好受,乌刺马里的人马本就多五千,双方隔着浅涧对射,宋军也不断有人中箭倒地,临死发出一声声凄厉的惨叫。

首批渡河的骑兵付出了几百人的伤亡,终于冲上对岸,乌刺马里一马当先,率先向宋军大阵冲去,嘴里咆哮不绝,身后的几千人马也如浪潮汹涌,随着乌刺马里冲向宋军大阵。

眼看利用浅涧阻击乌刺马里的大军已经办不到,苗授只得下令且战且退;没有了宋军的阻击,乌刺马里的两万人马很快就渡过浅涧,向宋军发起猛烈的攻击。宽阔的平野上,杀声震天,黄尘滚滚,蹄声如雷,热血如注,每一刻都有人倒地死去……

就在这个时候,宋军大阵突然向两边裂开,露出中间一排排黑洞洞的枪口;随即一团团火光喷薄而出,一颗颗子弹呼啸着喷向乌刺马里的人马。

在阵阵的惨叫声中,一批批的战马撞倒在地,撞起蒙蒙的黄尘,让人几乎看不起对面的情况;清脆的枪声连绵不断,一阵急似一阵,乌刺马里的大军就像田间的麦浪,被一排排地收割着。

宋军的三段射击法,几秒种就会有一排子弹喷出,这是一场赤裸裸的屠杀,对面数以千计的战马悲鸣着撞翻在地,不断的翻滚,场面惨烈得无以复加。腥红的血液汇成了细流,向浅涧汩汩流去,满江皆红,腥风扑鼻。

乌刺马里左臂中枪,整条手臂撕裂出大片的血肉,鲜血染红了整个身体,骑在马上摇摇欲坠。

宋军二十轮齐射,至少夺去了两千条性命,乌刺马里的大军面对这样惨烈的屠杀,再也支撑不住,迅速演变成了大溃败。

苗授指挥着宋军不断的压上去,方才那条水深只没马肚的浅涧此刻成了乌刺马里大军的坟场,战马入水之后速度慢下来,前面的刚刚下水,后面的又冲了下来,人挤人,马撞马,搅成一团。

而这还不是最悲惨的,更让乌刺马里绝望的是,这时北岸竟又冲来了五百人马,折可适之前留给苗授五百骑兵,本来是给苗授充当斥侯用的。

苗授把这五百匹战马利用到了极致,先前在北岸远远的埋伏着,等乌刺马里大军过河之后,才拼命赶来。

五百骑兵对马乌刺马里的两万人马来说,不多,但却要命,因为他们手上同样拿着燧发枪。

五百人马冲近三百步后,迅速下马列队,黑洞洞的枪口再次对准了在河里挤成一团的“猎物”。

第五卷 第577章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杨逸坐着马车徐徐南行,牛栏山已遥遥在望,古北口方面还是没有传来他想要的消息,心中不禁有些浮躁。

这次为了引诱完颜宗翰上钩,他甚至连三万士卒都骗了,难道竟然还骗不过一个银术可?完颜宗翰若是不上钩的话,事情就麻烦了。

关外太辽阔了,辽阔得天跟穹庐似的,可以说是无边无际,光军队的辎重运输就是个大问题;若是完颜宗翰使出诱敌深入的计策,在广袤的草原上和宋军玩身猫猫的游戏,宋军恐怕全部装备机关枪,一时也奈何不了他。

自古以来,历代中原王朝的精力大部分被消耗在北方,有时并不是打不过北方的游牧民族,而是打不着。

你发兵去了,他往茫茫的草原深入一躲,人影都找不见,怎么打?

当年的秦帝国横扫六合,兵锋何其强盛,遇上匈奴人,睥睨天下的秦始皇也只能去筑长城,结果搞得国都亡了。

是秦军打不过匈奴人吗?是秦始皇不知道修筑长城要耗费无数国力吗?都不是,只不过是面对匈奴人时,人家能打你,爱来就来,爱走就走,你却打不着人家,只能去筑长城防守。

汉武帝倒是猛了,来了一回犁庭扫穴,但也把一个强大富饶的汉朝打成了一穷二白,百姓苦不堪言,过没多久又得把王昭君送出去和亲了。

现在杨逸多了几千燧发枪,并不见得就有多利害了,人家跟你玩躲猫猫的话,你也只能望洋兴叹。

念及这些,杨逸苦心孤诣,连一起出生入死的几万兄弟都骗了,只望能尽量把金军引诱过来,好来个关门打狗。

现在完颜宗翰迟迟不动,难道这番心思竟是白费了?

此事让杨逸苦恼不已,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耐心再等等了。

在牛栏山歇息时,杨逸磨墨写了一份奏章,主要是奏请朝廷从轻发落王显的。

此事杨逸也思考了许久,王显的出发点并不算太坏,他主要是想夺回御使台的督察权力,虽然他的做法让杨逸也非常愤怒,军中士卒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二个嚷着要杀了王显等人,不如此不足以解恨。

但理智告诉杨逸,诛杀文官的恶例还是不开的好,象朱重八那样,把满大臣都快杀光了,也不见得有多大效果,可见暴力政治不是个好选择。

而且这样的恶例一开,谁敢保证这样的事,有一天不会轮到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头上呢?

另外一个就是,要想大宋长久强盛下去,权力必须制衡,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不是有句话叫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吗?

御使台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监察百官,甚至制约皇帝,以前许多言官敢往皇帝脸上喷口水,这其实是好事,这说明君权得到了很好的制约,使君主不至于因一时糊涂干出损害天下的事来。

但自绍圣元年以来,御使台的权力几乎被剥夺尽了,对杨逸和章惇这些人基本没什么制约能力。

因为杨逸等人太强势了,短短几年时间,倒在杨逸手上的御使台主官已经有两三个,试问今后的继任者谁还敢出头,谁还敢大声说句话?

一个只知道唯唯诺诺的御使台还不如撤掉算了,免得多养那么多官员,多发那么多俸禄。

谁都想一手掌控天下,谁都不喜欢受到制约,但前提是,你必须确保自己绝对正确才行;杨逸自认做不到绝对正确,后世许多看似天经地义的、绝对正确的事情,放在眼下这个环境,未必就是适合的,所以杨逸也不敢保证自己就绝对不会出错。

现在朝廷的改革已经进行五六年了,改革初期,权力集中是必须的,因为天下那么多官员,你不可能逐个去说服,权力不集中许多政策根本就推行不下去。

现在改革已慢慢为天下人所接受,到需要一进步细化、完善、及跟据实情作出适当调整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就不能再搞一言堂,必须集思广益,广开言路才行。

而御使台作为监察部门,也是主要的建言部门,权力的回归更是势在必行。

这回王显可以说是用错误的方式,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杨逸思前想后,觉得对王显打击太甚的话,不利于御使台的权力回归;现在王显被贬到了安南的深山老林,这和判死刑其实已经没有多大差别,这会把继任者吓成磕头虫的。

当然,杨逸也不会崇高到不计私仇,以德报怨的程度,让王显重新入京这种事情他绝对不会干。

但出对长远的考虑,杨逸觉得还是给王显换个地方为好,到荆湖一带搞开发就差不多了。

这样一来,自己也捞了个不计前嫌,品德高尚的美喻,而这正是杨逸缺少的东西,要不然上次恩科主考就是由他出任了,所以说这东西还是很有用的。

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王显从轻发落于朝廷也是利大于弊,那种尖锐的、把对手往死里整的政治氛围应该尽量改变了,否则大宋终究是走不出内耗的泥潭,迟早还得死在内耗上。

杨逸自认不是崇高的人,但既然做着高官,享着厚禄,就必须承担一些东西,常言道,己所不欲,莫施于人。

若是自己都不愿去创造一个宽和大气的政治格局,凭什么去指望别人对你宽和?

杨逸的奏章刚写好,马汉卿便匆匆前来求见,一看他那脸色,杨逸就知道准没好事。

果然,只听马汉卿说道:“大人,大理方面传来消息,高泰明死了。”

“死了?”

“是的大人,高泰明死了,从一开始高明清等人就怀疑是段正淳暗中做的手脚,现在高泰明一死,恐怕高家定是要将气撒在段氏身上了。”

杨逸沉声问道:“段正淳有何反应?”

“大人,段和誉失踪这么久,段正淳也认为是高家在报复,怀疑段和誉已经死了,大人,只怕……

怕什么?自然是怕段正淳认为自己儿子被高家害死了,然后按耐不住找高家拼命;杨逸这下又开始发愁了,高泰明一死,可以说扣留段和誉已经没多大意义,反而只会让高家与段家决裂得更快。

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大理的局势已经由不得他来掌握了。

这种失控的感觉真不好受,杨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